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場暴雨下在明代 南京城咋排水

2020-12-23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昨天這場大暴雨,可能是今年以來最猛烈的一場。你想過沒有,在古代,南京城如果遇到暴雨,如何迅速地排出積水呢?在南京城南的普通百姓住宅區,最遲到明代,就已有了較完備的排水系統。據資料記載,古代南京城南大街小巷地下都藏著一些暗溝,能夠及時將降雨排向附近的河流,最終河流帶著雨水排出城外。

&nbsp&nbsp&nbsp&nbsp「官溝」可追溯到明初

&nbsp&nbsp&nbsp&nbsp在城南老門東蔣壽山故居牆角處,有一塊立於光緒元年(1875年)的告示碑,大意是警告「無恥之徒」不得偷盜官溝的溝面石板,不得向官溝傾倒糞便。

&nbsp&nbsp&nbsp&nbsp這「官溝」就是清代的地下排水系統,其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初年。這排水溝,上面是鋪路石,下面是暗溝,典型的「上路下水」結構。

&nbsp&nbsp&nbsp&nbsp南京城牆又是如何防水排水的呢?據相關資料記載:城牆的防水措施主要在頂部,頂部用桐油和黃土拌合封頂,厚度約1-2米,然後上面再砌幾層城磚,以防止雨水滲入。

&nbsp&nbsp&nbsp&nbsp這是防水措施。排水舉措則是:城牆頂面靠城裡一側設置石質水平流水槽,收集雨水,然後每隔60米左右再設置石質大滴水槽,伸出城牆50-70釐米,城牆上的雨水再洩出城外。

&nbsp&nbsp&nbsp&nbsp大報恩寺從未被淹

&nbsp&nbsp&nbsp&nbsp□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於峰

&nbsp&nbsp&nbsp&nbsp古代南京一些大型建築,也建有完備的地下排水系統。

&nbsp&nbsp&nbsp&nbsp2009年,大報恩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曾挖出了當年的排水系統,讓後人窺見了這座皇家寺廟如果遇到暴雨豪雨,如何能夠科學、合理、迅速地將雨水排出寺廟。

&nbsp&nbsp&nbsp&nbsp大報恩寺建築的屋簷下方,一般都有石頭砌成的「散水」凹槽,下雨時,雨水順著屋頂流入「散水」,然後再流到地面。

&nbsp&nbsp&nbsp&nbsp大報恩寺內,地面上都有排水的窨井,地下有排水渠,排水渠呈「Z」字形,利用從高到低的地勢,將雨水通過涵洞送往大報恩寺旁邊的香水河,最終流進秦淮河。

&nbsp&nbsp&nbsp&nbsp考古發現,涵洞和香水河之間有一個「水閘」,說是「水閘」,其實就是一塊石板,可以調節。當年與之配套的應該還有一塊擋板,可惜已無法找到。

&nbsp&nbsp&nbsp&nbsp涵洞內還特地設置了三根石欄杆,這叫做分水石,其目的是為了減緩水的衝擊力。

&nbsp&nbsp&nbsp&nbsp有了這一套科學合理的排水系統,不管雨下得多大,大報恩寺都不會被淹。

&nbsp&nbsp&nbsp&nbsp近年考古多次發現排水溝

&nbsp&nbsp&nbsp&nbsp熟悉明故宮歷史的人知道,明故宮的一部分是填滿了燕雀湖而建,填埋湖水建造宮闕以後,地面有所下沉,呈「南高北低」的態勢,易造成內澇。

&nbsp&nbsp&nbsp&nbsp因此,在建造規劃明故宮時,劉伯溫等人充分考慮到了積水排水的問題。

&nbsp&nbsp&nbsp&nbsp具體說來,就是充分利用了明故宮周圍的水系,如玄武湖、前湖、琵琶湖、楊吳城壕、青溪等或人工、或自然的河流湖泊,打造了一套「明故宮水循環系統」。

&nbsp&nbsp&nbsp&nbsp據史料記載,明故宮採用的是分區排水原則,地下預先用條石、青磚鋪成了多個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排水幹道系統(地溝、暗溝)。

