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
當了爸媽後,我們最怕什麼?生病、寶寶生病……
某天夜裡看到一位友人發的朋友圈:「孩子不生病,你永遠不知道凌晨的兒科急診有多繁忙……」
同為父母,我可以切身體會到這位友人焦急的心情。熬紅了眼,管不了喝水吃飯,豎起耳朵聽廣播叫號,寶寶哭,媽媽們可能哭的更厲害,寶寶睡,又希望喚醒孩子看看情況。
總之,無不應驗了萬千父母心裡的那句話:真希望生病的人是自己……
我們清楚,寶寶生病幾乎是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事情,可不同的寶寶之間生病的頻次差距很大。為什麼有的孩子很少生病,有的孩子堪稱「小病包」?
不少家人認為,愛生病的寶寶是因為長期營養不均衡,或者天生體質差所致。
但真實原因還是某次生病前期,寶寶因為某些原因抵抗力變差了,這才讓細菌或病毒「有機可乘」,侵害了寶寶的健康。
那麼,如何鍛鍊寶寶的體質,提升抵抗力,儘量避免寶寶生病呢?家人們稍作分析,可以發現大部分寶寶在下面這三個時期最容易生病。
①6月齡後
寶寶滿6個月後,身體的協調性更好,大運動發展也不斷增強,活動範圍也相應擴大,較之前來說,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或物。
再加之精細運動不斷發展,寶寶的兩雙小手堪稱「掃地機器人」,什麼東西都要拿起來撿一撿聞一聞,甚至嘗一嘗,如果物品不潔淨,就會容易生病。
分析:這個月齡之前的寶寶可能從未生病,主要是因為他們從母體中攜帶出來的抗體還較為充足。
滿6個月後,這些通過胎盤傳輸至寶寶體內的抗體幾乎消耗殆盡,而寶寶自身形成的免疫力又十分有限,隨著他們的活動範圍增大,遇到病毒或細菌時,就會容易生病,形成「六月魔咒」。
②斷奶後
喝母乳可以為寶寶提供抗體,幫助寶寶建立健全自身的免疫系統,這已經成了媽媽們的共識。
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很多媽媽會選擇在一歲左右為寶寶戒斷母乳,而寶寶就容易在斷母乳的這段時間生病。
分析:中國營養協會、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等權威機構都建議,有條件的媽媽可以母乳餵養到孩子兩歲甚至更久。
因為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即可提供豐富的營養,又能為寶寶增強免疫力,不少媽媽都選擇餵養到寶寶一歲左右。
但免疫系統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能需要7~8年的時間。寶寶斷奶後失去了免疫力的來源,自身的抵抗力又跟不上,再加之斷奶還需要時間去適應和習慣,抵抗力低、易生病也就很好理解。
③剛入幼兒園時
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她不希望讓寶寶提前上幼兒園,就是因為幼兒園堪比「病毒大染缸」。
她告訴我,有鄰居家的寶寶在上幼兒園的第1年裡幾乎每月都要請假去醫院報到,能好好在幼兒園裡上課的時間,加起來也沒多少。
分析:寶寶年齡小,從比較單純的環境突然進入到集體生活的密切接觸場所,交叉感染很容易發生,往往一個孩子生病就能傳染一大波孩子患病。
再加上孩子剛入幼兒園,難免會在各方面不適應,情緒也要比以往緊張焦慮,這也會使得自身的抵抗力下降。
寶寶生病,受折磨的是全家人,有什麼辦法可以儘量避免呢?根據上面三個階段的特點,媽媽們可以採用下面這6項措施幫助寶寶鍛鍊抵抗力。
1)6月齡
我們知道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在給寶寶提供免疫力的同時,還會幫助他們塑造自身的免疫系統。比如母乳中所含的益生元就會幫助寶寶脆弱的胃腸道系統,生成更多的有益菌群。
若條件允許,媽媽可以適當推遲戒斷母乳的時間。不要擔心外人的眼光,只要媽媽和寶寶自己願意,延遲到寶寶一歲後甚至更久都可以。
當然,媽媽們也不用因此而有心理負擔,不管是否堅持母乳餵養,只要是最適合的選擇,就是對親子雙方都有益的事。
一些家人非常在意寶寶生活環境的衛生,在我的身邊,有每次母乳前都清潔胸房的媽媽,也有經常消毒玩具用品、禁止寶寶吃手或者把玩具放到口中探索的爺爺奶奶們。
其實,每個健康的人,在自然的環境條件下,都無法做到絕對無菌的生存狀態。過度的清潔,對寶寶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家人不妨多在細節護理上下功夫,悉心照顧寶寶,及時增減衣物,做到室內環境整潔就好。
2)1周歲左右/斷奶後
此時的寶寶已經開始出牙,消化能力也相應增強。隨著月齡的增長,輔食的地位逐漸凸顯,到了一歲後逐漸替代為主食,每日的奶量建議控制在500毫升左右。
蔬菜、水果、肉類、魚蝦等全都要跟上。只有營養均衡才能為寶寶的免疫力搭建提供豐富的「原料」,讓寶寶擁有更健壯的身體素質。
除了營養的補充,家人也不可忽視運動的重要性。
帶著寶寶做親子遊戲,去戶外感受踏青;既可以在遊戲中開發智力,又可以在大自然中探索萬千世界;讓孩子沐浴陽光,補充鈣質,打造更健康的體魄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3)初入幼兒園
有些家庭因為人手不夠讓寶寶提前進入幼兒園,有些家人擔心寶寶入園早了,學習跟不上而特意推遲半年至一年。
但不管早與遲,想要完全避免寶寶生病是很難實現的,畢竟孩子生活的環境遇到了巨大的改變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爸爸媽媽,我們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辯證的看待寶寶生病,寶寶的免疫大廈正需要在一次次的自我免疫,自我鬥爭中不斷賦能革新。
入園前,家人要積極主動的與寶寶溝通,儘量消除寶寶的牴觸心理;入園後,鼓勵寶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叮囑寶寶注意個人衛生,不要隨便抓玩具到嘴裡等等,儘量把不必要的染病風險降低。
就像前文中所說,寶寶生病是自我成長的一個必經之路。作為父母,我們肯定會感到煎熬擔憂,可焦慮的情緒並不能幫寶寶痊癒,也無法代替他們的病痛。
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沉著冷靜的應對,積極妥善的護理,只有這樣才能幫寶寶最快速的恢復健康,提升抵抗力。
今日話題:各位家人,您家寶寶生病時,是誰比較沉著冷靜?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職場媽媽育兒路,一位學習型的90後職場媽媽,關注寶寶的健康成長,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孕育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