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2020-09-05 許添盛心靈動力學

從小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


當我們從跟隨時代大的框架慢慢走向為自己負責、為自己做主的時候,一定會有一段時期的混亂,這是難免的。

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自我負責和自在合作的過程,包括父母和孩子都是如此,而且大家會越來越走向這個方向。

我們都熟悉的電影《蜘蛛俠》中,蜘蛛俠的叔叔曾對他說:「能力越大,要負的責任越大。」而我要說的是:「因為你要負的責任越大、越多,你越要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是一種帶著樂趣的學習,而且是自我負責,不是對別人負責。

一輩子都在對別人負責的人,到最後會痛苦得活不下去,因為他這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


很多癌友之所以會得癌症,是因為他們這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或是為自己心目中的標準而活。他們不但要求自己要達到那個標準,也要求別人要達到那個標準。苦了自己,也為難了別人。

很多人活到後來很累,因為他們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為別人而活」背後的邏輯是:你試圖透過為外界負責來討好、來避免責難、來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和意義。可是,這個價值和意義,是別人賦予的,是別人的肯定和讚美帶來的。而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們不只是要為別人而活,更是要為自己而活。我們不只是要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也要對自己負責。甚至可以說,如果你不能對自己負責的話,你其實什麼責任都負不了。

你首先要回來對自己負責。當對自己負責了,你才能由內而外真正做到對家庭、親人、公司、社會負責,否則那些負責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終究有一天會變成夢幻泡影。

那麼,什麼是「自我負責」?


「自我負責」也許就是開始思考:「我是不是要為自己的人生、前途、學業、衣食住行、花費開銷等負責?」這也是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使用的方法。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要跟他說:「爸爸媽媽這輩子盡力栽培你,盡力地給你所需要的元素,但是最後,你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承擔。」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在可行的範圍內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你給孩子越多選擇的機會,孩子將來和宇宙「討價還價」的能力就越強。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機會選擇,「住哪裡、吃什麼、做什麼」都是你幫他做決定,你的孩子將會形成一種人生觀是「順其自然、認命、無奈」。孩子會不知道如何在命運面前為自己爭取。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要給他選擇的機會。比如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你可以跟孩子說:「孩子,這間學校離家近,可是環境不是很好;那間學校離家遠一點,但是環境還不錯;離家近的這間費用比較貴,要花的錢多一點,爸爸媽媽最近經濟比較困難,你把壓歲錢拿出來補貼一點好嗎?離家遠的那間,費用比較便宜,你不用拿壓歲錢出來補貼,但你上下學要累一點,你覺得可以嗎?」

你把利弊得失分析給他聽,讓他思考,然後再跟他說:「孩子,你不用馬上答覆爸爸媽媽,你考慮三天再答覆我們。」這就是在訓練他去思考、推理,以及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他要去思考,如果他想要某個結果,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他會思考,他想做的選擇,能得到什麼結果。

孩子可能會告訴你:「爸爸,我可不可以先在這間學校試讀三天,再在另外那間學校試讀三天,然後我比較兩間的優劣再做決定好不好?」

如果你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能跟你說出這樣的話,那你這輩子就不用再擔心他了。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他都會自己做選擇了。

自我負責的能力可以培養。你在可行的範圍內提供足夠的信息、優劣的比較,讓孩子從小就開始為自己做選擇,而且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個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讓他在大人所提供的範圍內為自己做選擇;第二是讓他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起後果,讓他通過體驗選擇的後果,重新回來校訂自己的選擇。這就開啟了一門「自我負責」學科的學習。


當一個孩子可以自我負責,並從自我負責導致的結果去評估,並回來校訂自己的選擇,那這個孩子這輩子你就不用擔心什麼了。

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來看我的門診,跟我說:「許醫師,我的孩子讀到大學五年級了,剩兩個學分不想讀下去,說要休學。」我會說:「太好了,讓他為自己負責。」

為什麼孩子這麼大了,親子之間還會爆發這種問題?因為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沒有讓他為自己負責。孩子從小讀書是為「媽媽要我讀書」負責,媽媽要孩子讀書是為「公公婆婆、老公要孩子讀書」 負責。


很多孩子都是為父母讀書,為父母負責。很多人一輩子在為父母負責,如果有一天父母往生到天國了,這些人恐怕不知道要再為誰負責。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讓他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起後果。為什麼我們教育孩子這麼辛苦、費力、拉扯,甚至親子變成仇人?因為你從小不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你要他為你負責。

孩子從小不知道為誰讀書,不知道要為了自己讀書,反而覺得自己是為了父母而讀書。因為我們的孩子也好、我們自己也好,都沒有學會為自己負責。

自我負責是一套教育方式、一種人生觀、一種生命的理念。如果你讓孩子自己去決定他生命中的事,你會發現他處理得很好。當事情關係到自己的時候,他一點都不馬虎、不含糊。

最後,請讓你的孩子學會自我負責吧!


