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誤到底該不該幹涉?兩個原則區分邊界,一目了然

2020-12-17 乖媽育兒說

這是@乖媽育兒說的原創圖文,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允許禁止商業轉載!

說到育兒,現在很多家長的心態都比較開明,希望和孩子之間有一個民主、尊重的平等關係。

這是件大大的好事,這樣一來孩子的發展不受限,更能發揮潛能。

但很多人無法區分到底哪些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哪些事情又需要父母的幹預,導致要麼過於控制,要麼過於放縱。

本篇我們簡單粗暴,就給你兩個參考點,願你看完有所啟發。

0180%的育兒小問題,用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顧名思義,就是順其自然發生,孩子不吃飯就挨餓,不穿衣服就受凍,不寫作業就被老師批評。

在生活當中,80%以上的問題,都可以任由孩子遭受自然後果的毒打。

看到這裡,有沒有解決80%的問題不知道,但是有80%的家長可能要坐不住了,別急,放下你手中的擀麵杖,聽我說完這段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的經歷。

我的大女兒3歲左右時,下雨天想出去學佩奇跳泥坑,她聽從了我的建議穿上雨靴、打著傘去泥地裡了,但玩到一半,她忽然把雨傘扔了,呆呆地看著天空。當時我遏制住了自己去阻止她的念頭,因為我認為小孩淋一會雨也沒多大問題,回來洗乾淨換衣服,大不了小感冒,所以我就當沒看見,由著她在雨裡站著。幾分鐘後,她自己走回家了,我帶她去換洗,洗頭的時候她神秘兮兮地告訴我:「你猜我剛才發現了什麼?!原來雨水都是從天上掉下來,不會從地上飛上去!而地上的泥坑,就是雨水落下來,遇到了灰塵!」

你看,如果我阻止了她站在雨裡發呆,她就會失去這份淋雨的體驗和收穫,當然作為一位負(tè)責(bié)任(lǎn)的老母親,我有必要讓她知道淋雨的壞處。

所以我問她:「淋雨的感覺舒服嗎?」

她回答:「還好吧,衣服溼溼的,有一點冷。」

我又問:「那有沒有辦法讓你又能玩,又不淋雨?」

她說:「有!我下次穿雨衣和雨靴去玩。」

至此,我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她下次不會去淋雨了。

她也有了自己的收穫——感知到了地心引力、發現了泥巴的形成原理、知道了淋雨會冷,下次會避免。

全程沒有說教,使得親子關係進一步提升,而她完全通過自己的經歷去收穫到以上的感悟,自我認同感也得以提升。

當然這裡一定要注意,絕不能因為孩子承受了自然後果就在一旁嘲諷、奚落,而是要陪伴她一起去接受後果。

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所以我主張:無傷大雅的事情,可以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或許你會有意外收穫。

02原則問題,用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類似於我們常說的經驗之談,就是我們事先讓孩子知道做了某件事情之後會面臨怎樣的狀況。

比如孩子想去別人車上畫畫,這個行為會對別人產生負面影響,並且他自身承擔不了責任,這種情況就不能任由其自然發展,要用到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有一個4R公式:

01.相關(related)

指後果必須與行為相關,比如:「你畫了別人的車,會面臨經濟索賠。」

如果你說:「畫了別人的車,我會揍你。」這只能算懲罰,因為它們之間是不相關的。

02.尊重(respectful)

指後果不能包括責備、羞辱或痛苦,而是要對參與事情的所有人都和善、尊重。

你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有一輛很喜歡的車,被別人畫髒了,會不會很生氣?」

但不能說:「畫別人車就是缺德,我鄙視你這種行為。」

03.合理(reasonable)

指後果必須從大人和孩子的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而不能借題發揮。

比如:「如果你一定要畫,我幫你算了一下大概需要賠償200元,這個錢要用你自己的零花錢來賠付。」

但不能延伸到:「你如果畫了,不僅要賠錢,而且我要罰你一個月不能看電視。」這就超出合理的範圍了。

04.預先告知(revealed and advance)

