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家長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能少走彎路,將來更出息

2020-12-25 奶爸育兒寶庫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想必每個人都聽過。不要認為她是研究犯罪心理的,但她也很了解孩子們的教育。有一次,李玫瑾教授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12歲的小男孩,他被他媽媽批評了幾句之後,他跳下樓自殺了

聽到這個事情,我們也許會有點困惑,不過只是批評幾句而已,孩子怎麼會這樣呢?另外,一個孩子,怎麼會懂得自殺?事實上,任何事情都有其原因,孩子之所以會這麼做,與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因為母愛對孩子來說是無限的,孩子只是用這種方式來威脅母親,至於自殺的含義,他可能不太理解。」

這說明了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以後的一舉一動,都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因此,為了讓孩子將來有出息,少走彎路,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記住「三不慣、二不管」

「三不慣」

1、不守規矩不能

這個社會有規矩,孩子們一定要遵守,一個不守規矩的人,以後只會吃虧。許多時候規定出來,只是為了約束人的行為和發展,如果我們肆意地去打破它,只會對自己造成不好的影響。在家父母也要立規矩,讓孩子遵規守法千萬不能慣!

「無規矩,不成方圓」說起「立規矩「,有不少父母深表認同,可內心又無比矛盾。有些家長擔心,太早立規矩,立的規矩又太多,怕孩子變得畏畏縮縮,不敢釋放天性,失去了童真;但是不立規矩,又擔心日後孩子變得自私、沒禮貌,不受歡迎,孩子大了難以約束。

究竟該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才能平衡愛與規則、自由與界限呢?小編今天給大家推薦繪本《媽媽我能行》系列10冊

良好的習慣是孩子必備的素質,而想要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這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去培養。

希望家長們能緊張起來,儘早給孩子立下規矩,點擊下方,用合理的方法去管教孩子,把你的孩子培養成品學兼優的良才。

2、不負責任不能慣

小孩子總是應該有責任感的,不僅僅是對自己有責任感,還是對別人有責任感,對家庭有責任感,對自己做的事都要負責任。尤其對自己犯的錯,一定要承擔錯誤和責任不能逃避,也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樣的人註定永遠不會成功,父母決不能容忍孩子沒有責任感。

3、小孩懶惰不能慣

懶惰的人只會錯失成功的良機。許多成功者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最終取得了成功。懶惰的人往往都不能克服自己的劣根性,只會埋怨自己不如別人,卻從不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懶惰的性格,父母一定要制止孩子發生這種壞習慣。

「兩不管」

1、兒童的獨立能力不管

父母總會覺得他們的孩子,還是個小孩子,很多事情都還不能夠做。事實上,小孩的成長過程,一直在變強,正如面對許多事情一樣,其實他們都有自己的解決辦法,父母應該從一開始就信任孩子,不要以為自己的小孩不能獨立。

父母總是不能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獨自面對成長,孩子怎麼會變獨立變成熟?小孩的獨立能力不要管也不要慣,讓小孩去面對生活的磨礪,以後會變得更加堅強。

2、孩子的抗挫能力不管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能力問題,畢竟孩子是自己的心頭肉,當然不希望孩子承受一點委屈。所以,現在很多父母不會讓孩子去面對挫折,一旦遇到困難一定要去幫助孩子克服,不讓孩子承受或受到傷害

兒童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父母不應阻礙兒童在這方面的發展,要遵循兒童自身的發展狀況,面對挫折時要讓兒童自己去承受和應對,這樣才能鍛鍊孩子的能力,今後在面對更多困難挫折的時候,他們才會從容地去面對,並且解決。

為了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當然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操,還要學習一些理論知識,這套抵抗挫折能力培養繪本推薦給你!

