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警告:人類可能被科學技術摧毀

2020-12-17 地球講解員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在一篇新論文中警告稱,新技術可能為世界上一些最緊迫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但如果我們不小心,它也可能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曾警示過:「科學技術在為人類帶來物質享受的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麻煩,有些科學技術成果甚至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與幸福,而且這種對人類價值的威脅是直接的,以至人們不能不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困惑,並進而產生反思。」

人類學家胡家奇警告:人類可能被科學技

尼克·博斯特羅姆在這篇題為《脆弱世界假說》的論文中探討了大規模破壞性且易於獲取的技術出現的可能性。雖然人類已經創造了具有大規模破壞潛力的技術,例如核武器,但這種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包括製造它們所需材料的成本和稀缺性。到目前為止我們都還很「幸運」,因為目前我們還沒有實現導致「文明幾乎肯定會在默認情況下被摧毀」的技術。並不是我們在技術政策上特別謹慎或明智。我們只是很幸運罷了。例如,這些技術可能包括生物黑客技術的進步,使受過基本訓練的人能夠引發大規模疾病。

胡家奇演講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也曾多次指出,「核武器的研製,它需要一個國家的力量,但是基因生物毒素只需要一個高水平的科學家,他可以在自己的實驗室裡面獨立獲得,一個國家的行為還好控制一點,人類個體的行為是很難控制的。」

人類學家胡家奇

「多數情況,人類研究開發某項科學技術的初衷是為了造福自己,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又會產生許多的負面作用,其中最大的負面作用就是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殺戮手段,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正如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反覆強調的那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科技造福人類能力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其毀滅人類的威力。為了人類的永續生存必須對科學技術進行限制。