&nbsp&nbsp&nbsp&nbsp雨水落下後,從各處「散水」,其中包括宮殿四角的螭首中吐出(北京故宮每逢下雨有「千龍吐水」的景觀),然後從地面的排水孔流入排水道,再利用地形走勢,流向北面皇宮外的河流湖泊。

&nbsp&nbsp&nbsp&nbsp據記者統計,已經發現的皇宮涵洞,在大光路、後標營等處還有多處。

&nbsp&nbsp&nbsp&nbsp皇宮內的地下排水溝,乃至延伸出宮外、與外面水系相連的排水溝,近年來也多次發現。

&nbsp&nbsp&nbsp&nbsp碑文提醒後人留心疏浚

&nbsp&nbsp&nbsp&nbsp在午朝門遺址公園內,保留著兩通石碑,其中一通是明萬曆四十年(1612)九月初立的「疏通溝渠碑」,形象描繪了明故宮地下排水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nbsp&nbsp&nbsp&nbsp細細釋讀碑文,一段明代疏通溝渠,治理水患的舊事重現眼前:明萬曆年間,明故宮工部、東城兵馬司、標營、柳樹灣等地的溝渠水流不通。

&nbsp&nbsp&nbsp&nbsp經查明,原來是東長安門水關外溝洞淤塞。因此,官府招募民工進水洞挖泥疏通。

&nbsp&nbsp&nbsp&nbsp碑文還透露了那一帶地下排水暗溝是這樣工作的:下雨後,雨水能夠從東長安門下水池流到西長安門水關,最後從百川橋、大中橋流入外秦淮河。

&nbsp&nbsp&nbsp&nbsp明永樂遷都後,南京明故宮的管理日漸鬆懈,才會出現溝渠水流不通的情況。

&nbsp&nbsp&nbsp&nbsp因此,碑文中提醒後人要對明故宮排水系統留心疏浚,並強調「如有破壞,必將嚴懲」。

&nbsp&nbsp&nbsp&nbsp明故宮地下、穿過城牆的排水溝、涵洞的存在,為後世的文人提供了想像的空間。

&nbsp&nbsp&nbsp&nbsp明代文人馬生龍在其所著《鳳凰臺記事》中甚至推測,靖難之變中,建文帝就是通過「宮中陰溝」也就是明故宮地下暗溝,逃出皇宮,通過城牆,從另一端的涵洞出來,逃出了南京城。

