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內驅力的孩子,怎麼管都沒用!」

2020-09-05 北清果果幼小銜接



內驅力簡單說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學習的動力。真的是有的孩子天生喜歡學習,而有的孩子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嗎?

身邊有一個案例,讓我深有感觸。


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四五歲的時候類似郎朗,只要聽到一個曲子,立刻就能在琴鍵上敲出來一段類似的旋律。他爸爸媽媽欣喜若狂,從此踏上了陪娃練琴的不歸路。但三四年以後,孩子對鋼琴深惡痛絕,以絕食反抗練琴,爸媽只得忍痛放棄。



後來上了高中,孩子自己對桌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她的運動天賦顯然不如音樂天賦,在學校裡參加桌球比賽,拿到的最好名次是第四名。不過因為濃厚的興趣,在沒有人強迫的情況下,自己不斷鑽研技巧,上大學後,反而憑藉桌球拿了很多業餘大獎。


這就是「內驅力」的巨大作用:有天賦者,會因為沒有「內驅力」而泯然眾人;無天賦者,也可憑藉「內驅力」嶄露頭角。


演員海清的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被激發內驅力的孩子

非常喜歡學習


01


外在獎勵或懲罰,都會影響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屬於早期綜合型激勵理論之一,創始人為德國心理學家凱勒溫。這種理論用函數關係表示即:


B=f(P,E)


B表示個人行為的方向和向量,P表示個人內部驅動力,E表示環境刺激。公式說明,外部環境的刺激和內部驅動力的乘積決定人的行為方向。


內驅力對於日後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顯而易見,對我們整個人生起到了槓桿作用。那麼,我們對於孩子給予獎勵,例如承諾孩子考好了給他買什麼東西,或者考不好了禁止娛樂活動之類的,是否可以激發內驅力呢?其實,這些給孩子的獎勵或懲罰,本質上是我們施加給孩子的外在刺激或者說是外在學習動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猶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學工作者。納粹分子鼓動一群孩子去騷擾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猶太佬」。老人想了個辦法,他拿了一些零錢去給這些孩子,並對他們說:「我一個人挺寂寞的,以後你們每天來喊幾聲,我都付點錢給你們。」就這樣過了幾天,老人又與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少付一點給你們了。」見此情形,這些孩子挺不樂意,他們說:「不幹了,就這麼一點錢,誰高興天天來叫!」

這就是內驅力的作用。老人的獎賞使這群孩子改變了對騷擾行為意義的感受,本來是自己取樂,後來變成了為別人賣力,自主的行為變成了受控制的行為,內在的動機(取樂)演變成了外在的動機(金錢)。


我們給孩子外在獎勵或懲罰,會削弱孩子內在的學習興趣、削弱他的內在學習動機。所以長期來看,在我們的獎勵或懲罰下,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學習了。想要讓孩子主動學習、堅持學習,最關鍵的還是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02


孩子的「內驅力」,需要家長智慧的滋養

我們再一起看一則故事:

有一天,美國哲學家愛默生和他兒子花了很大的力氣,又拉又拽,又抽又打,想把一隻小母牛牽到牛欄裡,結果弄得滿身汗水,也沒有達到目的。就在這時,他的女僕走過來。她剛剛在廚房幹活,手指頭上有鹽味兒。於是她像母牛餵奶一樣,將帶鹹味的手指伸入小牛的口中,以母親的姿態引誘著小牛,而小牛真的安靜地跟著她進了牛欄。


智慧家長就像女僕,用心尋找孩子的興趣,誘導孩子學習,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普通家長像愛默生,以恐懼感驅使孩子學習。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內在動機能起長效作用。學習的好奇心、勝任感、互助欲是學習的三種基本內在動機。」


好奇內驅力


小學及初中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學習內驅力往往來自學習的好奇心等。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或者對事物缺乏好奇心,學習動力就會不足,呈現出學習消極狀態。所以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要注意去發覺孩子的興趣,到了高年級要幫助孩子樹立人生目標和理想。小的時候,好奇內驅力如何激發呢?


