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無私、因果自種,3冊佳篇3句話,念到做到當下獲福報

2020-12-18 青衫文齋

天地無私、因果自種,3冊佳篇3句話,念到做到當下獲福報 | 文 青衫文齋

佛家講究不昧因果,不落宿命,天地無私,所謂善惡有報,這就是說,眾生的命運可以自己掌控,可以去改變,積大功德,獲大福報。然而,福報的獲得要有正確的方法和原則。

佛陀告訴我們,善良之人必有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高僧大德們對於福報的見解,充滿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們細細感悟。

《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東嶽大帝寶訓》這3冊佳篇,是現代人不得不做的必修課,我們可以從這3冊佳篇中領悟「天地無私,因果自種」的至理,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去踐行。

一、《了凡四訓》

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訓》,是一本道德傳家的著述,作者把自身的生活體會,融入到儒釋道三家思想中,貫穿了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的傳統思想。

《了凡四訓》中有一句話: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意思是,如果我們多做善事,雖然福報不一定立刻降臨,但是災禍卻早已遠離;經常做壞事的人,不一定會馬上遇上厄運,但福報卻早已遠離了你。

行善不一定指望得到報答,其實在行善的過程中,你已經得到了福報。懂得與人為善,與身邊的人關係融洽,紛爭自然就少,煩惱之事也就不見蹤影;反之,如果壞事做盡,把身邊的人都禍害了個遍,自己早晚會因此取禍。即便身邊的人能容忍你,也會對你避而遠之。久而久之,你就會被孤立,成為受人厭惡的人。

二、《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本是道家經典著作,教化人們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宣揚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的正能量。

關於善惡禍福的問題,《太上感應篇》上也有一句話: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句話表明,福報和災禍都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招致的。行善作惡產生的果報,不會憑空消失,而是如影隨形地伴隨我們一輩子。

佛陀說,微微一善,種永劫善根;慈心一發,災消智朗。福禍不是上天註定,天地是無私的,而是有因才有果,你最終收穫什麼果實,取決於你撒下什麼種子。我們今天的處境,都是由從前的種種經歷造就;而今天的所作所為,又將直接決定將來的境遇。

《佛說無量壽經》也說:善人行善,從明得明,惡人行惡,從苦得苦,從冥得冥。切勿對自己種下的惡因心存僥倖,為了一己私利走上歧途,我們要時刻謹記,任何惡行終將得到報應。敬畏之心常有,方能得享福報。

三、《東嶽大帝寶訓》

這是一篇道家所謂的「神仙語錄」,文字間處處充滿人生智慧。其中一句話膾炙人口: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贈。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語句闡明,行善積德之人,其功德如同是春天花園裡的青草,雖然每天的增長不明顯,但時時刻刻都在增長。為惡之人,就如磨刀的石頭,雖然在磨蹭間看不出磨損的程度,但時間一長,其富德必然有所削減。

人為什麼要行善積德?《三世因果經》裡講明善惡因果的規律,無論是帝王將相、販夫走卒,都有百年歸西一切成空的一天,唯獨你在世間積累的因果卻不空,要隨著你生生世世地輪轉。雖說行善積德積累的福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堅持不懈地去做,必然會對身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古人常說:與其積錢積穀,不如積德。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行善積德不在一朝一夕,而在長年累月的堅持。積小善成大善,堅持日行一善,將善良變成一種習慣。

天道循環,周而復始。行善之時雖未見福,作惡之時雖未見禍,但終究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若春草,惡如砥石,善增惡損,一切昭然,所以「損人利己,切宜戒之」,「衣食隨緣」,自然知足常樂,不可苛求「緣」外之樂也。

天地無私,禍福之道,全在人心。人生有八苦,痛苦的本源大多起於自心,用慈悲化解痛苦,用行善積德給別人帶去快樂,人行好事,莫問前程,3冊佳篇3句話,念到做到當下獲福報。

