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該不該生氣?讀懂孩子行為的兩面性

2020-09-18 藝林玉語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你一般都會怎樣的處理呢?先別急著回答,先聽我講一個故事。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有一次,他外出雲遊,就把蘭花交給徒弟照料。

徒弟知道這是師傅的所愛,自然小心照顧,希望蘭花好好生長。

但是不巧的是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徒弟不小心把蘭花摔壞了。

徒弟非常擔心,害怕自己受懲罰,也害怕師傅會生氣傷心。

當禪師回來以後,知道這件事,即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徒弟,只是對他說:「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的。」

不知道你從這篇故事當中讀懂了什麼?如果把這個場景換成孩子犯錯誤,你面對孩子時候,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該怎麼做了?

當我們做父母的看到孩子犯錯誤時,通常都會生氣的,這是人之常情。

關鍵在於生氣之後,我們要思考幾個問題?

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養孩子是為了生氣嗎?我能不生氣嗎?我能不能平靜以後再和孩子溝通?我能否看到孩子的行為還有另一個面?

每一個孩子的行為都有兩面性,我們要知道孩子問題的一面,還要知道孩子行為好的一面。

我們的父母一般很容易就看到孩子的問題,接下來就莫名的生氣,不該發生的事情就發生了。

生氣的時候就開始責問孩子,你為什麼這樣?你為什麼不聽話?你為什麼說假話?為什麼告訴你不要玩你還玩?越說越生氣。

如果我們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平靜以後找到孩子行為的另一面,並且幫助孩子發現自己行為的另一面,那麼孩子就會在溝通過程中學會: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這樣不僅培養孩子更好的表現,而且還讓孩子形成好的習慣和好的性格。

實際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不斷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多想想我是否好好地教育了孩子?我是否擔起做父母的責任?我是否認真學習如何做父母?

如果我們每次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都提醒自己,不要生氣,孩子不是有意的。在自己的情緒平靜了下來以後,再去處理和孩子爭執的問題。我相信你們的親子關係會越來越融洽。​

