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長門島第三次海島繁殖鳥調查正式開始。
前情提要
質蘭基金會丨長門巖島的海鳥調查與保護(一)
長門巖島是青島唯一的鳥類繁殖島。從2020年4月份開始,青島市觀鳥協會在質蘭基金會的支持下,開始對於長門巖島繁殖鳥進行監測和保護工作。並在長門巖島海鳥繁殖巢區設立觀測樣點8個及對於黃嘴白鷺巢進行了登記。
01
6月27日
第三次繁殖鳥調查
2020年6月27日,長門島第三次海島繁殖鳥調查正式開始,我們此次登船的碼頭仍然是位於嶗山風景區內的青山灣碼頭。早5點各位調查員們陸續來到碼頭並開始登船。
5點40分隨著船隻緩緩駛出碼頭,我們此次的調查工作正式開始。本次調查的主要工作是對於前期登記的黃嘴白鷺巢進行複查(由於之前一次的調查,大部分黃嘴白鷺未產卵所以不能確定是否為今年使用巢)。並對於海島上繁殖的小黑尾鷗進行清點。以及對於長門巖南島繁殖黑叉尾海燕和白額鸌進行監測。但遺憾的是由於疫情原因,原計劃的夜間調查又只能再一次延期。
經過1小時45分鐘的航行,調查隊來到了長門巖島南島。現在已經是初夏時節,早晨的涼爽已經漸漸散去,隨著溫度的上升,黑尾鷗糞便所散發的腥臭味格外的濃烈。
由於海島的植被開始茂盛起來,原有的登山小路全部都被覆蓋,這使原來就不是很容易攀爬的海島更加的艱難。
隨著調查員進入巢區,黑尾鷗起飛並對於調查人員進行驅趕,大量鳥糞炸彈從天而降。各調查員們也開始了今天的工作。首先對於海島上的黃嘴白鷺巢進行複查。
之前一次調查設立的3個黃嘴白鷺的觀測樣點非常正確,黃嘴白鷺三個巢區的巢全部位於大葉胡頹子灌叢上,其他樹上未觀察到有繁殖,推測長門巖無人島上黃嘴白鷺的繁殖數量嚴重受制於島上大葉胡頹子樹的數量,而目前島上成規模的大葉胡頹子灌叢只有三處。黃嘴白鷺的巢呈淺盤狀,以灌木枝為主要巢材,有的巢有少量的草杆,巢內無其他鋪墊物。黃嘴白鷺的蛋為淡青色,每窩2到3枚蛋,未觀察到其他數量。大概有八成的蛋還沒有孵化,出殼的雛鳥日齡也比較小,絕大部分在四日齡以下,按照孵化期21-25天推測,絕大部分的蛋產於六月之後。其中有些巢直接暴露在外邊;有些巢半掩在枝葉間;還有相當一部分巢深藏在灌叢中間,很難從外部觀察到,同時看到這些巢的親鳥進出巢也非常麻煩。剛出殼的雛鳥嘴非常黃,隨著日齡的增大,嘴的顏色可能在逐漸變黑,但仍然有大面積的黃色。
Figure 1大葉胡頹子,黃嘴白鷺築巢的灌叢,三個巢區全在這種樹上
Figure 2大葉胡頹子細部特徵
黃嘴白鷺巢區 A
A 巢區,位於島的中部,灌叢長兩米五左右,寬一米五左右,相對單薄,不是特別茂密。看到的成鳥全部都是黃嘴白鷺,共觀察到8個巢,其中7個巢都可以從外面直接看到,有一窩比較隱蔽。有一個巢中只有一隻雛鳥並且已經死亡,整個嘴黑色,可能是白鷺的巢(後經觀察為黃嘴白鷺巢);一窩有三個黃嘴白鷺雛鳥;一窩兩個黃嘴雛鳥;一窩有兩個黃嘴雛鳥和一個蛋;一窩有一個黃嘴雛鳥一個蛋;兩窩兩個蛋;一窩能看到雛鳥但不知道數量。
Figure 3巢中的雛鳥已經死亡,根據全黑的嘴推測可能是白鷺的雛鳥,但不清楚黃嘴白鷺雛鳥死亡後嘴是否也會變黑
