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有這四種行為,說明不能再慣著,李玫瑾教授傳授經驗

2020-08-30 孕育島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教育孩子是每個家庭都必須要做的事情,如果孩子教育不好,兩位家長再有成就也不會被其他人認可。

大多數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謙遜有禮,如果是男孩要做到既能穿上軍裝保家衛國,又能穿上西服運籌帷幄。

如果是女孩,則希望孩子可以做到溫文爾雅,不要因為金錢而出賣自己,更不要把自己的寶貴時間,用在撒潑耍賴這件事上。

想把孩子教育好,就要先糾正孩子身上的不好的習慣,李玫瑾教授提醒廣大家長:如果您家孩子有這四種表現,不能再慣著了,要及時教育孩子,該打就打。



第一種行為:脾氣不好,摔東西

小朋友有的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很正常,他們可能會委屈到失控,嚎啕大哭,這種時候,家長只要控制好孩子的情緒就可以了,可能好好哄一哄,孩子能緩過來。

但如果孩子在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喜歡亂摔東西,這種行為家長要及時制止。3-6歲的小朋友通過摔東西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不是一種好習慣。



如果家長不及時阻止這種行為, 孩子的發洩方法很可能越來越過分,甚至很有可能會上手打人,等到這個時候,家長想要教育也來不及了。

▼ 解決辦法:

在孩子正在生氣的時候,家長不要和孩子硬碰硬,可以適當的對其教育,可以拍一拍孩子的手心,通過這種方式來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即將生氣,不能再這樣無理取鬧。



隨後慢慢的讓孩子冷靜下來,當孩子完全冷靜下來之後,家長再告訴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是不對的,為什麼摔東西要受到懲罰。



第二種行為:不尊重人

有些小朋友在家裡的時候有些嬌慣,面對自己的長輩時,可能會出現目中無人,不懂的尊重自己的爺爺奶奶等人的行為。

在爺爺奶奶帶著孩子玩耍的時候,如果孩子不開心,還可能會向長輩發洩自己的脾氣,可能是上手撓或者是上腳踢,這些行為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小朋友今天敢這樣對自己的長輩,明天可能會做出更過分的事情,這是很明顯的「欠揍」表現,家長一定要及時將這種行為扼殺在搖籃裡。

▼ 解決辦法:

當孩子不尊重長輩和家長的時候,第一時間要阻止他的行為,隨後要對其進行處罰。同時家長也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小朋友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究竟是和外面的小朋友學的,還是家長做了什麼事讓他們誤會了,找到原因,並進行根治。如果孩子已經開始動手打人,家長不能再簡單的說兩句解決問題。



第三種行為:威脅家長

有些小朋友在小的時候,可能會在商場中撒潑打滾,只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很多家長礙不住面子會給孩子買,而孩子們往往就是用這一點威脅家長。

可能在買完玩具後,家長會埋怨孩子幾句不懂事,但是這有什麼關係呢?小朋友已經通過自己的方法得到了玩具,並且也沒有付出什麼代價,挨兩句罵沒什麼關係。



▼ 解決辦法:

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心軟,也不能著急的讓孩子起來,並表示自己什麼條件都答應他,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得寸進尺,長大後就不僅僅是買玩具這麼簡單了。

家長最好先冷靜的看著孩子胡鬧,這沒什麼可丟人,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樣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在孩子明白自己胡鬧沒有用之後,家長要這樣做。



先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不是因為不心疼他,而是因為他這樣做是不對的,自己不能縱容他,疼愛和縱容是兩件事。

隨後和孩子講清楚,當他想要玩具的時候,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獲得,這樣事情就可以輕鬆解決了。



第四件事:沒有規矩

小朋友不懂規矩,家長的教育是很失敗的,孩子從小沒有禮貌,吃飯的時候來回翻菜,或者是搶著自己的喜歡的菜吃,沒有好吃的便開始敲碗筷。



這樣的小行為都是沒有規矩的表現,在其他人眼中是妥妥的「熊孩子」。相信沒有家長願意被其他人說自己的孩子不好吧。

▼ 解決辦法:

