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會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每天提醒孩子要好好吃飯,這樣身體才能長得好,
從還沒開始坐下吃飯就開始對孩子嘮嘮叨叨:怎麼又沒洗手,講一堆不洗手的壞處,接著開始糾正坐姿,反覆提醒不應該挑食、吃飯要專心,不可以東張西望。
再比如,每天上學路上就開始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上課要認真聽講,一寫作業就在旁邊嘮嘮叨地提醒坐姿要正確、字跡要端正、思想要集中、做題要仔細,
一天兩天,一周兩周,一年兩年重複著這些話語,有一天孩子非常生氣地對你說:媽媽,你天天就是這些話,煩不煩?
媽媽聽後心裡會覺得十分委屈,說這麼多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嗎?為什麼過於嘮叨,反而讓孩子感覺到不耐煩、聽不進呢?
其實是因為產生了超限效應
所謂「超限效應」,意思就是人會因為受到外界的刺激時間過長或者力度過大而滋生出不耐煩的情緒,從而產生抗拒或叛逆的心理。
人的心理對任何刺激通常會有一個承受極限,如果超過了這個極限,那麼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把握分寸,避免觸及孩子的忍耐底線。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儘量只批評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批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換個角度,或者說不同的話,避免孩子從一開始的內疚心情轉變成不耐煩、反感,最後發展到叛逆。
我們也可以告知孩子後果,讓孩子自己判斷行為的好壞,通過後果提示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果是提醒孩子,就應當採用溫和的語氣態度,儘量做到言簡意賅,表達感受和提出需要、請求,並告知正確的做法,而不要過多的嘮叨、批評和否定,更不要翻舊帳。
給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尊重和傾聽他們的想法,所以,我們為人父母平時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好「度」,才能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們一定還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一寫作業就無精打採,尤其在寫作文的時候,往往過了好久不動筆,眼看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只寫了幾個字。
把媽媽急得呀忍不住從催促變成了吼叫甚至打罵,「你趕緊寫呀,半小時就能完成的,又拖到這麼晚」「就寫了這麼幾個字,你到底想搞到幾點啊!」
結果孩子要麼就像沒聽見一樣,越寫越慢還寫得特別混亂,要麼被吼了幾聲之後就發脾氣或哇哇大哭,索性不寫了。
大家都能感受到,我們用吼叫的方式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不但聽不進去,還會因為我們惡劣的態度而生氣或害怕恐慌局。
結果,孩子的反應常常變得更慢,導致思考能力下降,我們的教育目的沒達到,還弄得兩敗俱傷。
生命的本能都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孩子有這現象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孩子在學校學習一天已經很累了,回來看到作業有難度不會做會更加想逃避。
當孩子被指責、批評後,內心會更加痛苦,心裡自然會排斥。
當我們看到是「錯誤」,做出的行為就是指責和批評;當我們看到的是「困難」,做出的行為便是理解和幫助。
就拿這個作文寫了幾個小時來說,其實孩子是遇到了困難,他無從下手,覺得沒什麼能寫的,不知道如何來寫,我們應該走進孩子內心,看到作業做不出的痛苦,轉變催促的心態,轉批評為鼓勵,轉考驗為幫助。
比如媽媽可以給孩子指引個思路,和孩子一起構思框架,讓孩子先口頭說一說,媽媽再給建議,再一起探討構思,一旦寫作思路有了,就會寫了。
自然也就能回歸到快樂,寫完之後再予以肯定和鼓勵,同時可以一起制定一個提升寫作的規劃,每周寫一篇完整的作文給老師批改等。
寫多了,熟練了,自然會越寫越順手,這樣就能慢慢往良性循環發展。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學會傾聽,心平氣和的溝通,才能讓孩子也能不急不躁,學習好的溝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