黃嘴白鷺巢區 B
B巢區,在A巢區右側五十米左右,灌叢長五米多,寬兩米五左右,中心非常茂密,很難觀察到內部情況。看到的成鳥全部是黃嘴白鷺,共觀察到23個巢,有一些巢從外部只能看到但是無法拍照,其中四五個巢藏在灌叢深處中難以觀察,可能有更多的巢沒有發現。其中至少有一巢的幼鳥比較大,估計在半個月左右,三四隻的樣子,能在灌叢中走動,未觀察到嘴的顏色,不能排除是其他白鷺幼鳥。同一個巢中有的個體嘴非常黃,有的個體嘴比較黑但仍然有大面積黃色,推測日齡越小嘴越黃,隨著日齡的增大,黃嘴白鷺的幼鳥嘴會逐漸變黑,尤其是上嘴,但下嘴基仍然會保留大塊的黃色。大約有一半的巢中有雛鳥孵出,根據嘴的顏色推測全部是黃嘴白鷺的雛鳥。巢區跟黑尾鷗的巢非常近,最近的不到一米。
Figure 4 剛剛出生的黃嘴白鷺嘴基本全黃,隨著日齡的增大,黃嘴白鷺的幼鳥嘴會逐漸變黑
Figure 5 日齡比較大的雛鳥,已經能在樹枝間走動
黃嘴白鷺巢區 C
C巢區,第三個巢區位於島的另一端,接近島的最高位置,面積較小,跟第一個區域差不多大。除了黃嘴白鷺成鳥,現場還有大白鷺和白鷺成鳥,共觀察到9個巢,可能有未觀察到的巢。其中一個巢的幼鳥較大,估計在半個月左右,至少2隻,看到人後能能往灌叢深處走動,整個嘴黑色,可以確定為白鷺幼鳥。有兩個巢有雛鳥出殼,嘴黃色,跟其他兩個巢區的黃嘴雛鳥很像。
Figure 6日齡比較大的白鷺幼鳥,已經能在樹枝間走動,至少兩隻
黑尾鷗
Figure 7 黑尾鷗雛鳥
Figure 8 黑尾鷗幼鳥
黑尾鷗是長門巖南島最大的繁殖群體,通過5個觀測樣點統計共記錄5100個左右黑尾鷗巢。並記錄雛鳥及具全深色幼羽幼鳥890隻左右(存在未觀察到幼鳥)。黑尾鷗的幼鳥日齡存在很大差異,有部分雛鳥僅剛剛出殼,還有部分幼鳥已經具全黑色幼羽並開始練飛。
暗綠背鸕鷀
從拍到的照片顯示,長門巖島南島的一端有兩隻暗綠背鸕鷀,青島的夏季在大公島海域一直有暗綠背鸕鷀穩定出現,但沒有確切的繁殖記錄,這次島上出現兩隻需要考慮繁殖的可能,下次需要仔細觀察。
遊 隼
長門巖南島上有遊隼繁殖,並且觀察到兩隻今年出生的遊隼幼鳥從巢區上方飛過,有些黃嘴白鷺的巢很暴露,下次調查需要注意雛鳥是否容易被掠食。
東亞蝗鶯
長門巖南島東亞蝗鶯密度不是很大,其叫聲出現次數也較少,而現在的東亞蝗鶯還處於繁殖中應該非常活躍才對,推測跟陰雨天和黑尾鷗聲音太大有關,下次需要繼續觀察。
黑叉尾海燕
Figure9 黑叉尾海燕殘骸
Figure10 黑叉尾海燕洞穴
本次調查在長門巖島南島上見到三隻黑叉尾海燕的屍體,幾乎每次調查都能見到一定數量的黑叉尾海燕殘骸,但它們被什麼動物捕食一直未能發現。同時看到很多巢穴,但因為島上噪音過大,沒有聽到黑叉尾海燕的聲音,也可能是現在黑叉尾海燕還在孵化期不會有鳴叫行為。
02
7月15日
第四次繁殖鳥調查
2020年7月15日長門巖島第四次繁殖鳥調查正式開始,本次調查的主要工作是對於登記巢的黃嘴白鷺的繁殖情況及受脅情況進行監測。並對於已經發現的黑叉尾海燕洞穴進行探查。再次對於海島繁殖的黑尾鷗幼鳥進行數量清點。以及調查長門巖島南島東亞蝗鶯的數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經過1小時40分的航行我們到達長門巖島。天雖然有蒙蒙薄霧,但海上是風平浪靜,這也是我們近期調查難得好天氣。
