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先進地下排水系統:建了180億,被稱為「神殿」,並非德國

2020-12-14 騰訊網

今年梅雨季節剛開始,我國多個地區就遭遇了洪水的侵襲,城市中的大橋有些被洪水淹沒,有些被衝垮,房屋也在被掩埋了一半,許多生命在這次洪水中消失。為什麼明明科技水平已經很發達的了,而我國地區還要遭受洪澇災害呢?就是因為我國的城市排水系統不夠發達。

城市排水系統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它是處理和排除城市汙水和雨水的工程設施系統,是城市公用設施的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

但是我國的多數城市排水管道不成系統,有的利用街道、河道排水,影響城市環境衛生,還有的排水能力低,致使有的城市雨後長時間積水,對生活、生產影響很大,所以多年來,我國許多城市經常因為梅雨季節雨水量多而受到洪澇災害。

而世界上最先進的地下排水系統還是要數東京圈排水系統,

主要就是指日本埼玉縣春日部市國道16號沿線的地下約50米處,是為了防止集中豪雨而採用地下盾構進式建造的巨型隧道,東京圈排水系統運用了日本先進的土木技術建造,也可稱之為排水「宮殿」。

日本一個島國,除了地震困擾著他們之外,對東京影響最大的就是颱風和大雨帶來得到的大洪水,

在歷史上,東京因為江戶川泛濫而造成的死傷慘重事例比比皆是,所以東京一直以來都很重視排水系統。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東京的首都範圍擴大了很多,首都圈範圍內的常住居民達到了3000萬,一般的排水系統已經不能適應大城市的防禦瞬間集中大雨、洪水、颱風等自然災害。

為了解決內澇嚴重問題,東京圈排水系統的建造就提上了日程,該系統始建於1992年,一直到2006年才竣工,跨越了14年的時間,總投資是2400億元(大概是180億元人民幣)。

這個工程的主體包括總長

6.3

公裡、內徑10

米的地下管道,5

處直徑30

米、深60

米的儲水立坑,以及一處人造地下水庫,水庫長177

米、寬77

米、高度約20

米。

一般來說,東京的雨水疏通有兩種渠道:一種是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會通過各種建築的排水管以及路邊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續集的排放管道,最終通過大支流排入大海;另一種是其餘地域的雨水,會隨著每棟建築的排水系統進入公共排雨管,在隨著下水道系統的井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東京圈外圍排水系統是由內徑10米左右的下水道將5條深70米左右、內徑約30米的大型豎井連接起來,前4個豎井裡導入的洪水通過下水道流入最後一個豎井,集中到由59根高18米、重500噸的大柱子撐起的長177米、寬78米的巨大蓄水池「調壓水槽」,最後通過4臺大功率的抽水泵,一起排入日本一級大河流江戶川,最終匯入東京灣,全長6.3公裡。