指任何需要用到邏輯後果的事情,都必須事先讓孩子知悉,如果他選擇了某種行為將會有什麼結果出現,沒有事先告知的,都不能算邏輯後果。

如果孩子已經畫完了,你才告訴他:「你要拿自己的200元去賠償。」這樣他就會認為他只是受到了懲罰,而非邏輯後果。

懲罰會讓孩子暫時被教訓,但不能教會孩子理解規則。

03好的管教,是在控制和放縱中實現平衡

不管是自然後果還是邏輯後果,我們都在避免兩件事:控制、放縱

控制會導向兩個極端:失去自我、叛逆。

放縱的導向也好不到哪去:野蠻生長、無法無天。

理論上來說,邏輯後果是一種很好的管教思維,但是很多人在使用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4R公式,導致演變成了懲罰或說教,進一步激起孩子的叛逆。

所以我更多的建議大家使用自然後果,畢竟有些社會的毒打,來得晚不如來得早。

咱也不用擔心孩子承受不住,你要相信人類的幼崽都有求生的本能,體會到了被毒打的滋味後,他們一定會去選擇更利於自己生長的方式。

當我們學會把大部分小事情拎出來,讓孩子去自行體驗,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就少掉了一大半,親子之間的信任就會恢復很多。

只要孩子願意信任你了,還擔心他們聽不進你的良言嗎?

想自學更多育兒妙招,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看看乖媽常看的這五本書,關於自然後果、邏輯後果,以及我常說的權力之爭,叛逆問題等等,書中都有詳細的講解。

這套書不講大道理和深奧的理論,而是通過大量實際案例的分析,來幫助你找到親子問題的合理解決方案。

人生全部難題,知識給你答案,做一個有智慧的好父母,從閱讀開始吧!

我是諮詢師乖媽,一個帶著愛不斷學習的二胎媽媽,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點擊連結:孩子越來越叛逆,警惕你們之間的權力之爭,父母越贏孩子越叛逆回顧關於「親子關係權力之爭」的解說,了解孩子為什麼會跟你對著幹。