&nbsp&nbsp&nbsp&nbsp不過,這種可能性並不是很大,因為明故宮地下暗溝進水容易,進人,並且在裡面行走,卻極為困難。

相關焦點

  • 暴雨時節,紫禁城排水靠的是這個「水龍頭」
    暴雨時節,紫禁城排水靠的是這個「水龍頭」周 乾6月以來,北京進入了汛期,而排水是防汛的主要措施之一。位於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有著優秀的排水系統。遊客去故宮參觀,會注意到很多宮殿建築的室外臺基欄板端部有龍頭造型的排水設施,其雙角後張,唇部上揚,眼如銅鈴,有震懾之感。有人認為這是螭首,其實不然。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卷十三上載有「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由此可知,「螭」是沒有角的龍。這種排水神獸實為蚣蝮,屬於古代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
  • 從《送朝天客歸國詩章圖》 看明代南京城
    圖中描繪的是明代南京城外揚子江畔一群官員送行的場景。該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圖,但對於研究明代中晚期的南京城布局以及城內建築都有積極的研究意義。該圖絹本設色,縱103.6釐米、橫163釐米,詩堂左右兩邊書寫有「送朝天客歸國詩章」8個篆字,署題「雲冠翁梅厓書」;中間則題寫有律詩一首:「海域航珍貢帝畿,壯遊萬裡恣輕肥。中朝禮樂歆才望,故國江山耀德輝。
  • 一座南京城 8個孔雀城|同層排水,享受全新衛浴體驗
    2016年溯源南京文化,啟幕人居夢想,遵循時代發展脈絡,形成「一座南京城 8個孔雀城」的城市布局,為南京創造更幸福的人居關係,為客戶營造更宜居的住區生活。   房子,作為每個人的心靈港灣,溫暖、靜謐、舒適等都是它的形容詞,然而,卻會因為一些小細節影響整個居家感受,就像排水設計不合理,會導致噪音、滲水甚至異味等問題,反覆維修也是治本不治根,漸漸地,同層排水,應勢而生。  什麼是同層排水?
  • 小記者朝天宮裡賞文物、畫飛簷 解讀歷史中的南京城
    「以明代『銅涵管』為例,這件文物給人的直觀感覺是一件鏽跡斑斑的大銅器,吸引力並不強。但是,這件文物卻是研究明代南京城市排水系統的寶貴實物資料。」講解員史弘揚告訴小記者,正是因為這段涵管的存在,佐證了在明代時期南京市政建設當中已經發展出相對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涵管埋於城牆之下與涵閘配合,起到調節城內水量的作用。
  • 如果中國天眼遇到暴雨會怎麼樣?會變成「水鍋」嗎?
    事實上這個問題,去年的時候就有人們提出過,不少網友還擔心一旦下暴雨,天眼會被水注滿,從而損壞中國天眼的靈敏度。對於這一點,朋友們完全不用擔心。事實上,科學家在建設天眼的時候早已想到了貴州多暴雨的這種情況,因此在建造的時候已經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中國天眼是如何在暴雨之下生存呢?主要由以下幾個措施也實現?
  • 「史詩級」暴雨把華盛頓淹成了……這個樣子
    進入多暴雨的夏季,美國許多地區都變得「水淋淋」了起來。但人們沒想到的是,即便是華盛頓——美國的首都——這個按理來說城市排水系統應該挺完善的地方,依然被暴雨帶來的洪水折磨得夠嗆。感受下變成「水簾洞」的地鐵站:
  • 品讀南京|從西周到明清,這些文物再現南京城演變史
    ,悉數重現在我們的眼前,跨越時空將南京城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講述一個個「出土重生」的城市演變史。南京市文旅局供圖在2019年全省考古學會年會上,西營村南唐窯業遺存與六朝建築基址發掘項目獲「田野考古獎」;碑亭巷六朝宮城遺址發掘與保護項目、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發掘項目獲江蘇省「考古與遺產保護獎」;而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發掘項目更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這些項目中發掘的文物,都在此次展覽中一一呈現。
  • 不懂看暴雨的詮釋!
    「天晴修水路,無事早為人」,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意思是天晴的時候要修好水道,不然下大雨就會遭受水災,造成牆倒屋塌,甚至傷害生命的嚴重後果。如果平時不交朋友,遇上事情需要幫助的時候誰會主動幫你?絕對會抓瞎的!古人說的未雨綢繆就是這個道理。這句諺語言簡意賅,人人都會說,但有一部分人就是不付諸行動,結果就會遭到不小的教訓。
  • 湖北多地暴雨!雨水何時按下暫停鍵?
    截至今早9時,累計排水6萬餘立方,虹橋國際小區車庫積水已基本疏通完畢。目前,大隊官兵正轉戰下一個車庫受災點開展救援。 ▲目前襄城區內環南線鐵路涵洞仍處於封閉狀態,工人們在現場架起多臺抽水機全力排水。
