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

2020-12-17 中國新聞出版網

共生 共建 共治 新技術助力廣電產業融合發展

——訪清華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熊澄宇


  11月19日下午,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北京新視聽年度峰會在京舉辦。會上,清華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熊澄宇以「視聽改變生活,文化創新未來」為題發表演講,會後,接受了CIAC組委會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推出的專訪。

 

熊澄宇(左)

  記者:您認為新技術的應用對我國的視聽產業發展有哪些影響?

  熊澄宇:新興媒體是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交叉的過程中誕生出來的另外一種新的形態,它的發展過程是並存、互補、融合和創新。所有傳統媒體在今天實際上都有新媒體的外殼(或者叫外延),所有新媒體都包含著傳統媒體的內涵。所以,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概念去標示媒體,是不科學、不準確的。記得26年前我回國時,當時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開戰略研討會,就在討論「電視是不是會被網際網路取代」,當時我在會上說了這個觀點:「在可以看得見的未來,電視仍然是主流媒體。」今天,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以廣電為主要平臺的視聽大會時就證明了這一點。電視與網際網路先是「並存」,然後才會是「互補」,互補的結果是「融合」,融合會導致「創新」。因此,在形態上是融合,在業態上是共生,在結果上是共建。


  記者:你認為視聽產業的發展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熊澄宇:從人際傳播到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到交互傳播,體現了生產力的變化,今天的這個時代叫做沉浸傳播。有一種說法叫「信息煙塵」,意思是每個人都被大屏、小屏包圍,走到哪裡都離不開信息,走到外面有大廣告牌,走到電梯裡有電視廣告,走到家裡有電視機,即使在移動過程當中,移動終端仍然在提醒你各種各樣的信息,這種狀態就是沉浸傳播。大家都知道通信1G時代的代表是電話,以聲音為主;2G時代的代表是簡訊,以文字為主;3G時代的代表是微博,以圖像為主;4G時代的代表是抖音,以視頻為主;而5G時代可以說是「萬物皆聯」。沉浸傳播改變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從上到下的層級變成了扁平,又從扁平變成了網狀,每個人都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節點。所以我們今天談傳播、談視聽,重要的理論是節點理論,其核心是節點和關係。人為接收和發布終端,使每個終端成為一個節點,每一個節點之間的關係形成傳播力。


  記者: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您認為視聽產業應如何發展?

  熊澄宇:我們今天的媒體是「無時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而這樣一種狀態就是在視聽技術的平臺上形成的。移動優先,從組織架構上來說是層級到節點,從功能模塊上來說是線性到網狀,從傳播方式來說是從發布到互動。

  今天我們談媒體和平臺,但實際上媒體和平臺都在互相轉化,媒體平臺化、平臺媒體化。現在的平臺叫做「四全平臺」(全程、全息、全效、全員),媒體本身努力地把自己變成一個平臺,藉此媒體要實現如下功能:一是政治傳播;二是社會治理;三是民生服務。以前的媒體主要用於新聞、政務的上傳下達,著重於政務暢通、輿論導向;今天的媒體,除了政治傳播以外,還可以用於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視聽產業、傳媒產業、媒體產業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數字創意產業第一次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國家對數字創意產業的定義中提到:「基於計算機數字處理基礎,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全部感官,具有智慧財產權的屬性,以產品和服務的形式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也就是說數字內容和我們今天說的「視聽改變生活」是一致的,視覺、聽覺、觸覺都是利用視聽傳媒來完成的,所以數字內容產業主要是視聽產業。

  從產業鏈到生態圈是一個拓展,產業鏈是從形態上、從技術上來說,而生態圈可能更多的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應共享、共創、共治。現在我們談治理,總書記特別提出「社會治理」。治理的概念叫Governance,就是大家共同來營造;管理是二元結構,是上下的,叫Management,控制、管制。所以產業的生態圈比產業鏈大得多,它既是技術,是文化,又是政策,還包括我們所有的用戶去構造和營造一個環境。


  記者;您怎麼看文化大數據的構建?

  熊澄宇:現在,電子商務、各種支付手段都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層,生產力要解決生產關係的問題,要在社會形態層面上去思考怎麼建構我們未來理想的社會。

  個人的身份、行為、基因、社會關係等以粒子般的狀態變得越來越碎、越來越細,當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加上行為軌跡、邏輯分析以後,就形成了越來越逼近真實的世界。這就是我們說的數字生存和人性化生存越來越接近的部分。

  信息社會的特徵是數據的高度、力度和細化最大程度的逼近現實世界。從技術形態來說,我們要考慮作為手段的技術和作為目的的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數據化和數字,都是為了人和社會的發展服務的;從產業形態來說,新的內容和新的技術互為前提、互為動力,技術和內容雙方不可或缺;從社會形態上看,智能化的生產力和智慧的生產關係構成一種雙向調節,人工智慧是生產力,而人的智慧是區別於人工智慧的。所以從生存的角度來說,數位化生存和人性化生存要達到高度的統一,但是我們仍然提出人是第一位的。