作者|許添盛

摘自|有聲書《富足人生的12把金鑰》

作者簡介:許添盛【臺灣】,世界知名心理學家暨精神科醫師,心靈動力學的創始人及全球傳播的使者,著作等身的心理學作家、慈善家、企業家。

☟ 點擊「了解更多」,閱讀許醫師關於「親子關係」的文章合集

相關焦點

  • 天鵝閱讀:給孩子選擇,讓TA 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拋開譯者的身份,無論是作為一名傳播親子教育的講師,還是作為一名傳播閱讀的兒童閱讀推廣人,即使作為一名最普通的家長,我覺得這套書是送給孩子的一份十分珍貴的禮物,它可以伴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關於責任的主題,它教會孩子怎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 規則,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規則不是為了讓孩子在懼怕和壓力下,成為聽話的孩子,而是讓孩子的規則下學會自由,更重要的是學會為自己負責。 這就是兩個家庭的不同,我們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沒有對與錯,各自為各自的選擇負責。 在學校裡的每一條規則,都是為了幫助孩子建立為自己負責的品質。 比如「為傷害他人的行為道歉,也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這條規則,經常會出現在孩子打架的場合。我們怎樣讓孩子體驗到規則背後的精神呢?
  • 如何讓孩子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經常聽到這樣的消息:某個孩子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學業挫折、工作挫折、情感挫折,而一蹶不振、自甘墮落。讓人惋惜的同時,也令人深深地反思:這是一種對自己的人生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那麼,家人如何讓孩子變得勇於前進,變得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呢?
  • 不要替孩子做決定,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需求負責,學會承擔的重要性很多時候在生活中往往是一直向家長提條件,父母為他們滿足,但很少考慮過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如果他們能夠學會為自己的需求負責,很大程度上就能夠教會孩子如何扛起自己應該負的責任。在嬰兒階段孩子表達需求的方式就是哭泣,不管是渴了餓了還是想要換尿布都會用哭泣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需求。
  • 從宿遷「熊孩子高空潑墨」,談如何培養孩子為自己過失負責的意識
    敢於承認錯誤,為自己的言行踐行的結果負責,意味著你有責任感。「有的說:」遇到事了,不推卸責任,還以身作則化危機,比單純的打罵孩子更管用。」......熊孩子潑墨的事,家長做得非常好,在孩子做了損害他人利益的事後,能夠及時的向他人道歉,賠償損失,清除汙跡,這不僅可以取得他人的諒解,更重要的是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為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6:2,5)關鍵詞句:重擔要互相擔當……擔當自己的擔子心得:《聖經》要我們彼此相愛,不是要我們成為對方。我不能替你感覺,我不能替你思考,我不能替你表現,我不能替你承受界線所帶給你的失望。
  • 要想孩子獨立、能為自己負責,家長需要恰到好處的智慧
    而孩子越不能自我管控負責,家長就越發不能脫手。也就是家長管的越多,孩子會的就越少, 慢慢變成惡性循環。這就是父母未能及時實現「角色退場」,而導致的後果 。看見孩子在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可以放手讓孩子試,哪怕是孩子一開始做錯了,也能夠管住自己,慢一步說話,慢一步指導,慢一步行動,不馬上幹預評判,而是看孩子如何反應。還有一個增加孩子控制感的辦法,就是在可接受的範圍,提供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內驅力,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主動學習
    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事物,而是家長捨不得放手或者是對孩子不放心。孩子碰壁了,自然知道調節自己,去做正確的事,但是如果家長不放手,孩子就失去了自我調節和管理的機會。結果越來越依賴外力推動,家長也越來越難脫手。
  • 孩子,你必須敢作敢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你現在還在為孩子所做的事情承擔責任嗎?現在如此,將來呢?比如孩子長大了做錯了事,或者當你們都老的時候,怎麼辦?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要學會適當放放手,給孩子自由,也給孩子勇敢承擔責任的機會。我想,這樣的孩子才能長大。我在美國進修學習的時候,住在一戶美國家庭裡面,他們家的孩子十二歲,是個調皮搗蛋的男孩。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的人生由孩子自己負責
    最近讀了《不管教的勇氣》(岸見一郎),裡面提出了一個觀點:「父母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由孩子自己負責。」比如說學習。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父母根本無法代勞。學習也好,不學習也好,其結果是作用於孩子的,最後的責任只能由孩子自己來承擔。 這個道理說來大家都懂,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得到呢?又有多少家長敢於這麼去做呢?
