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驅力簡單說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學習的動力。真的是有的孩子天生喜歡學習,而有的孩子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嗎?
身邊有一個案例,讓我深有感觸。
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四五歲的時候類似郎朗,只要聽到一個曲子,立刻就能在琴鍵上敲出來一段類似的旋律。他爸爸媽媽欣喜若狂,從此踏上了陪娃練琴的不歸路。但三四年以後,孩子對鋼琴深惡痛絕,以絕食反抗練琴,爸媽只得忍痛放棄。
後來上了高中,孩子自己對桌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她的運動天賦顯然不如音樂天賦,在學校裡參加桌球比賽,拿到的最好名次是第四名。不過因為濃厚的興趣,在沒有人強迫的情況下,自己不斷鑽研技巧,上大學後,反而憑藉桌球拿了很多業餘大獎。
這就是「內驅力」的巨大作用:有天賦者,會因為沒有「內驅力」而泯然眾人;無天賦者,也可憑藉「內驅力」嶄露頭角。
演員海清的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被激發內驅力的孩子
非常喜歡學習
01
外在獎勵或懲罰,都會影響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屬於早期綜合型激勵理論之一,創始人為德國心理學家凱勒溫。這種理論用函數關係表示即:
B=f(P,E)
B表示個人行為的方向和向量,P表示個人內部驅動力,E表示環境刺激。公式說明,外部環境的刺激和內部驅動力的乘積決定人的行為方向。
內驅力對於日後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顯而易見,對我們整個人生起到了槓桿作用。那麼,我們對於孩子給予獎勵,例如承諾孩子考好了給他買什麼東西,或者考不好了禁止娛樂活動之類的,是否可以激發內驅力呢?其實,這些給孩子的獎勵或懲罰,本質上是我們施加給孩子的外在刺激或者說是外在學習動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猶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學工作者。納粹分子鼓動一群孩子去騷擾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猶太佬」。老人想了個辦法,他拿了一些零錢去給這些孩子,並對他們說:「我一個人挺寂寞的,以後你們每天來喊幾聲,我都付點錢給你們。」就這樣過了幾天,老人又與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少付一點給你們了。」見此情形,這些孩子挺不樂意,他們說:「不幹了,就這麼一點錢,誰高興天天來叫!」
這就是內驅力的作用。老人的獎賞使這群孩子改變了對騷擾行為意義的感受,本來是自己取樂,後來變成了為別人賣力,自主的行為變成了受控制的行為,內在的動機(取樂)演變成了外在的動機(金錢)。
我們給孩子外在獎勵或懲罰,會削弱孩子內在的學習興趣、削弱他的內在學習動機。所以長期來看,在我們的獎勵或懲罰下,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學習了。想要讓孩子主動學習、堅持學習,最關鍵的還是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2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智慧的滋養
我們再一起看一則故事:
有一天,美國哲學家愛默生和他兒子花了很大的力氣,又拉又拽,又抽又打,想把一隻小母牛牽到牛欄裡,結果弄得滿身汗水,也沒有達到目的。就在這時,他的女僕走過來。她剛剛在廚房幹活,手指頭上有鹽味兒。於是她像母牛餵奶一樣,將帶鹹味的手指伸入小牛的口中,以母親的姿態引誘著小牛,而小牛真的安靜地跟著她進了牛欄。
智慧家長就像女僕,用心尋找孩子的興趣,誘導孩子學習,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普通家長像愛默生,以恐懼感驅使孩子學習。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內在動機能起長效作用。學習的好奇心、勝任感、互助欲是學習的三種基本內在動機。」
好奇內驅力
小學及初中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學習內驅力往往來自學習的好奇心等。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或者對事物缺乏好奇心,學習動力就會不足,呈現出學習消極狀態。所以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要注意去發覺孩子的興趣,到了高年級要幫助孩子樹立人生目標和理想。小的時候,好奇內驅力如何激發呢?