水庫容積約數十萬立方米,還可以起到存蓄洪水的作用,水庫同時還裝有4臺由航空發動機改裝而成的高速排水裝置,單臺功率達14000馬力,

當裝置全部開動時,可以每秒

200

立方米的速度排出洪水。排水系統建成後的同年,江戶川流域遭水浸的房屋數量由最嚴重年份的41544

家下降到了245

家,浸水面積由27840

公頃減至65

公頃,

對日本琦玉縣、東京都東部首都圈的防洪洩洪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日本修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道,歷時14年耗資200億,建成地下神殿
    導語:日本修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道,歷時14年耗資200億,建成地下神殿大自然能夠給人類帶來各種的資源,但是也能讓人類承受各種的災難。據了解,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日本經常會飽受洪澇之苦,主要就是因為當時日本的地下排水系統做的並不好,每次強降雨東京都會變成水城。於是為了緩解水災帶來的損失,1992年日本決定花費2400億日元修建一條全球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統,而這條排水系統被稱作G-cans計劃,這一修就修了14年。
  • 法國的大文豪雨果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全球城市排水系統TOP10
    在國外,為防範城市內澇,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倫敦和巴黎的下水道系統,都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卻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排澇功能,巴黎的排水系統甚至成了參觀景點,而建成於2006年的東京地下排水系統,更堪稱牢固、先進,護衛著東京免遭內澇災害。▶英國倫敦下水道:切斷霍亂源頭英國倫敦下水道的歷史也在150年以上,被稱為「工業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
  • 揭秘東京"地下神殿"!日本首都圈靠它免遭大洪水
    圖為日本「地下神殿」(《朝日新聞》)海外網10月15日電 今年第19號颱風「海貝思」肆虐日本,帶來的大範圍持續降雨已導致37條河流發生52處潰堤。而通過運用一處被稱為「地下神殿」的排水設施,日本首都圈有效控制了所轄範圍內河川的泛濫。據日本《朝日新聞》14日報導,這處「地下神殿」全名為「首都圈外圍排水渠」,完工於2006年。它全長6.3公裡,位於地下50米深處。
  • 排水系統:看看國外什麼樣
    東京地下排水系統建成於2006年,堪稱牢固、先進,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空間非常寬敞,連起吊機在裡頭都顯得有些「渺小」。  1849年,霍亂疫情結束後,英國首都汙水治理委員會任命約瑟夫·巴瑟傑為測量工程師,以確定城市排水系統未來如何改進。  1856年,巴瑟傑建議將所有的汙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但他的設計方案連續5次被否決。1858年夏天,倫敦市內的臭味達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程度,倫敦市政當局迫於壓力才同意了巴瑟傑的改造方案。
  • 中國最不怕被水淹的城市,排水系統由德國人建造,堪稱一絕
    說起夏天,都市生活的夥伴們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呢?很多小夥伴的回答一定是『怕哪一天突然下一場傾盆大雨,將自己家門口的那個下水道給堵了,自己出行就像是遊泳一般。這樣的場面,我深深體會到的眾多合作夥伴,下面的自己的方面沒有發生的事,但是,中國的青島,中國的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在城市中最完整的城市,大部分水數十年沒有發生嚴重的問題。
  • 中國「唯一不怕水淹」的青島 是因德國造下水道?
    傳說一:青島不怕淹,得益於百年前的排水系統?真相:「德國製造」管網目前佔比不到千分之一不少網民認為,青島號稱「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於上世紀初德國人佔領青島期間修建的排水系統。德國人當時在青島建了不少別墅,他們離開中國後,有一些人對自己的別墅非常掛念,因此寫信給後來的主人,提醒修繕並告知一些備件的存放位置。或許,「油布包」傳說是人們對「德國製造」、德國「工匠精神」心生嚮往的一種過度演繹。青島安徽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入海口,這段排水管道是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國地下管網。
  • 青島從不擔心被水淹,全因德國造的下水道?官媒給出正確解釋
    青島被國人稱作"中國最不怕水淹"的城市,因此每逢夏季,青島都會得到國人的讚賞,因為對於東部城市,內澇洪水很難杜絕,但是青島自從中國建國記錄以來,內澇災害幾乎沒有。據說:"在德國侵佔青島的17年間,不建豪宅和大樓,不搞綠化,而是先去修青島的下水道!至今,青島成為了中國最不怕被水淹的城市。"因此很多人把青島不怕洪澇災害歸功於德國人100年前建的下水道,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 武漢「上鋪下建」打造彈性海綿城市
