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無私、因果自種,3冊佳篇3句話,念到做到當下獲福報 | 文 青衫文齋
佛家講究不昧因果,不落宿命,天地無私,所謂善惡有報,這就是說,眾生的命運可以自己掌控,可以去改變,積大功德,獲大福報。然而,福報的獲得要有正確的方法和原則。
佛陀告訴我們,善良之人必有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高僧大德們對於福報的見解,充滿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們細細感悟。
《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東嶽大帝寶訓》這3冊佳篇,是現代人不得不做的必修課,我們可以從這3冊佳篇中領悟「天地無私,因果自種」的至理,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去踐行。
一、《了凡四訓》
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訓》,是一本道德傳家的著述,作者把自身的生活體會,融入到儒釋道三家思想中,貫穿了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的傳統思想。
《了凡四訓》中有一句話: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意思是,如果我們多做善事,雖然福報不一定立刻降臨,但是災禍卻早已遠離;經常做壞事的人,不一定會馬上遇上厄運,但福報卻早已遠離了你。
行善不一定指望得到報答,其實在行善的過程中,你已經得到了福報。懂得與人為善,與身邊的人關係融洽,紛爭自然就少,煩惱之事也就不見蹤影;反之,如果壞事做盡,把身邊的人都禍害了個遍,自己早晚會因此取禍。即便身邊的人能容忍你,也會對你避而遠之。久而久之,你就會被孤立,成為受人厭惡的人。
二、《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本是道家經典著作,教化人們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宣揚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的正能量。
關於善惡禍福的問題,《太上感應篇》上也有一句話: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句話表明,福報和災禍都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招致的。行善作惡產生的果報,不會憑空消失,而是如影隨形地伴隨我們一輩子。
佛陀說,微微一善,種永劫善根;慈心一發,災消智朗。福禍不是上天註定,天地是無私的,而是有因才有果,你最終收穫什麼果實,取決於你撒下什麼種子。我們今天的處境,都是由從前的種種經歷造就;而今天的所作所為,又將直接決定將來的境遇。
《佛說無量壽經》也說:善人行善,從明得明,惡人行惡,從苦得苦,從冥得冥。切勿對自己種下的惡因心存僥倖,為了一己私利走上歧途,我們要時刻謹記,任何惡行終將得到報應。敬畏之心常有,方能得享福報。
三、《東嶽大帝寶訓》
這是一篇道家所謂的「神仙語錄」,文字間處處充滿人生智慧。其中一句話膾炙人口: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贈。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語句闡明,行善積德之人,其功德如同是春天花園裡的青草,雖然每天的增長不明顯,但時時刻刻都在增長。為惡之人,就如磨刀的石頭,雖然在磨蹭間看不出磨損的程度,但時間一長,其富德必然有所削減。
人為什麼要行善積德?《三世因果經》裡講明善惡因果的規律,無論是帝王將相、販夫走卒,都有百年歸西一切成空的一天,唯獨你在世間積累的因果卻不空,要隨著你生生世世地輪轉。雖說行善積德積累的福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堅持不懈地去做,必然會對身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古人常說:與其積錢積穀,不如積德。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行善積德不在一朝一夕,而在長年累月的堅持。積小善成大善,堅持日行一善,將善良變成一種習慣。
天道循環,周而復始。行善之時雖未見福,作惡之時雖未見禍,但終究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若春草,惡如砥石,善增惡損,一切昭然,所以「損人利己,切宜戒之」,「衣食隨緣」,自然知足常樂,不可苛求「緣」外之樂也。
天地無私,禍福之道,全在人心。人生有八苦,痛苦的本源大多起於自心,用慈悲化解痛苦,用行善積德給別人帶去快樂,人行好事,莫問前程,3冊佳篇3句話,念到做到當下獲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