小孩子很多時候,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應對,特別是自己父母不在身邊,所有的問題都需要一個人獨自承擔,那麼該怎麼辦呢?這本書中的內容,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生活常識,比如,在遇到危險時,可以這樣做,書的內容不會太難,孩子一看就能理解。

教孩子,不應該只是用手教,可以利用書本上的知識,讓孩子自己試一試,這樣反而能激發孩子的能力,何樂而不

父母要對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不要管,對孩子的一些陋習和劣根性不能慣,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強而不弱的人。如果你想要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擁有良好的性格和習慣,那麼就要做到對孩子「三不慣兩不管」!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家長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才能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文/小熊育兒日記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大部分家長的一個目標。所以說,很多家長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格外注重孩子的教育,一心想著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可教育孩子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如果家長什麼都管的話,效果還真就不一定會很好;但如果家長什麼都不管、太慣著孩子的話,也不行。
  • 李玫瑾:想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家長要牢記「3不慣2不管」
    :想要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家長需牢記「3不慣2不管」李玫瑾教授是育兒界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研究了很多年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說,李玫瑾教授對孩子的心理十分了解,自然就很會教育孩子。如果用了錯誤的方法,反而還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說,李玫瑾教授也根據這一點給出了這樣的建議,建議家長如果想要讓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的話,就要牢記「3不慣2不管」。
  • 李玫瑾:教育子女,牢記「2不管3不慣」,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對青少年心理學頗有研究的李玫瑾教授也說過: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就像視頻中的這個孩子,在幼兒園「吃飯不老實」,說明在家時家長就沒有教孩子飯桌規矩,能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就動手扔凳子,說明在家的時候就是「小皇帝」,沒被家長好好教過規矩。
  • 李玫瑾教授:家長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孩子能少走彎路更出息
    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父母們關心和關注的話題之一,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當中,如何讓他們懂規矩並為他們樹立規矩,也是老父親和老母親需要為之而頭疼的事情,畢竟大家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少走彎路。不過家長之所以會覺得為難,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為父母很多時候無法掌握好這個「度」。
  • 李玫瑾:想讓孩子未來有出息,少走彎路,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議:想讓孩子未來有出息,少走彎路,那麼家長就要記住,做到&34;三不慣1、「好吃懶做」不慣家長承包一切的情況下,孩子的「好吃懶做」雖然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後果,但等他將來長大成人,一定會因為這樣的性格備受別人的鄙視和疏遠。
  • 養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
    養孩子要做到&34;,娃將來更能有出息,家長也省心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贈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圓桌派》中告誡過各位父母:「3-6歲是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但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 李玫瑾:想要孩子有出息,少走彎路,家長要做到 "2不管3不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如果家長沒有看到或者沒進行安慰,孩子還沒有哭鼻子,一旦家長開始安慰,孩子的眼淚反而吧嗒吧嗒地流下來了,甚至號啕大哭。其實家長的過度關心,反而容易慣壞了孩子,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不利,特別是在遇到一些小挫折的時候,孩子的自信心更容易受到打擊。那家長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 李玫瑾教授:家長學會「三不慣兩不管」,孩子未來能少走彎路
    ,1-3歲是家長不容錯過的時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和正確引導。關於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讓孩子未來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家長學會「三不慣兩不管」,孩子未來能少走彎路。1)孩子不懂尊重不慣雖然二胎政策開放了,但不少家庭還都是獨生子女,是421模式,六個大人面對這唯一的孩子自然是非常寵愛,這也就導致孩子被寵的無法無天,根本不懂得尊重他人。
  • 李玫瑾: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堅持「2不管3不慣」,父母更省心!
