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輔導班
我有一個女兒,17歲,明年將進入大學。在這十多年的求學生涯中,對於報輔導班,我總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現在,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報至少1-2個課外輔導班,有多達5、6個甚至更多,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們報輔導班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估計,大部分家長或孩子都會回答:為了考一個好成績。如果再繼續追問:有一個好成績對你意味著什麼?一般的回答是:上一個好學校。再繼續問:上一個好學校對你意味著什麼?答:出來有個好工作......這樣單一的線性思維,就將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就業問題就推斷具體的行為,這是現在大部分的現狀。
基於上述的認知,我們會看到,在給孩子選擇輔導班時,我們大多數人用的方式是,名氣大宣傳多的機構或者周圍大部分同學選擇的學校。很多機構會用:你們學校誰誰都在我這裡報的,你們班的哪個同學已經在我這裡報了,都學了一段時間了......很多時候,我們一聽到這樣的信息就會著急,尤其是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馬上交錢報名。在這裡,我想說的第一個問題就出來了:不要急!在人生所有的計劃和安排中,我們要少向外看,多向內看,不要跟別人比,只跟自己比。先平靜下來,評估好自己的現狀,包括孩子的學習情況、對未來的計劃、家裡的經濟狀況、時間安排、路程安排,然後,找出卡點,對應這個卡點,我們再開始尋找針對自己的問題解決的資源,把以,報輔導班,不是一個簡單追求高分的方法,而是一種思維模式的練習,培養孩子在解決問題時候的思維模式。
孩子小的時候,是家長的思維模式做引導,孩子大一些了,就可以交給他們自己來負責大部分的思考,家長在旁邊做一些建議和指導。因為,出了社會,全是靠他們自己,你不可能辦到:你去給孩子的老闆談一談他的職業發展的計劃。
首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報輔導班,要解決的關於自己的問題是什麼?
其次:市場上,哪些機構可以讓我達到這個目的,找出至少符合的三家機構;
第三:開始做了解和對比,要進行試聽、溝通、互相交換意見和需求,了解到在這個溝通中,對方是否可以迅速抓住你需要的點,同時做出精準的反應和行動。一個培訓機構,我們可以從前臺服務的細節就開始了解他們的理念和文化,這除了關乎教學質量,還關乎到你在這裡學習到的做事方法和精神,一個不好的理念和文化的環境同樣會影響你,只是它是負向的。
第四:作為需求方,一定要有自己思考後的關於自我的需求提出,尤其是現在大部分選擇一對一,價格那麼高,本身這個模式就是針對性的,為什麼要套用他們的固定模式呢?對自己要有充分的了解,提出自己的需求,這是報輔導班是否成功的一項最關鍵的點。
第五:價格方面的考量:通常,我們會為名氣去習單,誰的名氣大,誰宣傳的多,我們掏錢的速度就越快,在這裡,我還是建議家長和孩子們都用實用性、系統化和達成目標的價值取向來決定是否支付,一個老師和機構是商業化機械化的教學還是用心,有真正負責和育人的抱負,在前期,如果你做選擇的思維和行動夠系統和結構化,溝通中你是可以感受到的。往往,這樣的老師和機構收費並不離譜,水份少,真正物有所值。
最後:所有的行為都做完後,職果孩子已具備寫作文的能力,就可以引導他們做一份分析報告,這是一個再重新思考的過程,在新的思考中,還會發現一些問題,我們允許有問題或者犯錯,我們不允許的是犯了錯誤而不自知,連改進的機會都沒有,自由落體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附了一張照片,是我女兒寫的報告中的一部分截圖,我們會看到,孩子如果思考起來,比大人都歷害,更能看到問題本質。
這樣報輔導班的方式,是不是對你有用呢?還有沒有其他建議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