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影》話裡有話,隱喻深刻,諷刺了太多人

2020-12-12 三十立鋪

文/陳德方

儘管面臨那麼多批評,張藝謀依然故我,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講自己的故事。這次,他又選擇了古裝俠義的世界,不過講故事的角度完全不同。在《影》中,觀眾很難理出一個頭緒來。虛擬的時代,虛擬的任務,虛擬的戰爭,到底在講什麼?

其實,《影》是張藝謀表達自己歷史觀的重要作品。大家看到了水墨色彩的中國風,也看到了剛勁與陰柔的太極理念,不過這些都是表象。表象背後是張藝謀對歷史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是有極為深刻的東西,而不是一個鬧劇。

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沛國,而服飾與禮節很明顯是漢朝,而從人物的言談舉止可以判斷,故事的精確年代應該是東漢末與三國時代。沛國與劉邦、曹操都有密切的關係,這個地方的故事意味著權謀與奸詐,註定了沛國朝廷不會太平。

另外,境州是荊州的諧音,因此這個故事與守荊州的關羽脫不掉干係。電影中的楊蒼手持82斤的青龍偃月刀,而關羽的刀也是82斤,因此可以明確判斷,楊蒼就是關羽。關羽與兒子關平一起守衛荊州,而楊蒼與兒子楊平一起守衛境州。

蒼意味著蒼鷹,暗含羽的意思,守的是境州關口,意味著關羽,這點是毫無疑問的。那么子虞基本上就是周瑜與呂蒙的化身。呂蒙身體非常不好,後來找到了陸遜做替身,於是讓關羽放鬆了對呂蒙的監控,帶軍北伐,最終導致呂蒙襲取荊州,斬殺關羽父子。

那麼境州(男主角)身上則有周瑜、呂蒙、陸遜的影子。鄭凱扮演的大王,其實就是孫權本人。孫權曾經將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同時與關羽準備結親。這兩個故事竄在一起,組成了關曉彤飾演的青萍與吳磊飾演的楊平之間的故事。

那位主張聯盟的魯大人,其實是張藝謀暗中諷刺了魯肅。同時,孫儷主演的夫人小艾,就是小喬的化身。這樣就好理解了,這是孫權與軍事統帥之間,圍繞孫劉聯盟的鬥智鬥勇,最終被一位影子殺手奪了江山的半虛構故事。

在這部電影中,張藝謀表達了這麼幾個意思:第一、在權力面前,人會徹底失去人性;第二、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有卑下的情操;第三、歷史是骯髒的,解讀是輝煌的,事實是沮喪的;第四、人永遠喜歡鬥爭,鬥爭的結果永遠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

