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 共建 共治 新技術助力廣電產業融合發展
——訪清華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熊澄宇
11月19日下午,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北京新視聽年度峰會在京舉辦。會上,清華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熊澄宇以「視聽改變生活,文化創新未來」為題發表演講,會後,接受了CIAC組委會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推出的專訪。
熊澄宇(左)
記者:您認為新技術的應用對我國的視聽產業發展有哪些影響?
熊澄宇:新興媒體是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交叉的過程中誕生出來的另外一種新的形態,它的發展過程是並存、互補、融合和創新。所有傳統媒體在今天實際上都有新媒體的外殼(或者叫外延),所有新媒體都包含著傳統媒體的內涵。所以,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概念去標示媒體,是不科學、不準確的。記得26年前我回國時,當時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開戰略研討會,就在討論「電視是不是會被網際網路取代」,當時我在會上說了這個觀點:「在可以看得見的未來,電視仍然是主流媒體。」今天,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以廣電為主要平臺的視聽大會時就證明了這一點。電視與網際網路先是「並存」,然後才會是「互補」,互補的結果是「融合」,融合會導致「創新」。因此,在形態上是融合,在業態上是共生,在結果上是共建。
記者:你認為視聽產業的發展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熊澄宇:從人際傳播到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到交互傳播,體現了生產力的變化,今天的這個時代叫做沉浸傳播。有一種說法叫「信息煙塵」,意思是每個人都被大屏、小屏包圍,走到哪裡都離不開信息,走到外面有大廣告牌,走到電梯裡有電視廣告,走到家裡有電視機,即使在移動過程當中,移動終端仍然在提醒你各種各樣的信息,這種狀態就是沉浸傳播。大家都知道通信1G時代的代表是電話,以聲音為主;2G時代的代表是簡訊,以文字為主;3G時代的代表是微博,以圖像為主;4G時代的代表是抖音,以視頻為主;而5G時代可以說是「萬物皆聯」。沉浸傳播改變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從上到下的層級變成了扁平,又從扁平變成了網狀,每個人都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節點。所以我們今天談傳播、談視聽,重要的理論是節點理論,其核心是節點和關係。人為接收和發布終端,使每個終端成為一個節點,每一個節點之間的關係形成傳播力。
記者: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您認為視聽產業應如何發展?
熊澄宇:我們今天的媒體是「無時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而這樣一種狀態就是在視聽技術的平臺上形成的。移動優先,從組織架構上來說是層級到節點,從功能模塊上來說是線性到網狀,從傳播方式來說是從發布到互動。
今天我們談媒體和平臺,但實際上媒體和平臺都在互相轉化,媒體平臺化、平臺媒體化。現在的平臺叫做「四全平臺」(全程、全息、全效、全員),媒體本身努力地把自己變成一個平臺,藉此媒體要實現如下功能:一是政治傳播;二是社會治理;三是民生服務。以前的媒體主要用於新聞、政務的上傳下達,著重於政務暢通、輿論導向;今天的媒體,除了政治傳播以外,還可以用於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視聽產業、傳媒產業、媒體產業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數字創意產業第一次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國家對數字創意產業的定義中提到:「基於計算機數字處理基礎,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全部感官,具有智慧財產權的屬性,以產品和服務的形式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也就是說數字內容和我們今天說的「視聽改變生活」是一致的,視覺、聽覺、觸覺都是利用視聽傳媒來完成的,所以數字內容產業主要是視聽產業。
從產業鏈到生態圈是一個拓展,產業鏈是從形態上、從技術上來說,而生態圈可能更多的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應共享、共創、共治。現在我們談治理,總書記特別提出「社會治理」。治理的概念叫Governance,就是大家共同來營造;管理是二元結構,是上下的,叫Management,控制、管制。所以產業的生態圈比產業鏈大得多,它既是技術,是文化,又是政策,還包括我們所有的用戶去構造和營造一個環境。
記者;您怎麼看文化大數據的構建?
熊澄宇:現在,電子商務、各種支付手段都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層,生產力要解決生產關係的問題,要在社會形態層面上去思考怎麼建構我們未來理想的社會。
個人的身份、行為、基因、社會關係等以粒子般的狀態變得越來越碎、越來越細,當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加上行為軌跡、邏輯分析以後,就形成了越來越逼近真實的世界。這就是我們說的數字生存和人性化生存越來越接近的部分。
信息社會的特徵是數據的高度、力度和細化最大程度的逼近現實世界。從技術形態來說,我們要考慮作為手段的技術和作為目的的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數據化和數字,都是為了人和社會的發展服務的;從產業形態來說,新的內容和新的技術互為前提、互為動力,技術和內容雙方不可或缺;從社會形態上看,智能化的生產力和智慧的生產關係構成一種雙向調節,人工智慧是生產力,而人的智慧是區別於人工智慧的。所以從生存的角度來說,數位化生存和人性化生存要達到高度的統一,但是我們仍然提出人是第一位的。
新媒介、信息技術、數字經濟是我們今天用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是經過文化的過濾、沉澱和拓展的。可觸可摸的符號體系、可知可感的價值體系、約束行為的制度體系,把這些東西融合在一起,就是文化的三個維度。通過這三個維度把數位化媒介、技術和數字經濟轉化為一種新的文化、新的社會、新的生存方式,就是我們這次展會的主題「視聽改變生活,文化創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