  • 如何讀懂暴雨預警
    在不同級別的預警下,我們該注意什麼?  藍色預警——暴雨來臨時,最好待在屋裡,遠離窗戶;在室外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不要拿著金屬物品及接打手機,以防雷擊  在暴雨藍色預警覆蓋的區域,公眾應該注意些什麼?
  • 黃山暴雨過後才知道誰是王者
    黃山經歷了一場1966年以來的一場罕見的暴雨,暴雨導致百年老大橋被洪水衝垮捲走,老大橋實名鎮海橋。7孔,每孔淨跨13米,全長130米,高9米,行車道寬6.3米,上部為等截面實腹式石拱,下部為漿砌條石重力式墩臺。
  • 關於成都這場暴雨你想了解的……
    這幾天,成都的雨下得沒完沒了像天被捅漏了一樣廣大網友紛紛表示:上一場連續三天的暴雨大暴雨剛剛走怎麼又來一場?這場雨啥時候停啊?成都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做出了相關解答↓↓↓@成都氣象:先問最緊急的,這場雨要下到什麼時候呢?有多大?首席預報員何軍:成都此輪強降雨過程,總的來講將在18日白天趨於結束,但是具體到不同的地點結束時間會有一定的差異。
  • 暴雨預警的四種信號 暴雨預警級別信號顏色含義
    暴雨預警的四種信號暴雨預警如何分級?暴雨來臨之前,氣象部門會向社會發布預警信號,按照由弱到強的順序,暴雨預警信號分為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這四級預警信號有各自的具體標準。
  • 北京曾突發一場特大暴雨,故宮的城牆都被水衝塌,大雨過後引人反思
    全球都出在一個由熱變冷的時期,正好出在半溼潤地區的北京,迎來了多場比之前大幾倍的暴雨,北京作為首都也有很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許多有才華的人都記錄下了這段讓人們揪心的暴雨歷史。
  • 洗衣機上排水好還是下排水好
    洗衣機給我們生活帶來了不少的便利,但是在購買洗衣機的時候常常會有朋友有疑惑,究竟洗衣機上排水好還是下排水好呢? 一、洗衣機上排水好還是下排水好 我們在使用的水洗機和洗衣機一般都是下排水,綜合比較上排水和下排水各自的優缺點,及適用環境,到時可以場地的實際要求選擇合適的洗衣機。
  • 明代南京「快遞小哥」業務技術槓槓的
    線上的搶單消費雖然已經結束,但線下的物流、快遞才逐漸進入高峰。據某物聯網貨運服務平臺數據顯示,今年「618」期間,南京進入物流流入TOP10的城市之列。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快遞發展可追溯到三千年前。而南京的物流業不僅今時今日繁忙,古時更是中國最大的物流集散地之一。
  • 暴雨致廣州又「看海」 市長「感到很難過」(圖)
    雨來遲 雨期長國慶後暴雨實屬罕見  前日至昨晨,廣州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廣州從16時起,短短5小時內暴雨預警信號連升三級,這是有暴雨預警信號以來,首次在國慶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良勳表示,10月份未過半,廣州已經下了10天雨,雨日之多創下歷年10月份之最。
  • 你家洗衣機是上排水還是下排水,20年老師傅說這樣排水是最好的!
    這時候就涉及到了排水問題,很多人都不知道洗衣機的排水方式還分為上排水和下排水,那麼我們家中又是用的哪種排水方式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兩種洗衣機排水方式吧。不管是上排水還是下排水,顧名思義上排水就是洗衣機的排水口位於洗衣機的上部,洗衣機在排水時通過水泵提升廢水再排出,一般滾筒洗衣機會採用的上排水方式;下排水就是洗衣機的排水口位於洗衣機下部,利用自然壓力排出,波輪洗衣機都是採用這種下排水方式,當然具體的還是得看當時情況才能決定。
  • 武漢下暴雨致市內多處漬水 火車站廣場一片汪洋
    記者湯華明 攝昨天,梅雨季毫不客氣地給武漢來了個下馬威——10小時內,城區多處降雨超過50毫米,下得最猛的江漢區紅旗渠路達到87毫米,是今年武漢最急一場雨。暴雨急襲下,市內多處路段出現漬水,一些老漬水更被澆出「病根」。
  • 暴雨導致500名考生被困,一場雨可以下的有多大?
    感謝公安機關有關部門的配合,讓考生可以按時參加高考,這場暴雨差點讓高考學子們耽誤了高考,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暴雨是怎麼來的根據科學家的觀察和計算,一年下來全世界下雨將近511萬億噸,如果換算成體積就是511萬億立方米,可以說一整年下來,地球上下的雨多到你無法想像。由於每次下雨都是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地方全年經常下雨,有的地方全年也下不了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