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美國大片廠聯合起來擠兌院線,一邊是,普華永道預測Netflix、Amazon流媒體收入將在2021年超過電影票房收入......大手筆在全球收購了一堆院線的萬達此刻可能不太開心。
先說美國方面。
上個月Netflix就在法國坎城電影節碰了一鼻子灰,問題就出在窗口期上。老派的坎城出了電影評價的基本門檻——必須先在法國院線上映。很顯然,坎城是衝著Netflix來的:想只做線上發行?那就別想得獎了。
這麼做,除了因為坎城「注重儀式感」,也有利益牽扯——法國院線票房收入的一定比例以電影稅形式上繳國家,好萊塢大片的稅率更高。
簡單說,這是院線與流媒體的爭奪。
一位駐美電影記者認為,坎城已經陷入「孤芳自賞」的困局中,在沒有「扶持藝術創新的電影專項稅」的美國,流媒體正大放異彩:
其實在Netflix誕生15年後,居然還在討論這個問題已經說明了坎城的落後!在美國這都不算新聞了。今年大批美國影視公司和媒體都放棄了坎城,我認識的記者裡基本沒幾個去的,甚至坎城期間美國這邊很多大片記者會和活動證明了好萊塢早就不重視坎城了,這本來就是個走下坡的電影節,越來越孤芳自賞。
Netflix的確在美國大行其道,目前全球約擁有1億用戶,並雄心勃勃地表示將。但Netflix的美國競爭對手——片廠與院線,也有著與法國同樣的煩惱。就在本周,幾大片場聯合提出一個新決策,進行自我革命:每年推出40-50部類型片
好萊塢幾大製片廠提出一種全新發行模式:PVOD即高端付費點播(Premium Video on Demand),比電影票價、DVD更貴(30-50美元),打破傳統90天的VOD發行窗口期,電影在影院上映數周后可上線流媒體。
預計片廠們將在今年第四季度會發布最終結果。
片廠聯合推出PVOD是與Netflix進行正面競爭,但院線在這其中仍討不到好處。
美國傳媒通訊研究機構MoffettNathanson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通過引進PVOD,大片廠每年最少可以多掙7.4億美元,最多可以達到18億美元。如果他們完全放棄院線發行,利潤的增幅可能會達到24億美元。Robert Fishman預估
儘管院線也參與到了PVOD政策的制定談判中,但顯然更加被動、弱勢。
Fishman預計,推行PVOD後,院線在電影票以及營業稅收上造成的損失將會達到每年1.63億美元到5.92億美元不等。此外,Netflix預計在電影製作中所獲得的約5.58億美元的利潤,也將進一步擠壓院線收入。
全美排名第二、第三的院線公司Regal和 Cinemark的股票評級已被降到了「賣出」。
被萬達院線收購的全美第二大院線AMC,在過去3個月裡股價下跌了22.7%,而且AMC旗下還擁有美國第四大院院線Carmike、歐洲第一大院線Odeon & UCI,還都是萬達出錢買下的。你說萬達現在扎布扎心。
而歐洲的普華永道,最近也對院線做出了一些些許的「不看好」。
據普華永道預測,Netflix和Amazon在英國地區的營收(包括電視節目、電影節目)將在2021年超過院線收入。流媒體收入將增長超過30%至14.2億英鎊,超過院線的14.1億英鎊收入。
不過,英國普華永道娛樂媒體部門負責人Phil Stokes澄清道,這不代表唱衰電影行業,「沒有任何數據跡象表明電影將死,」他認為英國的電影市場將會「非常健康」。
同時,在普華永道發布的《2017-2021年全球娛樂及媒體展望報告》中顯示,全球娛樂&媒體行業的增長將主要在網絡視頻、網絡報告、視頻遊戲、網絡接入上,而電影呈現了1.2%的負增長。
儘管如此,中國電影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不必過於擔憂。如果電影、院線行業不被看好,大船一起翻,萬達不是唯一受災者。但是海外電影形態迅速變幻的當下,萬達的院線收購行為放眼全球都稱得上激進,若行業動蕩,萬達首當其衝。
這些年,穩坐國內第一院線的萬達院線在海外展開了大採購模式,收購院線記錄如下:
2012年5月,斥資26億美元全資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且當時萬達承諾併購後追加的5億美元運營資金投入,交易總金額達31億美元;
2015年6月,以22.46億元收購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
2016年3月,旗下AMC院線以11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院線Carmike;
2016年7月,旗下AMC院線以大約5億英鎊收購歐洲最大院線Odeon & UCI Cinemas Group。
王健林曾提出到2020年佔據全球電影票房20%的目標。
不止以上這些院線,萬達一些其他的海外收購也被當地業內人士認為不划算、買虧了,萬達高價「搶」下的院線,可能未必是一塊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