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不起」——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是想找到他的歸屬感

2020-10-08 水Mu育兒

平時很多育兒文章講到——造成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因是父母教育方式有問題。可真的是父母的問題嗎?都是父母的問題嗎?沒有孩子的問題嗎?當然問題的產生,雙方都應該反思。可能父母存在教育盲區,也可能是孩子的問題。

父母要去找尋——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他為什麼要做這些行為?孩子所有的行為也有正確的和不正確的,甚至有些在父母看起來有點兒過分的行為。孩子其實在追求兩點,一是歸屬感,二是價值感。

有個媽媽向我諮詢,說孩子總是打架,一周之內已經打三次。老師請了家長來校三次,身為媽媽很是痛苦。媽媽覺得自己跟孩子的父親都不是有暴力傾向的人,平時家庭氛圍很融洽,為什麼孩子就喜歡打人呢?

所以她想和孩子去談談心,但是孩子滿不在乎。她非常生氣,想教訓這個孩子一頓。當下她也意識到這不行,但孩子的問題沒得到很好的解決。後來我就給她出了個主意——晚上哄孩子睡覺的時候,跟孩子好好的去談。


這位媽媽決定試試,有一次跟孩子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問孩子為什麼打人?孩子說「在家裡你跟爸爸說的話,我會聽。我說的話,你跟爸爸也都會聽。但是呢,在學校裡感覺沒人聽我的。」說到這裡,孩子情緒挺失落。

媽媽有點心酸,其實她理解孩子——孩子希望自己可以融入到學校這個集體中,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朋友,可以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孩子只是用錯了方法,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同學的認可,也就是所謂人緣不太好,所以孩子就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關注。

其實孩子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後,社會適應性就開始凸顯出來。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他所接觸的人,就不再是局限於一個家庭的父母和家人,而是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在這個團體中。老師和同學的關注,這正是孩子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一種需求。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提出來——歸屬感是什麼呢?孩子作為一個社會人,需要感受和找到自己在一個家庭或者集體中自己獨特的位置,這叫做歸屬感。

歸屬感能給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開始在尋找一個答案。在這個家裡,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我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成為其中的一員?有什麼地位?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啊?我怎麼樣才有一席之地?等他離開這個家庭,他來到一個在學校,一個小社會中,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在這個班級中,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在這裡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所以,只有在一個集體中有了歸屬感,孩子內心才會有安全感。剛才打人的孩子,因為沒有歸屬感,覺得他說什麼話都沒有人理他,所以他就缺少了安全感。

喜歡被誇,也是在追求一種歸屬感和價值感。

因為孩子在班級裡他找不到這種歸屬感和價值啊,感覺自己被孤立了,所以他才會動手。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動手打人的時候,他好像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其實他內心是在說的「你關注我吧,注意我吧。

老師也好,同學也好,不要只關注那幾個成績優秀的人,或者只關注你口中那些表現好的人,其實我也是值得你的關注。表揚我吧,甚至你們口頭上提我一句也好。」所以孩子通過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從而找到自己在班級裡的位置啊,這叫歸屬感。


雖然事實上,孩子打人的行為表現不好,但是他覺得這也是一種歸屬感的一種表述方式。

有時候其實孩子的這種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他的做法是不對的,為什麼這樣做?父母應該究其原因,了解了孩子這種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採取一些針對性的方式。

理性對待最重要

首先,要理性的看待孩子的這種錯誤行為,父母的可能對孩子都抱有一種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能表現好了表揚幾句,但表現不好,反而父母沒有忍耐度。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容易有急躁的情緒產生。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去理性的對待。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定要冷靜下來。先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真實的需求——尋找歸屬感。先不要急,不要覺得老師叫了三次家長就受不了了,其實很多家長都會經歷這樣的情況。

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讓孩子對他的錯誤行為解釋一下,通過晚上睡覺的時候跟孩子談心,了解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而不是一味說教,父母有時候說了很多,孩子就是聽不進去。那就把話語權交給孩子,至少讓孩子把他心裡所想說出來。


懂得給孩子創造解釋的機會,讓孩子的錯誤的行為,還有不良情緒,有一個傾訴的途徑。強迫孩子,其實並不能實現教育的意義,而且是一種負反饋。生活中,往往會發現越強迫孩子,孩子越對跟你對著幹。

在生活中、學習中,既然已經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冷靜的對待,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接下來科學的引導,對孩子的行為要進行糾正和改善。家長一定不要避重就輕,不要只抓成績,忽視孩子的心理。給孩子提供一個比較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才是共同的目的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德裡克斯曾說過——孩子行為的呈現方式每次都不一樣,但是背後的想法幾乎並無差異

