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近期債市表現遠比股票市場出色,但每當向朋友們提起 債券基金,對方仍是一副不屑的神情。因為他們滿腦子都是如何賺大錢、賺快錢的念頭,債券一次漲跌不過百分之零點幾,實在看不上債券基金那點可憐巴巴的小錢。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 債基與 股基業績對比的結果酷似「龜兔賽跑」的財經版。(點此查看債基收益榜)
請看看下面這組對比數據:自2014年7月23日即本輪牛市起點至2015年6月12日即本輪牛市終點,某 滬深300 ETF指數聯接 基金淨值增幅為108.95%,而在相同時間段內某純債 基金淨值增幅僅為17.54%,顯然當股市處於牛市階段,股票類基金更易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那麼,當股市轉為熊市後呢?2015年6月12日即本輪熊市起點至2016年1月27日,即目前所看到的本輪熊市最低點,某 滬深300 ETF指數聯接基金淨值增幅為-69.77%,而在相同時間段內某純債基金淨值增幅則為7.92%。如果基民由於不具備研判市場趨勢的能力,在最近一年中一直被動持有著其中的一種,結果又會怎樣?在此期間,某滬深300ETF指數聯接基金淨值增幅為-20.40%,某純債基金淨值增幅為8.44%。由此可見,債券基金是基民在股市不景氣階段獲取投資收益的重要手段,應下工夫學習並掌握下面三方面學問。
其一,適宜的買入時機。債券價格上漲的動力主要來自央行降息作用和大批資金為規避熊市風險而自股市轉入債市,由此也決定基民的最佳買入時機應是在通貨膨脹大背景下,債券市場 利率風險在前期多次 銀行 存款加息衝擊下已釋放大部分,市場普遍對降息降準產生強烈預期,或央行雖已兌現降息降準,但投資者仍對後市進一步降息降準產生強烈預期,包括 國債 、 企業債 等在內的固定收益類品種,定會在各路資金追捧下為基民帶來短期超額收益;基民的追加買入時機則是股市由牛轉熊,主要股指均出現持續大幅下跌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當債市已持續較長時間上漲,而市場對是否進一步降準降息預期不明朗,則應注意防範「黑天鵝」降臨,這既是因部分企業債價格被瘋狂炒高后存在著向價值回歸的風險,更是由於某些企業債存在違約風險。可選擇重倉持有國債、金融債基金,這是因國債和金融債屬於政府或大型金融機構發行的最高信用等級債券,其價格與價值偏離度最低,抗風險能力強,會在某些資金追捧下出現階段性上揚。如某純債基金之所以在2016年最近一個月淨值增幅達1.62%,查看其二季度報告了解到,其重倉持有的是諸如由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發行的 利率債。
其二,宜先觀望再決定是否該買入的情況。主要是指:一是在調降存款利率和 存款準備金率等利好正式出臺前,市場就提前反映並透支相應利好。如2008年央行宣布從當年11月27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108個基點,但必須看到從8月29日到10月10日共計25個交易日,上證 國債指數 漲幅達到3.9%,顯而易見,市場已透支大約100個基點的降息空間,短期面臨估值風險。二是股市觸底反彈致使債市資金面發生改變。債市本身已經歷長期升勢,同時股市在歷經長期大幅下跌後,在眾多救市利好累積作用下,往往會爆發一輪力度較大的反彈,而債市中有相當一部分資金就是前期為規避股市風險才進來的短線資金,一旦股市轉好,這部分資金必然會迅速從債市撤出從而導致債市回調。應對這兩種情況的正確做法是,等看到債市回調到位並恢復升勢後再買。
其三,應撤資避險的階段。央行為調控正在過熱的經濟和過高的通脹水平,而開始一次又一次提高基準利率和 存款準備金率,通常是終結債券牛市的根本原因。所以,當基民發現 大宗商品 交易價格開始強勁飆升, 宏觀經濟已有些過熱,甚至通脹正在困擾人們的生活,有人開始擔心央行將會提準加息時,則不論相關專家怎麼解讀,都應果斷賣出純債基金,僅保留 可轉債 基金或二級債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