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行為意圖,正確合理去應對

2021-03-02 保定市競秀區婦幼保健院

每一位父母都有過跟孩子鬥智鬥勇的經歷,但是很少有父母能夠真正了解孩子做出這些問題行為時,真正的意圖是為了什麼?作為父母你是否真正知孩子想要表達什麼?這些行為給父母又傳遞了什麼真實的信息?

如果父母能真正明白行為的功能,換句話說,能真正理解孩子想通過行為告訴我們什麼。這樣根據這些原因在我們與孩子相處時,教育孩子時就能通過正確的指導,建立孩子良好的行為。

講個小故事,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孩子一些做法,一些處事方式不同於大人,但是孩子的心卻是如金子般閃亮:

《小男孩的理想》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有些事是否在看清孩子的本意之後再做決定如何去處理更好呢?當家長們誤解了孩子一定要主動向孩子說明,表達歉意,尊重孩子,不僅建立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更信任你,以你為榜樣。當然當孩子的行為目的並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我們更要正確合理的去應對。接下來,簡單的介紹孩子的幾種行為目的:

1.因為長大了,想要自己做決定,自己做選擇。

好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孩子經常在自己急著出門的時候,磨磨蹭蹭,拖延時間。家長越是著急,孩子越是抗拒。可是當你靜下心來,耐心的去詢問孩子原因時,你經常會發現,孩子抗拒的原因很簡單,可能僅僅是因為你為她選擇的衣服她不喜歡。孩子是故意磨蹭、故意反抗、故意拒絕嗎?不是的。傾聽孩子的心聲:她只是不想服從大人的安排,他想自己做決定!

2. 因為渴望被大人關注,被大人重視,吸引家長注意力。

就比如家長忙的時候,孩子扔玩具發出聲響的時候,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孩子繼續;媽媽不得不走過去阻止孩子,責罵,然後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孩子用問題行為想要表達:請關注我!而你給予了這樣的關注,孩子這種吸引你注意力的問題行為自然會隨之增加。孩子並不在意他所獲得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注意力,只需要是注意力就好了。

3.因為哭鬧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成為了最有力的的溝通方式。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表現出發脾氣、哭鬧的行為,好多家長比較在意外界的眼光,往往會滿足孩子的要求來達到安撫孩子的目的。孩子正常表達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哭鬧的話需求才得以滿足,會讓孩子逐漸學會用哭鬧來表達需求,進而問題行為就逐漸形成,將來會更多的發生。

4.因為想要逃避某件事情,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順利轉移家長視角。

舉個簡單的例子:媽媽讓孩子做功課,孩子開始鬧,把紙揉成一團,把筆扔掉;媽媽一再堅持,孩子開始哭鬧;媽媽受夠了,讓孩子去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孩子離開回到自己的屋裡。孩子行為的目的是想要表達:我不想要做這個!最終孩子不需要再做作業,或者晚一點再做,通過一些不良的行為達成了最初的目的。

孩子的好多問題行為的塑造形成,多是由於家長不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目的,誤解了孩子行為的真正意圖,或是給孩子的不良行為做了錯誤強化,導致孩子問題行為的增多。由於不同行為的背後有著不同的行為目的,所以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才能做到不強化問題行為,不忽視正確表達需求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先要學會認識和理解孩子表現的行為的目的,然後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幫助其塑造出良好行為。


 

