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讓我很生氣!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時,該怎麼跟孩子說?

2020-09-05 羊小朵是水瓶座

這樣的場景你肯定經歷過:

下班回家,發現孩子玩玩具,弄得滿屋子都是,也不收拾……這時你會怎麼說呢?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趕快收起來!

——這是命令;

如果孩子不收,有的家長會說:不收拾,今天晚上不許看動畫片!

——這是威脅;

還有的家長會說:寶貝,你看家裡應該是乾淨的,玩具應該是放歸位的,這個玩具應該放在這個柜子裡,那本書應該放在書架裡,東西從哪裡拿的就要放到哪去,這樣子家裡才整潔,是不是?

——這是嘮叨。

這些回應方式都屬於無效溝通,孩子聽了也不會改變。

那麼,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時,該怎麼表達呢?

這時,我們使用的表達方式可以由三個部分組成:

非責備的行為描述、具體而明確的影響,以及內外一致的感受。

簡單來說就是行為+影響+感受

非責備的行為描述

就是不要標籤式的語言,而是客觀中立地描述行為,不帶任何的指責和羞辱情緒。

舉個例子:我們對孩子說,你今天早上忘記帶紅領巾了——這是描述行為;

但如果我們說,你總是忘帶紅領巾,總是這樣丟三落四——這是貼標籤。

行為是非常具體的、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標籤是帶有評判性、負面情緒的語言,肯定會讓孩子產生不好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話一出去,孩子就不高興了的原因。

具體、明確的影響

當你不能接受對方的行為的時候,是因為對方的這個行為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你需要把對方對自己的影響告訴對方。

但通常情況下,我們喜歡說的都是對方的行為對對方的影響

比如:你再不穿上鞋子,你就要著涼了;你再不睡覺,明天就要遲到了。但這些對孩子來說並不足以引起他的重視。

內外一致的感受

當他人的行為你不能接受時,你肯定有一種感受,而這種感受你需要讓對方知道。

比如:孩子把音樂的聲音開得很大,如果我們說,你開這麼大聲音不對,是不懂事的、不體貼的,這時候孩子接收到的是指責和批評;

但如果我們說,你的音樂聲音開得很大,我不能集中精力專心工作了,我很著急。這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噢,原來我把聲音開得太大會吵到別人,我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讓他很著急的影響。

明白這一點,孩子產生的是責任感。

他會知道如果自己把聲音調小,別人會更放鬆、更舒服,從而願意自發地去調整行為,消除他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影響。

