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位於廣東省中北部,總面積1.92萬平方公裡,總人口400萬,是珠三角北緣的門戶城市,是拱衛珠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供應基地和休閒度假的後花園。該市是一個農業市,農業是主導產業,該市出產的清遠麻雞、烏鬃鵝、鱖魚、氹仔魚、連山大米馳名中外。以漁業為例,該市屬於典型的內陸漁業主產區,按照時間劃分,該市漁業主要由原始、傳統和現代三大類型構成,按照一二三產業遞進,依次由捕撈、養殖、加工、流通、消費和休閒等細分產業構成。這兩年,該市漁業獲得長足發展,總量龐大且亮點紛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得到社會關注。其中2019年,全市
水產品總產量13.4萬噸,漁業總產值19.57億元,其中淡水捕撈0.28億元、淡水養殖17.48億元、水產苗種1.8億元、休閒漁業0.01億元。就此,筆者寫下這篇題為《清遠漁業為何風景這邊獨好?》的文章,因為該市漁業極具代表性,全面系統地透視該市漁業可以給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地區以參考、學習和借鑑,推動漁業發展在上一個新臺階。
一、回顧原始漁業
主要是指捕撈,它是漁業的原始業態,是漁業第一產業。
清遠市的捕撈漁業源於珠江之幹流—北江。北江是清遠市的母親河,它發源於江西省信豐縣,在廣東境內流經韶關市到此經佛山市最終在東莞市洪奇瀝匯入珠江主河道流入大海,廣東境內全長582公裡。珠江是一個河網,其中之一就是北江。北江水源充沛、水質優良,以魚為中心的生態系統完善,漁業種質資源豐富,不但盛產傳統的鯉形目魚類,例如青草鰱鱅等,而且還出產鱸形目、鯰形目魚類,像鱸鱖類、鰍鱔類,十足目的蝦蟹以及龜鱉目的烏龜、中華鱉,有一批北江特產的優質高檔、珍稀瀕危魚類品種,例如光倒刺䰾即河堅魚,倒刺䰾即青竹鯉,斑鱯即魽魚、芝麻魽、白須魽、北江魽,長頜鱭即毛鱭、刀魚,光唇魚,卷口魚即嘉魚,還有一批北江特產魚類品種,像塌沙、鰻魚等,共計數以百種;更因為北江河水是由山溪水匯聚而成,水性清瘦,水質清淨,且與北江河相通的山峽、河彎眾多,是魚蝦最理想的棲息地。該處出產的魚蝦天然長成,肉質結實細滑,味道鮮甜濃鬱,風味獨特,造就了馳名遐邇的北江河鮮,頗得消費者親睞。
由此,千百年來,圍繞北江及其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就產生了一批世代以北江捕魚為生的族群,這就是疍民,即原始的漁民。他們一年四季一家老少一葉扁舟漂浮在北江之上,根據北江漁汛到處捕撈生產,打魚賣蝦,養家餬口。他們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族群,而且集中聚集成為漁港碼頭、魚市場和漁村,最為典型的英德市連江口、清城區的白廟、清新縣的飛水,現在完整地保存著疍民獨特語言、生產方式、生活風俗。
和全省乃至全國一樣,由於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同時,更由於修築水壩,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無序排放,北江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惡化,極大地衝擊了該市的捕撈漁業,集中表現在北江漁業種質資源急劇衰退,往日的魚汛不再,魚類個體越來越小,捕撈漁業難以為繼,漁民捕不到魚,賣魚收入不夠買米和油,亟待上岸定居和轉產轉業,而這正是黨委政府尤其是漁業主管部門的責任,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惠漁措施應運而生,給這些漁民帶來了新的希望。而過去的遺存成為該市發展休閒漁業的導火索,引爆了一個新興產業的大發展,這就是該市以品嘗北江水產美食、遊覽北江優美風光、體會北江悠久歷史文化為主題的休閒漁業。
二、直擊傳統漁業
主要是指養殖,它是捕撈漁業的延伸和拓展。
清遠市農業原本也是以種植業主,因為水產品性價比和水產養殖生產性能獨具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就讓水產養殖在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生產區域分布中脫穎而出,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漁業細分產業。該市水產養殖主導模式是池塘養殖,該模式是該市水產養殖基礎模式,在該市轄下的縣(市、區)都有分布,而且還逐步形成一些重點漁業鄉鎮和專業村,其承包租金成為村集體主要經濟收入。在村集體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下,該市池塘養殖面積像滾雪球一樣得到迅速擴大,而且還引發了山塘、水庫、氹仔、河湧、湖汊、稻田養魚和綜合種養的發展。
2019年,該市水產養殖面積達25.24萬畝,水庫養殖面積5.82萬畝,稻田養魚面積2.25萬畝。主要養殖品種及產量:草魚3.3萬噸、鰱魚1.5萬噸、鱅魚1.8萬噸、青魚0.35萬噸、鯉魚1萬噸、鱖魚1.5萬噸、黃顙魚0.1萬噸、羅非魚1.27萬噸,其它還有加州鱸、斑點叉尾鮰、彩虹鯛、羅氏沼蝦以及兩棲爬行類的黑斑蛙、大鯢、中華草龜、黃喉擬水龜、中華鱉等。
1、池塘養殖。該市池塘養殖主要運用傳統的多品種立體混養模式養殖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以及鯉鯽魚鯿魚鯪魚、赤眼鱒,主要原理是根據草魚獨具的生物學特性,例如草食性,吃得多、消化能力差、排洩多,實施一草帶三鰱的養殖模式。同時,該市也有一些地方因地制宜發展起了氹仔養魚,即通過建造小水塘,投餵大規格草魚種,運用山溪水、微流水,投餵青草和蔬菜養殖優質高檔生態草魚,即氹仔魚,該模式主要集中分布在該市的連南瑤族自治縣、陽山縣等地的山區。而在該市平原地區是清新、清城和佛岡等地,該地區是該市精養高產池塘養殖主產區。該地區水產養殖從業者通過長期生產實踐在諸多養殖品種優選了鱖魚,通過生產實踐總結歸納出了鱖魚生態養殖技術,將該地區打造成為鱖魚養殖主產區,目前,正在建設省級鱖魚產業園,而且還在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
