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政治新聞網在當地時間12月14日的最新報導指出,美國國會正接近達成一項1.4萬億美元,約合9.16萬億人民幣的綜合性支出協議,以避免美國政府周五午夜關門的尷尬,並進一步增加將新冠疫情援助方案納入年終一攬子計劃的緊迫性。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1.4萬億美元並不是之前提到的908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所以,美國接下來的緊急支出就將達到2.3萬億美元,約合15萬億人民幣!
美國為了應對今年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只能開大「水龍頭」,讓美聯儲在市場上「放水」,現已接近瘋狂的程度。財政上的刺激是一輪接一輪的,從剛開始的1.3萬億美元,再到7000億美元,本來已經不少了,然而疫情卻不斷地惡化,到現在美國是不得不再「花」。對此,大家肯定都認為美國不會缺錢,反正不夠了就印唄。這也沒錯,美國財政部要是錢袋子「空虛」了,就會運用常用的手段——發債,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美國國債」或者說「美債」。
那麼,在如今債臺高築的背景下,這借錢的行為不但讓美國更接近「玩火」的邊緣,還會讓美國「左右為難」,惹來不少爭議。如果美聯儲買得多,那就是美聯儲繼續瘋狂印錢,雖然可以維持低利率水平,但市場的錢也會變多,美元就會越來越不值錢,同時也會推高通脹,這與美聯儲現時提出的貨幣政策,還暗示可以承受2%的通脹率或更高相符。正因為有了這個預期,近期美元貶值的預期就更強烈了,這也不難理解各國央行為什麼都在拋售美債了。另外,根據紐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於1958年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線」,就是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係的曲線顯示,當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因此,美國寧願忍受高通脹,也要放水,保就業。但這一切的前提是美聯儲必須買得夠,而且多。
那如果美債是市場買得多呢?換句話說,市場的錢就會變少,從而推高利率,債券的價格就會下跌,美元貶值的基礎也不存在了,但高利率會推高借貸成本,對美國經濟的復甦不利,所以美國根本不想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有一種說法是保美債,還是保美元呢?美國更像是給全世界擺好一個「賭局」,看哪邊的籌碼更多一些罷了。
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會有一定規模的負債,有負債不一定全是壞事,很多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可能會背負一定的債務。而美國不斷地靠發債來維持經濟的繁榮,本來就是條「不歸路」,你以為美國自己就不知道嗎?當然知道了,所以財政刺激的金額一次比一次小,都低於市場的預期,雖然停不下來,美國也要確保發債的速度和經濟的硬增長成正比,這才能讓惡性循環看起來也很是「美好」。
在短期內,這種做法確實行之有效,但凡事物極必反,過度發債總有一天會引火上身。從年初至今,美聯儲已經夠勤快的了,印出了超過3萬億美元,約合近19.6萬億人民幣,如果還要印2.3萬億美元,大量增發貨幣所帶來的後果,最終都會稀釋美元的價值,威脅到美元甚至美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