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求索不輟 深耕骨傷造福於民
——記三門峽市中醫院骨傷科
本報記者 吳瓊
20世紀50年代,她始於一幢破舊瓦樓,因深耕骨傷領域,在三門峽落地生根,破土萌芽;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身份幾經轉換,傳承始終未斷,中西醫技術在此交融新生,鍛造了她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底蘊。
她,正是三門峽市中醫院骨傷科。
在歷練中成長,在成長中蛻變,在蛻變中新生。如今的中醫院骨傷科,厚積薄發,中流擊水,積極引進現代醫學先進技術,中西醫協調發展,已成為黃河金三角地區規模最大、實力雄厚、中醫特色突出的專業科室之一。2006年被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中醫專科;2007年11月申報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中醫專科建設項目單位;2011年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達標驗收……
一個個科研項目立項,一項項技術填補空白,傳承工作室成立、醫聯體單位獲批、獲國家省市級獎項……這裡,有一代代「中醫骨傷」人不斷探索研究、科研立項的腳步,也刻錄下醫患之間感人至深的情感。
這些,正是他們的故事。
一
傳承不斷:承自正骨流派,薈萃中醫名家
20世紀50年代,傳承自洛陽平樂郭氏正骨流派的三門峽骨科醫院成立,結束了三門峽骨病患者「外出求醫」的歷史。80年代,三門峽骨科醫院一度是三門峽乃至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唯一一家設立骨科專業的醫院。後幾經發展,骨科醫院成為三門峽市中醫院,骨傷科也成為其中最重要的科室。
身份幾經轉換,傳承始終未斷。
骨傷科大主任李春陽為國家中醫重點專科骨傷科學科帶頭人,現任河南省骨科學會委員、河南省創傷手顯微外科學會委員等學術職務,從事骨傷科臨床工作近30年,擅長四肢骨與關節創傷的治療,對複雜骨折合併皮膚缺損、血管神經、肌腱損傷和頸椎病的穴位、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辨證等治療具有較深的造詣,深受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廣大患者的讚譽。
不僅僅是李春陽,建院之初這裡更是薈萃了一批骨科中醫名家:
作為洛陽平樂郭氏正骨第六代傳人的郭秋芬,師從平樂郭氏正骨第五代傳人高雲峰,也是三門峽市中醫院骨科名譽主任,全國骨傷科醫院學術研究會理事,21世紀人才庫成員……從事骨科臨床近50年,她擅長運用平樂郭氏正骨傳統方藥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骨科疑難雜症,療效獨特,在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頗有聲譽。
作為河南省骨傷專業委員會委員的韓玉範,是骨傷科的學科帶頭人,精於手法治療骨折和脫位,尤其擅長各種骨關節病、股骨頭壞死等的中醫藥治療及髖關節、膝關節置換手術。
李春陽(右一)、柴鵬飛(右二)主任查房
在骨科領域工作15年的朱文輝,在脊柱外科微創領域有較深的造詣,完成骨科手術突破2500例,曾獲得三門峽市科技進步獎、三門峽市好醫生等榮譽,並承擔一項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擁有2項實用專利。其中,多項技術填補了三門峽有關領域技術空白。
…………
一代代薪火相傳,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如今,骨傷科有醫師24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0人;研究生學歷11人,本科學歷11人,本科以上學歷佔醫師總人數的91.7%;中醫類執業醫師19人,佔醫師總人數的79.2%。朱衛星、柴鵬飛、趙洪濤等人已嶄露頭角,成為科室團隊中流砥柱,也是三門峽同領域中的佼佼者。
本著更精細化的專業劃分,如今的骨傷科分為三個病區,開設床位132張,積極開展骨創傷、骨病、矯形等傳統及手術治療。
二
骨傷一病區:多個省市級科研立項,造福百姓獲稱讚
業務範圍:脊柱、骨盆、髖關節、股骨等的創傷和骨病、矯形等傳統及手術治療。
數月前,92歲的劉先生因腰腿疼痛難眠,晚上只能平躺,身上出現褥瘡並潰爛。孩子為照顧老人,輪流守在床邊,一家人被病痛折磨得瀕臨崩潰。他們曾輾轉多家醫院,但因老人年紀大等原因,沒有醫院願意為其治療。