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是深刻的隱喻與歷史的思考。張藝謀的成熟,一般人比不了。

相關焦點

  • 張藝謀《影》黑白灰的詮釋,太極圖的隱喻,結尾謎團深度解析
    很多人說《長城》讓張藝謀跌入了質疑深淵,但大聰認為張藝謀其實一直都在做新嘗試,哪怕那次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知,也能在失敗中體會到新的感悟。而這一次又以各種「翻身之作」,「新千年最好作品」,「匠心之作回歸」等等去描述《影》和張藝謀,當初說張藝謀不行的是你們,說他行的還是你們,你們真的了解張藝謀嗎!?
  • 張藝謀影結局解析分析 張藝謀影最後結尾是什麼意思
    張藝謀繼《長城》之後再推新作《影》,這部作品在豆瓣以及購票網站上評分很高,不少人都感慨國師回到了以前的水準上,本片的結尾十分有意思,孫儷扮演的小艾一臉慌張,不知道看到了什麼。[張藝謀《影》劇情]張藝謀影最後結尾是什麼意思  作為境州的扮演者,被問及影片的結尾,鄧超稱:  「這個結尾我們在現場討論了很多次,包括小艾衝向大門,也是導演有一天突然說應該讓小艾過去。境州到底會是什麼選擇,大家去《影2》或者《影3》中去找吧。」
  • 張藝謀《影》劇情什麼內容 張藝謀影主要劇情介紹簡介
    張藝謀的《影》是根據朱蘇進的《三國荊州》改寫的,雖然是這樣說,但故事只是套了一個框架而已。因為原著無法融入張藝謀想要的「替身」元素,所以就索性自己去改了。  《三國荊州》主要講述的是周瑜奪取荊州的故事,周瑜從表面率領大軍攻打荊州,但背後還有5萬援軍。但援軍還未到來,周瑜就已經戰死。
  • 《影》:張藝謀仍未想過掙脫鎖鏈
    《影》開頭的字幕裡,「性命之危」前面只有主語沒有謂語,是病句。《影》到中間時,鄧超飾演的子虞說了一句「十幾餘人」,詞語重複,也是病句。——好友魏忘機看完後,十分激動地跟我說,《影》的劇本文本裡有不少病句。
  • 張藝謀影改編自哪部小說講了什麼故事 劇本創作介紹
    張藝謀的《影》原本是打算拍《三國荊州》,但是張藝謀想要將替身的故事給融進去,可是最終無法實現合併,於是張藝謀放棄了,直接自己開始改這個故事,也把三國的背景給去掉了。  《影》改編自哪部小說?  電影故事據說來自於三國,可改到最後,三國成了一個雛形,它最後說的,其實是替身的故事。
  • 張藝謀《影》曝特輯揭秘「替身」由來
    《影》講述了一個「替身」追逐自由的故事。出於對「替身」題材的偏愛,加上國內影史之中從未涉獵過相關內容,又巧遇朱蘇進原劇本等原因,張藝謀心裡萌生了拍攝《影》的念頭。   為了構建出別具一格的「替身」故事,張藝謀與幕後主創人員多次為劇情「爭執」,從暗黑悲劇和輕悲劇的選擇,到角色性格與出身的設定,再到「替身」結局走向的敲定,只為能夠打造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劇本,為此,張藝謀在會議中多次激動地搖手甚至拍桌子,與團隊「舌戰」。據悉,《影》從最初的構思到最終的誕生,前後歷時長達4年之久。
  • 從彩色到《影》的水墨 張藝謀電影是一本色彩大全
    《山楂樹之戀》的「素」新片《影》,是一出置景於水墨畫裡的舞臺戲劇,偏向黑白的畫風是張藝謀全新的美學選擇。張藝謀對美術指導種田陽平提出的要求是「玻璃要儘量薄透一些,阻光率不能太高。塗料裡面不要加有機的質感太多」。
  • 電影《影》劇情以外的故事,張藝謀的畢生追求,鄧超的拼命三郎
    第五代導演,誕生在中國最灰色的十年歲月後,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濃烈標籤,張藝謀的作品至今經歷了兩次比較顯著的變化。2000年以前多是中國近代的生活作品,2000年以後,老謀子畫風突變,從《英雄》開始,到《十面埋伏》再到《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及被廣為詬病的《長城》。
  • 張藝謀《影》曝特輯 「替身」黑化歷程細思極恐
    原標題:張藝謀《影》曝特輯 「替身」黑化歷程細思極恐 《影》自上映以來收穫如潮好評被贊「大銀幕必看佳作」,憑著口碑效應帶來的充足後勁,影片在競爭激烈的國慶檔中逆風而上,實現票房逆襲。截止目前,《影》內地票房已過4.8億,有望長線持續發力。今日,片方曝光「替身故事的由來」特輯,講述《影》背後的創作歷程,張藝謀領銜眾主創詮釋嶄新的「替身」故事,群策群力見證《影》的誕生。
  • 張藝謀《影》多倫多首映好評如潮,東方極致美學堪比絕美水墨畫
    即將於9月30日國慶檔期上映,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影》,在北京時間9月10日早9:30於多倫多電影節舉行了北美首映,導演張藝謀攜主演鄭愷、王千源,雨中露天現身紅毯與首映儀式;電影放映後獲現場觀眾媒體四度鼓掌,被譽「水墨畫風絕豔」。
  • 張藝謀《影》電影解析及影的含義是什麼?影想表達什麼及結局解析