隨著調查人員陸續登島,我們此次調查工作正式開始,首先第一項工作就是對於3個巢區內的黃嘴白鷺的繁殖情況進行統計。
黃嘴白鷺雛鳥
距離上次調查已經過去了20天左右。在上次調查中,共在海島3個巢區記錄了38巢黃嘴白鷺其中卵76枚雛鳥15隻。之前記錄的A巢區中2巢、B巢區中4巢、C巢區中2巢,已經孵化的黃嘴白鷺雛鳥體型已經較大,並有離巢進入灌木叢躲藏行為。由於進入巢區時,較大的雛鳥已經離巢躲藏,所以無法確定之前記錄的繁殖巢的成活率。本次調查共記錄黃嘴白鷺雛鳥56隻卵4枚,記錄黃嘴白鷺雛鳥屍體4隻。
一部分日齡比較小的黃嘴白鷺還沒有能力離開巢隱藏,只能趴臥或站立在巢上。黃嘴白鷺的巢非常暴露,推斷海島上應該沒有掠食者對於小黃嘴鷺造成威脅。
而日齡較大的黃嘴白鷺已經非常健壯,並攀爬到灌木層底部進行躲藏,這對我們的數量清點造成很大困難。
黃嘴白鷺雛鳥的嘴色非常有意思,剛出殼時其喙部會出現大面積的黃色,但隨著日齡的增加,喙部的顏色會逐漸變為黑色類似於白鷺。只有仔細觀察才會看出喙部的邊緣呈現少許的黃色。據觀測黃嘴白鷺育雛為早晚兩次,並記錄到夜間育雛行為。當黃嘴白鷺雛鳥日齡達到20天左右後,成鳥除育雛時間外幾乎不會呆在繁殖巢內。而在早4點黎明乘船登島時,記錄到由岸線覓食地返回海島的黃嘴白鷺,推測黃嘴白鷺成鳥可能會因為潮汐影響覓食等原因夜宿在覓食地。
大自然是殘酷的,死亡的黃嘴白鷺雛鳥。
此次黃嘴白鷺巢區調查雖然只清點到56隻雛鳥,但由於部分個體已經日齡較長,可以進入灌木層躲藏。所以雛鳥數量應該遠超我們清點的數量。根據巢數進行判斷每巢應該會有1.5-2隻黃嘴白鷺雛鳥成功孵化。而我們重點觀測的B巢區的024和031號巢的6隻黃嘴白鷺雛鳥均全部存活並全部成功存活15天以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024巢 小黃嘴白鷺成長日記
黑尾鷗的繁殖已經接近末期。海島上已經很難見到黑尾鷗的雛鳥,放眼望去大片的全身深色的黑尾鷗幼鳥顯得格外醒目。很多的黑尾鷗幼鳥已經具有飛行能力,並在海島周邊練習飛行。本次調查對於黑尾鷗幼鳥又再次進行清點共記錄幼鳥2700隻左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隨著黑叉尾海燕繁殖高峰的到來,長門巖南島上黑叉尾海燕的殘骸開始增加。但根據前期多次調查,未發現如黃鼬,蛇,這些動物。這讓我們對於是什麼獵食這麼多黑叉尾海燕百思不得其解。
黑叉尾海燕繁殖巢穴
6月下旬的調查, 在長門巖南島發現很多疑似黑叉尾海燕的巢穴。本次調查我們對於其中的幾個巢穴進行了探查。
果然不出意外的在一個洞穴發現黑叉尾海燕一隻。這一隻應該是正在孵卵的雌鳥。但由於這種探查方式對於繁殖中的黑叉尾海燕幹擾過於嚴重,所以僅對此一個洞穴探查完畢後便終止了此調查。(後期調查將會通過探洞攝像頭進行探查)