分析患者病情
抱著嘗試的態度,劉先生入住三門峽市中醫院骨傷一病區,事情有了轉機。
「這是典型的椎管狹窄症,也是很多老年人最常見的病痛。」骨傷一病區主任朱衛星介紹,臨床上,椎管狹窄症是很多老年患者的「重災區」,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長期的腰痛、腿痛及麻木等,嚴重時可能引起大小便異常,甚至癱瘓。
針對劉先生的病情,朱衛星醫療團隊在反覆會診後,決定應用椎板間入路椎管減壓術,來解決這一難題。該手術是通過應用腰椎椎間孔鏡大通道系統,行局麻下的椎板間入路椎管減壓術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從而使患者的疼痛感消失,達到康復。術後的當晚,劉先生終於好好睡了一覺,一家人緊繃的神經也終於放鬆下來。
「早知道有這麼好的手術方法,早就來做手術了,也不至於拖了這麼長時間遭罪。」術後,劉先生一家稱讚不已。
朱衛星介紹,讓家屬稱讚不已的「椎板間入路椎管減壓術」,是該院在三門峽地區首家開展的技術,該技術也作為一項科研項目,已在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立項。目前已開展2年多,先後為100多例患者帶去福音,解除病痛。
該科室科研立項的,還不止這一件。
近年來,骨傷科一病區大力發展新技術,先後申報成功兩個省級科研項目,一個市級科研項目。與此同時,為提高業務水平,科室通過騰訊會議同步學習,每一例疑難病例都與上級醫院共同會診,並定期邀請專家來院坐診、查房。針對科室病患老人多的情況,科室注重傳統中醫手法正骨與現代先進醫療技術結合,對輕微骨折類採用傳統中醫手法正骨,減輕病痛;部分病症選擇微創手術,有利於患者恢復。此外,還實行康復師早期介入措施,讓每個康復師與醫生共同查房,更好指導後期康復。
三
骨傷二病區:讓斷肢再植,神奇在這裡不斷再現
業務範圍:上肢包括鎖骨、肩胛骨、上臂、前臂的創傷、骨病及手顯微外科等傳統及手術治療。
仔細清創、固定骨骼、吻合肌腱血管神經……在骨傷二病區,斷肢再植的神奇在這裡不斷再現。
數月前,三門峽的劉先生在工作中遭遇意外,左手大拇指壓進機器,造成指間關節前端撕裂脫落。更為嚴重的是,因擠壓撕脫,拇指內的肌腱、血管、神經等組織被抽離出來,暴露在空氣中。
平樂正骨第六代傳人郭秋芬(右)
「十指連心。他第一時間到咱醫院,來的時候臉色慘白,疼痛難忍。」骨傷二病區主任柴鵬飛回憶說,在斷肢再植的手術中,多是碰到手指整齊斷裂開的情況,將肌腱等嚴密吻合就可以,但劉先生的情況較為特殊。「他的血管、神經等組織是被抽出來的,你要找完整無損的血管等,會很費勁。」柴鵬飛說,在反覆對劉先生病情會診後,他和團隊決定採用轉位修復的方法,先將骨折處復位固定,再將其他健康手指上的肌腱、血管等轉移過來,完成肌腱、血管、神經等修復。
手術進行約7個小時,一個星期嚴密觀察後,劉先生手指恢復不錯。
柴鵬飛說,像這種斷肢再植手術難度較大,因為它要運用顯微外科技術在顯微鏡下去操作,移植並縫合那些細小的血管和神經,要求手術醫師必須具有超高的顯微外科技術。目前,該病區此類手術已經成熟,大多數具備再植條件的患者來院後,基本都能成活,並且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手法整復
除了醫護人員超高的技術保障,科室還有更多的設備支持。
柴鵬飛介紹,骨傷二病區現有床位44張,擁有顯微鏡、微波治療儀、CPM機、直流電治療儀、氦氖雷射治療儀等設備,為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該科室還開展了「拇指再造」手術,即患者手部拇指缺損後,可通過將腳部的拇指移植到手上,從而實現手部功能恢復。同時,該病區還開展了嚴重粉碎骨折、複雜關節內骨折、手部皮瓣移植修復、上肢及手部骨搬運、手部功能重建、手指畸形矯正等手術。
四
骨傷三病區:高端設備引入,手術開展從「外援」到「獨立」
業務範圍:膝、踝、小腿、足部的創傷、骨病、矯形等傳統及手術治療。
2009年,三門峽市中醫院骨傷三病區配備了一臺美國史賽克關節鏡。這是目前三門峽地區最高端的關節鏡設備之一。
「有了這個,就等於有了透視眼,不僅可以微創開展原先需要開大刀的膝關節創傷及病變的常規手術,還可以微創開展膝關節多發韌帶傷等高難度手術了。」骨傷三病區主任趙洪濤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關節鏡是一種觀察關節內部結構的器械,可以以微小的切口看到關節內幾乎所有部位,比切開關節看得更全面,且創傷小,康復快,對困擾患者多年的關節傷痛,關節鏡手術往往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圖文處理系統的存在,可以使患者(特別是全麻術後的病人)清楚地了解手術的全過程。
