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傳承古詩詞時遇到困難?難怪古代人比現代人更會作詩

2020-12-13 米樂讀書

關於我們在傳承古詩詞時遇到的困難,我認為應該從價值觀、文化氛圍以及教育環境來看待這個問題。

01古代人的讀書人把詩賦作為考試內容來進行學習

在科舉制的年代,從隋朝建立科舉制開始(大業元年605年),一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最後一科進士考試,一共經歷了1300餘年。尤其是從唐朝開始,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開始盛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科舉考試是考近體詩的。

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是什麼?當然是金榜題名,走上仕途,從此以後平步青雲,為國為民也好,光宗耀祖也罷,總之是出人頭地了。正如孟郊的《登科後》所描述: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科舉制為廣大寒門子弟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而詩賦作為科舉必考項目,正如我們今天考試的必考點,讀書人自然要把它給弄清楚、整明白。所以,那時的讀書人基本都會寫詩。

李白鬥酒詩百篇

另外,古時候的文化氛圍好,按現代話講,叫做流行。同窗或是朋友在一起,遊春玩水、踏雪尋梅,或是興致上來時,不管是就被重逢還是分手送別,不吟上幾句詩還怎麼好意思對得起文人的身份?

對比我們今天,考大學是不考你會不會寫詩的。考什麼?當然是語數英物化生地史政這些知識了,既然考大學不考寫詩,誰還會管他會不會寫詩詞?自然就不會重視詩詞的傳承與否。

在有的人看來,反正從古到今,優秀的詩詞一抓一大把,會不會寫又能怎地?咱會背呀,反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會作詩沒關係,會吟詩就行。應時應景的整上幾句,誰敢說咱不是文化人?

02從時代需要的人才培養角度來看,當今社會需要的全方位的人才

只會風花雪月吟詩作對自然是不成的,對於很多人來說,詩詞只是作為一項業餘愛好。除非從事古代文學研究工作,或者有志成為一代文學大家,這可能需要對古文有一定的造詣,需要對詩詞有鑑賞能力,甚至要求精通格律,能寫出好的詩詞來。

只不過這樣的大家,當今社會還剩下多少呢?自從西學東進,白話文取締文言文以來,總共誕生了幾位博古通今的文學大師呢?恐怕屈指可數罷。就算是漢語言文學畢業的大學生們,又有幾個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篇來?要知道,古時候十幾歲,也就是如今初中、高中年紀的青少年,寫出千古傳誦詩賦的可是大有人在。

相比於古代讀書人在一起談詩賞詞,今天的讀書人在一起幹嘛?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的業餘生活是在遊戲中度過的吧?這種氛圍,怎麼可能做好詩詞傳承?

當然,這倒不是說我們不如古代人,畢竟從小所受的教育、接觸的環境以及社會對人才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

