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場景你肯定經歷過:
下班回家,發現孩子玩玩具,弄得滿屋子都是,也不收拾……這時你會怎麼說呢?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趕快收起來!
——這是命令;
如果孩子不收,有的家長會說:不收拾,今天晚上不許看動畫片!
——這是威脅;
還有的家長會說:寶貝,你看家裡應該是乾淨的,玩具應該是放歸位的,這個玩具應該放在這個柜子裡,那本書應該放在書架裡,東西從哪裡拿的就要放到哪去,這樣子家裡才整潔,是不是?
——這是嘮叨。
這些回應方式都屬於無效溝通,孩子聽了也不會改變。
那麼,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時,該怎麼表達呢?
這時,我們使用的表達方式可以由三個部分組成:
非責備的行為描述、具體而明確的影響,以及內外一致的感受。
簡單來說就是行為+影響+感受。
非責備的行為描述
就是不要用標籤式的語言,而是客觀中立地描述行為,不帶任何的指責和羞辱情緒。
舉個例子:我們對孩子說,你今天早上忘記帶紅領巾了——這是描述行為;
但如果我們說,你總是忘帶紅領巾,總是這樣丟三落四——這是貼標籤。
行為是非常具體的、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標籤是帶有評判性、負面情緒的語言,肯定會讓孩子產生不好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話一出去,孩子就不高興了的原因。
具體、明確的影響
當你不能接受對方的行為的時候,是因為對方的這個行為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你需要把對方對自己的影響告訴對方。
但通常情況下,我們喜歡說的都是對方的行為對對方的影響。
比如:你再不穿上鞋子,你就要著涼了;你再不睡覺,明天就要遲到了。但這些對孩子來說並不足以引起他的重視。
內外一致的感受
當他人的行為你不能接受時,你肯定有一種感受,而這種感受你需要讓對方知道。
比如:孩子把音樂的聲音開得很大,如果我們說,你開這麼大聲音不對,是不懂事的、不體貼的,這時候孩子接收到的是指責和批評;
但如果我們說,你的音樂聲音開得很大,我不能集中精力專心工作了,我很著急。這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噢,原來我把聲音開得太大會吵到別人,我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讓他很著急的影響。
明白這一點,孩子產生的是責任感。
他會知道如果自己把聲音調小,別人會更放鬆、更舒服,從而願意自發地去調整行為,消除他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影響。
這些實用的溝通技巧,你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