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在傳承古詩詞時遇到的困難,我認為應該從價值觀、文化氛圍以及教育環境來看待這個問題。
01古代人的讀書人把詩賦作為考試內容來進行學習
在科舉制的年代,從隋朝建立科舉制開始(大業元年605年),一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最後一科進士考試,一共經歷了1300餘年。尤其是從唐朝開始,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開始盛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科舉考試是考近體詩的。
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是什麼?當然是金榜題名,走上仕途,從此以後平步青雲,為國為民也好,光宗耀祖也罷,總之是出人頭地了。正如孟郊的《登科後》所描述: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科舉制為廣大寒門子弟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而詩賦作為科舉必考項目,正如我們今天考試的必考點,讀書人自然要把它給弄清楚、整明白。所以,那時的讀書人基本都會寫詩。
另外,古時候的文化氛圍好,按現代話講,叫做流行。同窗或是朋友在一起,遊春玩水、踏雪尋梅,或是興致上來時,不管是就被重逢還是分手送別,不吟上幾句詩還怎麼好意思對得起文人的身份?
對比我們今天,考大學是不考你會不會寫詩的。考什麼?當然是語數英物化生地史政這些知識了,既然考大學不考寫詩,誰還會管他會不會寫詩詞?自然就不會重視詩詞的傳承與否。
在有的人看來,反正從古到今,優秀的詩詞一抓一大把,會不會寫又能怎地?咱會背呀,反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會作詩沒關係,會吟詩就行。應時應景的整上幾句,誰敢說咱不是文化人?
02從時代需要的人才培養角度來看,當今社會需要的全方位的人才
只會風花雪月吟詩作對自然是不成的,對於很多人來說,詩詞只是作為一項業餘愛好。除非從事古代文學研究工作,或者有志成為一代文學大家,這可能需要對古文有一定的造詣,需要對詩詞有鑑賞能力,甚至要求精通格律,能寫出好的詩詞來。
只不過這樣的大家,當今社會還剩下多少呢?自從西學東進,白話文取締文言文以來,總共誕生了幾位博古通今的文學大師呢?恐怕屈指可數罷。就算是漢語言文學畢業的大學生們,又有幾個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篇來?要知道,古時候十幾歲,也就是如今初中、高中年紀的青少年,寫出千古傳誦詩賦的可是大有人在。
相比於古代讀書人在一起談詩賞詞,今天的讀書人在一起幹嘛?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的業餘生活是在遊戲中度過的吧?這種氛圍,怎麼可能做好詩詞傳承?
當然,這倒不是說我們不如古代人,畢竟從小所受的教育、接觸的環境以及社會對人才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
03傳承古詩詞所遇到的問題的根本,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基礎教育方面
想要做好古詩詞的傳承,最好是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從小接受優秀詩詞的薰陶,培養孩子對古詩詞的興趣。當然,不僅是對古詩詞的傳承,我們中華優秀的文化都應該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