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丨美聯儲會「縮表」嗎?

2020-12-11 騰訊網

不考慮前文數據面釋放出的「縮表」的蛛絲馬跡,美聯儲實際上也並沒有主動縮表,資產購買仍在繼續,僅是節奏放緩。而在此前的公開市場委員會證詞中,美聯儲也強調其貨幣政策在未來的持續性。

文/吳昊,私募基金中匯潤生特約研究員

最近幾周,美國股市經歷了大幅向下調整,雖然三大指數的跌幅還沒有超過10%,但部分高估值的科技股股價已經下跌超過20%,並且影響到了其他主要資本市場。

一部分觀點將下跌的原因指向了經濟與股市的背離和科技股高估值的不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投資者開始擔憂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特別是對「美聯儲是否會開始縮表」問題提出擔憂。

那麼,美聯儲真的「縮表」了嗎?又是什麼影響了其中長期政策調整呢?本文將分析最近聯儲一系列操作的意圖,並試圖判斷美聯儲貨幣政策與資產負債表變化的可能性。

01 縮表恐慌

最近的兩周,美國資本市場確實出現了較大的震蕩。

分析除了將目光投向「高估值」科技股拖累市場外,美聯儲是否會收縮資產負債表的不確定性,也影響到了市場的交易情緒。

一般情況下,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如果預計未來經濟衰退,股票市場就會預先反應,出現下跌。但事實上,總有一些人要在市場一致預期之前,先預測經濟,並且試圖阻止經濟衰退(或燙平經濟衰退的波動),這些人就包括美聯儲的經濟師們。

當經濟出現衰退/過熱的風險時,美聯儲就會通過下調/上調利率的方式調控。但對聯邦基金利率等的調控只能對短期利率見效(當然最重要和最可信的貨幣政策工具還是短期利率調控,詳見摩根史坦利經濟學家David Greenlaw等人的論文《聯儲資產負債表影響力的懷疑論》 A Skeptical View of the Impact of the Fed’s Balance Sheet),但在某些極端風險中,一種叫做量化寬鬆的操作成為拯救經濟的特效藥,因為它能夠調控長期利率(一般指10年國債利率)和刺激創造更多私營部門的信貸需求(量化寬鬆中應用到了所謂的「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即為反過來賣出3年以下的短債,買入6-10年的中長期國債和MBS,以引導長期利率下行)。

本質上,我們今天討論的縮表(反之擴表)就是量化寬鬆政策對美聯儲的帳本的直接影響。美聯儲在經濟出現危機時(一般會出現流動性風險),在市場上購買國債和MBS(房地產抵押債券)等資產,將貨幣投放到市場中,為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這時,買回來資產將計入美聯儲帳本——資產負債表上。所以,量化寬鬆帶來的就是美聯儲的擴表,同時,經濟被刺激,金融市場就會趨於穩定(或大幅上漲,詳見經濟學教授Robin Greenwood等人的論文《作為金融市場穩定工具的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The 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 as a Financial-Stability Tool)。

2007年次貸危機前,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不到一萬億美元,但是到2015年12月美聯儲退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時,其資產負債表負已經達到4.5萬億美元,之後開啟了漫長的縮表之路。

圖片說明:次貸危機後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

2020年,美聯儲在疫情爆發後快速反應,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0的同時,開啟了第四輪的量化寬鬆,大手筆買入國債與抵押債券資產(還有一系列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美聯儲下手也真是夠猛,到6月初,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從3.8萬億美元快速膨脹到7萬億美元以上,創造了美聯儲歷史上最大的資產持有量。同時,擴表的速度遠遠超過前三次的量化寬鬆,美聯儲是一口吃成了一個胖子,瞬間噸位增重一倍之多。

當然,刺激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美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快速回升,資金大舉買入美國核心資產——網際網路科技股。

而對於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應該保持「膨脹」還是保持「苗條」的討論,眾說紛紜。但是有觀點認為:維持龐大的資產負債表和高超額儲備金,可能會限制美聯儲調控長期利率的能力,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詳見:經濟學教授Peter Fisher的《聯儲應該膨脹還是苗條》Should the Fed「Stay Big」 or 『Slim Down』?)。