比如,再簡單不過的「藏貓貓遊戲」,是孩子在學習深刻的「事物的消失問題」以及「事物的因果關係」;比如,孩子「用玩具車撞擊地板或牆面」的動作,他其實是在「系統測試這個物體和其他物體之間是否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孩子在搭積木,但在好不容易把積木搭起來一個房子後,可能會馬上將剛搭成的積木房子推倒。寶寶這麼做可能是想要了解房子倒了以後會出現什麼後果——房子倒塌時會發出什麼樣響聲?房子倒塌時積木會向什麼方向散落?房子倒塌後還能不能恢復它原來的模樣……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能懊惱地呵斥寶寶:「看看你,好不容易把房子搭好,我可再不陪你搭了。」
郝景芳在談到通識教育時,曾說,她不會刻意給孩子規定硬性指標,但是會給孩子玩她感興趣的東西,讓她去探索,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觀察,及時鼓勵,讓孩子在好奇心下完成探索和對事物的了解。
我們也可以在讀一個故事快到結尾時候,停下來,讓孩子自己看,這樣孩子在好奇心的引導下,很容易學會認字,熱愛閱讀。電影《海蒂與爺爺》就是如此,在爺爺的引導下,海蒂就像被使了魔法一般,愛上了讀書。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鬥級專家,首位從兒童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也是《孩子如何學習》的作者。該書提出2歲孩子內驅力就已經開始展現了。如果孩子成功完成了某項任務,他會微笑著揚起頭,露出「是我做的」的表情,尋求身邊成人的讚許,如果沒有成功,他們會背對別人,以避免被批評。
實際上,它們都是孩子尋求最初的成就感的努力。如果孩子自己吃飯、穿衣、做題的興奮被鼓勵和幫助,而不是被指責把飯弄的到處都是、穿錯了、做錯了,孩子的勝任感和成就感就得到了雙重滿足,父母只要多肯定孩子做了哪些事,而不要過於苛責孩子沒做對。
適當的幫助和鼓勵,幫助孩子學會掌控這些小事,獲得成就感,孩子就會持續成長為一個有充足的成就動機的孩子,最典型的就是上小學後,不用父母督促,自己就知道在學習上投入足夠的努力,以追求好的學業表現。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尤其在兒童階段。
我們作為家長,想要對孩子傳遞積極的期望,家長的內心要有一顆樂觀的種子,否則,說出來的話,也只是一句話而已,孩子很難從中獲得力量。
互惠內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協作活動,人們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對個人行為發生更大的推動作用。
比如,孩子們會經常喜歡同一本書,唱同一首歌,這就是自發學習的集體方式,也是互惠內驅力的表現。互相影響的集體力量是可以激發到個體的。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裡面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三個孩子在一個非常有愛的家裡一起長大,用愛彼此療愈,在愛裡成長,這種愛的氣氛,籠罩在每個孩子身上,讓每個孩子都非常樂觀善良向上。影響的力量是巨大,相互的愛會對個人產生更大的作用。
對於一個孩子,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最大程度地用一個家的氣氛給予溫暖的互動和自由的探索。
03
避免做「毛毛蟲」家長
有一個法國的博物學家法布爾,發現了「毛毛蟲原則」:在實驗中,圍繞一個花盆邊緣,法布爾一字排開許多毛毛蟲,他發現它們在一個永無止境的圓圈周圍遊行。第三天,他放了一些松針在花盆裡(毛毛蟲喜歡吃松針),結果毛毛蟲繼續轉,直到一個個餓死為止。
有心理學家把那些「屈從於同伴壓力」的家長比作「毛毛蟲」家長,即焦慮地跟從大眾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個又一個培訓班;自己包辦了孩子的一切事務,讓孩子免受一切傷害,仿佛自己不做這些就是失職。
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味在從眾,跟隨別人家的孩子。一旦連自己的孩子興趣在哪裡都不知道,又如何激發孩子的驅動力?
同時,孩子會得到一種負面的思維模式:沒有家長的安排,我沒法完成任何事情,甚至是「智力活動」。一旦孩子喪失了自信,怎麼會相信自己的能力,怎麼會有內在驅動去主動學習呢?
培養內驅力的關鍵,是父母能分清「孩子需要什麼」和「我們想給他們什麼。」
北清果果:專注於幼小銜接階段教育,以國學教育和國際教育為特色,打造素質教育、學科教育「雙引擎」,致力於為更多適齡兒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素質,幫助孩子建立起步優勢,起跑線上快人一步!了解更多歡迎私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