比如,再簡單不過的「藏貓貓遊戲」,是孩子在學習深刻的「事物的消失問題」以及「事物的因果關係」;比如,孩子「用玩具車撞擊地板或牆面」的動作,他其實是在「系統測試這個物體和其他物體之間是否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孩子在搭積木,但在好不容易把積木搭起來一個房子後,可能會馬上將剛搭成的積木房子推倒。寶寶這麼做可能是想要了解房子倒了以後會出現什麼後果——房子倒塌時會發出什麼樣響聲?房子倒塌時積木會向什麼方向散落?房子倒塌後還能不能恢復它原來的模樣……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能懊惱地呵斥寶寶:「看看你,好不容易把房子搭好,我可再不陪你搭了。」


郝景芳在談到通識教育時,曾說,她不會刻意給孩子規定硬性指標,但是會給孩子玩她感興趣的東西,讓她去探索,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觀察,及時鼓勵,讓孩子在好奇心下完成探索和對事物的了解。


我們也可以在讀一個故事快到結尾時候,停下來,讓孩子自己看,這樣孩子在好奇心的引導下,很容易學會認字,熱愛閱讀。電影《海蒂與爺爺》就是如此,在爺爺的引導下,海蒂就像被使了魔法一般,愛上了讀書。


  • 勝任內驅力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鬥級專家,首位從兒童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也是《孩子如何學習》的作者。該書提出2歲孩子內驅力就已經開始展現了。如果孩子成功完成了某項任務,他會微笑著揚起頭,露出「是我做的」的表情,尋求身邊成人的讚許,如果沒有成功,他們會背對別人,以避免被批評。


實際上,它們都是孩子尋求最初的成就感的努力。如果孩子自己吃飯、穿衣、做題的興奮被鼓勵和幫助,而不是被指責把飯弄的到處都是、穿錯了、做錯了,孩子的勝任感和成就感就得到了雙重滿足,父母只要多肯定孩子做了哪些事,而不要過於苛責孩子沒做對。



適當的幫助和鼓勵,幫助孩子學會掌控這些小事,獲得成就感,孩子就會持續成長為一個有充足的成就動機的孩子,最典型的就是上小學後,不用父母督促,自己就知道在學習上投入足夠的努力,以追求好的學業表現。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尤其在兒童階段。


我們作為家長,想要對孩子傳遞積極的期望,家長的內心要有一顆樂觀的種子,否則,說出來的話,也只是一句話而已,孩子很難從中獲得力量。


  • 互惠內驅力

互惠內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協作活動,人們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對個人行為發生更大的推動作用。


比如,孩子們會經常喜歡同一本書,唱同一首歌,這就是自發學習的集體方式,也是互惠內驅力的表現。互相影響的集體力量是可以激發到個體的。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裡面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三個孩子在一個非常有愛的家裡一起長大,用愛彼此療愈,在愛裡成長,這種愛的氣氛,籠罩在每個孩子身上,讓每個孩子都非常樂觀善良向上。影響的力量是巨大,相互的愛會對個人產生更大的作用。


對於一個孩子,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最大程度地用一個家的氣氛給予溫暖的互動和自由的探索。


03


避免做「毛毛蟲」家長


有一個法國的博物學家法布爾,發現了「毛毛蟲原則」:在實驗中,圍繞一個花盆邊緣,法布爾一字排開許多毛毛蟲,他發現它們在一個永無止境的圓圈周圍遊行。第三天,他放了一些松針在花盆裡(毛毛蟲喜歡吃松針),結果毛毛蟲繼續轉,直到一個個餓死為止。


有心理學家把那些「屈從於同伴壓力」的家長比作「毛毛蟲」家長,即焦慮地跟從大眾幫孩子安排好了一個又一個培訓班;自己包辦了孩子的一切事務,讓孩子免受一切傷害,仿佛自己不做這些就是失職。

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味在從眾,跟隨別人家的孩子。一旦連自己的孩子興趣在哪裡都不知道,又如何激發孩子的驅動力?


同時,孩子會得到一種負面的思維模式:沒有家長的安排,我沒法完成任何事情,甚至是「智力活動」。一旦孩子喪失了自信,怎麼會相信自己的能力,怎麼會有內在驅動去主動學習呢?