阻止孩子的行為,如果不聽勸阻可以採取強硬措施,這件事是必須要做好的,沒有商量。

最後為了大家能夠找到與孩子互相磨合的教育方式,給大家推薦一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養成》,這套繪本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它運用了小動物的可愛形象,吸引了孩子的閱讀,並圍繞著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來對孩子展開教育,每一冊書都有自己的主題,同時能教會孩子很多道理。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有這四種行為,家長不要慣著,該打就得打。其實,對於孩子這種問題,李玫瑾教授在一期節目中就曾說過:教育孩子要從小開始,等長大了再教育就難了,只要發現孩子有以下幾種行為,家長一定不要手軟,該打就得打。
  • 如果你家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打別慣著,李玫瑾為你撐腰
    如果孩子是蠻橫不講理,經常和家長鬧脾氣的,做家長的真的不能什麼事都由著他,不能對他百般溺愛,該打還是要打的。李玫瑾教授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是很有權威的,她在節目中曾經說過,很多家長管孩子的時機是不對的,有的時候該管他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偏要管。
  • 李玫瑾: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無非就是賴在地上不走,耍賴打滾,可是當孩子到了14、5歲的時候,他再和你鬧,他會怎樣鬧?他可能會離家出走,還會拿自殺威脅你,到時候你怎麼辦?: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1、亂發脾氣孩子在3歲左右時自我意識剛剛萌芽,會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心理學上叫做trouble three,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用亂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家長要正確引導,教會孩子表達情緒的良好方式,防止這種情況持續到長大。
  • 李玫瑾教授:孩子身上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得打,不能慣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和父母脫不了干係,如果父母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任由孩子欺負同學,那麼他們的孩子在學校也不會受到同學的歡迎和喜歡。更重要的是,3歲看大7歲看老,如果父母在該給孩子扎針的年齡卻給孩子吃糖,只會養廢孩子。說到這,不免想起上周帶孩子吃兒童餐發生的一件事。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家有男孩,要教會他這四種能力,再晚也不能晚於6歲
    可以看出孩子長大以後會是什麼狀態。如果想孩子有出息的話,就要在小的時候教育好,而且一定是6歲之前。在後期李玫瑾教授也有補充的,家有男孩的,一定要教會他這「四種能力」,保證孩子路不走偏,人生不歪。:養男孩的家庭,要教會他這四種能力,再晚也不能晚於6歲1、抗挫折能力每天都會聽到很多這樣的事情,因為受不了學習的壓力,或者受不了工作的壓力和社會的壓力而選擇輕生的一幫人。
  •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壞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改了
    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習慣你會怎麼做呢?我相信肯定會有家長會慣縱著孩子。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坐動車時,有一個「熊孩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剛上車這個孩子就很吵一直在大聲講話,把周圍的乘客都吵得不能好好休息。因為是個小孩子,並沒有人去開口讓孩子安靜點,只是任由孩子吵鬧,而這位孩子的家長也並沒有管孩子,應該是習慣孩子這種行為了。
  • 李玫瑾:倘若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孩子禁不起「慣」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家長要掌握好管教孩子的時間,避免適得其反,此外,當孩子有這幾種行為時,該打就打,不要再一味的慣著了。那麼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呢?李玫瑾教授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孩子4歲左右的時候能怎麼跟你鬧?最多也就是撒潑打滾。但是當還孩子十二歲以後呢?在孩子的叛逆期他會怎麼跟你鬧?一是離家出走,二是拿生命威脅你。孩子小時候不管教,長大以後想管都管不了。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父母管教孩子的黃金時期。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個時期管教孩子是最有效果的。
  • 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6歲前該打就打,尤其這4種行為不能慣著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講道理,要溫柔的對待孩子,不和孩子吵架,不大聲對孩子說話,更不能動手打孩子。因為很多「育兒專家」都說過,吼罵、棍棒等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有多大。但是,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很多家長發現,自己這麼對孩子溫柔,但孩子並沒有像好的方向發展,反而越來越管不住。以至於很多家長在反思,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
  • 3—6歲的階段很關鍵,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別慣著!
    問大家一個問題:「孩子應該慣著嗎?」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說「會」,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對於孩子都是非常看重,特別是對於老一輩來說,「隔輩親」更是體現得非常明顯,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再困難也要盡力去滿足。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家長請立刻進行嚴厲教育
    有的長輩跟你說:孩子小時候不打長大就不成器了,讓你要從小就對孩子嚴格一點;也有的育兒書跟你說:孩子小時候不能被打,否則容易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且不同的,既不能會按著書上的方向發展,也不會順著大人的期待成長,所以說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僅僅是照著經驗來是沒有用的。
  • 李玫瑾:教育子女,牢記「2不管3不慣」,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對青少年心理學頗有研究的李玫瑾教授也說過: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就像視頻中的這個孩子,在幼兒園「吃飯不老實」,說明在家時家長就沒有教孩子飯桌規矩,能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就動手扔凳子,說明在家的時候就是「小皇帝」,沒被家長好好教過規矩。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兩歲的時候習慣就開始逐漸養成了,從這會開始父母就可以開始管教孩子,絕不能抱有長大自然就好了的心態。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專家們,對當地1000名3歲的孩子進行調查研究,這項研究持續了23年,發現這些人3歲時的言行所表現的性格和26歲時竟然相同。這項研究也意味著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在3歲時就已經決定了。
  • 李玫瑾建議:孩子「該打就要打!」,發現娃有這三個行為,別慣著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也就是說,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 孩子若有這幾個行為,別慣著,一定要及時糾正。
    家庭是孩子從小長大的地方,而父母則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要比學校的教育更加重要,公安大學教授、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表示過:「孩子小時候吃越多的苦,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強,特別是有男孩的家庭,千萬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因為不孝子都是被寵出來的。」
  • 李玫瑾:家長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才能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家長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才能少走彎路,長大後更有出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的心理深有研究,她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育兒方法。李玫瑾教授認為,現在的家長大多都分不清什麼時候該管孩子,什麼時候不該管孩子。有不少家長都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才管。所以說,為了讓孩子能少走彎路,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也提出了一個「2不管3不慣」的育兒方法。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孩子們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中寶,所以父母們會一直寵著慣著,知道孩子長大,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孩子犯一些錯誤時,父母們雖然感到很無奈,但仍然捨不得打罵孩子,很多父母會選擇無視孩子的行為,但也正是因為父母們的無視,才導致了一些孩子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越來越調皮,甚至走上犯錯的道路。
  • 跟孩子要手機被耳光「伺候」,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現身說法:別慣著
    導讀:跟孩子要手機被耳光「伺候」,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現身說法:別慣著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跟孩子要手機被耳光「伺候」,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現身說法:別慣著!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