這些實用的溝通技巧,你了解了嗎?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高空拋物的行為,家長該如何引導,我家熊孩子的成長曆程
    包括我們身邊也會聽到或者經歷一些高空拋物的事件。禁止高空拋物是基本的常識和道德,但是這種現象卻屢禁不止,很多也出現在了孩子身上。我想有一個原因應該是在這種行為出現時家長沒有做好教育。俗話說:無知者無畏,無畏者無懼。
  •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該不該生氣?讀懂孩子行為的兩面性
    徒弟非常擔心,害怕自己受懲罰,也害怕師傅會生氣傷心。當禪師回來以後,知道這件事,即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徒弟,只是對他說:「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的。」不知道你從這篇故事當中讀懂了什麼?如果把這個場景換成孩子犯錯誤,你面對孩子時候,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該怎麼做了?
  • 教育孩子時要「溫柔不生氣」?這樣的育兒毒雞湯,別再喝了
    每次一說到孩子的話題,就特別羨慕那些孩子乖巧聽話的家長,覺得他們的娃實在是太讓人省心了。看看自家的熊孩子,簡直就是"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典範,讓人一個頭兩個大。孩子闖禍犯錯的時候,很多育兒方法都說父母教育時應該做到"溫柔不生氣",然而在現實中很多爸爸媽媽都做不到。
  • 從「熊孩子」到「別人家孩子」,我們只差一個黃金法則。
    我們通常都是用這種懲罰和獎勵的方式來評判孩子的行為結果。殊不知,當大人用「懲罰」這種過度控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時,孩子們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其實這只是大人在為孩子的行為負責。孩子自己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只是給了他一個行為評判結果而已。這種懲罰的效果是暫時的。那正面管教是如何的呢?
  • 孩子生氣時應該怎麼辦,如何讓孩子冷靜?
    對爸媽來說,一不順他的意就生氣,是很讓父母頭痛的事,因為當下不知道怎麼處理,軟硬不吃,總要搞到大人很生氣去制止他。父母也不想對孩子硬,但搞到最後都沒辦法。最後搞得親子雙方都在生氣!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負責掌管行為和理性思考,相關研究指出,從生氣被觸發,到大腦評價該做出什麼反應,所需的時間不到兩秒鐘;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生氣時要先從1數到10。另外用有點需要思考的「計算」,這種需要理性的方法,讓孩子「沒空、無法去想讓你生氣的東西」年紀小的孩子可以練習從1數到10、年紀大一點的甚至可以是加減法等等的需要思考的事。
  • 「哼哼唧唧」——一種比熊孩子哭鬧更易使人崩潰的行為,該怎麼破
    那麼,該如何正確對待熊孩子討人厭的哼哼唧唧呢1,正確看待這種行為當孩子在哼唧時,父母總會認為是孩子在找茬,用讓人窒息的聲音來逼迫自己,而事實上孩子可能壓根就沒意識到自己發出的聲音很討人厭,在他們看來,自己只是很正常的在和父母表達想法而已。
  • 遇到熊孩子家長說「孩子還小」,該怎麼反駁?
    孩子來到人世,呱呱落地就開始了學習,在什麼樣的家庭就受到什麼樣的薰陶與教養。三歲初始認知世界,可區分好壞正誤,七歲初始形成習慣性格奠定了人性基礎。故有三歲看大七歲至老之說。就是說孩子的行為習慣要從小培養。
  • 做法:如果別人的行為會影響我的孩子,該怎麼辦?
    我家婆經常躺在床上,邊玩手機,邊吃零食或水果或牛奶,總之,總是把吃的帶進房間去吃,我很怕這樣孩子會學到。跟她說過兩次,都沒用,我就覺得這樣對孩子成長影響特別不好。所以,我該怎麼跟奶奶說,她才能不躺在床上吃東西?回信:L:見信好!首先,你對孩子的負責,緊張的態度我完全感受到了!!!
  • 熊孩子家長:「我們又不是故意的,你一個大人好意思跟孩子計較」
    寶媽們紛紛說著熊熊,熊熊還樂呵呵的笑著。有的寶寶也會說「我不想跟他玩兒。」可這個時候媽媽們都會說自己的寶寶,不可以這樣說話哦,這樣不禮貌。寶寶們也只有委屈的不吭聲了。熊熊見這個樣子更加變本加厲了。蹲下來,然後把沙子往前面一拋,就跟玩水一樣到處拋,好幾個孩子眼睛都進了沙子,這下可不得了,媽媽們都心疼死了,邊埋怨邊趕緊忙活自己的孩子。
  • 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我們該怎麼做?
    還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開了孩子。這時,他們已經吸引了不少人圍觀。可媽媽卻還在為孩子的行為生氣,不停地數落他,最後又激怒了孩子,兩人再次扭打成一團。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親子聯結斷裂心理學家李雪曾說:「我們睜著眼,卻是全盲。」深以為然。我們很多人,明明愛孩子愛到骨子裡,疼孩子疼到心尖上,卻唯獨忘了去認真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 我們究竟會不會跟孩子溝通?你是怎麼跟孩子溝通的?
    最近,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該怎麼跟孩子溝通?每次她考試成績差、出現各種各樣我不滿意的行為時,講題講了半天還不懂的時候,我那個血壓不斷上升的時候,我該怎麼心平氣和的跟孩子溝通。從前,我總是簡單粗暴的動手,打孩子!在打的同時還會忍不住的說出一下不該說的話,傷害孩子的自尊。你是豬嗎?你要是這樣就不要去學校了,浪費資源!