培養內驅力的關鍵,是父母能分清「孩子需要什麼」和「我們想給他們什麼。」


北清果果:專注於幼小銜接階段教育,以國學教育和國際教育為特色,打造素質教育、學科教育「雙引擎」,致力於為更多適齡兒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素質,幫助孩子建立起步優勢,起跑線上快人一步!了解更多歡迎私信哦~

相關焦點

  • 大人是如何摧毀孩子的內驅力?
    文中還有一些觀點,對孩子的教育,非常有啟發,比如:懲罰和獎勵,都是外驅力,它們有時候會摧毀孩子的內驅力。沒有內驅力,碰到複雜的知識和問題,花多少時間和力氣都沒有意義。任何試圖操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的自主感,從而直接減少孩子的內驅力。
  • 如何親手「毀掉」孩子的內驅力?
    可見,只有讓孩子內心有滿滿的喜歡,才會有內驅力。 3.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內驅力的殺手 內驅力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小豬佩奇中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如何讓孩子能夠積極持續地主動做一件事呢?有三樣東西,非常重要,那就是「自主感」、「勝任感」和「情感聯結」。今天帶來的文章,作者邱天就要和大家聊聊培養孩子內驅力的三大核心要素。整篇文章結合動畫片《小豬佩奇》來進行剖析,生動形象,接地氣,非常值得讀一讀!不得不說,養大一個孩子真是太太太難了!
  • 為什麼說,保護好2歲孩子的成就感,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一個孩子,怎麼才能變成得主動追求成就感,內驅力充足呢?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但不少父母都會忽視。因為父母主要是在孩子上學後才開始關注他的內驅力,在學齡前更注重自己對孩子學習活動的驅動,比如積極給孩子做各種啟蒙、安排他學各種才藝。但實際上,孩子內驅力的核心——成就動機,在兩歲之前就逐漸萌發,忽視學齡孩子內驅力的培養,就很容易收穫一個對學習不上心的孩子。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管用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34;寶寶自己不學習,我們父母咋說都沒有用兒子在小學的時候,因為那時候家裡安裝了電腦和路由器,由此孩子的網遊生涯就徹底開啟了。看到孩子學習逐漸下滑,自己找孩子說問題,但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話語在孩子耳中都變成了繭子。
  • 為什麼說,保護好2歲孩子的成就感,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01/ 孩子的內驅力從哪兒來?一個孩子,怎麼才能變成得主動追求成就感,內驅力充足呢?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但不少父母都會忽視。因為父母主要是在孩子上學後才開始關注他的內驅力,在學齡前更注重自己對孩子學習活動的驅動,比如積極給孩子做各種啟蒙、安排他學各種才藝。
  • 孩子厭學,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學會這幾招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最近,隨著一年一度期中考試的來臨,彭老師又收到了不少家長父母的私信,80%是詢問關於孩子不學習,厭學的消息。之前,彭老師認識的一個朋友,他的孩子每次成績都排在前幾位,而且除了學習之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孩子卻從來沒有表示對學習的厭惡。
  •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內驅力,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主動學習
    1、家長常常煩惱孩子沒有自制能力,覺得孩子不努力、不自覺,所以總是有必要在孩子身邊提醒監管。顯而易見,家長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逼著孩子往前跑,而且,被家長驅趕著的孩子,自主能力也會越來越差,越來越離不開外在的約束,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面對這樣的局面,找到孩子的內驅力才是關鍵。所謂內驅力,就是和外驅力相對應,指的是孩子有內在的動力,能夠自發自主的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 孩子做事總要靠盯?如何提升孩子內驅力?增強「腦迴路」是關鍵
    他帶上了圍裙,把所需的材料都擺放在桌子上,開始按著教程裡的步驟一步一步地做起來,誰知忘記提前稱好一定的量,每加一樣東西稱一次,可煤氣爐已經開著了,等到他把材料的量稱好前裡面的牛奶已經滾燙了,澱粉麵粉什麼的黏糊糊的,還沒開始第一次的做甜品嘗試已失敗告終。這時候方方像洩了氣的氣球一般,怎麼也提不起興趣再進行一次嘗試,最後直接把所有的東西丟在一邊,跑到客廳看電視去了。
  • 那些內驅力強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