給予孩子一點平等談心的時間,讓你更了解孩子。一個內心充滿安全感,能在集體中順利找到歸屬感,和自己價值感的孩子,他的未來雖不知能否披荊斬棘,也定能自信滿滿、光芒萬丈。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二、解鎖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獲得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在向父母傳達信息,這就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越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行為,就越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發現,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這些目的是建立在怎樣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觀念之上。
  • 巧用鼓勵,讓孩子找到歸屬感
    叮噹媽媽陪你自我成長,科學育兒。在生活中有一些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擾亂課堂紀律、哭鬧不止、胡攪蠻纏、不斷自我否定、懶惰、精神萎靡不振、寫作業拖拉磨蹭、過度黏父母,不合群......上述這些行為,我們基本上都可以稱作孩子的不良行為。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大多數父母的做法是想辦法儘快消除,而大多數父母消除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幾乎可以概括為7個字:威、逼、利、誘、吼、罵、打。
  • 理解孩子行為意圖,正確合理去應對
    作為父母你是否真正知孩子想要表達什麼?這些行為給父母又傳遞了什麼真實的信息?如果父母能真正明白行為的功能,換句話說,能真正理解孩子想通過行為告訴我們什麼。這樣根據這些原因在我們與孩子相處時,教育孩子時就能通過正確的指導,建立孩子良好的行為。
  • 重新看待不良行為,找到助力孩子的真方法
    你的孩子是不是讓你感覺到被傷害了、失望、覺得他的行為難以置信,當你心想他怎麼能這樣對我的時候,孩子還會反擊,傷害別人、毀壞東西,出現以牙還牙的行為?你的孩子是不是讓你感覺絕望、無助、無能為力,很多時候你不得不過多的幫助孩子,甚至想過要放棄,但孩子更加退避、消極,甚至對你的行為毫無反應?
  • 讓孩子找到歸屬感
    一個朋友的小孩9歲了,下半年就上四年級了,但孩子很愛玩,一點都不愛學習,回到家就打開電視看動畫片,不寫作業,現在放暑假了,整天不在家,在外面和夥伴們四處玩耍,就怕哪天做出什麼無法彌補的過錯來,我朋友也很擔心,就找我聊了一下,問我怎麼管教這孩子呢?孩子不聽話,正是歸屬感缺失的跡象。培養孩子他對自己家的認同感。
  • 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每個人都在尋求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方式。01孩子尋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錯誤行為當孩子感覺自己沒有人愛或者不重要的時候,他們往往有以下「四個錯誤行為目的」。1.如果你對自己孩子的行為的情感是憤怒、內疚或擔憂,你的孩子可能是在尋求過度關注。他的密碼信息是「關注我,讓我參與並發揮作用。」要多給孩子一些主動的擁抱。要安排固定的特別時光。要和孩子一起做頭腦風暴,想出對你們雙方都有益的得到關注的方法。
  • 當孩子不遵守規則時,你的衝動行為剛好「如他所願」
    如果孩子的行為破壞規則、不合作,那麼他就是在用錯誤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大人不假思索的衝動反應,則會強化孩子的這些錯誤方法和目的。如果媽媽想讓羅伯特成長,那麼她就要學會閉嘴。克制自己想替孩子說話的衝動,同時她不用理會貝琪替羅伯特回答。貝琪通過這樣的行為表現自己具有超過弟弟的優越,而弟弟則通過這樣的行為表現自己對姐姐的差遣。媽媽對此不需理會。 「羅伯特,你喜歡哪種穀物早餐?」羅伯特能回答,但他故意不回答,等著別人替他說。
  • 「4R理論」,化解孩子錯誤行為目的
    因此,孩子各式各樣,家長看起來很糟糕的行為,都是他用來滿足自己」主觀」上的一些需求或是目標的方式。由此,阿德勒提到了四種常見的兒童錯誤行為目的,分別是: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當孩子做出激怒父母的行為時,一定要分析他背後的動機,然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否則,他激怒你,你怒了,就會進入互懟模式,最後孩子被痛罵或痛打一頓。
  •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對不起」 ,懂得道理是關鍵
    ,我朋友本來想開口跟他要賠償,結果這個媽媽好像也看出我朋友的意圖了,直接抱著她的孩子跑了。本來家長的責任應當是規範孩子的行為,讓他做正確的事情,結果家長反而仗著孩子小,對他不加任何約束,讓孩子在公眾場合也表現出這種用虛偽的對不起做擋箭牌的偽禮貌。
  • 孩子無理取鬧,任性,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幫你贏得孩子
