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長常常煩惱孩子沒有自制能力,覺得孩子不努力、不自覺,所以總是有必要在孩子身邊提醒監管。
很多家庭每天為了孩子寫作業練琴雞飛狗跳,結果卻是孩子變得消極防衛,越來越慢,越來越疲沓。
顯而易見,家長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逼著孩子往前跑,而且,被家長驅趕著的孩子,自主能力也會越來越差,越來越離不開外在的約束,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面對這樣的局面,找到孩子的內驅力才是關鍵。
所謂內驅力,就是和外驅力相對應,指的是孩子有內在的動力,能夠自發自主的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成年人會有一種錯覺,以為孩子只喜歡玩,不喜歡學東西。
其實,沒有孩子不想學習好,不想變得優秀。消極防衛的狀態其實是孩子找不到努力的意義、缺乏自我價值感和缺乏有效目標驅動的一種狀態,只要家長加以合適的引導,孩子就有可能走上一個正向循環。
2、
那麼,家長怎麼幫孩子建立內驅力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幫孩子找到意義,發展孩子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向好和向上的意願,很多時候,當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找到學習的意義,他們會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提供相應的資源,讓孩子發展自己的特長。家長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擰著孩子的想法非得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見。孩子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肯定是內驅力十足的狀態,自然會有更好的發展。
另外,除了培養孩子認真勤奮的態度,家長要給孩子一個全景的視野,而不是帶著孩子一頭扎進具體的細節裡面,純粹的逼迫孩子做苦力。
我們原來的鋼琴老師,上課和孩子交流很少,就是讓孩子做具體的細節練習,上課快半年,女兒沒有聽到老師彈過一首完整的曲子。孩子見識不到音樂的魅力,學習彈琴變成了完全的苦力。
換言之,孩子看不到學習鋼琴的意義。孩子不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些,就會變得不主動、不配合,彈琴也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後來我給孩子換了老師,新老師每次會給孩子示範演奏,還會彈一些自己創作的曲子給女兒聽,女兒覺得老師彈的曲子特別動人,而且彈琴的樣子帥的不得了,藝術的感染力加上榜樣的作用,女兒彈琴的動力越來越足了。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不管是語數外也好、史地政也好,都不光是死記硬背或者是刷題的苦功夫,都存在這種背後的意義、都存在與我們生活的聯繫。
進入21世紀以來,以美國和芬蘭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強調「去學科化」的教學改革方式,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主題化,即以學科知識主題為單元組織實施課程教學活動;二是跨學科化,即課程內容打破學科界線,強調跨學科教學;三是生活化,即打破知識教學與生活相脫節的局面,回到具體的生活情景中組織課程教學活動。
這些改革的目的,其實就是摒棄灌輸式的學習,而採用人本主義的教學方式,讓教育回歸生活, 促進學生自我認知系統與社會系統的連接和良性互動。
家長可以借鑑西方的這些教育理念,幫助孩子發現這種知識背後的意義和與生活的聯繫,孩子學習效果自然好很多。
二、給孩子們一個能夠得到的目標,及時反饋。
大人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區間,給孩子制定合適的任務,給孩子設定一些跳一跳才能夠到的目標,並及時給與反饋鼓勵。讓孩子在挑戰中得到成就感,覺得自己在進步、在成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
為什麼很多孩子們會沉迷遊戲?因為他們可以在遊戲中得到即時反饋,付出了努力馬上就可以晉級,馬上有一份滿足感,然後還想做得更好。 而這樣的反饋,可能正是他們在家庭和學校當中缺失的。
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設定合理的目標,讓孩子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但是切忌一上來就給孩子一個不切合實際的孩子夠不到的目標。
我有一個朋友,孩子平時在班級上成績並不突出,她對孩子說,如果你期末考試能得到第一名,我就帶你去迪士尼。實際上,這就是忽略了孩子努力的過程,而直接把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加到孩子身上。
而且這樣的用外部刺激和獎勵的方式,也許短期內見效,但是長期並不能起到效果,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因為孩子的關注點會從求知和追求卓越挑戰自我上,轉移到外部滿足上,內驅力會慢慢消失。
最重要的是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如果孩子原來只能得到30分,但是通過努力能夠得到60分,那麼家長就應該祝賀孩子,就好像孩子得到100分一樣,祝賀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過高的目標或者是一味的指責批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畏手畏腳,失去自信。
只有在不斷的正向反饋中,孩子才會得到成就感,內驅力不斷得以強化。
三、自主安排時間,自主承擔責任
把做作業、練琴等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事物,而是家長捨不得放手或者是對孩子不放心。
孩子碰壁了,自然知道調節自己,去做正確的事,但是如果家長不放手,孩子就失去了自我調節和管理的機會。結果越來越依賴外力推動,家長也越來越難脫手。
當你希望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你需要先給與孩子們一定的自由度,會讓孩子自己承擔一些挫折和困難,並且自行調整。
作業沒有及時完成,被老師批評,一個有自尊的有基本認知的孩子會吸取教訓,知道如何更加有條理的完成作業。
鋼琴回課時老師對曲子質量不滿意,家長在忙著批評孩子之前,先觀察孩子自己是否已經根據老師要求進行了調整,更加認真的訓練。
而如果此時家長橫插一腳,忙著評價或者對批評指責孩子,孩子便會把注意力從解決問題上,轉移到如何應對家長上。孩子會慢慢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想法,而轉而依賴家長為自己做一些決定。
與其事無巨細,管頭管腳、發號命令,不如啟發孩子們自己去思考。比如,詢問孩子,如果你按照這種方式來使用時間,未來會發生什麼呢?
家長要有定力,保持理智。遇到事情,不要著急指責或者忙著給提出建議,問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再開始下一步的行動。往往家長會發現,孩子具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家長就會越來越信任孩子,增加給與孩子的自由和空間。
這些都是孩子自主和自我驅動能力成長的好機會。
4、
家長是孩子最大的環境。當你希望孩子有自我管理能力,主動的學習,家長先要拋開對孩子的成見,守住自己的界限。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積極的方式引導孩子,給孩子機會和希望。這些正面的引導,會讓 孩子的內心越來越充滿力量。
真正的看到孩子。為孩子的努力、為孩子敢於嘗試的勇氣鼓掌喝彩。 當孩子面對困難和失敗,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最重要的是我們面對困難的態度。讓我們一起面對,把失敗當成一次成長。
當家長學會同自己的虛榮和世俗眼光作戰,真正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念,孩子就會得到繼續向前走的勇氣和力量,主動去開展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