相關焦點

  • 孩子愛打架怎麼辦?不要著急,三個方法幫你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家長不要過於焦慮和輕易的給孩子責備,而是應該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聽聽孩子的解釋。1、明確孩子的動機。家長首先要去了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動機所在,去分辨孩子是由於情緒表達還是心中有所不滿。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通過孩子的動機分辨,幫助孩子糾正自己的行為。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面對孩子的哭泣,我們要及時給予關注和滿足,幫助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依戀。家長看到孩子哭泣,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理解同情,其次應該傾聽他哭泣的原因和心情,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評或無視孩子的感情。第二種是撒謊。關於撒謊,家長們經常會使用一些手段來避免孩子的撒謊行為的發生。
  • 「媽媽對不起」——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是想找到他的歸屬感
    父母要去找尋——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孩子所有的行為也有正確的和不正確的,甚至有些在父母看起來有點兒過分的行為。孩子其實在追求兩點,一是歸屬感,二是價值感。有個媽媽向我諮詢,說孩子總是打架,一周之內已經打三次。老師請了家長來校三次,身為媽媽很是痛苦。
  • 孩子身上的那些毛病:正確應對孩子咬指甲、吃手指行為
    孩子咬指甲、吃手指應該是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的問題,爸爸媽媽不斷糾正孩子的這種錯誤行為,甚至有的爸爸媽媽採用在手指上塗抹苦味汁液、講恐怖故事等方法,「幫助」孩子改掉這種壞習慣,但是有時候反而效果甚微甚至孩子產生了叛逆情緒。那麼,爸爸媽媽應該如何正確應對孩子咬指甲、吃手指的壞習慣呢?
  • 在人際溝通中,特別是正確地理解領導談話的意圖與言外之意
    聽出言外之意在傾聽中,正確地理解對方談話的意圖與言外之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人際溝通中,有很多現象是隱藏的,比如對方講話含蓄,不直接告訴你,而是採用迂迴策略,拐著彎暗示你,這時,就需要你有較強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說話交流有一種情況非常令人尷尬,那就是說者有心,聽者卻無意。
  • 正確理解艾裡斯的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
    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為採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中,A指的是激發事件,B指的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C指的是情緒和行為後果(錯誤/非理性),D指的是駁斥,E指的是新的情緒和行為後果(正確/理性)。
  • 教你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對於自閉症孩子(星娃)來說,「發脾氣」就好像是一種溝通方式,也是一種正常的負面情緒發洩。但是,高頻次的發脾氣,用發脾氣去達到某種目的,讓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就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困擾。今天,行為組老師馮飛在Q博士課堂上為我們家長分享幾點應對技巧。從應對原則、產生情緒問題的原因、錯誤應對方法和正確應對示範4個方面,教我們家長正確應對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問題。
  • 如何理解和應對兒童的手淫?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性教育就開始了。可是,具體該怎麼教育?又該如何應對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呢?父母是孩子性教育最好的導師,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手淫是指個體用手或者其他物品去刺激身體的某一個性感區。我舉的是男孩的例子,但並不代表只有男孩會有手淫行為,女孩也有。兒童的手淫還有其他方式,比如夾腿、摩擦生殖器官、摩擦乳頭或肚臍等。對於兒童的手淫行為,很多父母會覺得很羞愧,而且很不能接受,會忍不住去制止甚至批評、體罰孩子。但事實上,手淫是兒童性發展過程中正常的行為,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生命中原始性本能的驅動力,即性能量。
  • 孩子故意惹你生氣,是挑戰行為,《孩子:挑戰》教父母應對挑戰
    「招數」,並三番五次地拿來使用,便是孩子的挑戰行為。如果你剛好讀到一段能用得上的建議,放下書轉身去孩子身上「試驗」,會很驚訝效果明顯,竟然解決了讓自己頭大的難題。比如,我帶孩子結帳路上,他突然停下,非要買一款變形玩具,我溫和而堅定地說:「剛才你寫作業不夠用心,我是不會買的,不過明天還有機會,看你的具體表現了!如果你任性,立馬會受到懲罰。」
