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些「錯誤」行為,為什麼不能著急生氣?

2020-09-15 小虎教談

文 | 小虎

前幾天,有位二年級小學生的寶媽吐槽孩子做作業太愛偷懶,組詞的時候為了省事好多都用「了」。看圖寫話,只在開頭寫幾個漢字,其他大部分都用拼音,也是覺得省事,其實大部分都會寫,媽媽對此感到生氣又無奈。

孩子的行為當然是不對的,也必須及時教導糾正,但糾正的方式特別關鍵。

孩子的偷懶,並不是不經意間的行為,也不是故意而為之,而是動腦思考過後的一個嘗試。孩子通過思考發現,無需花費那麼多功夫也能完成作業,早點做完作業就有更多玩的時間。

儘管行為本身錯誤,但孩子做事時肯思考如何提高效率,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孩子「偷懶」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單純的行為上的懶惰,而是不懂得做作業的真正意義,只當做一項任務,覺得完成就OK了。大人在教導時,可通過故事、案例以及讓孩子參與生活中的事務來體驗感知,懂得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做作業、什麼時候該省事、什麼時候不能省事,鼓勵孩子把這種精神用到學習知識當中,不斷向優秀進軍。孩子從此再不會犯類似錯誤,還會保持做事勤動腦思考的好習慣。

如果當時乾脆打罵了事,或者否定、打擊、訓斥,也能起到制止作用,但同時也擊垮了孩子做事時勤思考肯嘗試的信心,從此做事只顧「依葫蘆畫瓢」,不動腦筋,很多時候會深受其害。

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對和錯同樣重要。孩子的理論知識不足,生活經驗匱乏,不具備充足的對錯是非判斷能力和警覺性;表現能力尚未成熟,在大人面前力量渺小,經常不能通過大人看來的「完美」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渴求。

換句話說,孩子的行為不能簡單用好壞對錯去判斷,很多時候,表面的錯誤背後是孩子成長的體現,或是孩子的良苦用心和暖心行動。家長需要做的,恰恰不是一味的單純制止,只要求做對,只強調正確,而是要探究背後的真正原因,好的地方要予以肯定,不合適的地方針對性教導。在確保安全前提下,要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讓孩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的經驗,這才是成長。

這些「錯誤」行為,是發育的必需

玩水、玩沙子、玩泥巴是孩子小時候的最愛,孩子能玩的不亦樂乎,大人卻常常抓狂,因為會把身上弄溼、弄髒,需要清洗。然而,玩這些幾乎能培養所有的基礎能力。

孩子在出生前生活在羊水中,所以對水有一種天然的情感,不同的動作下水的流動會發生變化,這其中包含小學的科學課、中學的理化課中的一些知識。玩沙子、玩泥巴更能對物質的軟硬、狀態、形狀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玩的過程中也包含著很多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理解,孩子用心觀察可培養專注力。如果多個人一起玩,還需要團隊協作。

孩子的各種令大人感到不解的行為,其實都是身體及大腦發育的必需。

孩子愛蹦愛跳愛動,促進身體的肌肉力量、協調性、柔韌性、敏捷性等的發育,運動直接促進大腦發育。

孩子把東西丟到地上,表明他開始對三維空間、物品的起落有了認識。

孩子喜歡撕紙,說明他開始對物品的軟硬、形狀、大小等有了認識。

孩子的每個行為幾乎都是成長的體現,有的家庭就是怕麻煩擔心危險便貿然阻止,孩子錯過了黃金髮育期,長大之後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了問題,然後各種補。

所以,在保證安全以及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大人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感知與探索空間,滿足孩子成長的基本所需。這其中還有大量的「天然教材」,對認字、認拼音、學算術都大為有利。

這些「錯誤」行為,也許是孩子的呼喚

有的孩子寫作業時愛磨蹭,不是因為懶,而是嚴重缺乏信心導致恐懼,覺得自己做不好,還要受到大人的責怪。孩子心裡在說:「能不能相信我一次?」

或者是,完成作業後還要在大人的強迫下做其他的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於是就「被動攻擊」,把額外的「作業」時間磨掉,做完了總算可以休息了。

有的孩子寫作業時不自覺,大人不在一旁就不認真做,不是做不到,而是太希望大人多給他一些陪伴,哪怕是盯著寫作業。

有的孩子早上上學有「起床困難症」,不是不想起,而是為了多爭取一點大人陪伴的時間。

這些「錯誤」行為,背後是那樣暖心

案例一:一個13歲的女孩,爸爸常年跑車,很少在家。每當爸爸在家時,女孩會在晚上睡覺前躺到爸爸的床上,要和爸爸一起睡,媽媽準會過來攆她去自己的房間。

其實,孩子心裡很明白這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但因為爸爸在家時間少,她便通過這種方式把爸爸媽媽聚集到一個房間。爸爸媽媽圍在她身旁,是她最開心的時候。

案例二:小女孩,7歲,平日很乖巧。有一天爸爸和工友去外面吃飯,小女孩在家中開始各種「不乖」,就要爸爸回來,媽媽沒辦法只得給爸爸打電話讓他早點回來,爸爸吃了幾口抓緊趕回了家。