    內驅力的確很重要,決定孩子未來能走多遠。然而,除了少數孩子天生就有內驅力,對於大多數媽媽來說,培養內驅力接近於玄學。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說管得少才有內驅力,有的人說內驅力需要引導和培養。新年伊始,三件事讓我對「驅動力」有了新的啟發,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 中考狀元獲得70萬獎學金:有內驅力的孩子,讓父母有多省心?
    他們往往都愛學習也會學習,有很強的內驅力和自我推進力。 內驅力也是孩子學好任何一項技能、做好任何一項工作的基礎能力。把孩子的內驅力培養起來,也是對父母精力的很大「解放」。咱們只需要做好後勤保障,孩子自己可以乘風破浪。道理都懂,只是不知道怎麼培養。
  • 這三個培養小孩內驅力的方法,已經融入了我家的日常
    為什麼家長們都追求這股神秘力量?一個擁有內驅力的人,往往意味著擁有奮發、自我要求、追求卓越和不斷思考等等品格。內驅力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不會質疑。少部分天資優秀的群體,也許不需要內驅力便可以做得很好,天賦夠強。但對於普羅大眾,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內驅力去不斷打破自己的極限,追求心中所想。
  • 寫給「感覺怎麼努力都沒用」的家長和孩子,有真相、有答案
    孩子灰心了,覺得自己就這樣了,上再多補習班都這樣,怎麼努力都這樣。家長也洩氣了,覺得怎樣折騰都沒用,不想再花錢瞎折騰了,想要放棄各種努力和嘗試了,即使孩子趕不上,慢慢落後…我也經歷過很多這樣的時刻:怎麼努力都覺得沒用,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
  • 《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別人怎麼苦口婆心都沒用
    都有可能使自己墮落,更何況是一個初中生呢!在葬禮上,那個15歲的男孩哭得像是整個世界都塌了,這個15歲的男孩就是女主人公的弟弟叫楊錦天,是女主人公楊昭家領養的弟弟,也正是因為楊錦天初中時家裡出了事,他之後再沒有認真學習過了。
  • 孩子沒學好現在也罵他也沒用了,而是怎麼給孩子找出路?
    但是也有很多沒考到好的,甚至大學分數線並沒有達到大約390兒童生病,家長們更是困苦。孩子沒學好現在也罵他也沒用了,而是怎麼給孩子找出路。實際很多公司要求都是全日制考生,自考生他們都不會承認學歷的。也就說花費幾萬塊的學費不過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在大學裡面虛度幾年罷了,然後找份工作,年輕上看起來也不會太小。
  • 《繼承者》之教育發展系列論壇:提升內驅力從核心成長
    「點燃內驅力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持續的成長,具備核心能力才能讓孩子擁抱未來的各種變化。」2020年8月16日,由深圳財經生活頻道《繼承者》和睿語國際教育共同舉辦的「提升內驅力從核心成長」教育論壇在深圳寶安召開。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方法不對父母喊破喉嚨也沒用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已經大概能猜到,這個詞語就是用來形容孩子的。可以理解為,2歲左右的孩子很讓父母心煩,而且越管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養育過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家裡的孩子到了2歲左右,突然變得有點固執、死板,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有一旦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大哭大鬧的情況。而且父母還不能管,越管越叛逆。
  • 沒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無能的家長
    今天的家長們,絕大多數都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一些還上了大學,甚至是重點大學,讀到碩士、博士。但是,她們可能在怎麼教育孩子上有猶豫,有焦慮,無所適從。這是為什麼?但是,她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如果有方向,那也是別人給她定的方向,而不是自己深思熟慮後所作的選擇;或者是草率,思考不充分的選擇。她們總是擔心,自己的選擇會出錯,從而耽誤孩子的未來。正因如此,家長們就很難接受孩子的失敗、挫折或者不確定性,好像每件事都非常重要,不能出任何差錯。這樣的話,其實也就是每件事都不重要了,沒有輕重主次之分。
  • 戲劇如何通過「體驗式教學」,挖掘孩子學習內驅力?
    戲劇如何通過「體驗式教學」,挖掘孩子學習內驅力?在自由戲劇的教學中,往往不會以訓練孩子的臺詞、發音和肢體動作為重,更多的是培養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即到底為什麼而學?很多孩子對金錢已經有概念了,關鍵是看他們如何安排,會不會合理分配,這樣的經歷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寶貴的人生經驗。」據了解,這種方式在國外的學習中很普遍,既給孩子一定的試錯空間,又不會過多幹涉他們的決定,強調「組織統籌」而非停留在「教」與「學」的概念。
  • 暑假,孩子怎麼管?
    暑假來了,孩子怎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