  • 熊孩子犯錯,家長說還小,該如何反駁?是時候展現你的智慧了
    有網友問:熊孩子來我家搗亂我爸媽,孩子爹媽,都說孩子還小,笑笑過去了。而我自己特別不舒服。我該如何反駁他們?還有那些在公共場合讓人不舒服的熊娃,我該不該出手?這個問題,放在20歲,我肯定說動手教訓他呀!爹媽不教訓,社會就得教訓,咱們就代表社會!是不是讓你想起了「大學生打熊孩子」的新聞?
  • 公眾場合遇到熊孩子他父母無動於衷,我們該不該出手教育?
    媽媽意思讓他少玩會手機,結果這孩子不幹了,開始跟媽媽爭辯,不僅破口大罵,還衝上來踹了媽媽一腳。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要不是那個孩子已經1.7多的身高讓我猶豫,當時真想過去踹他兩腳。瞬間,同樣作為一個媽媽的我在那一剎那有種汗顏的感覺,自己也有孩子,卻不曾想到別人的孩子,自己也怕某些行為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卻不曾想到某些行為會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孩子。
  • 好物分享|孩子生氣扔東西,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千萬別只跟孩子講道理
    最有效的教育,就是給發脾氣的孩子講道理天天小時候,不願意穿棉服,穿不了多久就要脫掉。每次出門,給他穿衣服,他就非常對抗。無論我怎麼告訴她不穿棉服會著涼會感冒,他都不聽。後來,我嘗試去了解她不愛穿外套的原因,女兒才委屈著說不舒服。
  • 大學老師說 | 當我們的孩子悲觀失望時,我們該聊些什麼?
    你好,歡迎來到「星海微語」,同名微信公眾號持續更文,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當負面心態侵蝕我們的孩子時,我們該做些什麼」。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如果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挫折,該怎麼辦?》他當時聽完雖然有些詫異,但並沒有立即批評孩子「小孩子怎麼能喝這麼多酒」,而是先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最後終於了解到孩子是因為失戀才酗酒的,這時候他其實心裡已經在打鼓了,但還是忍住了情緒繼續問兒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說他不僅失戀了,而且還是因為第三者插足,當他的孩子繼續講整個事情的情節和細節時,這位老教授一直在耐心地聽,整個過程中也沒有發表任何的觀點和評價,而是等孩子發洩完後,問孩子「那你覺得該怎麼辦
  • 「熊孩子」都該被訓?別一棒子打死,有些行為能鍛鍊孩子能力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來形容神話人物哪吒:「現在陪孩子看《哪吒傳奇》,怎麼就感覺哪吒就是「隔壁家熊孩子」的代表人物呢,什麼禍都闖,什麼冒險的事都幹,攪亂東海龍宮,打傷龍王的兒子,簡直就是熊孩子的「楷模」。可即便如此,我還是為他的勇敢與正義徵服。」
  • 遇到熊孩子,對方家長說"孩子還小",你該如何有效教育熊孩子?
    現代生活中,熊孩子並不少見。而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會有兩個&34;。因為熊孩子犯錯的時候,總少不了家長的縱容和寵溺。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那個人人避之不及的熊孩子,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怕遇到熊孩子。我之前就遇到過一個&34;的熊孩子。貝貝是我大姑家的兒子,年紀雖然小但是脾氣卻很大。有一次過年回家鄉,貝貝一家到我家拜年。
  • 致父母: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導讀:熊孩子滿街有,今年特別多。都說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大,我們不能喪偶式育兒、不能蘇大強式育兒,還不能太早和孩子「做朋友」?今天我們只揪實際的說,說說如何做好3點,跟孩子立好規矩,別做熊娃。預計閱讀:3分鐘小飛老師說: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孩子都像在挑戰大人的底線。
  •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我們該怎麼做?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如果我們一味排斥孩子的憤怒,就永遠不可能看到這背後的真相。也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憤怒時,其實最需要我們的愛和幫助。
  •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教育孩子?
    有時當孩子正躍躍欲試,妄圖嘗試一件他非常想做的事,而我們制止他,讓他別做時,衝突激化,而他無法用語言表達他有多不高興時,他就會用行動——發脾氣來表示。有的孩子在你試圖教育他時,可能不會又踢又鬧,他會把頭轉向別處,對什麼都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