中醫院副院長朱文輝(中)為患者手術
高端設備的引進,讓骨傷三病區在運動損傷治療方面如虎添翼。近年來,治療康復病例不斷增加,診療範圍從原先的關節內游離體的取出到半月板的縫合、關節清理,再到膝關節多發韌帶傷的關節鏡下重建,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了設備,還要有技術!以前多是請外援,現在我們已能獨立開展。」趙洪濤說,不單單是設備的引入,他和團隊也醉心於「內功」塑造,提升自身骨科微創技術。經過不斷積累,科室人才外出進修學習,如今已能獨立開展關節鏡下前後交叉韌帶重建、髕股韌帶重建等高難度微創手術。手術數量、技術水平均在三門峽地區領先,運動損傷治療也成了科室的「優勢品牌」。
趙洪濤主任為患者實施手術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骨傷三病區在下肢骨折治療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科室傳承傳統醫學的精華,在骨折的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研究應用的接骨丹,在下肢骨折的消腫止痛、促進骨折癒合方面具有良好療效;在膝、踝關節溼熱型滑膜炎方面,應用雙柏散同樣效果出色。
不單單固守傳統醫學一隅,該科室堅持開拓創新,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知識,積極開展新技術,手術技術從內固定的應用到外固定技術的開展,從傳統大切口的復位內固定到微創小切口復位內固定,對複雜的關節周圍骨折、嚴重的下肢毀損傷、膝關節置換、截骨矯形、踝關節多術式融合也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在糖尿病足的診療方面,該病區開展多科室協作,和內分泌科密切合作,將中醫藥技術和現代醫學相結合,做到「能保盡保」,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
五
優質護理:病房婚禮,送來錦旗……背後是醫患彼此的真心
用心護理,患者最能感受到。
骨傷一病區護士長趙霽,依然記得5年前的一個特殊日子。病區內貼著大紅的喜字,擺著五彩氣球、美麗鮮花,一切都預示著這裡有著不同尋常的驚喜。當天,患者孫先生決定從醫院病房內出發,迎娶他的美麗新娘。
十幾天前下樓梯時,孫先生不慎踏空摔傷,造成踝關節多處骨折,經醫護團隊精心手術治療和悉心護理,孫先生逐漸康復。看到婚禮臨近,孫先生最終決定從病房出發,坐著輪椅去迎接新娘。「在這裡,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感覺就像家人一樣,就決定從這裡迎親了。」孫先生曾說。
這樣的故事,在骨傷科病房內還被記錄下了很多。
休息時間,護士還在仔細查看病例,對於自己每一位病人的病史如數家珍。在病房內,護士們忙碌不停歇,每2個小時要為患者翻一次身,要反覆交代陪護注意事項……
對患者的用心服務,也換來了他們的真心相待。「之前有個護士懷孕了,每次一到病房,患者阿姨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要摸摸肚子,反覆交代注意事項才行。」趙霽笑著說,很多患者都和護士成了朋友,成了親人,康復出院後給醫生送來錦旗的同時,也要專門給護士送一個。
醫護人員為患者祝壽
「錦旗的背後是點讚,是認可,我想也有彼此的真心吧。」趙霽說。
近年來,骨傷科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並不斷拓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將服務對象延伸到家庭,將「家訪、隨訪、回訪」工作做實做好,構建了新型和諧醫患關係。同時,醫療服務活動也延伸到了學校、社區,不斷舉行義診、宣教等公益活動,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他們也用實際行動見證著「醫者仁心」。
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對骨傷科來說,「醫者仁心」「以病人為中心,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絕不僅僅是口號,更是幾代人的堅持。他們以醫者的青春芳華,託起了百姓心中的健康希望。
「我們新一代的『中醫骨傷』人,也必將堅守對生命的敬畏、對患者的責任和對醫者自我價值的追求,隨著醫院乘風破浪的步伐,繼續堅定地走下去。」李春陽說。
聲明:
【來源:三門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