2、水庫養殖。該市屬內陸山區,尤其是像該市的三連一陽即連州、連南、連山和陽山以及英德、佛岡等山區縣(市、區),基於發電、防洪、灌溉和飲用水的需要,政府在江河上遊建設了許多水庫,高山峽谷出平湖,在大力開發性和創匯型漁業中,該類大水面被開發利用來發展水產養殖,當然,主要是按照有關規定,嚴格限制放養品種和規格,主要是放養大規格的濾食性魚類例如鰱魚、鱅魚,少量草食性的草魚以及雜食性的鯉魚、鯽魚,實施機械自動化投餵和吊捕。水庫養殖成為該市漁業一個新亮點和漁農群眾的一個增收點,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英德市,該市的長豐、錦潭等水庫養殖出產的水庫大頭、鯇魚等暢銷珠三角和粵港澳地區。
3、生態養殖。在池塘和水庫大水面養殖基礎上,該市水產養殖不斷獲得創新和突破,其中之一就是生態養殖模式,該模式主題突出,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一是水域為中心進行的生態養殖,例如魚菜共生,水中養魚,水面上栽培像西洋菜、通心菜之類的水生蔬菜,或者在水中種植蓮藕、蘆葦、茭白等,或者魚禽共棲,在水中養魚,在水面上放養鴨子、鵝;二是以土地為中心進行的綜合種養,主要是稻田養魚或者蝦、泥鰍等,該模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是目前該市推廣力度最大的模式;三是實施種植、畜牧和養殖三合一,例如在土地上種植皇竹草、象草和黑麥草,運用牧草養豬、牛、羊和魚,不論是豬、牛、羊抑或魚的殘飼糞便甚至底泥都是優質生態有機肥,可以施放到草地裡促進牧草生長,從而實現農牧漁三豐收。
三、展望現代漁業
漁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產業化,在於園區化,該趨勢全面系統地在該市正在興建的譽北江農業主題公園上項目充分體現出來。該基地位於清遠市東城新橋村,佔地50畝。
該項目是由清遠市綠之源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與廣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清遠市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共建的現代漁業示範基地基礎上,為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延伸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正在建設的一個以漁業科技為引領,集科技研發、示範推廣、辦班培訓、漁業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面向社會開放的主題公園。
其掌門人是戴惠田先生,他是一個典型的漁二代,他不但繼承了父輩的傳統經驗而且還通過長期的漁業生產實踐擁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讓他能夠統攬全局和高屋建瓴地構思這個主題公園。
該公園將按照2+3園區進行布局和功能區劃。
2是指兩大功能:(1)科技創新,即構建一個農業科創中心,由科技樓、培訓大樓、專家樓、漁文化展示館和功能配套區構成,重點攻關禾花魚良種選育、種苗繁育,水產提質增效養殖和稻漁綜合種養等領域核心技術,開展成熟技術應用推廣,涉農技術培訓以及青少年農業知識科普活動。(2)示範培訓,即共建一個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該基地將由該基地與清遠市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共建。
3主要是指三大產業區:(1)良種繁育和提質增效養殖區。該區由工廠化種苗繁育車間、種苗培育池、苗種養殖塘,瘦身魚、貨櫃和魚菜共生系統構成,重點開展禾花魚良種選育、瘦身魚標準化等核心技術攻關。(2)稻田養魚生態綜合種養示範區。該區由稻田養魚科研核心區、技術應用推廣和教學示範區以及休閒體驗區構成。其中稻田養魚核心區主要用於稻田養魚科研實驗,技術應用推廣和教學示範區主要用於成熟稻魚綜合種養技術推廣應用示範和培訓教學,休閒體驗區則是為社會提供農業的耕耘、插秧和漁業生產的苗種投放和收穫抓魚的體驗。(3)基塘農業示範區。該區將重現傳統桑基魚塘這一馳名中外的綠色循環種養模式,結合現代農業果樹栽培技術,種植枇杷、鷹嘴桃、楊桃等二十多種水果,打造出一條嶺南水果長廊,為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農業科普和採摘樂趣。
結論
無論幹工作還是搞經營都要腦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跟著發展趨勢走。其中清遠漁業是一個標本,通過透視和解剖該標本,就能掌握漁業發展全局和發展趨勢。《清遠漁業為何風景這邊獨好?》告訴我們,該市漁業脫胎於原始漁業,經過傳統漁業長期積澱、儲備和積累,正在走向現代化,意味著漁業充滿商機,漁業未來將充滿希望,明天會更美好。(
本文轉自【海洋與漁業雜誌,通訊員:鍾小慶、麥良彬、李永鋒】。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wx@fishfir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