本期分享是否有用?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

有育兒困惑也歡迎下方留言,說出你遇到的具體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正面管教#

相關焦點

  •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該不該生氣?讀懂孩子行為的兩面性
    但是不巧的是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徒弟不小心把蘭花摔壞了。徒弟非常擔心,害怕自己受懲罰,也害怕師傅會生氣傷心。當禪師回來以後,知道這件事,即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徒弟,只是對他說:「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的。」不知道你從這篇故事當中讀懂了什麼?如果把這個場景換成孩子犯錯誤,你面對孩子時候,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該怎麼做了?
  • 孩子考48,到底該不該管教?既不批評也不表揚
    但是經過最近一段時間,她對孩子成績的嚴抓嚴打,發現孩子越發的對學習不感興趣,這也讓她陷入矛盾當中:孩子到底該不該管教?關於「家長要不要管孩子?要怎麼管?」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在這方面心理學三大巨匠之一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就對孩子「是否應該管教」。目前被大多家長所熟知的「正面管教」理念就是基於阿德勒的育兒哲學發展而來。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更是阿德勒的育兒理念付諸實踐並著有《不管教的勇氣》。而關於「孩子到底該不該管教?」在這本書當中也有一定的答案。
  • 孩子的社交你到底該不該介入?
    我們可以嘗試以一些建設性的方式參與孩子的社交生活,而不用重回學校。3那麼,面對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家長到底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不該管?這個分寸在哪裡呢?父母是否介入孩子的社交場景,有 2 個原則:原則 ❶ 不要動不動把孩子的打打鬧鬧
  • 不得已原則:刑法的邊界及根據
    刑法不得已原則,是指不到迫不得已的情況,不得運用刑罰作為調整社會關係的手段。在制定與適用刑法時,國家不得違背不得已原則的具體要求,即國家不得動用刑罰來規範那些其他法律能夠有效制止,不對其他法律制度的正常運行構成根本威脅的行為,即使在必須運用刑法時,國家也只能選擇損害公民個人基本人權最小的方式。
  • 要離婚的女人,到底該不該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2、六成離婚案件子女在2-10歲之間;按《民法典》1084條規定,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願。3、65.72%的獨生子女離婚後隨母親生活。女性在照顧子女方面會比男性更有優勢。
  • 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邊界,你做對了嗎?
    教導孩子使用文明用語,讓孩子改變說話態度不好、遇事急躁的壞毛病,讓孩子明白他人對自己寬容的邊界在哪裡。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按時吃飯,這些看似生活中尋常的生活技能,其實也是輔助孩子邊界意識的一個有效途徑,讓孩子明白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不該幹什麼事,讓孩子懂得自律和自我管理。
  • 當父母對孩子發火時,到底該不該動手打呢?
    但遺憾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經醫生診斷,孩子送到醫院時已無生命體徵,後經搶救無效死亡。案件發生後,警方鑑定結果是,孩子系腹部受鈍性暴力作用致多臟器損傷(心肺挫傷、肝胰破裂),致創傷性休剋死亡。孩子的母親,也因此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真是現實版的悲劇,試問這位母親,您到底有多大的火氣呢?孩子是您親生的嗎?
  • 孩子胡攪蠻纏的時候就是在探索邊界
    孩子無限制的要買東西,我怎麼接納?一直給他買嗎?書上說也不能給孩子講道理,要用自身行動去教育孩子,這幾天我儘量改以前的方式,可是一不買東西就鬧脾氣,打我,書上說要讓孩子發洩,接納情緒和慣孩子我有點區分不開了。青島 7歲男孩:@山東-5歲-男 親,我也經歷過這一階段,所以你說的困惑感同身受。其實買與不買都可以,買就痛痛快快的買,如果是不情願的忍著買的,孩子立馬就會感受的到。
  • 孩子不合群該不該幹涉?搞懂認知風格,輕鬆應對孩子社交困惑
    獨立玩耍的孩子一、孩子不合群,家長該不該幹涉?小優的媽媽開始覺得這個孩子很好帶,也不調皮,後來覺得孩子會不會太內向,不過這時候孩子也開始上幼兒園了,小優媽媽想著幼兒園孩子多,孩子說不定就開朗了。過了一個星期,小優的幼兒園老師給小優媽媽發微信,說孩子不太合群,不跟其他孩子玩,經常一個人呆在角落裡,還建議小優媽媽帶小優去檢查一下,怕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比如自閉症之類的。小優媽媽非常擔心,準備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 孩子犯錯誤後,不承認錯誤,家長應該怎麼辦?
    犯錯誤對於孩子來說,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有的孩子犯錯誤後會立即承認,而有的孩子犯錯誤後會拒不承認。孩子不承認錯誤有原因之前,在知乎上看過兩個不同的犯了錯的孩子的經典案例並且,孩子購買玻璃、請工人的費用,已經跟媽媽打了欠條。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犯錯誤之後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小男孩是跑回去跟媽媽說自己犯錯誤了,媽媽批評和責罵之後,帶著孩子到鄰居家道歉、賠款。而美國孩子則是自己先查看、丈量尺寸,並撿起一塊比例碎片才回家,然後自己帶著工人給鄰居修理窗戶並向鄰居道歉。