03傳承古詩詞所遇到的問題的根本,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基礎教育方面

想要做好古詩詞的傳承,最好是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從小接受優秀詩詞的薰陶,培養孩子對古詩詞的興趣。當然,不僅是對古詩詞的傳承,我們中華優秀的文化都應該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聰明的古代人,現代人能比嗎?
    經常有人問古人聰明還是現代人聰明?關於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是古代人聰明,我來分享這種觀點的合理性。說到古代人的聰明,最有說服力的是古代中國人的智慧。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
  • 我們現代人,不要太小看古代人的智慧和能力!
    現代人,總是以為自己是最強的最能幹的和當代科技力量最強大。所以,在這些人的邏輯中,凡是現代人做不了的事情,他們就會認為古代人也做不了做不出來。個人以為,這些人的想法絕對有問題。所以,奉勸這些傢伙,別太小看古代人的智慧、毅力和能力了。而就古代軍事而言,現代人能像古代人那樣穿著戴著裝備著上百斤的武器裝備和盔甲,徒步長途行軍上千公裡去作戰的嗎。如果誰不買帳,去當代任何一個國家找幾十萬這樣的人出來,搞一次古代人這樣的負重長途行軍給我看看。古代人能連續騎馬二三個月(連睡覺的時候,都在戰馬上行軍前進。),長途跋涉上萬公裡。
  • 高考作文素材: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從「古詩詞熱」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2017年春節到元宵節,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意外」走紅,人們的朋友圈被詩詞曲賦刷屏,無數男女老少被詩詞達人們圈粉。
  • 古代人與現代人拼酒,竟不一定能喝過現代人!
    下面我們就用我們思想豐富的大腦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現代人與古代人喝酒,到底誰能喝過誰?《酒》這個東西,可以說已經成為現代慶祝,和過年過節的時候一種,不可缺少的一個東西。其實我們之所以現在,有了一種這樣的習慣,甚至成了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一種常態,這和我們的祖先息息相關。因為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喝酒就成了逢年過節,和遇到大喜之事不可缺少的一種常態了。
  • 現代人相較於古代人是否變得聰明?
    聰明不像長江後浪推前浪那樣可以用後天努力來單獨衡量,現代人相較於古代人已經變得笨拙,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科幻話題。因為現代人擁有比古代人更多的選擇空間,而古代人擁有比現代人更少的貧富分化,越是信息龐大的數字鴻溝面前,人與人之間的賢愚差別就越明顯。
  • 關於如何讓現代人愛好古詩詞並將之傳承下去?
    識香必會多憐惜,投以愛心作傳承。愛心源於稚子期,點滴引導培養成。只要功夫下得深,不愁憐香罔來人。傳統文化傳承的希望盡在將來的一代。要想古詩詞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首先得培養孩子們對古詩詞的興趣與熱愛,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興趣與熱愛才能使人全身心的投入,去了解和發現古詩詞的內在美,學習並掌握詩詞的寫作技巧,試著自己去創作,身體力行的去展示這種奇異的美,從而達到傳承的目的。建議每個學校每周能專設兩三堂針對詩詞文化講解的課程。
  • 現代人比古代人生活好,對物質金錢的追求高對嗎?
    1.古代人屬於小農經濟抑商重農。現代人逐步城市化管理,擴大再生產各行各業競爭中發展,城市是金錢堆積的,所以人現代人城市生活離不開金錢同樣更離不不物質,所有的花銷和購買力是離不開金錢的,但也不是金錢至上,城市尋覓者和生活在城市的人沒有金錢寸步難行,因為城市就是人的海洋岸上的陸地,在城市中人的海洋裡打拼著,千辛萬苦為了多掙要錢,游離茫茫人的海洋登上城市的陸地,這樣的雪球越滾越大,對物質和金錢追求越來越高
  • 古代人幾乎都有姓氏名稱加字號,其實我們現代人也全部擁有
    如果我要說我們現代人給後輩人取個名字,現在動不動就是雙姓加個名稱而已。而且你知道嗎?這些早就是古人玩剩下的。我這樣說你肯定不信,但說起姓氏一詞你應該清楚吧!所謂姓,過去肯定是指夫家。而氏確實是指妻家的。雖然歷史上姓氏一起運用到後代名字或號中的並不多見。
  • 現代人穿越古代與古代人交正常交流嗎?
    現代人穿越古代與古代人交流沒有差別,只是半懂不懂狀態。①現代人說普通話,而古代人的官話為河南音,一般古代人講話的音與普通話音沒差別,平常古代人話就是民間的囗語就是沒有舞劇的腔調,大致能聽懂些就是半懂不懂狀態,不過穿越者應該入鄉隨俗吧!為了生活從頭學起方能生存。
  • 中國現代人與古代人的生活對比之一——衣著服飾
    >一、面料的對比古代人主要是採用天然的材料,如動物的皮毛、羽毛、羊毛、蠶絲,植物的纖維棉花、麻等,這些天然原料本來是別的動物和植物用來保暖和保護的材料,很符合人的生理特性,用這些材料做出來的衣服透氣、貼身,而現代人製作衣物的面料,使用材料是多種多樣,但是還是以化纖面料為主,便宜又耐穿,現在世界上人口這麼多,沒有這些化纖面料的出現,還真說不定有很多人衣不遮體呢。
  • 古代人的身高和現代人的身高差別大嗎?
