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鄒漢玲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後
在我們的印象裡,從小學生開始,書包就已經是沉甸甸的,不僅裝了書本文具,還有各種輔導資料,以至於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受大大的重量,讓很多家長都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娃長高。
其實,同樣是小學生的書包,日本小學生的書包還要更沉,裡面的東西卻又與我國小學生有很大的區別。
中日小學生書包PK,有些差別和相同之處你想不到
1、書包裡的東西
日本小學生課程就已經十分豐富,除了常規的文化課程,還有遊泳課、體育課、美術課等;
因此在他們的書包裡除了課本文具,還會有泳衣、護目鏡、運動服和跑鞋、繪畫用紙筆、音樂器材和一些生活用品(手帕、保溫杯等)。
上述這些東西恐怕是很多中國學生不敢放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別重視文化課教育的地區,學校和家長普遍「唯分數論」,認為學業才是第一,所以平時就連體育課都會被佔用,更別談其他音樂、美術課。
日本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較強,因此他們書包很多比較大,就是為了多裝一些東西。
我國小學因為更加注重文化課知識的教育。
除了課本,還有同步閱讀教材、寫字教材、早讀誦讀課本、練習冊、作業本等等,都需要每天攜帶,更多的是作業和紙筆。一些家長甚至開始給孩子準備了課外習題,因此會有試卷等。
從這些東西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日本小學生的課程相對來說要更加豐富,學生們不僅可以充分學習學科知識,還能盡情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多方面發展,從小就能為以後奠定基礎。
2、書包的重量
中國小學生的書包究竟有多重?
曾經有網友精確稱量過:小學一年級時,孩子身高120cm,體重18公斤。而書包已經有7.2公斤重,這還不是最重的,有網友稱自己孩子的書包有18斤,足足9公斤。
或許有人認為在書包重量這一方面日本小學生絕對趕不上中國,畢竟重頭課本教材還是中國小學生背得比較多,但這並不是事實。
日本小學生書包最重一度達到10公斤(20斤),因為雖然他們教材數量趕不上中國,但他們要放更多的學校生活必需品,讓他們的書包反而普遍比中國小學生還要重一些。
毋庸置疑的是,書包的重量問題在中日小學生之間同樣都是值得思考的,雖然我們一直提倡「減負」,但很多學校依然沒有落實到位,以至於孩子們至今仍然要承受自身重量1/3左右的重量,這個比值和軍隊負重跑的規定標準接近,難以想像長期在這種壓力之下,孩子該如何發育。
3、書包的功能
對於中國小學生來說,書包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書的,或許還可以用來塞一些手裡、口袋裡無法裝下去的東西,但也僅僅是一個帶來些許便利的布制容器,並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功能比較單一。
相對來說,日本小學生的書包功能要更加多樣,甚至可以起到保護他們人身安全的作用:
日本小學生的書包一方面具有強大的彈性,如果不小心被汽車或別的物體撞擊,能夠起到一定的防禦外力作用;
且還具有一定的浮力,不小心掉到水裡也可以充當救生衣,起到防溺水的用處;
書包背部內置有一塊鋼板,這是因為日本地震頻發,關鍵時候學生們可以把書包頂在頭上,說不定可以救孩子一命;
另一方面,書包裡安裝有隱秘的定位系統,只要孩子將書包背在身上,父母就可以隨時掌握他所在的位置,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走失或被壞人帶走,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日本家長敢讓孩子獨自出門上學不接送的其中一個原因。
比較之下,中國小學生的書包功能有些乏善可陳,而日本小學生的書包功能卻很多樣化,充滿了想像力和實用性,難怪他們的書包一個可以賣到一兩千,貴的甚至上萬人民幣。
中日小學生書包的差異展現出教學理念的區別
1、教學側重點不同
中國教育更加重視各項學科知識的傳授,因此書包重課本和延伸閱讀的書籍較多,還包括大量完成作業的各項紙筆文具;
日本教育重視學生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因此小學生書包裡還裝有運動裝備、美術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等。
如果拿兩國孩子比較,可能一開始我國小學生比較佔優勢,因為孩子能考更高的分數,可是慢慢地就會發現,在綜合素質這方面進行比拼的話,結果可能就不如人意了。
2、培養孩子的方式不同
中國的小學生書包基本都是由父母來整理,每天作業完成情況,第二天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等,基本都是由父母一手收拾,這養成了很多孩子慢慢長大後動手能力仍然不強的壞毛病,值得反思。
日本的小孩進入小學後,到學校書包裡的東西需要分門別類整理好,而且他們因為書包有GPS的功能,家長會放心的讓他們坐校車或自己走路上學,不依賴於父母的陪伴與接送,讓他們早早地就具備了獨立精神和意識,動手能力也比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