    而此時的青島被公眾冠以「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之名,以樣板的姿態為公眾津津樂道。青島為什麼不怕淹?青島文史專家魯海曾經這樣解釋,「青島不怕水淹」與其丘陵地形分不開,青島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樣積水可以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點雨後半個小時基本可排乾,這是許多內陸平原城市不具備的優勢。
  • 聊城開發區建區以來首次對排水管網「通血管」
    排水管網猶如一座城市的「靜脈血管」,健康狀況關乎整個城市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並對城市防汛排澇起到關鍵作用。記者從聊城開發區市政局獲悉,目前,開發區正在對轄區25條道路、220公裡長的排水管網進行檢測、疏通,預計農曆年底前完成這項工作。
  • 【砥礪奮進的五年】橫琴地下管廊:「豆腐腦」上建百年工程
    這條國內目前已建成地下管廊中裡程最長、納入管線種類最多的區域性綜合管廊系統,分為單倉、雙倉和三倉室,目前布置了給水、通信、電力、中水、冷凝水、垃圾真空等六類管線。2009年,國務院批准橫琴新區成立,將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而彼時的橫琴島,仍一片荒蕪,而隔河相望的澳門一片繁榮。
  • 日本隧道與地下工程_2020年日本隧道與地下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日本盾構隧道技術向大直徑、大深度、長距離、多樣化發展;開發應用盾構隧道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百餘種,成為世界盾構隧道技術最先進的國家
  • 寶馬建全球最先進無人駕駛汽車模擬現實測試中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媒體報導,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正在慕尼黑建造一座全新的模擬駕駛中心,將成為「全球最先進的模擬現實駕駛設施」,主要將用於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新模擬駕駛中心將被用於各種任務,但最重要的是,它將在寶馬未來無人駕駛汽車的自主系統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 青島下水道存百年「德國油紙包」傳聞又起
    21日,又有網民在微博上傳播「德國油紙包」之說,儘管早已有媒體對此進行闢謠,但是還是有部分網民回復「難以置信的德國百年技術,不知中國百年後有無此技術」……青島市排水管理處辦公室喬主任向本網「求真」欄目記者證實,青島市市區的排水系統總長將近3000公裡,「德國造」排水系統所佔比例不到1/1000,網傳「油紙包」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
  • 排水洩洪主要靠兩點,選址就用了整13年
    出品|國器在強降雨時中國天眼有沒有排水系統、是否會成為一口「湯鍋」?可是口徑長達百米的超大型望遠鏡自誕生起就袒露在群山之中,而且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自然要受到風雨的侵襲,那麼外觀看上去像一口「鍋」的中國天眼,在下雨時的積水問題恐怕是影響整個望遠鏡系統性能的關鍵因素。那麼總造價超6億、接收和反射面總面積高達25萬平方米的中國天眼,在經歷貴州地區連綿不斷的雨季時,是如何解決積水和排水的難題呢?
  • 全球最頂級的菜市場:耗資120億建了十年,買菜如同逛皇宮!
    全球最頂級的菜市場:耗資120億建了十年,買菜如同逛皇宮!買菜是人們生活之中幾乎每天都要進行的事情,而最常見的買菜的地方就是菜市場。之所以更多的人選擇去菜市場而不是環境條件更好的超市就是因為菜市場的菜可能比較新鮮同時性價比也很高。
  • 兩代皇城故宮是如何排水的?內有「明溝暗渠」,外有「護城河流」
    紫禁城是北京最大的木質結構,木質房屋最怕之物,無非火種與水流。木製房屋若是被水浸泡了,木材膨脹便會導致房屋的結構偏離,非常危險。故宮已經矗立在這片土地上近600年,但是卻從未遭受水害,那麼,故宮的排水系統究竟是如何設置的呢?
  • 德國造下水道歷經百年滄桑 助青島避免被水淹
    技術可行就是差錢對於德國建的下水道,市排水管理處也曾專門做過調查了解,而且也找到了相應的材料 。據排水處工作人員介紹,青島建置初期,沒有排水設施,市區地勢東高西低,地面水主要依靠天然河流和衝溝流入海中。德國侵佔時期,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市政建設 。
  • 德國良心下水道的真相,和流傳的油紙包不同,它曾給國人帶來苦難
    最近幾年,關於德國人修的青島下水道的故事,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還說每隔一段就有一個郵包,裡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這種說法並非事實。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了解這段歷史故事的真相。應該承認,當時德國的城市基建理念和建設工藝確實是相當好的,他們那時候建下水道就提出了雨汙分流的概念。但是,雖然德國人把青島的下水道修建的這麼好,卻並不能稱得上是「良心下水道」,甚至可以說是「無良下水道」,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