    古代人的身高要比現在人略微矮一點。古代的計量工具是一尺為單位的。朝代不同,所用的尺的長度也,先秦的尺一尺約為0.23m,明清的尺為0.33m,長了一半多。大多數時期,古人的身高比現代人要矮一些。而且中國人未來身高還要比一米八還要高,因此考慮到以上因素說,現在人要比古代人身高更高。至於原因嘛,可能是人類發展,物盡天澤,基因有所改變。再有就是現在人的營養水平,科技水平都比以前要發達很多。古代人的身高與現代人有差別,但不是很大。社會進步了,營養增強了,略高出一些是正常現象。為何有人說秦朝的將軍身高8尺,比現在我國最高的男籃中鋒還高出一大截,這種說法對嗎?
  • 考古並不只是現代人的專利,看一看古代人是怎麼進行考古的
    時至今日,我們很多的考古學家對一些古代文物進行鑑定時,仍然需要參考宋徽宗的這些記錄。可以看出,古代人也喜歡發掘、收藏、研究古物,他們雖然不把這種行為稱作"考古",但其實是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那麼,既然古代人喜歡研究和收藏古物,那他們都發現了哪些類型的文物呢?
  • 現代人比古代人身體更好,為何卻拿不動古代兵器?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一些工具還是沒有現代的那麼成熟,尤其是在打仗的時候,那一些武器甚至是比人還要大,而古代的人全部都是赤身肉搏,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現代的火箭啊,坦克啊之類的,使用的兵器也全部都是冷兵器。各種形狀的都有,古代人冶煉兵器的手藝放在現在也是很難有人能夠看得懂的,也就是說古代人在冷兵器這一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因為冷兵器對他們來說可是關乎性命存在的,一件冷兵器,怎麼著也得有幾十斤,甚至是幾百斤都有,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呢,那就是,現代人比古代人的身體更好,為何卻拿不動古代的兵器呢?難道出了什麼問題嗎?還是說古代兵器其實沒有那麼重?
  • 現代人詩詞為何缺少古詩韻味?注意這幾點可以改觀
    問題:為什麼現代人寫的詩即使很工整,句子也很美,我卻總感覺沒有古詩的那種韻味?前言出現題主所說的這種現象,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古詩詞並不是都好,現代人的作品也並不是都不好。其次,從創作到欣賞,時代不同了,創作者的環境與欣賞者的文化積澱也完全不同。
  • 與古代人相比,現代人更幸福嗎?這問題還真不好說
    科技革命讓我們享受繁榮和便利,同時也會讓我們前所未有的感到孤獨和空虛,這正是人類目前所面臨的兩難之窘境。當然有時候是會碰上老虎或蛇沒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他們倒也不用擔心車禍、癌症、電子輻射或工業汙染。從赫拉利那裡,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相比於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古時候的人的生活似乎更有趣,更輕鬆,更幸福。
  • 古代人的中秋節,豐富多彩又有趣,跟著古詩詞一起穿越吧
    今天是中秋節,除了賞月吃月餅,好像現代人過中秋已經沒有太多的期待了,一部手機增加了人與世界的連接,但是也縮減了人與人的情感。誰還能想起從前沒有電視,沒有網絡的時候,我們是怎樣過節的呢?作為一個傳統佳節,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古代人過起中秋來也有意思的多了。
  • 按照進化論,進化使物種越來越好,那現代人是否比古代人更漂亮?
    進化論認為,物種只有通過不斷進化,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而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無法適應環境的物種會被淘汰,而有益的變異則會被保留下來,所以在數十億年之間,生物跟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化,最終誕生了人類這一智慧生命。
  • 古詩詞, 跟現代人有什麼關係
    在當下,古詩詞也許是小眾的,但在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選手們的出色表現,讓觀眾領略到中華古詩詞的無窮魅力。有網友說:「看了節目,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原來中國古詩文這麼有趣。」套用詩詞大會奪冠者武亦姝的話說,古詩詞裡有「現代人給不了」的那種東西,可以直指心靈,觸動我們的靈魂。
  • 經典:《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
    經典:《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作者:(法)貢斯當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有一些時候,它能使我們想起我們自己尚未解決的難題、眼前的失敗或者迫在眉睫的危險。在貢斯當的著作中,至今仍吸引著我們的,並不是他的政治綱領的內容,而是他所面對的問題。
  • 現代人見面「握手」,古代人見面也「握手」嗎?這一動作很不吉利
    現代人見面「握手」,古代人見面也「握手」嗎?這一動作很不吉利 原標題:現代人見面「握手」,古代人見面也「握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