起初,爸爸媽媽始終覺得孩子是因為爸爸吃飯沒帶她去生氣了。結果第二天,媽媽在和女兒聊天時得知,孩子不是因為爸爸沒帶她去吃飯生氣,是因為她知道爸爸在外面吃飯一定少不了抽菸喝酒,而前幾天老師在課堂上剛剛講過吸菸喝酒對身體有害,所以孩子擔心爸爸的身體,她想讓爸爸媽媽永遠都健康,大人被感動了。

孩子成長中的各種錯誤,都是向大人發出的成長信號。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良好的教育機會,及時讀懂孩子的行為,探尋真正的原因,正確教導,就是為孩子搭起成長的階梯。如果大人只抓住錯誤不放,在高頻責罵和批評中成長的孩子,處在挫敗感中很容易滋生消極麻木的對抗情緒和叛逆態度,缺乏自信,也就不願或不敢再做任何探索和嘗試。

永遠不要奢望孩子不犯錯,幫助孩子在切身體會中認識錯誤,掌握正確的方法,提升相應的處事能力,其作用勝過千萬次單純的說教講道理。

關注【小虎教談】,解開教育困惑,回歸教育本真,共同守護孩子的成長。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孩子經常愛撒謊,家長不要著急生氣,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或者是父母一起上陣嚴厲地詢問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嚴重一點的還會跟孩子動手。但是這樣做其實不好,而且也不能讓孩子真正的意思到自己哪裡犯錯了。案例:小陳跟妻子都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現代夫妻,兩個人在有孩子以後,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比較嚴格的,跟所有中國父親一樣,小陳在孩子面前就是一個嚴肅的家長,面對孩子犯的錯誤經常會選擇嚴厲的批評。
  • 怎樣糾正和約束孩子的錯誤行為?
    從孩子2歲開始,他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拒絕父母的安排,想要自己支配自己,因此他們的行為越來越讓人不可理喻,與父母的衝突就從此開始拉開序幕。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做出很多讓家長非常生氣的舉動,大多數家長會批評、懲罰孩子的錯誤行為,往往只能在短期內取得效果,孩子雖然承認錯誤,但其實心理仍然不服氣。
  • 8歲男孩被媽媽打進醫院,孩子的「生命線」,父母再生氣也不能打
    導讀:8歲男孩被媽媽打進醫院,孩子的「生命線」,父母再生氣也不能打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8歲男孩被媽媽打進醫院,孩子的「生命線」,父母再生氣也不能打!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的孩子,有這些行為,千萬不能慣著
    都說一個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相關,往往沒有生來就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所以作為父母不能凡事都慣著孩子,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不能溺愛,下面要說的是小孩有以下這幾種行為時父母千萬不能慣著現在很多的家庭人員中,大部分都是生一個孩子,所以也成了家裡每個人心中的寶貝。
  •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該不該生氣?讀懂孩子行為的兩面性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你一般都會怎樣的處理呢?先別急著回答,先聽我講一個故事。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徒弟非常擔心,害怕自己受懲罰,也害怕師傅會生氣傷心。當禪師回來以後,知道這件事,即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徒弟,只是對他說:「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的。」不知道你從這篇故事當中讀懂了什麼?如果把這個場景換成孩子犯錯誤,你面對孩子時候,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該怎麼做了?
  • 頭疼孩子的行為?別著急,來一場福爾摩斯斷案之旅吧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專家,他們總能靈敏而好奇在身邊的事物中有所發現。但他們在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理解時,卻容易產生錯誤。他們使用這些錯誤的解讀去尋找自己的身份時,自然而然會有一些讓我們頭疼的行為。只有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我們才能找到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 孩子生氣要打人,2種媽媽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情緒管理
    所以面對孩子生氣時,不同的回應方式給了孩子截然不同的感受,長此以往,孩子對於情緒的感知、接納、處理的能力也會不同。其實每個人都會有生氣、傷心、害怕、煩躁、著急、沮喪的時候,這些情緒來得很真實,他們和高興開心、期待快樂一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媽媽就不明白,明明告訴孩子,等會再陪她玩,她怎麼就不聽呢?非要在旁邊瞎鬧,還吐口水,非挨揍不可。我們在外面也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看到別人手裡的玩具就搶;有些孩子動不動就打人;有些孩子四五歲了還咬指甲;還有些孩子路過商店就要買玩具,不答應就在地上撒潑打滾。可是,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不良行為呢?
  • 生氣的爸爸,高興的娃
    爸爸真的是生氣了,但是瑞瑞不知道為什麼。正想問呢,就出現了剛開始那一幕。直到進了家門,瑞瑞爸爸依然沒有消氣。把孩子往前一推,照著屁股就打了起來。嘴裡還說:&34;瑞瑞屁股疼,心裡委屈,他一點也沒想明白,為什麼他玩捉迷藏這麼高興,但爸爸卻如此生氣呢?看到這裡,大家肯定也是挺著急的。畢竟誰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著急的不得了。所以我們非常理解爸爸心急火燎的情緒。
  • 癲癇病為什麼不能生氣
