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管得緊,孩子自然成不了材

2020-10-18 福娃談育兒

孩子成長總是不期而遇,但是如果家長沒有做好教養孩子的準備,很有可能會和孩子的成長擦肩而過。在孩子性格和脾性可塑造的時候,家長對孩子聽之任之,等到孩子性格已然形成,家長反而對孩子橫加幹涉,孩子不聽家長的話那是必然的。

小雪和老公兩人是同學,結婚之後兩人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老公呵護婆婆疼愛,還有什麼比這再幸福的。剛結婚沒多長時間,婆婆就催著要孩子。小雪看著自己幸福的樣子,也想要個孩子和自己一起來分享。

小雪的肚子也是爭氣,一個月就懷孕了,孩子出生以後簡直就成了全家人的"團寵"。

孩子平時吃飯的時候,爺爺奶奶從來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都是餵到嘴邊,好吃就多吃兩口,不願吃了就會扔碗筷,爺爺奶奶不僅不生氣,還笑著誇孩子力氣大。小雪也給爺爺奶奶說過不要這麼慣孩子,可是爺爺奶奶總說:"孩子小,又不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現在孩子都上小學二年級了,孩子別的本事沒有,動不動就知道耍脾氣,小雪說他一句不是頂嘴,就是摔門而去。

上次就因為一點小事,小雪說了孩子兩句,結果孩子用絕食來威脅家人。最後家人沒有辦法,只能妥協了。從那之後家人也不敢太說孩子,生怕孩子又做出什麼過激的行為。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該培養孩子性格和習慣的時候,家長以孩子小為由,不忍心去約束孩子,只要孩子開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等到孩子的習慣和性格定型之後,孩子也長大了這個時候家長看不慣孩子的行為,想要去幹涉可是孩子卻不聽家長的話。所以教育孩子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有些時候該出手就要出手啊!

孩子的成長都是有階段的,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家長應對的方式也不同

1.2歲之前的孩子

2歲之前的孩子相對來說孩子的年齡階段是小一些,這個時候對待孩子主要以陪伴和引導為主。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理解能力還沒有那麼強,就算說的再多孩子也不明白,還不如家長一個實際動作來的有效。

2.2-3歲的孩子

2歲之後的孩子正是建立規則還有秩序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就要適當的給孩子一些規則和約束,不能再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性子來做事情,要不然孩子一旦形成習慣,再想改就很難了。而且這個階段孩子長大了能夠懂得是非觀念,知道事情的對錯,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有的事情是絕對不可以做的。

3.3歲以上的孩子

針對3歲以上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的性格基本上已經定型,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們耐心的引導,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有主見,不再願意讓家長來左右自己的思想,這個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掌握方向,保證孩子的行為都在正確的軌道上就可以。

家長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除了要知道該怎麼去管教孩子,還要注意孩子成長的一些細節,小的時候不注意改正,等到長大想改就難了。

這些細節家長們要注意了

1.孩子不尊重長輩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發現孩子有不尊重長輩的行為,家長不要無視,因為家長的無視就是默認,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這種行為是被接受的。孩子就會蹬鼻子上臉一次一次的去試探家長的底線。如果家長及時的制止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樣是不可以的,至少孩子會收斂一些。

