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輔導班
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家長這樣問:
「老師,我們家孩子需要報輔導班嗎?哪些科目需要呀?」
「老師,我們家孩子要報XX科目的輔導班,你有沒有推薦的呀?」
「老師,我們參加了輔導班,可是孩子的成績變化不大,是怎麼回事呀?「
「老師,我們家孩子沒有參加輔導班,會不會跟不上學校老師的進度呀?」
……
當今社會,輔導班似乎成了每個孩子的標配,有的周末參加,有的每天放學後就進入輔導班。那些沒有報名輔導班的家長、孩子,猶豫著要不要報名。
到底要不要參加輔導班,又怎樣選擇呢?希望本文有所啟迪。
各類輔導班
1.輔導班是什麼?
輔導班,是以提高成績(不一定學習成績)為目的一個課外輔導機構。通常也稱作:課外輔導班,學習輔導班,軍考輔班。輔導班輔導的課程科目種類很多,包括: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美術、體育、音樂等,還有一些語言類的輔導,以及社會上需要培訓輔導的科目。
以上是百度百科中對輔導班的定義,在本文中,我將輔導班定義為「中小學考試科目的輔導機構」。
2.輔導班的區別在哪裡?
輔導班種類繁多,分為線上線下。
線上輔導更個性化,更方便,內容針對性也更強。
線下輔導班(也就是傳統的輔導班)的一個班一般在3個學員以上,大致分為三類:小班和大班以及一對一輔導。
通常情況下,小班是指15人以內,比較常見的10人小班。這種輔導班上課氛圍活躍,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在同等師資的前提下,收費標準偏高。大班通常是指20人以上的班級,多的可以達到200人,這種輔導班上課需要老師有激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相對來說,收費標準偏低。
機構裡上課老師資質不同,除了學歷、專業各不相同,有的具備學校教學經驗,有的直接參加工作,有的可能沒有教師資格證,只具備助教資格。
3.輔導班的作用是什麼?
輔導班的作用,往往與人數設置和需求有關。
有的,與學校教學進度一致或是略微超前;有的,根據學生的現狀進行針對性的內容編排(培優或補差);有的,只是自習管理和難題輔導。
判斷是否需要
1.家長需要
當家長因為工作原因無暇或無力輔助孩子的作業時,輔導班會是家長的上上選。
2.孩子需要
有的孩子需要培優,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有的孩子需要補差,以彌補學校學習不足。也有特殊情況下,需要課外輔導。
但要做出這樣的判斷不容易,因為有時候並不是孩子需要,而是家長覺得孩子需要。
比如,有的孩子已經踏實、努力學習,但成績平平。孩子覺得還可以,但家長希望孩子再進步。
3.老師的反饋
學校老師富有經驗,對孩子也比較熟悉,當老師建議孩子參加輔導班時(一般是培優或補差),那麼家長可以認真考慮。
難在選擇
1.客觀中立
從認知角度保持客觀中立:
有的家長特別「熱衷」於輔導班,覺得輔導班一定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有的則特別反感輔導班,認為輔導班就是騙錢,毫無作用。
萬物存在即是合理的,輔導班也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好是壞,需要參與的機構創始人、老師、家長、孩子、社會共同決定。
所以家長要客觀中立地看待輔導班,既不誇大作用,也不貶低。這樣才能為孩子挑選合適的輔導班。
從情感角度保持客觀中立:
當報好名後,家長長舒一口氣,覺得大功告成,孩子的學習問題會好起來時,這時候解決的是家長的焦慮,滿足的是家長的需要。
這樣報班,家長很難客觀地去分析、判斷這個班是否適合孩子,孩子是否會因此進步。那麼,也往往會花上冤枉錢,且孩子也不願意參加,收效甚微。
當家長考慮報班時,自己感受和分析,是孩子需要還是自己需要,確保自己客觀中立,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如果是自己需要,那麼先處理自己的育兒焦慮。
2.各類成本考慮
除了輔導班的費用,來往線下輔導班的方式,需要花費的時間,上課時間等,這些有形、無形的成本,家長和孩子需要投入的成本,家長都需要考慮在內。
人是追求平衡的,付出越多,得到的也想越多。
當成本投入過大,家長容易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孩子也會給自己施加過多壓力。家長和孩子容易感到疲憊不堪。
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成本投入,就是在選擇最合適的輔導班。
3.學校老師的建議
如果學校老師是比較客觀的,可以向他諮詢,自家的孩子是需要哪種類型的輔導班?
有的孩子需要補基礎,有的孩子需要補充練習,有的孩子只需要在校認真聽課即可,而有的孩子可以學習更有難度的內容。
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合理利用老師給出的建議
4.了解孩子的需要
無論面臨怎樣的外在問題,最終都會落到「親子關係」上。
如果親子關係良好,家長對孩子比較了解,交流比較順暢。此時,家長就可以通過溝通,了解孩子是否需要輔導班,需要怎樣的輔導班,再同孩子一起,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孩子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因為補課而耽誤更為重要的學校學習,更不能耽誤成長中的孩子,必要的休息、娛樂時間。
因此,父母和孩子要進行溝通,梳理出目前最為迫切的需要,根據需要選擇適合的輔導班。最終報班時,一定要跟孩子協商好,開誠布公,尊重現實情況,也做到互相尊重。因為父母只是負責付錢和接送,而要長期學習的是孩子。
5.了解機構及明確職責
要了解機構的辦學理念,輔導老師的教學風格和職業態度,以便更好地選擇適合孩子的輔導班。
要明確輔導班的職責,確保孩子身心安全得到保障,也確保付出有所收穫。
四、將效益最大化——持續關注
收穫
報班之後,並不是萬事大吉了。報班不是目的,報班之後所達到的效果,才是家長和孩子報班的目的。
要想讓輔導班有效果,家長就要持續進行關注,關注孩子,關注輔導內容、輔導形式。通過孩子的表現,與孩子、輔導老師、學校老師的溝通,了解情況,以便及時作出調整。
輔導班和學校一樣,不是家長甩手的藉口,而是家長能夠藉此力,更好地養育孩子的機構。
但願,家長們理智地為孩子選擇輔導班,孩子們在輔導班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