相關焦點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科學技術與人類未來
    現代技術的進展不斷加速,原來的人類自然文明正逐漸過渡轉變為技術文明新形態。對於這種新形態,我們有想像與期待,但更有擔憂與恐懼。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在17歲時就開始思考科學技術對人類未來的影響,「直觀感覺都告訴我,科學技術能夠滅絕人類。」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生物武器可能滅絕人類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當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擔心武器的毀滅性後果,特別是在了解到可能會被用於恐怖目的的武器和技術可以被輕易獲取時,人類驚恐地意識到自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高風險。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曾表示,生物武器有可能滅絕人類。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納米機器人科技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通過在人類體內置入納米機器人修復的最小細胞,實現抗癌、止血、修復傷口等功效。人類期待著通過納米機器人可以終結所有疾病。在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所著的《拯救人類》一書中曾提及:「因為科學技術有不可確定性,常常認為最好的卻是最糟糕的,因此,當科學技術發展到相當高的層級之後,科技產品的不慎使用,以及科學實驗的不慎都有可能滅絕人類。」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論人工智慧
    關於人工智慧的發展,社會各界都存在很大的爭議,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曾在專訪中提及:「目前更多的人是擔心人工智慧會滅絕人類,人工智慧研製出來的智慧機器人,如果程序失控或者自我意識覺醒,它有可能滅絕人類。」這與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觀點不謀而合。
  •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諾獎獲得者格雷戈裡·溫特爵士給著名人類...
    2019年4月底,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借《拯救人類》一書英文版在北美出版之際,致信給各國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世界頂級科學家與學者、全球知名媒體,並贈送《拯救人類》一書。呼籲全球統一行動起來,控制科學技術的非理性發展,避免人類迅速走向滅絕。
  • 中國舉辦學術盛會 人類學家胡家奇呼籲冬季疫情仍需保持警惕
    研究人員提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進一步惡化,這與病毒本身特性、人群社交特點等多個因素有關。很多呼吸道病毒都易於在冬季傳播並在夏季消退。前不久,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多名研究人員的觀點說,據目前掌握的信息,判斷新冠病毒會演變為像流感病毒一樣的季節性傳播病毒還為時過早。冬季氣溫下降仍然會推波助瀾,使未來幾個月北半球的疫情防控變得更為艱難。
  • 《想太多的人類學家》:討厭的人類學家說「亞洲不是人類發源地」
    上學時,課本裡和《十萬個為什麼》都說「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可能是最早的人類文明」,外加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化石是已經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化石,因此很多書都在瘋狂暗示「人類也應發源於亞洲。趕緊看看講解,但講的含含糊糊,讓人摸不著頭腦……直到最近看了一本人類學科普書 《想太多的人類學家》,終於搞清楚了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是如何進化的。
  • 著名人類學家莫裡斯新作《裸男》出版
    人類學家、動物學家,金牌節目主持人。因《裸猿》一書享譽世界。《裸男》是《裸女》的姊妹篇,同樣膾炙人口,引起評論界高度關注和熱議。此外,莫裡斯還著有《裸眼》、《人類動物園》、《男人女人身體觀察》等書。內容介紹戴斯蒙德·莫裡斯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作家、金牌節目主持人。本書是《裸女》的姊妹篇。
  • 本書基於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真實人生故事寫就
    Euphoria是本小說,裡面的人物卻是基於美國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為原型。Mead在費城出生,在賓夕法尼亞長大,是位學術卓然卻褒貶不一的人類學家,她對南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性文化研究在當時頗受爭議。二十多歲的時候,Mead和她第二任丈夫 Reo Fortune在新幾內北部的Admiralty Islands研究馬努斯人。
  • 當年說「我會摧毀人類」的機器人索菲亞,後來如何了?
    比如說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智能語音機器人,或者家居機器人等等,但有些人也開始擔憂,機器人最開始是為了人類服務,隨著他們不斷的發展,他們在日後有沒有可能統治人類。其實在之前出現過一個關於機器人的事情,當年說「我會摧毀人類」的機器人索菲亞,後來如何了?
  • 科技公司為什麼需要人類學家?
    早期人類學家常常被想像成是孤獨又勇敢的冒險家。他們隻身深入熱帶島嶼,探索原始部落的奇異世界。而美劇《識骨尋蹤》的流行則讓法醫人類學家形象深入人心,人類學家好像是穿著白大褂、拿著尺子測量人類頭骨的「科學怪人」,又或是在考古廢墟上挖石頭、搜集人類殘骸...... 今天的主流人類學已經遠非對原始族群的異域情調式的調查。
  • 巴西著名人類學家Enrique Larreta來河西學院作學術報告
    每日甘肅網訊  9月29日,應河西學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政法學院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河西走廊智庫的邀請,巴西坎迪杜門德斯大學著名人類學家Enrique Larreta教授和美國萊斯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王菁博士在河西學院學術二廳為該校師生作學術報告,學術報告會由政法學院院長藺海鯤教授主持。
  •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7-04-19 15:15 來源:澎湃新聞
  • 曾揚言要「摧毀人類」,4年過去了,女機器人索菲亞怎樣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博物館中的AI主持人,能夠與人類進行交流的百科機器人,這些都意味著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隨著智能產品深入人類生活,也有很多人感到擔憂,他們認為到了未來,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呢?學習能力這麼強大,是否會摧毀人類呢?
  • 《人類學家在田野》| 瘋子、搗蛋鬼與人類學家 · DAY6
    但是,當前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已經擴展到現代社會內部,試圖概括人類行為的普遍性問題,並對社會和文化現象進行整體性的描述。人類學是以人作為直接研究對象,並以其為基礎和綜合理解為目的的學科。如果把人作為動物的人和文化人來區分的話,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類學是以綜合研究人體和文化(生活狀態),闡明人體和文化的關聯為目的的。人類學的兩個主要領域是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
  • ...頂尖學者講學計劃】著名人類學家大衛•帕金到北京大學講學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著名人類學家、牛津大學萬靈學院院士大衛•帕金(David Parkin)教授於2016年5月10日-25日到北京大學講學。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以及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承辦此次講學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 科學技術: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一場戮控制生命存在的內容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這真的是功勞大還是災難大?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為了滿足某種存在感和價值感,還是一種生命運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社會形態具有普遍意義,並形成具有強烈商業和經濟利益的關聯,卻,嚴重影響人類生活的生存內容和運動方向。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應用,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已經成為高空自由落體所形成的一種加速度,速度越來越快,力量越來越猛,我們離目標越近,生命場就越小。
  • 看完這4本書,才發現人類學家竟然這麼好玩兒?!
    比如「人類學家」,從表面看,應該是研究「人類」本身的。但稍一思考,就會又產生疑惑:那他們究竟是研究生物學中的人,還是文化意義上的人?今天,我們就用4本書,來走進神秘的人類學家——一個看似無用、但很好玩的職業。
  • 科學技術造福人類是人間正道
    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開幕致賀信指出,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給人類發展帶來了深刻變化,為解決和應對全球性發展難題和挑戰提供了新路徑。科學技術應該造福全人類。這就深刻闡明了科學技術的本質、宗旨與價值所在,為推動科技進步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科學技術的初心是造福人類。
  • 紀念|喬健:一個人類學家的理想國
    【編者按】著名華裔人類學家喬健於2018年10月7日下午在臺北去世。本文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小軍在2014年喬健先生八十壽辰之際所寫,原載於《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幾十年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喬先生的學術情懷可以歸結為三個核心概念或者說三個研究視野:人類、中國、民眾。一、人類的理想國對「人類」的關懷,或許應該是人類學家的「天性」。早在大學時代,喬先生就從對大自然的感受和領悟中開始孕育著自己未來的人類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