在海島巡護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在海島東北角又清繳捕鳥網2具,而網具上還掛著黑叉尾海燕的屍體著實讓人心痛不已。
海島上以前就有當地村民多年前放養的山羊,之前認為對於海鳥繁殖不存在威脅便沒加幹預。但隨著近幾個月對於繁殖島的密集調查發現,山羊有啃食鳥蛋踩踏繁殖鳥幼鳥的情況出現,並且海島上的山羊已經開始繁殖。
而在長門巖南島巖礁區,還有在禁漁期安放國家嚴令禁止的『地籠』等捕魚工具的漁民。地籠會嚴重影響底層海生生物,導致例如許氏平鮋、海鰻、三疣梭子蟹、日本蟳等從此處消失,並破壞生物多樣性影響生物鏈,進而影響如黑尾鷗、黃嘴白鷺、白額鸌等鳥類攝食。
巡護中發現的問題,協會已經以書面材料形式,呈交至青島市園林與林業局,嶗山區自然資源局。青島市相關部門對於此情況極為重視,並責成各責任單位責任人限期整改。
青島市各部門對於長門巖島生態保護的支持
在接收到協會對於長門巖島南島生態破壞的舉報後,青島市各部門對此極為重視,並在7月21日由青島市觀鳥協會陪同,青島市園林與林業局周副局長帶隊、青島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孫站長、嶗山區自然資源局、及其下轄中國海監嶗山區大隊、等多部門領導對於長門巖島進行考察並驗收整改結果。
青島園林與林業局周副局長登島對於長門巖島進行考察,並認真聽取了協會對於海島的情況介紹及近期在海島上的相關工作。
嶗山區自然資源局、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中國海監嶗山區大隊各位領導親自上陣,對於海島上的相關威脅進行清理。
佩戴GPS天線
此次登島協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為海島上的黃嘴白鷺幼鳥佩戴GPS天線。
原本以為非常輕鬆的工作卻困難重重。首先對於隱藏在灌木層底部的黃嘴白鷺幼鳥,捕捉就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而佩戴GPS天線更是一個膽大心細的活,為了不影響黃嘴白鷺正常生活,而又要保證天線佩戴位置準備牢固,各種固定線材五花八門左繞右環。
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完成了一隻幼鳥的佩戴。
感謝各位調查員提供的照片素材
TO be continue...
隨著黑尾鷗和黃嘴白鷺的繁殖期逐漸接近尾聲。協會後面的調查任務將會以東亞蝗鶯、黑叉尾海燕、白額鸌為主。一再推遲的夜間觀測也將儘快提上日程,在未來的兩次繁殖鳥調查中,協會將會使用探洞攝像頭將海島上的疑似黑叉尾海燕繁殖洞穴逐一探查。如依然無法解決海島夜間住宿問題,我們將夜宿船上無論如何也要將夜間觀測完成。長門巖島的8月將到處遍布學飛的小黑尾鷗,而黑叉尾海燕和白額鸌的雛鳥也即將出殼,小黃嘴白鷺會繼續留在島上還是跟隨父母前往岸線覓食地?更多的精彩請繼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