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這場大暴雨,可能是今年以來最猛烈的一場。你想過沒有,在古代,南京城如果遇到暴雨,如何迅速地排出積水呢?在南京城南的普通百姓住宅區,最遲到明代,就已有了較完備的排水系統。據資料記載,古代南京城南大街小巷地下都藏著一些暗溝,能夠及時將降雨排向附近的河流,最終河流帶著雨水排出城外。
    「官溝」可追溯到明初
    在城南老門東蔣壽山故居牆角處,有一塊立於光緒元年(1875年)的告示碑,大意是警告「無恥之徒」不得偷盜官溝的溝面石板,不得向官溝傾倒糞便。
    這「官溝」就是清代的地下排水系統,其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初年。這排水溝,上面是鋪路石,下面是暗溝,典型的「上路下水」結構。
    南京城牆又是如何防水排水的呢?據相關資料記載:城牆的防水措施主要在頂部,頂部用桐油和黃土拌合封頂,厚度約1-2米,然後上面再砌幾層城磚,以防止雨水滲入。
    這是防水措施。排水舉措則是:城牆頂面靠城裡一側設置石質水平流水槽,收集雨水,然後每隔60米左右再設置石質大滴水槽,伸出城牆50-70釐米,城牆上的雨水再洩出城外。
    大報恩寺從未被淹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於峰
    古代南京一些大型建築,也建有完備的地下排水系統。
    2009年,大報恩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曾挖出了當年的排水系統,讓後人窺見了這座皇家寺廟如果遇到暴雨豪雨,如何能夠科學、合理、迅速地將雨水排出寺廟。
    大報恩寺建築的屋簷下方,一般都有石頭砌成的「散水」凹槽,下雨時,雨水順著屋頂流入「散水」,然後再流到地面。
    大報恩寺內,地面上都有排水的窨井,地下有排水渠,排水渠呈「Z」字形,利用從高到低的地勢,將雨水通過涵洞送往大報恩寺旁邊的香水河,最終流進秦淮河。
    考古發現,涵洞和香水河之間有一個「水閘」,說是「水閘」,其實就是一塊石板,可以調節。當年與之配套的應該還有一塊擋板,可惜已無法找到。
    涵洞內還特地設置了三根石欄杆,這叫做分水石,其目的是為了減緩水的衝擊力。
    有了這一套科學合理的排水系統,不管雨下得多大,大報恩寺都不會被淹。
    近年考古多次發現排水溝
    熟悉明故宮歷史的人知道,明故宮的一部分是填滿了燕雀湖而建,填埋湖水建造宮闕以後,地面有所下沉,呈「南高北低」的態勢,易造成內澇。
    因此,在建造規劃明故宮時,劉伯溫等人充分考慮到了積水排水的問題。
    具體說來,就是充分利用了明故宮周圍的水系,如玄武湖、前湖、琵琶湖、楊吳城壕、青溪等或人工、或自然的河流湖泊,打造了一套「明故宮水循環系統」。
    據史料記載,明故宮採用的是分區排水原則,地下預先用條石、青磚鋪成了多個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排水幹道系統(地溝、暗溝)。
    雨水落下後,從各處「散水」,其中包括宮殿四角的螭首中吐出(北京故宮每逢下雨有「千龍吐水」的景觀),然後從地面的排水孔流入排水道,再利用地形走勢,流向北面皇宮外的河流湖泊。
    據記者統計,已經發現的皇宮涵洞,在大光路、後標營等處還有多處。
    皇宮內的地下排水溝,乃至延伸出宮外、與外面水系相連的排水溝,近年來也多次發現。
    碑文提醒後人留心疏浚
    在午朝門遺址公園內,保留著兩通石碑,其中一通是明萬曆四十年(1612)九月初立的「疏通溝渠碑」,形象描繪了明故宮地下排水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細細釋讀碑文,一段明代疏通溝渠,治理水患的舊事重現眼前:明萬曆年間,明故宮工部、東城兵馬司、標營、柳樹灣等地的溝渠水流不通。
    經查明,原來是東長安門水關外溝洞淤塞。因此,官府招募民工進水洞挖泥疏通。
    碑文還透露了那一帶地下排水暗溝是這樣工作的:下雨後,雨水能夠從東長安門下水池流到西長安門水關,最後從百川橋、大中橋流入外秦淮河。
    明永樂遷都後,南京明故宮的管理日漸鬆懈,才會出現溝渠水流不通的情況。
    因此,碑文中提醒後人要對明故宮排水系統留心疏浚,並強調「如有破壞,必將嚴懲」。
    明故宮地下、穿過城牆的排水溝、涵洞的存在,為後世的文人提供了想像的空間。
    明代文人馬生龍在其所著《鳳凰臺記事》中甚至推測,靖難之變中,建文帝就是通過「宮中陰溝」也就是明故宮地下暗溝,逃出皇宮,通過城牆,從另一端的涵洞出來,逃出了南京城。
    不過,這種可能性並不是很大,因為明故宮地下暗溝進水容易,進人,並且在裡面行走,卻極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