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熊育兒日記
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大部分家長的一個目標。所以說,很多家長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格外注重孩子的教育,一心想著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
可教育孩子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如果家長什麼都管的話,效果還真就不一定會很好;但如果家長什麼都不管、太慣著孩子的話,也不行。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的心理深有研究,她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育兒方法。而她的這套育兒方法,也贏得了不少家長的喜愛與認同。
李玫瑾教授認為,現在的家長大多都分不清什麼時候該管孩子,什麼時候不該管孩子。有不少家長都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才管。所以說,為了讓孩子能少走彎路,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也提出了一個「2不管3不慣」的育兒方法。
1. 孩子能承受得住的挫折,家長不要管
沒有哪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孩子的人生,皆是如此。
但是,現在卻有很多家長,總是處於一種不安的情緒之中。這些家長他們比孩子更擔心孩子遇到挫折,遇見困難。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終究只是個孩子,是無法面對這些,也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我們去幫助孩子,孩子的人生才會更順利。
所以,這些家長往往就會在孩子遇見挫折與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不斷地去幫助孩子排除掉前方的荊棘路,讓孩子的人生更順暢一些。
當然,這只是在當時看起來更順利了而已。如果說,家長一直這樣做的話,會讓孩子成為一個無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人的。這對孩子的未來十分不利,畢竟家長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當孩子遇見挫折與困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放平心態,不要多管。
2. 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家長不要管
現在的家長總是太缺乏安全感了,所以,他們對孩子是非常不信任的一種狀態。很多時候,就算是孩子具備獨立完成某件事的能力,家長們都一定要插手幫孩子解決問題。
而家長的這種做法,表面上看著是在幫助孩子,實際上是在把孩子養成一個懶惰、不知感恩的人。這些孩子就算長大了,也不會具備獨立能力,也不會懂得尊重、孝順父母。很容易成為一個「啃老族」、「白眼狼」。
所以說,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好還是要明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很重要,我們應該在能放手的時候就放手。
當然,以上這幾點並不說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是什麼都不該管的。在有些時候,我們也應該管一管孩子。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什麼時候該管孩子呢?
1. 孩子不懂規矩,家長不能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要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我們就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在外面有外面的規矩,在家裡有家裡的規矩。如果孩子從小到大始終都不懂規矩的話,很容易犯下大錯。
為了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懂規矩。家長一定要從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一旦我們發現孩子有不懂規矩的表現,我們就要及時制止,堅決不能慣著孩子。
2. 孩子不懂禮貌,家長不能慣
不管在哪裡,到了什麼時候,我們都要懂禮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之中,才能被人尊重。不懂禮貌的人,就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這樣的人,也不會被人尊重,很難立足於社會之中。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明白懂禮貌的重要性,讓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的人。如果孩子有不懂禮貌的行為出現,我們就要及時制止孩子,堅決不能慣著孩子。
3. 孩子無責任感,家長不能慣
沒有責任感的人,一般都比較喜歡好吃懶做,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只知道享受生活,卻不願意付出,而且,當他們犯下錯誤的時候,他們也根本不懂得承擔責任,只知道逃避責任。這樣的人往往不僅會毀掉自己的人生,還會牽連到他身邊的人。
所以說,當你的孩子有不負責任的行為出現的時候,你一定不要幫著孩子一起逃避責任,慣著孩子,一定要及時指正孩子才行。因為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能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你都是怎樣管教孩子的呢?有什麼好的育兒方法嗎?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言評論。
育兒小貼士:
想要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家長就必須要在教育上多下功夫。單單是管孩子還不夠,我們還要清楚該在哪一方面多管孩子,哪一方面不要管孩子。如果我們什麼都管或者是什麼都不管的話,是很難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