相關焦點

  • 「相貌」裡面藏著「因果」,也是福報的表現
    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從來不用忙,因果業力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運勢,我們的相貌也會被因果業力所影響。為什麼說慈眉善目,慈悲的人,就會顯現善的相,這就是相由心生的道理,所以說一個人的相貌,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福報。
  • 讀《地藏經》,能獲得3種福報,功德不可思議
    尤其是對治當下我等少善根福德因緣的眾生,使我們信因果輪迴,修福修慧,《地藏經》最契理契機的。《地藏經》上有講到,得聞此經一句一偈,墮惡趣者便能當即解脫,獲得的福報不可為喻,而且常有諸天護法衛護,這就是《地藏經》經文的加持力。但有的人把《地藏經》都倒背如流了,為何生活條件都沒有變化,經文的加持力呢?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我們學佛之人要清醒地認識到,福氣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要想修福,就要修善,善心善行,要多去利益他人,一個人越是貧困、越是福薄,越要有善的發心,不可嗔恨抱怨,否則越是無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 燒香拜佛,牢記3句話,福報自然來
    燒香拜佛前,我們要明白這三句話,理解拜佛的真正意義,這樣再去拜佛時運氣就會越來越好,福報就會自然來。第一句話:燒香拜佛的意義在於能夠內心清淨,見到自己清淨的自性。我們燒香拜佛求求財富,求保佑,福報。但是這些福報和財富不會直接來到你身邊,他是通過我們的內心來起作用的。
  • 佛教:這3種人最有福報,看看有你嗎?
    」佛門中講因果,我們不必去羨慕別人的善果,卻可以學習別人,廣植善因。所謂「福禍無門,唯人自招」,世人想得瓜得豆,卻不知栽瓜種都,到頭只能一場空。那麼,福報究竟從何處來呢?我們凡夫愚痴,為了名聞利養,常走錯路,譬如請客、送禮等等。結果「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身邊聚滿了攀緣名利的人,一旦自己失勢,所有一切都會如煙消雲散。
  • 因果業報
    次法——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連載二)---張善思居士  第二目 因果業報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第二節眾生輪轉五道的罪福報應  接著我們就來為大家講解《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佛陀講到此經非常重要,佛陀說把這部《罪福報應經》跟大家宣傳的功德是無量的,因為這部經教導了眾生六道輪迴、因果業報的道理;所以佛陀說宣傳這部經的人,將來可以親自值遇賢劫千佛5,並且親自奉侍供養,而且不會墮入三惡道或是八難6 之地,並且還可以得到戒定慧。
  • 念誦禮拜南無觀世音菩薩,要想得到福報,首先要做到兩個字
    念誦禮拜南無觀世音菩薩,要想得到福報,首先要做到兩個字。在我國有四大著名的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再有就是觀世音菩薩。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的美譽,可見觀世音菩薩和我們有很深的緣分。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
  • 這3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你嗎?
    知因果,方能改命運,也最令佛菩薩歡喜。這3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看看有你嗎?一、心存敬畏,懂得感恩之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一個人如果沒有敬畏心,便會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也由此會招來諸多禍患。再強大的人,在天地面前也是異常渺小的,為人處世,須知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因果,才能走得更久更長遠。
  • 佛教:最消耗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佛家常說一句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世上的任何事皆不離因果,如那句偈語所說: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佛教:因果不饒人,生活中有3件事,不要亂說
    為了自己美好的夢想,行善事,說好話,存好心,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為自己種下善因,果報自然殊勝。 積善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有雄厚的財力,也不一定要付出勞累的體力,有時候一個善念,就能積累無量福報,正如佛家所言,一切法由心想生。 一個人思想善,言語善,就擁有了積累福報的根基,老話講:「一言可以致福,一言亦可致禍。」所以言語的力量也不可忽視,禍從口出,經常犯口業,因果不饒人。本文就和大家分享,語言的忌諱,在生活中,有3件事,不要亂說。果報來得快。
  • 如果你真的信佛,這3種話請勿去說,因果不饒人!
    這就好比,最初我們並不知曉「因果」一樣,但聽聞之後,明白之後,就會「相信因果」一樣。《太上感應篇》中雲「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一個人的福禍,其實從一個人的嘴中就能知曉。若一個人喜歡說一些傷害他人,引導他人作惡的話,那麼他的惡果和災禍,自然比別人多。為何呢?因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 「舉頭三尺有神明」:最損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世上的任何事皆不離因果,如那句偈語所說: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因果故事~行善改命必須要持之以恆!