    孩子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只是很急迫的想要歸屬感。那麼什麼才是歸屬感呢?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歸屬感:歸屬感,或稱隸屬感,隸屬,有以下幾種含義:1、指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2 、是佛洛姆 氏理論中的術語,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
  • 解讀《正面管教》4、如何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
    尋求權利孩子的第二種錯誤行為,尋求權利。簡·尼爾森說每個人都想尋求權利,權利的好與壞取決於我們怎麼使用它。當孩子覺得只有自己說了算才有歸屬感的時候,那權利的爭奪就成了不良行為。當孩子被詢問的時候,如果給出了肯定的回答,那就有了進一步溝通的臺階,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孩子也會願意敞開心扉說出真實想法的。不管孩子的要求對不對,畢竟都是他的心結,我們雖然不一定都要滿足,但要接受孩子有要求這個現實。我們可以明確表示理解,並且告訴他,你有權堅持自己的意見。
  • 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目的是為了什麼?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三
    有一天,醜醜跟我說他現在特別喜歡妙想工程隊裡的挖掘機朗朗,想要我給他買一個朗朗的變形玩具。其實這就是孩子在「尋求報復」,孩子試圖通過語言來傷害媽媽,讓媽媽也感受到自己受到的同樣的傷害。尋求報復的孩子一般會這麼想:我沒有歸屬感,受到傷害就要以牙還牙,我反正沒人疼愛。
  • 過度關注行為而引發的親子互動會推動孩子形成錯誤的信念。
    如果說歸屬感和價值感是所有人類的基本需要,關於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詮釋和信念則因人而異,並且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就好比,財富是許多人的需要,但獲得財富的方法則取決於個人信念,也分有益的和有害的。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孩子的行為,更要關注行為背後的信念,即正面管教強調的長期效果。
  • 「他說對不起了你還不原諒?」欺負人的孩子憑什麼道歉就得被原諒
    小男孩的媽媽和小女孩的媽媽認識,倆人正在一邊聊天,看到小女孩摔倒才走過來問怎麼回事,小女孩哭著說小男孩總欺負她,還把她推倒頭上磕了一個大包。小男孩的媽媽生氣地把小男孩叫過來,孩子意識到媽媽生氣了,趕緊故作乖巧地跟小女孩說:「對不起。」沒想到小女孩哭著說:「我不原諒你!你已經不是第一次欺負我了,之前你也說對不起,可是你從來沒改正過!」
  • 教孩子說「對不起」有用嗎?怎麼讓孩子真正學習到對不起的含義?
    ,往往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他會認定自己想的,一定也是大家所想的。針對這個行為本身,其實,孩子是做得對的,當別人出手侵犯他時,他有用語言告知對方不可以,此時,媽媽應該稱讚孩子做得對的部分。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在比較穩定的情緒中反過來思考自己本身的行為,而不是總是在第一時間充當起法官的角色,不聽孩子的回應,擅自決定孩子行為的對錯後,強硬地要求孩子道歉。當孩子慢慢能夠用語言說出他覺得自己對的行為與錯誤的行為,也才會越來越有思考改進的能力。
  • 孩子缺少歸屬感,分離焦慮,心理學早已揭示原理,使用後受益終身
    當一個孩子喪失信心,感受不到歸屬感與價值感的時候,他會通過不恰當的行為目來滿足自己,找到被重視與自我價值。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只有受人關注或有特殊優待時才會有歸屬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 【育兒】如何與孩子談論他的錯誤
    當然,暫停也需要技巧,粗暴地對孩子說:「你去房間裡冷靜一下,等你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再出來!」恐怕起不到冷靜的效果,只會加劇孩子的憤恨。你可以這麼說:「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很難過,我想等你好受一些了再談這件事,你看好嗎?」這不僅能讓孩子冷靜下來,還傳遞了父母的關懷。
  • 「媽媽對不起!我錯了!」孩子道歉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文|秘籍君近日,我收到一位網友的投稿,對方初為人母,是一位三歲孩子的媽媽。因為沒經驗,經常對孩子束手無策,只因為小傢伙積極認錯、打死不改。按照網友的說法,每一次她大聲批評孩子後,迎來的都是小傢伙帶著哭腔的「媽媽對不起!我錯了」,然後母子倆抱頭痛哭,哭完繼續犯錯。
  • 疫情下厭學叛逆,父母焦慮發愁:做好三件事,孩子不良行為將改變
    如果處理不好,孩子的問題可能越發嚴重,親子關係也遇到危機。一位焦慮的母親向我訴說她兒子的狀況:7歲男孩,讀一年級。每次做作業都要家長盯著,家長一走開就想玩;做作業極其拖拉磨蹭;上課經常走神。家長和他溝通過,沒什麼效果。這位媽媽也變得愛發脾氣,總是吼他、打他。
  •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對不起」
    媽媽就跟在他身後,一邊笑著說:「你這孩子,別亂跑啊。」一邊若無其事地跟著孩子一起插隊。站在她們後面的小姑娘提醒了一下,她揮揮手說:「對不起啊,孩子還小,不懂事。」接著就掏出手機,理都不理。上車後,他們正好坐在我們身邊,朋友掏出手機玩遊戲時,小男孩一下子被吸引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