  • 「與孩子為敵」的中國家長②|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當孩子表現出無效率時,心理學家會反覆告訴我們,這是孩子在現實中反抗不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表專制的非常有效武器。換句話說,家長該想想孩子為什麼會磨蹭了;另外,讓孩子自己把地拖幹,如果你覺得她還太小,你可以幫助她。她會感激你。 吃吧,快點吃!小朋友要吃雞蛋,青菜也要吃,這樣才有營養。這是奶奶一大早就起來專門給你煮的。
  • 沒有愛的婚姻,到底是為了誰而存在,該不該為了孩子再三湊合?
    前不久在看到一個話題備受爭論,這一個話題就是「沒有愛的婚姻,該不該為了孩子再三湊合?」大家紛紛留言探討,各持己見。有人認為不應該離婚,孩子還小,不能沒有父愛;有人支持離婚,沒有愛的婚姻就是一座牢籠,生活在牢籠裡的人是不會幸福的。
  • 30歲的年輕人,該不該讓爸媽幫忙帶孩子?
    不信,你看下面兩個&34;:證據1:爺爺帶的第一天,孩子活蹦亂跳,手舞足蹈的奔跑。在爺爺接手帶孩子一個月後,孩子放慢步伐,將雙手放背後,像老幹部視察工作一樣。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孩子到底該不該由爺爺奶奶來帶?Part 02:父母以外的人帶孩子,只為了短時間內取悅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兄弟姐妹,外公外婆,還有身邊的親戚以及其他人。
  •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學習特長?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學習一門特長呢?這大概是讓每個家長的都頭疼的問題吧!不學吧,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了吧,又覺得技多不壓身,就想著到底要學幾門才夠。我小的時候,家長們都覺得學習特長沒什麼意義,只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是的,80後也確實是擁有自由童年最後一批了吧。只要寫完學校布置的作業,就可以出去瘋玩了。沒有補習班,沒有特長課,也沒有電子產品。真真是擁有純真樸實,又自由奔放的童年時光。
  • 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用學步車?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百科孩子走路是一個探索過程,在學走路的過程中經過摔跤才能學會掌握平衡。七八個月大的孩子應多練習爬行,十個月時才可以練習站立;一歲左右才能蹣跚學步。孩子學走路過程中,肯定會有磕碰,但在磕碰中,孩子的平衡能力得到鍛鍊,走路的體驗得到加深,摔倒後再爬起來也是一個克服挫折的過程。爬、走、摔倒、站起來,這也是一個發育過程,寶寶正是在這種自主運動中學會掌握平衡、增強條件反射、學會思考。那麼到底該不該給寶寶使用學步車呢?
  • 孩子做錯事,到底該不該打?
    經常有家長問該不該打孩子,如果孩子做錯事不打,還怎麼教育孩子?那麼,孩子做錯事,到底該不該打?這個度家長怎麼把握?不打就代表不教育嗎?家長要注意,「不打小孩」是父母不該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情緒,單純的用武力去暴打孩子以解決問題。
  • 當老人幹涉父母教育孩子時,該如何應對?
    很多年輕的父母因為忙於工作,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照顧,由於兩代人的教育方式不同,也就少不了引發家庭矛盾。對於老人來說,他們總會有意無意地幹涉父母教育孩子,甚至大多數時候,他們自己都感覺不到。父母不讓孩子老喝飲料吃零食,可是老人背著父母讓孩子喝,孩子就說爺爺奶奶好。和老人一起住的家長几乎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老人實在是太護著孫子了。
  • 新買的家具家電的「保護膜」,到底該不該撕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給家裡新添家具家電,特別是剛準備新房,家具家電全部都要新買,那麼有一個問題,肯定大家也思考過,就是新家具家電中的保護膜到底應該不應該撕呢?有人說不應該撕,保護膜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磨損磕碰,如果有保護膜可以起到保護家具家電的作用;有人說應該撕,因為剛買回來的家具家電,都是新的,那一層保護膜很影響美觀,同時也對健康不好,那到底哪一方是正確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 瞞妻代孕生子,1100萬撫養費到底該不該返還?
    經過多次的試驗,最終小芳生下了兩個男寶,阿平是他們生物學父親。同時,他還暗地裡轉帳、購置房產給代孕女子作為兒子撫養費,金額達到1100萬。甚至還向小芳出具了《條據》,載明:我願意將以前所給予或借支給小芳的 1000 萬元,作為孩子的撫養費、教育費(0-18周歲),孩子由小芳撫養,永不反悔。如果我老婆提出異議,該筆錢即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個人財產,系我個人自願。
  •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從小背詩?家長了解這3件事,也許就不用糾結了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該不該讓孩子從小背古詩?正方家長拿出如武亦姝、王恆屹等優秀孩子的案例,說明了背古詩的孩子有多麼優秀、多麼有氣質。而反方家長則認為:孩子不理解古詩的含義,背誦會僵化孩子的思維,是「填鴨式教育」,不科學。聽起來還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從小背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