2.孩子自私任性

如果家長在日常中,發現孩子自私任性,家長也不能一味的縱容孩子,因為家長的縱容會讓孩子更加的自私。而自私的人長大之後也不會懂得愛別人,因為在他們的眼裡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3.孩子太極端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行為總是太過極端,這個時候家長不要覺得孩子有個性,一定要及時正確的去引導孩子,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行為置之不理,孩子長大之後說不定會做出什麼事情呢!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真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如果家長不踏下心來潛心鑽研還真的跟不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呢!孩子需要家長的陪伴,更需要家長的指引,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責任重大。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由於成績上不去讀不成好大學開始著急。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家長開始急。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這確實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通病,他們對孩子小時候嬌生慣養,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滿足,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
    為人父母,總期望給孩子最好的的教育;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管?什麼時候該管?如何鬥智鬥勇?怎樣鬆弛有度……李玫瑾教授曾一語中的: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候的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的瞎管!……考試成績只是結果,日常學習才是過程;只要過程對了,結果自然差不到哪去。02小時候放養,長大了想管也管不了「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管不了了!」
  • 養育孩子最大的悲哀: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拼命管
    表姐生了三個孩子,侄子最小,最搗蛋,然而也是最受寵愛的一個,表姐和表姐夫一家對他是百依百順,從不約束。每次有人勸她,不要慣壞了孩子。她總是以孩子小為理由,不以為然。如今,侄子長大了,身上臭毛病一大堆,這時候表姐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管,可惜,為時已晚,孩子根本就不聽她的。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轉折發生在他20歲那年,20歲的魏永康被勸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原來,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母親,為了兒子能專注學習,包攬下了生活的一切瑣事,包括洗衣做飯、洗臉洗澡、擠牙膏,甚至高中還得親自餵飯。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轉折發生在他20歲那年,20歲的魏永康被勸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原來,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母親,為了兒子能專注學習,包攬下了生活的一切瑣事,包括洗衣做飯、洗臉洗澡、擠牙膏,甚至高中還得親自餵飯。
  • 一生E本||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轉折發生在他20歲那年,20歲的魏永康被勸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原來,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母親,為了兒子能專注學習,包攬下了生活的一切瑣事,包括洗衣做飯、洗臉洗澡、擠牙膏,甚至高中還得親自餵飯。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孩子3到6歲你不管,長大後想管都管不了了,後悔都沒用。到底怎麼管教孩子才是對的呢?
  • 家庭教育: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付出了太多的艱辛,雖然在教育過程中沒有侵犯孩子的隱私權,也能夠把握好「心理邊界」,方法也不是簡單、粗暴,但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出現了反效,良好的意圖和令人失望的結果形成了巨大反差。有一年一個學生家長問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願聽老師的話,而不願聽父母的話。孩子回答說:人家老師是該管的使勁管,不該管的不去管。你們正好相反,該管的不管,專管不該管的。
  •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父母該管就得管,否則將來難回頭
    春天到了,園丁會給長歪的樹木修剪枝丫,而孩子長大到某個階段,也會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這時候父母該管就得管,晚了難糾正。如何管教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大難題。管教得多了,孩子嫌你嘮叨、煩人,「哐當」關上門把你隔絕在外;管教得少了沒用,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管教得重了,孩子更叛逆,而且容易玻璃心,聽不得重話;管教得輕了,他不拿你當一回事,依舊我行我素。
  • 管好該管的做好該做的,莫用不該管的掩蓋該管管不好的
    有不合理或過激之處,只能溝通解決或默默忍受,違反者停課一周;「2號班規」要求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請假不上課,我們欣賞帶病堅持上課的孩子;6號班規「要求無論是在家、學習、公共場所,嚴禁使用網絡進行QQ、微信聊天。也不能進行網上學習!還要求全體男生不能在操場上、校內進行球類運動。」
  • 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別把親子關係葬送在自己手裡
    可是在孩子還小時,原本你該管的時候沒管,或者沒有管好;那麼等到孩子長大後,你再想管就很難了。孩子比你想像中成長得更快,有些東西再不管你就真管不了了。現實中,比起爸媽不管不教來說,還有一種管教方式更傷害親子間的關係,那就是「不該管的瞎管」。
  • 李玫瑾坦言:孩子六歲之前沒管好,長大以後你想管也管不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專題,第一反應是我們從小父母也沒咋管,幾乎都是在農村老家散養長大的,不也過得好好的嗎!說實話我也有這種思考,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話,讓我瞬間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這讓我印象很深刻,現在孩子越來越早熟,自己走進網吧,已經不是初中才出現的事。所以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表示,孩子孩子6歲前就要好好管,那究竟管的是什麼呢?李玫瑾教授強調有意地進行性格培養。
  • 為什麼你管孩子太心累?李玫瑾教授: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當年那個充滿靈氣的孩子,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小混混」模樣;手裡拿著煙,穿著怪異,舉止輕浮,與同居男友兩個人坐在角落處。孩子在該管教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糾正,別等孩子定型後再來後悔!姑娘讓媽媽管好自家孩子,媽媽語出驚人:「不就一 塊雞排麼,這麼小氣,孩子還小,打一下又不痛!」自以為愛孩子,殊不知卻是在害孩子!
  • 李玫瑾教授: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將來更懂事
    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所以,李玫瑾教授一直有一個理念: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是6歲前。 那麼,6歲前該管什麼?怎麼管呢?
  • 教育孩子:到底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父母都應該看看
    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孩子的未來,就能和富二代一樣。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真正富養孩子的,並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告訴孩子:你只管好好學習,別的什麼都不用你操心。
  •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的成長都是分階段性地,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一樣了,在孩子的不同時期,都要用適合的教育去教育孩子。這個時候,李玫瑾教授就把孩子的一生分為好幾個階段。
  • 孩子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又管,你覺得這樣做對嗎?
    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小,該培養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的時候,父母以孩子太小為理由,不忍心約束孩子,只要孩子開心,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但是當孩子確定了習慣和性格以後,孩子就長大了,這個時候,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就開始進行幹預,但是孩子不聽父母的話。
  • 大樹:幼兒園監管關鍵 該管的堅決管好 不該管的不管
    不過把這篇文件讀完,大樹還是有些疑惑想不明白,寫下來,看看哪位小夥伴能幫我解解惑。問題1:上市就是過度逐利行為嗎?真的很是讓人費解,也許是大樹書讀得少,看看哪位大俠給我論證下這個事情。當然,也可能是我理解錯了,文件這麼規定是為了防止金融資本過度的流入幼兒園,資本只知道盈利而忽視質量,從而使幼兒園的辦學質量下降。可是如果這是正確的,那問題就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