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虎
前幾天,有位二年級小學生的寶媽吐槽孩子做作業太愛偷懶,組詞的時候為了省事好多都用「了」。看圖寫話,只在開頭寫幾個漢字,其他大部分都用拼音,也是覺得省事,其實大部分都會寫,媽媽對此感到生氣又無奈。
孩子的行為當然是不對的,也必須及時教導糾正,但糾正的方式特別關鍵。
孩子的偷懶,並不是不經意間的行為,也不是故意而為之,而是動腦思考過後的一個嘗試。孩子通過思考發現,無需花費那麼多功夫也能完成作業,早點做完作業就有更多玩的時間。
儘管行為本身錯誤,但孩子做事時肯思考如何提高效率,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孩子「偷懶」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單純的行為上的懶惰,而是不懂得做作業的真正意義,只當做一項任務,覺得完成就OK了。大人在教導時,可通過故事、案例以及讓孩子參與生活中的事務來體驗感知,懂得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做作業、什麼時候該省事、什麼時候不能省事,鼓勵孩子把這種精神用到學習知識當中,不斷向優秀進軍。孩子從此再不會犯類似錯誤,還會保持做事勤動腦思考的好習慣。
如果當時乾脆打罵了事,或者否定、打擊、訓斥,也能起到制止作用,但同時也擊垮了孩子做事時勤思考肯嘗試的信心,從此做事只顧「依葫蘆畫瓢」,不動腦筋,很多時候會深受其害。
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對和錯同樣重要。孩子的理論知識不足,生活經驗匱乏,不具備充足的對錯是非判斷能力和警覺性;表現能力尚未成熟,在大人面前力量渺小,經常不能通過大人看來的「完美」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渴求。
換句話說,孩子的行為不能簡單用好壞對錯去判斷,很多時候,表面的錯誤背後是孩子成長的體現,或是孩子的良苦用心和暖心行動。家長需要做的,恰恰不是一味的單純制止,只要求做對,只強調正確,而是要探究背後的真正原因,好的地方要予以肯定,不合適的地方針對性教導。在確保安全前提下,要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讓孩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的經驗,這才是成長。
玩水、玩沙子、玩泥巴是孩子小時候的最愛,孩子能玩的不亦樂乎,大人卻常常抓狂,因為會把身上弄溼、弄髒,需要清洗。然而,玩這些幾乎能培養所有的基礎能力。
孩子在出生前生活在羊水中,所以對水有一種天然的情感,不同的動作下水的流動會發生變化,這其中包含小學的科學課、中學的理化課中的一些知識。玩沙子、玩泥巴更能對物質的軟硬、狀態、形狀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玩的過程中也包含著很多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理解,孩子用心觀察可培養專注力。如果多個人一起玩,還需要團隊協作。
孩子的各種令大人感到不解的行為,其實都是身體及大腦發育的必需。
孩子愛蹦愛跳愛動,促進身體的肌肉力量、協調性、柔韌性、敏捷性等的發育,運動直接促進大腦發育。
孩子把東西丟到地上,表明他開始對三維空間、物品的起落有了認識。
孩子喜歡撕紙,說明他開始對物品的軟硬、形狀、大小等有了認識。
孩子的每個行為幾乎都是成長的體現,有的家庭就是怕麻煩擔心危險便貿然阻止,孩子錯過了黃金髮育期,長大之後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了問題,然後各種補。
所以,在保證安全以及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大人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感知與探索空間,滿足孩子成長的基本所需。這其中還有大量的「天然教材」,對認字、認拼音、學算術都大為有利。
有的孩子寫作業時愛磨蹭,不是因為懶,而是嚴重缺乏信心導致恐懼,覺得自己做不好,還要受到大人的責怪。孩子心裡在說:「能不能相信我一次?」
或者是,完成作業後還要在大人的強迫下做其他的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於是就「被動攻擊」,把額外的「作業」時間磨掉,做完了總算可以休息了。
有的孩子寫作業時不自覺,大人不在一旁就不認真做,不是做不到,而是太希望大人多給他一些陪伴,哪怕是盯著寫作業。
有的孩子早上上學有「起床困難症」,不是不想起,而是為了多爭取一點大人陪伴的時間。
案例一:一個13歲的女孩,爸爸常年跑車,很少在家。每當爸爸在家時,女孩會在晚上睡覺前躺到爸爸的床上,要和爸爸一起睡,媽媽準會過來攆她去自己的房間。
其實,孩子心裡很明白這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但因為爸爸在家時間少,她便通過這種方式把爸爸媽媽聚集到一個房間。爸爸媽媽圍在她身旁,是她最開心的時候。
案例二:小女孩,7歲,平日很乖巧。有一天爸爸和工友去外面吃飯,小女孩在家中開始各種「不乖」,就要爸爸回來,媽媽沒辦法只得給爸爸打電話讓他早點回來,爸爸吃了幾口抓緊趕回了家。
起初,爸爸媽媽始終覺得孩子是因為爸爸吃飯沒帶她去生氣了。結果第二天,媽媽在和女兒聊天時得知,孩子不是因為爸爸沒帶她去吃飯生氣,是因為她知道爸爸在外面吃飯一定少不了抽菸喝酒,而前幾天老師在課堂上剛剛講過吸菸喝酒對身體有害,所以孩子擔心爸爸的身體,她想讓爸爸媽媽永遠都健康,大人被感動了。
孩子成長中的各種錯誤,都是向大人發出的成長信號。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良好的教育機會,及時讀懂孩子的行為,探尋真正的原因,正確教導,就是為孩子搭起成長的階梯。如果大人只抓住錯誤不放,在高頻責罵和批評中成長的孩子,處在挫敗感中很容易滋生消極麻木的對抗情緒和叛逆態度,缺乏自信,也就不願或不敢再做任何探索和嘗試。
永遠不要奢望孩子不犯錯,幫助孩子在切身體會中認識錯誤,掌握正確的方法,提升相應的處事能力,其作用勝過千萬次單純的說教講道理。
關注【小虎教談】,解開教育困惑,回歸教育本真,共同守護孩子的成長。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