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都有過跟孩子鬥智鬥勇的經歷,但是很少有父母能夠真正了解孩子做出這些問題行為時,真正的意圖是為了什麼?作為父母你是否真正知孩子想要表達什麼?這些行為給父母又傳遞了什麼真實的信息?
如果父母能真正明白行為的功能,換句話說,能真正理解孩子想通過行為告訴我們什麼。這樣根據這些原因在我們與孩子相處時,教育孩子時就能通過正確的指導,建立孩子良好的行為。
講個小故事,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孩子一些做法,一些處事方式不同於大人,但是孩子的心卻是如金子般閃亮:
《小男孩的理想》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有些事是否在看清孩子的本意之後再做決定如何去處理更好呢?當家長們誤解了孩子一定要主動向孩子說明,表達歉意,尊重孩子,不僅建立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更信任你,以你為榜樣。當然當孩子的行為目的並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我們更要正確合理的去應對。接下來,簡單的介紹孩子的幾種行為目的:
1.因為長大了,想要自己做決定,自己做選擇。
好多家長有這樣的困惑,孩子經常在自己急著出門的時候,磨磨蹭蹭,拖延時間。家長越是著急,孩子越是抗拒。可是當你靜下心來,耐心的去詢問孩子原因時,你經常會發現,孩子抗拒的原因很簡單,可能僅僅是因為你為她選擇的衣服她不喜歡。孩子是故意磨蹭、故意反抗、故意拒絕嗎?不是的。傾聽孩子的心聲:她只是不想服從大人的安排,他想自己做決定!
2. 因為渴望被大人關注,被大人重視,吸引家長注意力。
就比如家長忙的時候,孩子扔玩具發出聲響的時候,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孩子繼續;媽媽不得不走過去阻止孩子,責罵,然後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孩子用問題行為想要表達:請關注我!而你給予了這樣的關注,孩子這種吸引你注意力的問題行為自然會隨之增加。孩子並不在意他所獲得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注意力,只需要是注意力就好了。
3.因為哭鬧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成為了最有力的的溝通方式。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表現出發脾氣、哭鬧的行為,好多家長比較在意外界的眼光,往往會滿足孩子的要求來達到安撫孩子的目的。孩子正常表達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哭鬧的話需求才得以滿足,會讓孩子逐漸學會用哭鬧來表達需求,進而問題行為就逐漸形成,將來會更多的發生。
4.因為想要逃避某件事情,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順利轉移家長視角。
舉個簡單的例子:媽媽讓孩子做功課,孩子開始鬧,把紙揉成一團,把筆扔掉;媽媽一再堅持,孩子開始哭鬧;媽媽受夠了,讓孩子去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孩子離開回到自己的屋裡。孩子行為的目的是想要表達:我不想要做這個!最終孩子不需要再做作業,或者晚一點再做,通過一些不良的行為達成了最初的目的。
孩子的好多問題行為的塑造形成,多是由於家長不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目的,誤解了孩子行為的真正意圖,或是給孩子的不良行為做了錯誤強化,導致孩子問題行為的增多。由於不同行為的背後有著不同的行為目的,所以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才能做到不強化問題行為,不忽視正確表達需求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先要學會認識和理解孩子表現的行為的目的,然後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幫助其塑造出良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