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作為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自然就有許許多多少數民族的節日,而在眾多節日中有兩個最出名的,一個與「火」有關,一個與「水」有關,前者是彝族的火把節,而後者是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圖片來源於網絡)
潑水節大概是大家最喜歡或者最嚮往的狂歡節日了吧,因為「玩水」大概就是每個人最歡樂的時光,而潑水節就是對喜歡玩水的我們最大的滿足。
潑水節的玩法真是花樣百出,有大德高僧用樹枝輕灑香花水,有身著盛裝的少男少女嬌羞的互相潑灑,有場面壯觀的萬人大戰,還有猝不及防的大象偷襲,或神聖、或新奇、或狼狽,不過潑向你的水都是對你滿滿的祝福。
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要到了,大家是不是已經按耐不住躁動的心了,想要換上裙子短袖帶上裝備奔赴雲南南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潑水狂歡,肆無忌憚的打水仗。
燃鵝!!!
據多地官方公告,由於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暫停潑水節等相關節慶活動。
2020年潑水節相關信息(圖片來源於網絡)
沒關係,大家遺憾之餘,不如和家鄉寶一起了解一下,被潑水狂歡掩蓋了的「潑水節」背後的文化內涵,惡補一下因貪玩落下的潑水節知識,狂歡的遺憾我們用文化盛宴補上!
潑水節的由來
潑水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又稱為「尚罕」和「尚鍵」,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是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這也是傣族特有的紀年法,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公曆四月中旬(2020年傣族潑水節為4月13日至4月16日)。
潑水狂歡(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潑水節是流行於南傳上座部佛教區域的節日,雲南傣族稱為「潑水節」、泰國稱之為「宋幹節」、緬甸稱之為「浴佛節」,雖然各地叫法名稱各異,不過共同點這都是他們的新年。另外,寮國、柬埔寨以及雲南的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也過這個節日。
潑水節起源於古印度的「浴佛」儀式,據載,在當時古印度的婆羅門教流行著一種「浴像」儀式,人們認為這樣可以使人精神清潔,而佛教的「浴佛」儀式或許即受此影響,佛教故事「九龍浴佛」記載,悉達多太子(即悟道成佛的釋迦牟尼)誕生之時,天降奇觀,有九條龍吐清淨水,灌太子身。
西雙版納勐阞大佛寺·九龍浴佛雕塑(圖片來源於網絡)
後來這一習俗隨著佛教傳入東南亞國家和雲南等地,到了佛誕日,佛教徒們會進行「浴佛」儀式,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儀式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衝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潑水節。
而在雲南傣族地區,關於潑水節還有自己的傳說。從前有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佔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裡,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魔王就怕用他的頭髮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髮,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裡,邪火就蔓延到哪裡。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於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
傣族潑水節傳說(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傣族地區的潑水節,都會有7個年輕美麗的姑娘作為取水少女到瀾滄江擔取清潔的聖水,並有波贊(傣族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老人)念經祈福,然後進行「浴佛」儀式,並有大佛爺誦經,隨後人們互相潑水,傳遞祝福。
浴佛儀式(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此看來,傣族潑水節的由來既有佛教的儀式的傳承也有自己民族神話傳說的傳承。
潑水節的傳統習俗
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麥帕雅晚瑪」人們習慣把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敬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活動
po shui huo dong
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至佛寺浴佛,然後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裡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大家一起呼喊:「水!水!水!」隨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潑水狂歡(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藝表演
wen yi biao yan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孔雀舞優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種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情趣。
傣族象腳鼓舞孔雀舞(圖片來源於網絡)
趕擺
gan bai
趕擺是傣族人特有的活動,簡單的說就是集祭祀、集會、百藝、商貿於一體的廟會。活動期間,大家都聚集到平坦的平坦的江河岸邊或田壩中央,有各種舞蹈演唱表演、特色美食、手工藝品等。
西雙版納告莊西雙景·趕擺(圖片來源於網絡)
丟包
diu bao
「丟包」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傣族丟包活動(圖片來源於網絡)
堆沙
dui sha
傣家人會提前擔些河沙去寺廟裡,節日期間傣家人就抬著粑粑、粽子這些去寺廟敬拜,叫作「賧佛」,在寺廟聽佛爺誦經,由佛爺把沙子堆成塔的造型。然後是點上蠟燭,祭拜沙塔。做完這些儀式,就要「滴水」(把自己帶去的水倒了),以表示結束。
傣族堆沙活動(圖片來源於網絡)
放高升和孔明燈
fan gao sheng he kong ming deng
「放高升」和「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製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著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諸葛亮)。
傣族放天燈儀式(圖片來源於網絡)
潑水節的文化內涵
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雙版納傣族園·潑水節表演(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潑水節不只是單純的潑水狂歡活動,而是集合了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盛宴。我們可以通過潑水節學習了解傣族歷史、舞蹈藝術以及領略他們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潑水節既是傣族辭舊迎新的新年,寄予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同樣也是一張亮麗的名片,向世界傳遞傣族文化。
我們也祈願疫情早日過去,來年我們在相約潑水節!
最後奉上一張潑水節狂歡地圖,明年一起去撒歡。
END
本期話題
#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潑水節的文化#
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寫在最後
搞怪的家鄉寶,不是單純的搞怪,是用心的做內容,真心的傳遞關於雲南的文化,期待與你的每一次相遇,也樂意聽取大家的建議與心聲,一起為雲南美好發聲!
搞怪的家鄉寶
心出發·新奇遇
雲南知道原創作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