    對於李玫瑾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的教授,多年從事研究青少年兒童犯罪心理學,而且她的育兒理念在網上非常火爆,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認同。李玫瑾教授分析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在一次講座中她表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都存在一個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長大後父母后悔莫及,可是已經遲了。其實家長可以對孩子實行「兩不管三不慣」原則,這樣可以娃將來更容易成大器,父母也省心。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往往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的觀點常常能夠戳中家長們的教育誤區,值得大家傾聽。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
  • 李玫瑾建議:養育男孩,家長「捨得」3件事,將來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是上帝給每個家庭最好的禮物,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尤其是家裡有男孩的家庭。都說養兒防老,但是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有本事還真的說不準,所以家長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李玫瑾教授還曾提出一個「脫敏」教育的概念,她說,要想孩子有出息,家長要在以下這3件事上「捨得」。李玫瑾建議:養育男孩,家長「捨得」3件事,將來孩子更有出息1. 捨得適當的「放手」現在大多父母都是溺愛孩子的,什麼事情都想幫孩子辦好,也不捨得責罵孩子一句,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害了孩子。
  • 對孩子要「三不慣兩不管」,才能少走彎路,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節目中說過家長管教孩子的弊端:「有些家長總是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該管的時候反而不管了。」其實家長只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導,就能改正孩子身上的壞習慣。父母用「三不慣兩不管」這個方法管孩子,就能少操很多心!
  • 李玫瑾:提出「3不慣2不管」教育方法,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對此,李玫瑾教授做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 」,杜絕溺愛,才是教好孩子的關鍵!三不慣1. 不慣不尊重現在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都比過去好了,他們不再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難。孩子們常常被寵壞到不尊重別人,就連自家長輩都敢出言頂撞,沒大沒小。小小的孩子養成了要面子的習慣,與父母發生衝突,即使是他們自己的過錯,為了面子也不會低頭;在面對長輩和老師的管教的時候,不僅不服氣還要頂撞。這些場景都是孩子們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他們不被約束,只會向「惡」的方向不斷發展。2.
  •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做到「2不管,3不慣」,孩子會少走很多彎路
    家長是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人,但是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其實一點都不輕鬆。管鬆了,孩子會變成「混世小魔王」,無法無天;管嚴了,又會將孩子束縛住,性格就會內向自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就給各位父母提出了一點建議,就是要做到「2不管,3不慣」,這樣孩子以後會少走會更很多的彎路。
  • 李玫瑾:記住「三不慣兩不管」讓你的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以前還沒結婚的時候就會想:如果有一天我做了父母,我一定會從我的身上吸取經驗教育孩子,可是這種想法雖然好,但是真到了那一天,就會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從哪兒下手!李玫瑾教授雖然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專家,但她也是一位母親啊,在教育這方面,李教授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經驗。李教授:想讓孩子有出息,要記住三不慣兩不管,你的孩子會感謝你的!
  • 李玫瑾:要想孩子有出息,家長不妨試試「三不慣兩不管」,是關鍵
    家長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因此有時候家長的一言一語就能影響到孩子。很多的家長開始向自己反映自己家的孩子一點也不上進,反觀朋友家的,同事家的每一次的成績都會比自己的好,看看自己家的就像是爛泥扶不上牆的一樣。其實這不能全怪孩子,有時候孩子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都與父母的教育有關。
  • 李玫瑾:養兒3忌養女5忌,家長牢記心中,孩子將來才能少走彎路
    李玫瑾教授也針對教育孩子的這件事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她認為,男孩的養育方式和女孩的養育方式大有不同。想要讓孩子少走彎路,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家長就必須要牢記「養兒三忌,養女五忌」才行。:養兒3忌養女5忌,家長牢記心中,孩子以後才能少走彎路養兒三忌:1.
  • 李玫瑾:教育男孩,家長要"捨得"做這三件事,兒子將來少走彎路
    教育專家李玫瑾表示,在教育男孩的這件事情上,要捨得做這三件事情,孩子將來才會少走彎路家長越「捨得」3件事,孩子將來越有出息在眾多的案例當中,李玫瑾教授發現,很多青少年犯錯、犯罪就是因為缺乏責任感。他們也沒有這種犯了錯,就要負責任的意識。因為從小就被捧在手心裡長大,所以他們潛意識裡就認為不管自己犯什麼錯,都有父母可以兜底。所以,家長應該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和責任感,做的事情就一定要承擔責任,犯了錯就要主動認。
  • 想要孩子有出息,不要對他愛得太滿,李玫瑾:牢記三不慣兩不管
    對此李玫瑾教授提出「三不慣兩不管」政策,希望家長能夠牢記,共同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它包括犯錯時勇敢的承認,對於自己應有的責任勇於承擔,而沒有責任的人總會為自己的錯誤尋找藉口,對自己應該負的責任而選擇逃避,這樣的人幾乎不可能成功,所以若孩子從小就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那麼家長千萬不能慣著。
  • 李玫瑾教授:對孩子要做到「三不慣兩不管」,這樣未來才少走彎路
    很多時候家長雖然都是出於好心,想要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可總是陷入一個誤區,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古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李玫瑾見過許多走到彎路上的人,所以她的理念,能夠反映大部分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