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一天,在我的大同學宿舍群裡,一次激烈的爭論隨之展開:
同學A突然聊到了生孩子的話題,說自己年紀不小了,家裡人都催了,自己也打算要小孩,但又下不了決心;
另一位同學B直接用四個反問把她給懟過去了:
「學區房你買了嗎?奶粉錢攢夠了嗎?備孕了麼嗎?什麼都沒有你還要孩子?」
然後A回答:「沒有呢,真是不敢要孩子。」
同學B繼續說道:「我婆婆讓我生孩子,我就往後拖。心想:要生你自己生去。十月懷胎又疼又辛苦,我可不受這個罪。」
當我看到她的留言時,心裡著實有些驚嘆。
生孩子本來是自願的行為,但從她這幾句話來看,心裏面是攢了多少生孩子的戾氣啊。
同學B在一家銀行工作,收入不菲,卻總是哭窮。
原來她花錢一直大手大腳,包包、手錶都是名牌,非常講究生活品質。
每當被人問到要孩子的話題時,就說自己沒錢,生不起孩子。
儘管我倆私交不錯,也有很多共同的話題,但對於她生孩子的看法,我真是無法認同。
我覺得她的想法其實代表了很多人。
我們大眾往往會覺得要孩子要準備多少錢,要受多少苦,心裏面一掂量這開銷,往往被嚇倒了。
然而,現實真是這樣嗎?我們為什麼害怕要孩子?
你是否發現,最近五年,「996」、國企離職潮、金融行業的低迷以及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使得人們逐漸感到日子不那麼好過了。
我曾在一個時尚博主的微博空間裡,發現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留言:
這位女士說自己七八年前買衣服都是一千多塊錢一件的,然而這幾年成家以後,發覺掙錢不容易了,買衣服都趕上活動才出手,而且價位很多都是兩三百塊錢的。
同時,你是否發現「35歲職場危機」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一些媒體、新聞平臺中。反映了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擔心被裁員的尷尬處境。
基於上述大環境,很多人都不敢輕易嘗試懷孕生子,怕自己不能履行好做父母的責任。
你是否發現,信用卡各種貸款,分期付款,還有其他各大融資平臺的出現,使得我們花錢越來越方便了?
但這錢「遲早還是要還的」。
而恰恰是因為這錢來的太容易了,往往讓我們放鬆了警惕,陷入了超前消費、享樂主義的陷阱之中。
特別是我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最應該幹的是規劃好自己的未來發展,多學習知識,多積累經驗,並積累一定錢財,來擺脫享樂主義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然而,現實卻反過來了。
那些消費奢侈品的主力軍,往往是還沒在社會上扎穩了根的年輕人。他們中的有些人,還沒等自己練就過硬的手藝,就已經陷入到沉重的債務負擔之中無法自拔了…
正所謂:「潮水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事實上機會還在。
這個社會其實更青睞於那些堅持努力併兼具洞察力的有心人。
對於他們來講,經濟因素並不是是否要孩子的直接原因,而自己的價值觀和意志才是需要考慮的。
無論是否生育子女,他們都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會產生憤青和矯情的矛盾心理。
這個問題其實大多數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涉及,我們的育兒知識大多來自於父母乃至上一輩的親人的言傳身教。
比如,生孩子的過程痛苦,養育孩子的過程艱辛,「孟母三遷」等等觀念都會影響我們對育兒行為的判斷。
這所有的觀念都指向了一個結論:
養孩子太不容易了,給不了他最好的,就不要輕易開始。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被這些想法所束縛。
其實養育子女本質上是一種生命的修行,一種繼承與傳承,它本身就是意義所在。
當一個人有了子女以後,他身上的責任感會讓他產生使命感。生活不僅會有壓力,還有希望。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因為希望才會有前進的動力的。
至於養育子女的經濟因素,的確需要考量。但它並非重於泰山般的存在。
之所以我們會賦予它那麼大的壓力,就在於它有些看似無法逾越的門檻。比如學區房、優質教育資源等等。
那我們為何要被這些無法得到或者費盡心機也不見得能得到的事情所束縛呢?
可否嘗試著換一種思路,比如去分析那些古往今來優秀人士背後的經歷,他求學過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他父母的育兒態度等等,跳出攀比硬性指標的循環,擺脫物質方面的束縛,沒準兒就能讓我們發現更加核心的問題,跳出大眾認知的思維誤區。
就算再不濟,我們的孩子真沒那麼出息,那我們還可以把時間放的更加長遠一些。
畢竟,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一場馬拉松,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的人格品性其實比那幾個分數更加的重要,不是麼?
在這場長期的比賽和博弈中,你是想讓孩子僅僅贏得前面那幾局,還是始終都保有對生活的興趣,修煉自身能力的積極態度,從容地應對生活留給他們的種種挑戰?
想必你心裡早有答案。
我是熱愛美食,喜歡分享情感話題的睿語佳音,歡迎關注我,共同探討有趣的事情。
願我能給你帶來幸運與快樂。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