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現有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人口數量達到3.6億,抽動症患病率與發病率分別在5~11‰和1%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大約共有180萬~396萬左右患病兒童,每年約有36萬名新發病兒童。這些數字觸目驚心!雖然抽動症是由遺傳、體質神經、感染免疫、社會環境、心理等多方因素所致。但如今,心理精神壓力在小兒抽動症的誘因中佔了很大的比例,家長們不得不重視。
你可能想說,自己也不想這樣,身處這個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你也是被迫隨波追流。為了孩子的將來,不得不督促他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可是這樣的教養方式真的能讓孩子更好嗎?我看未必!
有這樣一位女性,小時候來自農村,她拼了老命,才在大城市買了房,有了孩子。可孩子一出生,她陷入了更深的焦慮。她總怕被人瞧不起,太想扒掉自己身上「曾經貧窮」的這層皮,於是,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3歲的兒子身上。
她給孩子制定計劃,每天考核孩子的朗讀、背誦是否達標。生活幾乎捉襟見肘,可她仍要面子,給兒子報了國際幼兒園,還逼著自己和老公找兼職,賺錢換學區房。但她沒想到的是,孩子4歲的時候,身體突然出現問題,總會不自覺地顫動,醫生診斷為「小兒抽動症」,原因是孩子壓力太大,才會「精神疾病軀體化」。拿到兒子的診斷通知書,她泣不成聲。她也終於明白,來自農村又如何?不成功又如何?沒有什麼,能比一個健健康康的孩子更重要。
其實這位媽媽的焦慮,也是萬千家庭的縮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部分父母的心願。而本該無憂無慮度過童年的孩子們,被迫承受著超出能力範圍的課業競爭和精神壓力。近些年來,兒童抽動症的發病率逐年上漲,這跟家長不當的教養方式脫不了干係。
儘管很多孩子在表面上臣服於家長的權威之下,努力學習,拼命上進,但身體卻在以各種方式報警和反抗。
所以無論是抽動症的診療,還是預防,舒緩孩子的精神壓力,改變家長的育兒觀和教育方式都是很關鍵的一環。除了家庭,學校和環境給孩子們帶來的文化焦慮、同輩壓力已經夠他們受了。如果家長這個時候不是為孩子減壓,反而給他們更多的心裡負擔,那你可能成為了壓死駱駝的一根稻草。
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好的父母會提供抱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到挫折時提供支持。與其逼著孩子成功,不如用愛去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或許你可以這樣做:
一、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麼壓力、壓力從何而來。
只有父母肯放下權威把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壓力的真實情況,才能夠針對問題幫助他們。
二、幫助孩子面對恐懼
有時孩子會因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比如不自覺聳肩、眨眼、做怪動作或發出怪聲遭到嘲笑、孤立,而感到恐懼、不知所措。這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讓他勇敢接受自己的病症。不要因為自己的特殊性感到自卑和恐懼,告訴他,即便跟別人不一樣,但爸媽一樣愛你,會陪著你一起面對。
三、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
你小時侯一定也遇到過和孩子類似的困惑,當時是怎樣對待的或現在遇到了難題是怎樣處理的,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孩子分享。
孩子知道了父母原來也常常會面對壓力和煩惱的時候,他們對父母所說的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也是所說的共情的力量吧!
四、關心孩子心靈的成長
鼓勵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這對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裨益的。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多聽孩子自己的意願。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關心孩子交的朋友,和所想所做,讓他輕鬆愉快地度過少年時光。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頻繁眨眼、聳鼻、撅嘴等面部扭曲表現,搖頭、清嗓、聳肩、甩手、抖腿等抽動行為,以及怪叫、汙言穢語等發聲行為,家長應該及時帶孩子到正規的專業醫院進行診療。
壹點號六一兒童健康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