    袁先生曾經將【感應篇】、【功過格】等勸善的書相贈。孫邵先生因而日日以善行自勉,可以說做到兢兢業業,不敢違背準繩的地步。  當他年紀四十多歲之時,當年辛辛苦苦參加拔貢考試而得到的縣令職位,竟然因為不小心忤逆長官的意思,而落職回家,家境不再富裕。
  • 燒香拜佛,許願做到這3點,願望很容易實現
    人活一世,頭頂有青天,暗處有神明,因果報應不開玩笑,善人終有善報,惡人因果不饒。如是因,如是果,相信許多人對「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都耳熟能詳,就是不學佛的也都曉得這句話。但在寺院燒香拜佛時,有3種願望,不要許。能做到這3點的話,願望就很容易實現。第一,自私自利的願。一個人福報的大小、智慧的淺深,主要在於個人的胸懷。心胸越大的人,福報就越大,智慧越圓滿。如果心裡念念想的都是自己,智慧就不能現前,福報也會折損。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我們古老的文化中,早就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一個人的行為,就會產生因果,只有種善因才會有善果,而有些事絕對不去要去做,會受到因果嚴厲的懲罰,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一個也不要去做。一、不孝父母。
  • 大安法師:錯綜複雜的業因果報
    三世因果所傳達的是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是佛教勸善的語言,說教之詞,不是那麼回事。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生命輪轉的觀念,我們的神識不會隨著肉體的消滅而消亡。如果一個人接收了斷滅見,人死燈滅,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那他就很難接受三世因果的法則。實際上生命是流轉輪迴的,人死之後,神識(阿賴耶識)離開身體,它又要找尋一種生命的載體,在六道中輪迴。
  • 佛教:「禍事」來臨前,會出現這3種不好的跡象,要注意了!
    學佛的人應該都明白,萬法皆是「因果」,佛家言: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我們心中生起什麼樣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因」,它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即為「果」。「福禍無門,唯人自召」,人們往往認為災禍是上天安排的,其實大多數所謂「天災」其實都是「人禍」,是人自身的業力所感召的,背後都是有因緣的,並非無緣無故。所謂「命」,其實也都是個人的「因果」。常言道: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好事做多了,人人恭敬你;壞事做多了,人人厭惡你。「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行善的人自有天佑,作惡的人自作自受、自討其苦。
  • 這2種人,在邪淫面前,福報消耗很快,因果報應非常明顯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做「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句話之所以可以流傳千百年之久,是因為它透露著非常深刻的人生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懂得孝道的人,是很容易與天地大道相通的,生活和事業也會更加順利。而為什麼說萬惡淫為首呢?「淫」之所以被稱為萬惡之源,是因為它會催生一切惡念,「邪淫」會刺激增長我們的貪慾,從而導致我們心中的貪慾不斷增長,而為了滿足這些貪慾,我們就會做出各種殺盜淫妄的罪業。
  • 「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這句話對不對,通過3個故事就知道
    「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這句話對不對,通過3個故事就知道。民間流傳著「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還有說「禍害渣子活千年」。首先這句話說明人們還是相信「報應」的。「報應」說全了就是因果報應,佛教是講因果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萬事萬物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經歷著生滅無常的變化,但是因果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因果通三世,前世過去世今生和來世。好人之所以沒有好報,我們只是看到的是好人的這一世,他行善做好事了。但是前世和過去世也許做過惡事,而好人的今生惡的種子先成熟了,所以好人受到惡報,所以看上去好人沒好報。
  • 「舉頭三尺有神明」:若信因果,請不要傷害這3種人,因果不饒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也不是說萬法之外,因果為什麼不空?其實說因果不空,是說它有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轉變,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是轉變的;第二個現象是因果相續。所以說不空是說這兩樁事情,轉變跟相續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