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特約記者 黃珊 發自英國倫敦
無論一座城市再怎麼美麗、繁華、現代化,它的設計終究是要為在這裡生活和工作的人們服務。新城靠什麼吸引人、留住人、讓人們願意擇城而居?人與新城怎樣產生精神維繫?楊威的故事或許是個啟發。
「我來為你講解這座城」
楊威來自北京,是一名城市設計師、總體規劃師。2004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設計專業讀到博士第四年時,她開始為拿到學位後的就業做準備。她面試的第一個地方,是一家城市規劃設計公司,位於米爾頓凱恩斯。
面試那天,楊威親眼目睹了這座被認為是英國乃至全世界最成功的新城,與別處不一樣的氣質:網格狀的道路,分離設計的機動車道和行人道,密密麻麻的環島,不限車速的市中心,現代化的建築,摩登的購物中心、劇院、畫廊,廣闊的綠地、美麗的湖泊、湖邊成群的鴨子天鵝。
教科書上的「田園城市」在這裡眼見為實,楊威為所學能立刻在這座城市找到實踐的檢驗而激動。「就這樣,第一份工作,很自然地進了這家公司。」她說。
第二年,楊威搬到這個城市,成為這裡真正的居民。2011年,做到資深設計主管的她,到倫敦創立了自己的城市設計與規劃公司。不過,她依然住在米爾頓凱恩斯,像不少「雙城通勤族」一樣,楊威每天開車到火車站附近,然後乘36分鐘的火車到倫敦工作。「工作時很繁忙,一下班回到這裡,能立刻感覺到安靜、放鬆,人與自然的接觸很容易。」楊威這樣總結自己的「雙城生活」。
九年來,楊威的事業節節高,她成為英國城市設計及規劃領域的新星,是皇家規劃師協會、皇家建築師協會等機構最年輕的成員和唯一的華人,還擔任了中英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築工作組聯席主席。
這些頭銜之外,楊威還有一個身份——米爾頓凱恩斯城市發現中心基金會理事。
這是一個成立了21年的慈善機構。米爾頓凱恩斯建成後,幾十年來,來這裡參觀訪問、學習交流的客人絡繹不絕。基金會保存了新城誕生過程中所有的設計資料,召集了一批頗有「主人翁」意識,希望促進城市發展和推廣其成功經驗的人,負責向訪客介紹「自己家」的城市地理和新城規劃,以及當地的自然及歷史文化遺產。通俗地說,他們是米爾頓凱恩斯的城市義務解說員,或者免費形象代言人。
這是一份志願性質的工作,沒有薪酬。理事當中有地方政府議員,有新聞記者,楊威是唯一有城市規劃專業背景的。2008年起,楊威開始擔任「形代」,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對這座城市的規劃好奇的客人,當然,也包括中國客人。
一座能擁抱佛塔的城市
在倫敦眾多的新城中,米爾頓凱恩斯像個寵兒,南北連接英國第二大城市——英格蘭中部中心伯明罕與首都倫敦,東西位於牛津、劍橋黃金曲線之間,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是英格蘭東南地區的重要節點。40多年間,它由十多個村落和小鎮,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次區域,被認為是英國20世紀新城運動最大也最成功的產物。
1960年代,米爾頓凱恩斯規劃之初,從全球召集到一個三百多人的設計團隊。從前期的整體規劃,到城市產業功能布局,道路設計,景觀設計,給排水設計,再到重要的公共建築的設計,都由這個年輕而富有激情的人才團隊來完成。
採訪楊威那天,我們在米爾頓凱恩斯城市北邊的一個典型的人造景觀生態休閒蓄洪湖——威倫湖(Willen Lake)邊坐下。湖邊有跑步的人們,玩耍的孩子,嘎嘎叫的天鵝野鴨,遠處山丘綠草間,矗立著一座金頂的日本御佛舍利塔。意外嗎?確實。楊威介紹說,這是西方第一座和平佛塔。