    《影》是張藝謀的又一新作,很多人雖然看完了電影,但是對這部片子要表達的思想還不是很清楚,那麼影的含義是什麼 呢?張藝謀影的背景是什麼?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張藝謀影的含義是什麼張藝謀的電影《影》在國慶期間上映,口碑和票房雙豐收,很多人看完表示沒看懂,下面來介紹下這部電影要表達的含義。從2014年有了劇本創意開始,到2017年正式開機。最多時達到1000人的劇組統一運轉,其中大量的工作人員都成為了落在片尾字幕上的「幕後英雄」。
  • 張藝謀《影》電影及紀錄片雙片連映,放映新模式觸動觀影新體驗
    由張藝謀執導,鄧超、孫儷、鄭愷、王千源、胡軍、王景春、關曉彤、吳磊主演的水墨動作電影《影》日前定檔於9月30日全國上映,揭秘張藝謀《影》拍攝全過程的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影」》亦將於10月5日上映。隨即,揭秘張藝謀《影》拍攝全過程的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影」》播映,帶觀眾走進了《影》的片場,將影片的拍攝過程如數還原。
  • 《喜宴》:李安早期導演作品——對中國傳統婚姻觀的徹底諷刺
    他用一場「三角戀」的假結婚,以及喜劇的情節推進方式,在整體上對中國傳統婚姻觀念進行了諷刺。豆瓣有個短評對整部電影劇情進行了很好的概括:臺灣(角色高偉同)跟大陸(角色顧威威)假結婚,其實在跟美國(角色賽門)搞同性戀。當然,這個評價包含一些誇張的政治隱喻,我並不想從這個角度去談。
  • 《長城》之後的《影》和《一秒鐘》,已經讓張藝謀放下了票房包袱
    給好萊塢打工拍完《長城》以後,張藝謀心中的票房情結似乎已經放下來了。能夠執導上億美元國際A級大製作,已然是一個主場在中國的電影人最高商業標配。雖然結果不是那麼理想,但是翻過這座山便已無需回頭再攀。因為,那是一條不歸路,更重要的是自己志不在此。
  • 張藝謀新電影《影》開機 鄧超領銜主演!
    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新電影項目於上周六在北京正式開機,該片由鄧超和王千源等人領銜主演。   The storyline of the new film, entitled Ying (literally translated as "Shadow"), is being kept secret.
  • 辛棄疾的這首詞隱喻較多,引經據典,諷刺的較為深刻
    誠然,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同樣為人,詩歌文人卻能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愛國情懷。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生活在南宋時期的辛棄疾。辛棄疾曾兩次到過江蘇鎮江,也就是南宋時期的京口,以「永遇樂」與「南鄉子」為詞牌名,寫下了兩首膾炙人口的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
  • 張藝謀的《影》,究竟是「陰陽不共生」,還是「陰陽共相存」
    說起大陸導演,那必須得提到張藝謀!他和陳凱歌、馮小剛被媒體並稱為導演界的「三大巨頭」,是擁有頂尖實力以及高深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權威人物。在媒體看來,他們已經代表大陸電影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是唯一能和徐克、李安等港臺導演所抗衡的人物。
  • 《影》一方面我們說完了「不」,卻對自己的「好」,視而不見
    這篇文章比較主觀,屬於一種反思,不深刻,但是很困惑,影上映的階段有兩個事讓人印象深刻,1、抵制杜嘉班納,其中澎湃新聞有一篇文章,是:杜嘉班納事件:當東方不再接受西方的審美「馴化」那麼有知曉文化看《影》和不知曉文化看《影》的區別呢?
  • 張藝謀與陳凱歌:多少事,晚來急
    在《一秒鐘》裡聽到張譯這句臺詞,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時代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秒鐘》最初的小樣被收錄於集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中,是2007年張藝謀受坎城電影節組委會委託拍攝的三分鐘短片。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多少人還能在70歲朝花夕拾,完成13年前的一份承諾?
  • 是我們看不懂張藝謀,還是張藝謀不懂觀眾?
    故事倒是挺感人,就是感情都浮在表面上,浮在演員的眼神、動作裡,深入不進去,引不起太多共鳴。 這就對了。 這就是那些在特殊的時代裡,活活生的被異化了的人,以及只屬於他們的執念、殘念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