  新媒介、信息技術、數字經濟是我們今天用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是經過文化的過濾、沉澱和拓展的。可觸可摸的符號體系、可知可感的價值體系、約束行為的制度體系,把這些東西融合在一起,就是文化的三個維度。通過這三個維度把數位化媒介、技術和數字經濟轉化為一種新的文化、新的社會、新的生存方式,就是我們這次展會的主題「視聽改變生活,文化創新未來」。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清華大學帥志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清華大學化學系帥志剛教授收到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長Lars Walloe教授來信,告知已經當選為該院化學學部(Section B4: Chemical Sciences)的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
  • ...製造所謂「新冷戰」;清華大學教授孫茂松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每經19點丨習近平向黎巴嫩總統奧恩致慰問電;王毅:中方堅決反對人為製造所謂「新冷戰」;清華大學教授孫茂松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每日經濟新聞
  • 外文系王寧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外文系王寧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9月25日電 在9月15-19日在波蘭羅特勞市舉行的歐洲科學院成立25周年紀念暨年度院士大會上,清華大學外文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寧當選為該學院外籍院士,從而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大陸人文學者。
  • 山東理工大學教授蘭玉彬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範衛波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邢婷)10月22日,北京時間晚10時,巴黎時間下午4時,歐洲科學藝術與人文學院(簡稱歐洲科學院)在法國巴黎舉行授勳儀式,山東理工大學校長特別助理、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院院長蘭玉彬教授當選為2018年歐洲科學院院士。
  • 科學網—帥志剛和孫大文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院士名單。2011年,歐洲科學院新增選院士203名,包括華人科學家帥志剛和孫大文。
  • 蘇大兩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中國江蘇網訊 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發來的賀信,祝賀他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29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教授遲力峰也收到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好消息。
  • 吉林大學于吉紅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amia Europaea)發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吉林大學于吉紅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于吉紅,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博士畢業後留吉林大學任教。1996年至1998年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和日本東北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後研究。
  • 上海交大尚必武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公布2018年院士增選結果,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尚必武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拉丁文Academia Europaea,英文名The Academy of Europe)是英國皇家學會與歐洲各國的國家科學院於1988年共同發起成立,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分21個學部,其學科領域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等,是國際上跨地域和學術領域最廣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組織之一。在五大法定組織中,歐洲科學院是唯一代表歐盟的科學院。
  • 歐洲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關榮教授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
    本站訊(通訊員 戴軍)9月27日,應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邀請,歐洲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陳關榮教授到訪天津大學,並受聘為天津大學名譽教授。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衛津路校區會議樓舉行。天津大學副校長元英進出席儀式並為陳教授頒發了名譽教授榮譽證書及紀念木牌,自動化學院代表參加了授予儀式。元英進副校長歡迎陳關榮到訪天津大學,並簡要介紹了學校歷史和發展沿革。他說,學校非常注重人才引進,希望天津大學的年輕老師們有更多的機會向高端人才學習。陳教授感謝天津大學授予他的榮譽,並表示這已是他第八次來到天大,與天津大學合作密切。
  • 華中大餘翔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湖北省僅一人
    楚天都市報8月3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王瀟瀟)2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該校管理學院中德智慧財產權研究所所長、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智慧財產權研究院院長餘翔教授當選,全國共有4人當選,湖北省僅1人。
  • 科學網—美國科學院院士錢煦受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清華副校長邱勇為錢煦院士頒發聘書據清華大學網站4月9日消息,清華大學於近日聘請傑出華裔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錢煦教授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錢煦,1931年生於北京,國際著名的華裔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藝術和自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惠特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院長。錢煦在力學對基因表達和信號傳導的影響、整體與系統生理學、分子、細胞與組織生物工程學、細胞膜的生化特性與分子構建、穿過血管的大分子輸運等學術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
  • 再出1位歐洲科學院院士,1位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蘇大威武!
    8月底,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教授,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遲力峰教授,先後收到了來自歐洲科學院的好消息。8月26日時玉舫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教授,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教授發來的賀信,祝賀時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 歐洲科學院新晉院士:四位中國學者入選 包括華中大餘翔教授
    8月3日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在日前公布的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中,該校管理學院中德智慧財產權研究所所長、中歐智慧財產權研究院院長餘翔教授當選。此次歐洲科學院公布的新晉院士名單中,共有4名中國學者入選:香港理工大學曹建農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劉俊國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餘翔教授。餘翔本科畢業於武漢化工學院(現武漢工程大學),後獲得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 曹坤華分別與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會見座談
    4月15日,廣西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曹坤華在南寧分別會見來訪的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瓦西裡·扎克謝夫斯基、俄羅斯對中文化合作與交流促進會主席拉德米爾·卡拉沙夫佐夫一行、歐洲科學院院士王東明教授及團隊,並與他們舉行座談交流。
  • 歐洲科學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陳關榮教授訪問南京郵電大學
    未來網高校頻道5月8日訊(記者 候智 通訊員 肖敏)近日,歐洲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講座教授陳關榮訪問南京郵電大學。訪問期間,陳關榮教授圍繞「複雜網絡」主題,為該校廣大教師和研究生作了系列學術報告。
  •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名譽校長孟傑教授入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名譽校長孟傑教授入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    2019-07-05 大 中 小
  • 2020歐洲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範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其中四名中國學者當選,熱烈祝賀這四位!成秋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學地球科學家,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劉俊國,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北京生態修復學會理事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歐洲科學院院士、會昌籍鄉賢傅曉明的故事!
    梅花香自苦寒來——記歐洲科學院院士、會昌籍鄉賢傅曉明先生○ 張炳春現任德國哥廷根大學講席教授、計算機研究所計算機網絡研究室主任、中德社會計算研究所所長的傅曉明博士,在人生旺年45歲生日即將到來之際,收到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厚禮——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 湖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歐洲科學院是由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著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於1988年成立的國際科學組織。近日,歐洲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範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包括中國學者4位,湖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餘翔教授名列其中。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李蓬院士考察隆力奇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0日訊 近日,中科院院士、博士、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李蓬來隆力奇進行了深入交流。隆力奇董事長徐之偉、全球研發中心總經理蔡衡出席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