  • 解讀《正面管教》4、如何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又是招人討厭的,於是,就成了我們家長眼中的不良行為。那孩子越是惹我們生氣,他就越急於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所以如果我們家長的應對不當,會更加激發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只有對孩子的行為以及背後的目的了解得越多,那我們才能越有效的進行應對。正如德雷克斯反覆強調的那樣:「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
  • 教你機智應對自閉症兒童星寶的不合理要求!
    很多家長在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上常常束手無策,那麼,對於孩子的這一問題究竟要怎樣去解決呢?錯誤應對方式在孩子情緒爆發時,很多家長的思路都是這樣的:孩子因為遭受挫折/得不到想要的等而感到沮喪甚至生氣,那我就幫助他解決挫折,給他想要的,這樣就能讓孩子的壞情緒消失。
  • 孩子的行為無法理解?注意了:孩子這幾種行為可能是在自我安慰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大家都知道,人和人之間往往都是存在代溝的,難免會存在思維上的不同,尤其是家長們和孩子,彼此之間的代溝更大。在生活中,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的行為無釐頭,無法理解孩子的一些言行舉止,感覺自己和孩子不是一個世界的。
  • 應對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正面管教,讓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溺愛、打罵、簡單粗暴地管教,這些都是造成孩子壞脾氣的原因,所以,我們在平時對待孩子發脾氣時的做法就尤為重要,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家長哪些行為會養出壞脾氣的孩子。了解了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用正確的方法來應對。
  • 與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
    ta一般會用什麼行為來彰顯內心的想法?家長此刻最應該做什麼,能夠引領孩子走出困境?我們也可以說,如果你不是權威型父母,那麼就恐怕很難應對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認為自己絕對正確,允許孩子說出不同意見,並重新思考自己的決定。
  • 家長回應孩子情緒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家長的回應方式尤其重要。最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孩子的情緒,再對具體情況作出應對。而那些相關的道理,家長該用自身的行為和舉動去讓影響孩子,讓他們清楚,面對一些可能會讓自己情緒失控的事情時其實還可以有別的選擇。
  • 孩子把老師話當「聖旨」家長如何應對?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生活>正文孩子把老師話當「聖旨」家長如何應對?所以,孩子在這段時期聽老師的話是一個正常現象,也是一個好現象。媽媽要多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對他加以正確引導,相信他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起來。  經典事例  事例1:  3歲的林林剛剛進入幼兒園,視老師的話為「聖旨」。
  • 了解「目標意圖」和「執行意圖」的區別,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
    (劃重點要考的)目標意圖:在MBA智庫百科上是這麼解釋的:「目標意圖是僅指定個體需要表現出的行為或時間需要出現的結果,並沒有給出實現目標所需要的具體計劃。」這麼一句乾巴巴的話,任憑哪個孩子都沒有動力去進行學習。而如果把這個句子換成「如果你每天完成計劃內的任務,那麼就能夠取得學業上的成功。」效果就大大不同了,這就是在制定目標的基礎上,規定好每一步需要完成的內容。
  • 如何教育孩子應對校園暴力
    在長期暴力欺凌的影響下,孩子的心理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他們要麼長大後去欺負別人,要麼形成極度的自卑心理而變成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及時關注孩子,幫助孩子應對校園暴力事件是十分必要的。及時關注孩子,正確地引導孩子對待暴力有的孩子,他們受到欺負後從不反抗,而是選擇逃避。這樣的孩子不喜歡表達,往往變現出懦弱的行為。
  •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老師六步應對理智糾錯
    一、了解孩子想法。 當小孩子犯錯時,首先要明確做法當時的想法。第一能確定有意或者無意而為,第二能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小孩子發展過程中,自我意識強大,是非觀念不明確,很多行為他自己是不能判斷對錯的。比如:偷拿物品就是孩子出於自己喜歡,沒有所有權的概念而做出的無意犯錯行為;撒謊是孩子為了隱瞞自己的小秘密而做出無意犯錯行為。
  • 批評完孩子任由他哭?掌握「情緒療法」,教會孩子正確應對挫敗感
    可見,批評孩子之後的「善後」工作非常重要,批評完孩子,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之後,教會孩子應對被批評後的挫敗感更重要。 今天,我們就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來幫助孩子應對批評之後的挫敗感。01什麼是「伯恩斯新情緒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