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花。先給大家提一個問題,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家長對於「棍棒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什麼看法呢?對於某些家長來說,也許會認為棍棒教育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教育觀了,在育兒過程當中應該更多地採取溝通的方式與孩子進行理智的交流。然而,依然不乏多數的父母認為,孩子就是靠雙手打出來的,畢竟俗話說得好「黃金棍下出孝子」。這一類的父母認為只有在嚴厲打罵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未來才能夠更好地面對社會中的挫折,也能樹立父母的威嚴形象。
對於該不該打孩子這個問題,已經受人爭議很久了。很多父母在打孩子之前,一般也會糾結,畢竟孩子也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心頭肉。打在兒女身,痛在爹媽心。研究也表明,大多數父母在用打的方式教育完孩子後並不會覺得有正面的感覺,反而會看到孩子被打後的樣子而心生悔意。
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未來的心理想法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就像從小挨不挨打的孩子,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是小時候經常被打的孩子,他們以後遇到什麼事情,再被父母打時會把這些當作雞毛蒜皮的小事,因為那麼些年他們早已習慣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了。反之如果沒有經歷過棍棒教育的孩子,從小便被父母輕聲細語地對待,沒有體會過失敗的感覺或者失敗需要承擔的後果。一般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認為自己居高臨下,做什麼事都不需要顧及他人的想法。常常被打的孩子也會在未來的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先會思考怎麼解決困難,避免自己走彎路,遇事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比不被打的孩子高。
但是這並不表示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打罵就是好事。也許打罵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但是也會給孩子從小帶來巨大的心理陰影,甚至等孩子長大後失去了與他人組建家庭的幻想。他們會認為如果組建了家庭就是罪惡的源頭,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以後也經歷像他曾經遭受過的一切。
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如果常常遭受父母的打罵,孩子會喪失對世界美的追求。當遇到問題時,也許不會逃避,但也會更多地選擇用極端的方式,比如欺負同學、暴力言語等來解決與他人的衝突,永遠不會選擇理智地與他人溝通,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平時就是這樣跟他一起解決問題的,會在三觀裡就定義了暴力方式的合理性。
那麼,當與孩子相處時或者遇到相對比較棘手的教育問題時,應該怎麼樣才能控制自己暴力行為的出現呢?
小花小時候犯錯時,其實也常常會挨打。而且有一段時間,一跟弟弟妹妹或者同學發生矛盾時,小花也會用同樣的方式與他們進行問題的解決,一言不合就想動手。直到有一天,媽媽可能是發現我的苗頭不對,主動來跟小花溝通,這才打開了彼此的心房。經過一番交流之後,我們彼此還做了一些約定。從那時候開始,媽媽便再也沒有打過小花了,而且我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因此,小花覺得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之後,還是不應該用打罵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對良好家庭關係的形成太不友好了。如果想要規避自己的這種下意識的行為,小花建議當看到孩子犯錯誤讓自己生氣時,家長可以在心裡默念10秒鐘,先讓自己冷靜一下。之後再跟孩子坐下來慢慢溝通,用積極的話語引導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具備什麼樣的涵養。其實也都取決於父母從小的教育。小花認為家長如果認同打罵教育的好處,那自然也更要及時意識到這種教育下所產生的更為嚴重的後果,再做出正確的教育行動,以免未來後悔莫及就不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