這座塔的來頭說來有趣,「米爾頓凱恩斯是一個特別開放的社區,從零開始的新城,對任何文化、任何人種都是公平、吸納和包容的態度。當時日本山妙法寺的大和尚為了倡導和平,希望在歐洲募建一座和平佛塔,問遍別的地方都不要,惟有米爾頓凱恩斯敞開了懷抱。這個地方為什麼能吸引外國投資?答案很明顯。」
這也不難解釋,很多亞洲人認為這座城市「很幸運」,大批企業紛紛進駐此地,甚至這裡還專門興辦過一所吸引日本學生的住宿學校。
米爾頓凱恩斯毗鄰英國1號高速公路(M1),交通便利。規劃者在1970年代左右便意識到,隨著未來製造業的萎縮,服務業應當也勢必成為新城的經濟支柱。這種前瞻性,使得米爾頓凱恩斯把金融和現代物流作為城市主要產業。這裡是英國鐵路網公司總部,亞馬遜英國物流中心,西門子英國總部,可口可樂英國工廠,零售公司John Lewis、Argos,家居品牌Homebase、Habitat的物流中心或總部,及西班牙國際銀行Santander的總部。
科研力量方面,英國遠程教育大學——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以航天科技和商學院著稱的克蘭菲爾德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都在這裡,保證了城市人才智力和創新科技的支持。由於地處「牛劍」之間,政府計劃在此建一個高新經濟產業帶,預計會給附近高校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在米爾頓凱恩斯超過1萬個大小企業中,90%是中小企業,靈活性較強。在英國仍在遭受的金融危機中,這座城市受到的震蕩並不大,2.1%的失業率,在全英(平均失業率7.8%,據2013年5月英國國家統計局)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數字。
新城建起來了,公司企業進來了,大多人為了工作搬到這裡。與此同時,優質的學校,買得起的房價,也促使了人們在這裡安家。如今,這裡成為英國中產階級居民比例最高的城市。
在開發過程中,這裡原有的村落、農舍、教堂被保留了下來。原來村落的所在地如勞頓村,今天成為該城房價最高的居民區之一。走在市中心,你還能見到一處處空地。那是規劃者保留的地塊,以待新城更加成熟後,賣出更高的價錢。
米爾頓凱恩斯火車站大廳張貼著醒目的規劃圖,提醒著來往的人們,這個現有人口25萬的城市,在朝著40萬-50萬人的中等城市規模擴張。
如何培育社區參與感
米爾頓凱恩斯規劃至今已經45年,而培育起居民「心之所系」的這種社區參與感,花了至少20年時間。新城剛建起來時,受困於缺乏社區服務,居民曾有過一段短暫的「新城憂鬱症」(New Town Blues),人們發現這裡的自殺率比英國其他地方高。因為大家彼此都不認識,人際交往極其缺乏。怎樣豐富居民精神領域的生活?怎樣維繫人和這座城市的關係?
畫廊、劇院,隨著建設慢慢趕上來了。除了文化娛樂設施,當地還建起各種類別的基金會,幫助和鼓勵人們參與當地生活不同層面的事務。例如坐落在威倫湖邊的Willen Hospice,是當地社區收容、護理臨終病人的免費機構。這裡還會每年舉辦一場龍舟賽,通過這些活動募集的資金,就捐給這家護理院。
又例如,米爾頓凱恩斯的公共綠地,佔全市24%的面積。這些大大小小的綠地該如何管理?當地成立了慈善組織「公園基金會」(The Parks Trust),聘專人管理。資金何來?當地商業地產的租金,拿出一部分分給基金會,基金會每年靠這些固定收益,維護城市的綠肺。
都市農業也是拉近人與社區距離的一種方式。如果居民家中沒有花園,可以一百餘英鎊的年租金,向當地政府租小塊菜園(allotment)。申請到後,種花種菜,任君選擇。這不是米爾頓凱恩斯的新發明,但因為這裡新開發,有大片空地,申請者往往不需要等太久,就能體會耕種及與「鄰裡」交流的樂趣。
而像楊威這樣,在城市發現中心基金會,利用專業知識為訪客做義務講解員,也是激發居民歸屬感極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