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認真經歷過高考的孩子可能都忘記不了被高三生活所支配的恐懼,做不完的各科試卷,停不下來的模擬考,總有人在一次次考試中進步,也有人在發揮失常,所有人都有一股學習的衝勁,都在向著自己的理想分數或者院校而努力。
多少人回首高考的那段時光時,除了青春汗水以外,最深刻的就是那份艱辛。
高考對於很多中國孩子或者家庭來說,都是一道分水嶺,一次人生的大事件,這些參加高考的學子身上背負著老師的期待,父母的希望,以及自己的未來,但高考也不一定是唯一的選擇,高考失利也不一定註定人生的失敗。而相較於中國的高考,韓國學生的「高考」更多了一份無奈和殘酷,孩子想上大學不只需要考量成績和綜合素質,還要考量家庭背景,社會階層等等因素。
雖然如今中國的高考制度依然飽受詬病,但不得不否認已經極大地保證了每一個高考生的公平,給每一個孩子提供了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的機會,然而對於韓國學生來講,窮孩子想翻身,簡直難如登天。
其實說難並不準確,只是在韓國這一次考試的結果就是終身大事,真的會影響整個人生軌跡。
韓國的「高考」全稱是「大學修學能力考試」,在每年的十一月下旬舉行,為了儘量保證每個考生都能順利參加考試到達考場,當天韓國全國上下會在考場周圍實行交通管制,政府上班時間也要與考試時間錯開,同時還會給學生提供各種免費接送的便利,股市也會為考試讓步,順延一小時。
而考試時在考場外焦急等待的,除了父母還有這些考生的學弟學妹,所有人都在為他們助威應援,陣仗絲毫不輸中國的萬人待考的場面,這場為期一天長達九個小時的考試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將來幾十年的人生發展,一考定終身,名副其實。
為了這一次機會,考生們不得不拼了命地學習,如果你不努力就會有更努力的人去替代你,如果你努力得不夠就會有更努力的人趕超你,那麼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是不是考察題目能夠更合理更客觀一些呢?
答案是並不,韓國的「高考」試卷是出了名的難、雜、廣。難度頗高的數學試卷,涉及很多微積分,矩陣方程等高等數學知識點。英語閱讀量龐大,全部都是選擇題題型,而且題目也都是是大篇幅的長文章。還有一門探究科目,相當於公務員考試中的常識題,但難度要大得多,內容包括各類社會科學科目的主要內容,有時候拿來一個題目的每一個字你都看得懂,但放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在韓國,經濟實力的高低就代表著你能獲得多少教育資源,家庭條件好,能上得起補習班,那你就能提前學習各種課程。很多小地方的初中孩子在學校還是年級第一,但在學習上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一旦到了首爾這樣的大城市中的高中,很可能他的成績只能排在倒數,後續的成績也很難進步,因為無論你多刻苦,多能掌握課堂上的知識,也比不上那些大城市孩子的學習進度,這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是層次上的大差異。
而離開了校園,好不容易憑著自己的努力加運氣考上了好大學,緊接著就要面對來自社會的壓榨和篩選。由於整個社會對於人才的培養方式的分配不均衡,韓國有著大量的大學生,而且能力差距非常小,大家都想從事一些中等水平的工作,但是僧多粥少,人才與崗位極度的不匹配,但即使這樣,學生也要拼了命地高考。
在韓國,如果考不上大學,就連選擇工作的機會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