分享越多,收穫越大,歡迎轉載。

註:原創作品,嚴禁抄襲,轉載請註明出處(藝林玉語),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該不該懲罰?
    懲罰一個犯錯的孩子,會讓孩子產生這樣一種不好的想法:當我感到沮喪的時候,我可以去打擊別人,當被打擊者也感覺不好的時候,我自己所受的部分傷害會得到修復。第2種負面結果,就是引發孩子的內疚。作者在書裡提到,當孩子哭泣、放下尊嚴或請求原諒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解除懲罰。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孩子放學,你興致勃勃的去接他,孩子見到你之後特別開心。突然孩子說了一句「媽媽,我想喝酸奶」,你輕聲地跟他說「不行哦!快吃晚飯了,我們晚點再喝好嗎?」。這個時候,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孩子生氣了,他大吼大叫地說:「我就要喝!我現在就要喝!」幼兒園的其他家長和老師小朋友全都看著你。你心想:奇怪了,我又不是不給你喝,就是晚點等吃飽飯再喝,發什麼神經。
  • 孩子情緒易失控,一生氣就打人,我該怎麼辦?
    4歲多了,現在脾氣越來越壞了,平時不愛說話,遇到不順心的事一言不合就動手扔東西,甚至是打人,怎麼說都沒用改不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其中的關鍵取決於怎麼看待寶寶的行為,如果您覺得孩子是脾氣差不聽話那可能接下來就不可能受控,而高情商的爸媽會想,這個時候孩子一定是特別需要我的幫助,這樣想是不是更容易冷靜面對了。
  • 孩子犯錯誤後,不承認錯誤,家長應該怎麼辦?
    犯錯誤對於孩子來說,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有的孩子犯錯誤後會立即承認,而有的孩子犯錯誤後會拒不承認。>1、家長要有同理心身邊有一部分家長,孩子一犯錯誤就立即會火冒三丈,罵孩子不懂事、不學好、還惹爸爸媽媽生氣;有的打過罵過之後,還會跟孩子冷戰,把孩子弄得不知所措不說,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家長別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大
    孩子總有不聽話的時候,這時父母總會覺得很心累。於是,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會在孩子"任性"的時候用情緒威脅控制他們,比如說"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可是,這種做法到底合不合理呢?
  • 孩子犯錯誤,家長該如何引導?
    有一次在我在逛超市,正遇上一位媽媽在訓斥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仔細一聽,是因為孩子將喜歡的糖果悄悄揣進了口袋,被超市的阿姨發現了。媽媽便對孩子一頓訓斥:「你怎麼可以偷東西呢?小偷是要被警察抓走的,這種行為是很可恥的,知道嗎?你再這樣,媽媽可就不要你啦……」孩子一聲不吭地瞪大了眼睛,雙手抱著腦袋,委屈地抽泣著,害怕而無助的表情讓人看著著實有點心疼。
  • 心理學專家:孩子不聽話,說出「我生氣了」的父母最愚蠢
    「媽媽,我來了。」過了一會,孩子還在拿著手機一動不動。媽媽直接衝過去「你一天怎麼這麼不聽話,我數三聲『三、二、一,再不動我生氣了』」聽完媽媽這句話,孩子慢慢的收起來手機。相信這樣的事情在你和孩子身上也時常發生,那麼到底是否對呢?
  • 熊孩子讓我很生氣!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時,該怎麼跟孩子說?
    這樣的場景你肯定經歷過:下班回家,發現孩子玩玩具,弄得滿屋子都是,也不收拾……這時你會怎麼說呢?有的家長可能會說:趕快收起來!——這是命令;如果孩子不收,有的家長會說:不收拾,今天晚上不許看動畫片!這些回應方式都屬於無效溝通,孩子聽了也不會改變。那麼,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時,該怎麼表達呢?
  • 3歲前孩子只要犯這些錯誤,狠下心該打就打,否則就是在害孩子
    珍珍的兒子今年剛三歲,這孩子平時很聽話,可是近來從學校回來總有說不完的話,而且小眼神總是飄飄忽忽的,珍珍感覺有點不對勁。於是珍珍開始盤問兒子,兒子說在學校被其他小朋友打了,珍珍十分生氣於是就到學校詢問。
  • 孩子該不該嫌棄我?
    孩子上舞蹈班,有時候我接送有時候她爸接送,疫情期間說不讓家長上樓,都是我接送多,有一次她爸去接,站樓底下等很久,結果孩子自己下樓了,而別的家長都在樓上接,她爸一個人傻傻樓下等十幾分鐘,回家就生氣了說舞蹈班也太過分了,前後不一,上樓接說一下啊就自己站樓下傻傻等。她爸就是這麼一個窩裡橫的人,有氣總是回家出。我說誰惹你你去找誰別找我們。他說我在家裡也不能說話就不講理。可想而知家裡氣氛有多麼冷。
  • 寶寶太任性,該怎麼辦?百依百順,不如讀懂孩子的心
    我一邊哄,一邊勸,怎麼也不管用。我急了,準備抱起孩子往外走。就在我蹲下身來的瞬間,才恍然大悟:原來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看去,看不見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任性發脾氣,原來和我心情不一樣。我突然領悟到,有時候孩子任性發脾氣,有他的道理,我們需要理解孩子,讀懂孩子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 孩子的這些「錯誤」行為,為什麼不能著急生氣?
    文 | 小虎前幾天,有位二年級小學生的寶媽吐槽孩子做作業太愛偷懶,組詞的時候為了省事好多都用「了」。看圖寫話,只在開頭寫幾個漢字,其他大部分都用拼音,也是覺得省事,其實大部分都會寫,媽媽對此感到生氣又無奈。孩子的行為當然是不對的,也必須及時教導糾正,但糾正的方式特別關鍵。
  • 父親批評孩子,被孩子金箍棒所傷,竟報警:教育孩子該不該恐嚇?
    長沙的張先生正在批評孩子,孩子手裡的金箍棒突然跳出,打傷他的眼睛,父親無法接受這一現實,選擇報警處理。採訪孩子時,孩子說金箍棒上有一個按鈕可以伸縮,他是不小心碰到的。有網友懷疑孩子說謊,可是無論孩子是否說謊,當今父母教育不了孩子的時候,經常會選擇讓警察幫忙。
  • 孩子喜歡說「不」讓你生氣又無奈?我來給你支招
    我的一個朋友璇,全職帶娃,家裡的小不點兒快3歲了。那天她無奈地對我說:「每天獨自應對這個越來越有主見的娃,感覺有點頭大。每天不是問為什麼,就是在說「不」。」 相信很多家長都對以下的場景十分熟悉了。※「該刷牙了,快來刷牙。」 「不要!」※「一會上車要坐到安全座椅裡。」 「不行!」※「垃圾桶太髒了,不要摸。」 「不!」
  • 孩子犯錯誤到底該不該幹涉?兩個原則區分邊界,一目了然
    在生活當中,80%以上的問題,都可以任由孩子遭受自然後果的毒打。看到這裡,有沒有解決80%的問題不知道,但是有80%的家長可能要坐不住了,別急,放下你手中的擀麵杖,聽我說完這段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的經歷。
  • 「我不想學鋼琴了」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該不該讓孩子堅持下去?
    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巴斯德很多父母都曾經糾結過,當孩子不想堅持的時候,該不該讓孩子選擇真正喜歡的興趣?很多育兒專家會告訴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本身沒錯。但是所有的技能和特長都不可能只靠興趣來完成。
  • 孩子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絕不能打
    這六種情況不能打孩子0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0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0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 李玫瑾: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管得緊,孩子自然成不了材
    孩子平時吃飯的時候,爺爺奶奶從來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都是餵到嘴邊,好吃就多吃兩口,不願吃了就會扔碗筷,爺爺奶奶不僅不生氣,還笑著誇孩子力氣大。小雪也給爺爺奶奶說過不要這麼慣孩子,可是爺爺奶奶總說:"孩子小,又不懂"。
  • 看到孩子犯錯誤,父母常常忍不住進行打罵,這種做法到底對不對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花。先給大家提一個問題,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家長對於「棍棒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什麼看法呢?對於某些家長來說,也許會認為棍棒教育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教育觀了,在育兒過程當中應該更多地採取溝通的方式與孩子進行理智的交流。
  • 孩子間的爭吵,大人究竟該不該插手?
    隨著二胎時代的到來,家庭裡有了更多的歡樂,但同時也伴隨著孩子間的爭吵。許多家長認為這是不可避免地,聽之任之,有的家長則從中調和。不一樣的辦法會導致不一樣的結果,而處理不當時,則極有可能傷害到孩子。這種方法給了孩子完全的自主權,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直接經驗獲取生活的方法,並沒有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物,充分尊重了孩子。但這種方法更加適合大一點的孩子,如果孩子太小,還沒有樹立正確的觀念,而只是相互的指責,或者是生氣地叫嚷,想要以此來獲得別人的支持,則需要格外注意。同時,聽之任之並不是完全不管孩子,雖然家長沒有參與其中,但家長們要時刻關注孩子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