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中華先民創造了無數燦爛的文化,雅、詩、樂、棋、書、畫;關於通俗,有民間百姓總結的諺語,流傳至今仍朗朗上口。古代的"說法大全"就是"增廣賢文",有些說法很難理解,比如這句"有福之人腿毛,無福之人腿毛"。
這句話到底指的是什麼?在祖先看來,有福和無福有什麼區別呢?其實我們都知道,人要想成功,就得靠自己的雙手去奮鬥,但世事無常,沒有什麼目標一提出就能實現,所以古人用"有福"和"無福"來解釋這種情況,表明了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觀念。
而且,"福"字的設計也很有意思。如果留心,不難發現它與"富"字有幾分相似。《康熙字典》記載,"福"字的古文本是"富貴",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等原因,老百姓的生活通常比較貧困,所以會把發財當作福氣的表現。
至於"腿上有毛的有福之人",當然不是說有福之人的特徵就是多毛,畢竟腿上有強壯毛毛的人很多。這句話的本意是從古代貴族與平民的生活差距說起,當時的皇室後裔和王慶貴族不需要工作,就可以坐享其成,憑藉身份獲得一系列的日常享受。
《水滸傳》中的白勝唱道:"紅日如火燒,田枯稻焦半,農夫心如湯沸,天子搖扇",這種懸殊就說透了。所以在古人眼裡,那些不用耕作就能吃飽穿暖的貴族是"有福之人",他們的雙腿永遠不會沾上泥土。
而普通人需要下地幹活,就得挽起褲腿,脫下鞋子,日復一日地與黃土為伍,腿上的汗毛長時間粘在泥土上,有時洗都洗不乾淨,甚至還會褪色不少。而"有福之人"可以讓自己的腿保持毛茸茸的狀態,不需要下地,所以人們慢慢用"無毛腿"來稱呼自己是勤勞的人。
那麼,為什麼會有"有福之人無毛腿"的說法呢?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毛"字其實和"忙"的諧音相近,古人認為,那些每天努力工作的人,腳步是停不下來的,但也不一定能實現心中的願望,只這兩條腿少不了東奔西跑,很忙。
古人認為神靈意味著明天,那些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會為自己塑造一個"天命"的形象,比如漢高祖劉邦自稱"赤帝",斬斷白蛇結束秦朝的漕運。他們被視為上天的"有福之人",所以很多古人會認為無福之人一生忙碌,趕不上有福之人的命運,這當然帶有迷信色彩。
二是"毛"字也有"輕"的意思,古代等級森嚴,貴族可以穿絲綢,平民只能穿粗布,所以用"布"指平民。窮人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可能就得光著腿在外面,這樣的生活和福氣有什麼關係?畢竟,這只是我們祖先渴望擁有更好生活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