    平和穩定的心態,對健康的人十分重要,對病人更加重要,激動生氣是容易引發一些問題的,如果是病人則可能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所以,生氣實在是一件壞事,平時就要養成把心放寬的良好習慣,不要考慮過多,也要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少激動,不生氣,健康多好,今天主要是談一談癲癇病為什麼不能生氣的話題。
  • 一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他就耍脾氣,聽不進意見的孩子要如何教
    那事情對他來說就不是僅僅是改錯誤這麼簡單,而是變成了維護自己人格尊嚴的戰鬥,他大發脾氣,只是為了告訴你:我沒有你說的那麼差!當然,你可以認為是熊孩子屁事兒太多,否定就否定一下唄,又沒什麼大不了,為什麼不能虛心接受,小孩子就是玻璃心!可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算我們已經內心足夠堅強的成年人,對於至親至近之人的直截了當的負面評價能時刻保持虛心接納嘛?
  • 為什麼你的孩子難以管教,5種孩子常犯的思維錯誤
    這是我的一個思維錯誤。思維錯誤和錯誤的區別在於,一個錯誤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一個思維錯誤是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樣的錯誤。行為錯誤和思維錯誤是一種同樣的東西,想像一個拼寫或數學上的錯誤,你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同樣地,人們用思維錯誤來為他們一次又一次採取的不負責任或自我挫敗的行為辯護。假設你的朋友告訴你她在減肥,但你看到她多吃了一份甜點。如果你問他為什麼,你會聽到一個思維錯誤:「我需要一點獎勵。」
  • 「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你的「威脅」,會讓孩子遠離你
    有時他的父母會使用錯誤的方法。例如,如果小剛今天沒準時吃完飯,他的母親會對他說:「你不會吃完飯,也不能玩玩具。」他很不情願,但他仍然要吃自己喜歡的玩具以便和它們一起玩。小剛更嬉戲,晚上總是很難入睡,所以父親會對他說:「上床睡覺,否則我會打敗您。」只要小剛的行為不聽從父母的意見,他就會受到威脅,實際上,小剛討厭他的父母說這些話,但他無法忍受。
  • 「媽媽對不起」——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是想找到他的歸屬感
    ,他為什麼要做這些行為?媽媽覺得自己跟孩子的父親都不是有暴力傾向的人,平時家庭氛圍很融洽,為什麼孩子就喜歡打人呢?所以她想和孩子去談談心,但是孩子滿不在乎。她非常生氣,想教訓這個孩子一頓。當下她也意識到這不行,但孩子的問題沒得到很好的解決。後來我就給她出了個主意——晚上哄孩子睡覺的時候,跟孩子好好的去談。
  • 熊孩子讓我很生氣!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時,該怎麼跟孩子說?
    這些回應方式都屬於無效溝通,孩子聽了也不會改變。那麼,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我們,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時,該怎麼表達呢?行為是非常具體的、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標籤是帶有評判性、負面情緒的語言,肯定會讓孩子產生不好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話一出去,孩子就不高興了的原因。
  • 孩子生氣時的攻擊性行為,3歲前是糾正的最佳時期,父母得下功夫
    當孩子發脾氣並且表現出來攻擊性行為的時候,父母就會感覺到焦慮,常常會選擇對孩子進行「洗腦」式的教育,然而效果並不理想,反而會讓孩子變本加厲,變得更加無理取鬧,更加喜歡和父母對著幹。你是否也對孩子生氣時的攻擊性行為束手無措?
  • 人為什麼會生氣?看完你就明白了
    俗話講「氣大傷身」,經常生氣的人,容易發脾氣、發怒,身體健康就會出問題。我們看「怒」這個字,上面一個奴隸的奴字,下面一個心字,我們一生氣就變成壞脾氣的奴隸,自己的心就做不了主了。對此末學也是深有體會,最近身體不太好,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為什麼生氣呢?
  • 如果你家孩子有這四種行為,說明不能再慣著,李玫瑾教授傳授經驗
    但如果孩子在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喜歡亂摔東西,這種行為家長要及時制止。3-6歲的小朋友通過摔東西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不是一種好習慣。▼ 解決辦法:在孩子正在生氣的時候,家長不要和孩子硬碰硬,可以適當的對其教育,可以拍一拍孩子的手心,通過這種方式來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即將生氣,不能再這樣無理取鬧。
  •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正原因,可能源自父母的失控
    我不再認為他的負面行為是任性、懶惰、缺乏動力或不尊重。而是由他的多動症導致的。」「我在懲罰兒子那些失控的行為,所以我努力因此而生氣,但是我走過頭了,我開始用多動症作為藉口。他覺得,不管他做了什麼,他都可以把它歸咎於多動症,都會被我們原諒。我也意識到,這肯定不是教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 為什麼6歲的孩子,家長再生氣也不能動手打?
    「每個家長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建立和平教育也是我們家長的任務。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甚至會對孩子動手。小編在這裡提醒各位家長,6歲的孩子千萬不能打罵。6歲,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已經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也越來越強,開始渴望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能夠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認可、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