  • 真正有魅力的女人:敢於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全然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在生活中,我會發現,很多女性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別人的附庸。比如認為自己是屬於父母的,疑惑自己是屬於愛人的,或者認為自己是為孩子服務的。而在這些關係中,他們往往忘記了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自己最應該對自己負責。
  • 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
    五年前的一天,在我的大同學宿舍群裡,一次激烈的爭論隨之展開:同學A突然聊到了生孩子的話題,說自己年紀不小了,家裡人都催了,自己也打算要小孩,但又下不了決心;另一位同學B直接用四個反問把她給懟過去了:「學區房你買了嗎?奶粉錢攢夠了嗎?備孕了麼嗎?什麼都沒有你還要孩子?」然後A回答:「沒有呢,真是不敢要孩子。」
  • 家長工作忙,如何為孩子請到一個認真負責的大學生家教呢
    了解之後,小圈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家長工作忙,如何為孩子請到一個認真負責的大學生家教呢?責任心意味著一個人能否真正的喜歡自己的職業,能否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最好。為孩子請家教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責任心,家教們只會想著應付、耗時間,既浪費家長的錢財,也耽誤孩子的學習進度。第二點:大學生家教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在輔導初中生、高中生功課時,尤需如此!因為,同學們正是因為題不會、題難懂,才想尋求家教的一對一幫助。
  • 父母要讓孩子,如何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兒子盯著我的包,突然眼睛一亮,說:&34;望著兒子那期盼的眼神,我知道重新給他買票不過是幾元錢,但是,為了讓他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票子丟了,我沒有責罵孩子,因為畢竟才6歲的孩子,而且還是第一次保管東西。但票子丟了就應該承擔責任,粗心的結果就只能使自己少玩一次。如果讓他感到只要自己表現出受委屈的樣子,就可以推卸責任,那麼這次教育就完全失敗了。我的&34;獲得了預期的效果,從那以後,兒子再也沒有將票遺失過。
  • 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很多家長困惑說,幾歲的孩子就要為自己負責,他們真得能做到嗎?,主要側重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責任感,也就是要求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比如玩完玩具後自己整理好,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比如,在家裡自己的東西要擺放的井然有序,答應的事情說到做到、誠實守信等等,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成長為自己希望的樣子。很多孩子愛撒謊、推卸責任,歸根結底還是害怕遭受懲罰。如果家長們遇事只會指責和懲罰孩子,那麼孩子變得愛撒謊或者推卸責任就不足為奇了。
  • 你是過度負責的父母嗎?如何讓孩子長大?
    這些長不大的孩子,他們的自我很小、對自己沒什麼信心、挫折容忍度很低、不想承擔責任、沒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發現,有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往往都有個過度負責的父母。什麼是過度負責?什麼叫做過度負責呢?就是擔了太多不屬於你的責任。
  • 數量繁多的輔導班,我該如何為孩子選擇?
    二、如何判斷需要輔導班?3.老師的反饋學校老師富有經驗,對孩子也比較熟悉,當老師建議孩子參加輔導班時(一般是培優或補差),那麼家長可以認真考慮。三、如何選擇合適的輔導班?當成本投入過大,家長容易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孩子也會給自己施加過多壓力。家長和孩子容易感到疲憊不堪。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成本投入,就是在選擇最合適的輔導班。3.學校老師的建議如果學校老師是比較客觀的,可以向他諮詢,自家的孩子是需要哪種類型的輔導班?
  • 如何為孩子選擇幼兒園
    如何為孩子選擇幼兒園   本期淘寶貝國際兒童發展中心的Phoebe老師,為家長們解讀選擇幼兒園的標準。
  • 認清選擇的真相,從容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我的後半生,我要為我自己的人生做主。不管我現在的選擇是否正確,不管結果如何,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我有責任和義務為我自己的選擇承擔一切的後果。即使失敗了,又如何?這個後果我能承擔。所幸,運氣還不錯,在我和我先生用心的經營下,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 新東方劉海光: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學生負責
    新東方網>資訊>新聞動態>正文新東方劉海光: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學生負責 2012-07-29 11:43 來源:新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