但是無論如何,當下投資者已經開始猜想美聯儲是否會進入「縮表」階段,這樣的猜測在情緒面上加劇了市場的下跌。

02 縮表的蛛絲馬跡

事實證明,縮表的擔憂是實際客觀存在的。

美聯儲最新(截至9月9日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41/current/)的資產負債表顯示,聯儲總資產較前一周又減少70億美元,至7.01萬億美元;自6月10日峰值以來,下降了1580億美元。

當然,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有許多與量化寬鬆無關的資產帳戶,這些項目會影響到我們分析數據,但如果深入觀察細分項,我們篩選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上與量化寬鬆相關的項目包括: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回購(Repo)、特殊目的實體(SPV)、央行流動性互換。

因為流動性風險已經解除,所以,特殊目的實體、回購以及央行互換等都額度都在下降。比如:美聯儲向其他國家央行提供的流動性互換正逐漸暫停,9月9日披露的餘額從5月份的4490億美元峰值下降至720億美元,減少了170億美元。美聯儲通過財政部入股的特殊目的實體購買的資產(一般聯儲向SPV提供借款,隨後特殊目的公司購買資產),明細將反應在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

圖片說明:PDCF:主要經銷商信貸額度;MMLF: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工具;PPPLF:工資保障計劃流動性工具,美聯儲用它從銀行購買PPP(公私合營)貸款;CPFF: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CF:公司信貸工具,購買公司債券、債券ETF和公司貸款;MSLP:大眾貸款計劃;MLF:市政流動性便利工具;TALF:定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

從上表的數據可以看出,美聯儲購買公司債券和公司債券ETF的公司信貸便利工具(上圖黃色部分)餘額為448億美元,幾周來基本保持不變。8月沒有購買任何公司債券ETF,美聯儲可能基本上已從公司債券市場退出。此前,聯儲掌門人鮑威爾也表示了,美聯儲已經成功地創造了寬鬆的信貸市場環境,不會繼續創造更多的信用泡沫。

另外,國債和MBS是聯儲購買的最大資產。住房抵押債券(MBS)的規模較為穩定,目前,MBS的到期受到過手本金支付 (Pass-through principalpayments) 的影響,在抵押貸款得到按期償還、提前還款或最終清償時,MBS持有者餘額會降低,在當前放貸利率創歷史新低,抵押貸款再融資大潮襲來的情況下,這些過手支付的金額會大幅增加,從而導致聯儲資產負債表上的MBS餘額出現縮水,美聯儲不得不買入更多的MBS以維持其持倉規模。另外,由於MBS的結算需要花上3個月才能完成,所以很多時間上的不確定性造成MBS的資產的高位波動。自6月24日以來,美聯儲的MBS餘額基本上保持在1.95萬億美元的水平。

圖片說明:美債購買規模變動

最後是國債,最近一周的購買額度是70億美元,總規模已經達到4.39萬億美元。自5月下旬以來,美聯儲以平均每周140億美元的速度增持國債(購買額減去到期額的淨額),所以一周70億的購買也處於平均水平之下,作為量化寬鬆最主要的部分(財政部發債,美聯儲印鈔購買),美聯儲最近有些無心又無力。所以,從數據面看,市場分析美聯儲正在慢慢退出債券購買。

03 真「縮」嗎?我看難...

縮表對於無論債市還是股市都是具備中短期的影響的。比如2013年伯南克任期時的「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擔憂停止資產購買)導致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市場動蕩。

一般而言,我們需要分清楚「放緩擴表」和「縮表」的區別。

放緩擴表可能是間隙性的波動,當下,如果疫情不能根本地解除,貨幣政策很難退出,而縮表則是貨幣政策的180度轉變。比如,2015年之後,美聯儲是在貨幣正常化之後,開啟了縮表,這是在後危機時代,美國經濟緩慢復甦後,必須與必要的轉變。

上一次危機來自於2007年爆發的次級貸,並在之後蔓延到全球,造成了較為長期的全球性經濟衰退。

樂觀者會認為,這類因為經濟和金融系統的內在因素而引發的危機,是相對長期的影響,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消化,相較之下,本次因為新冠病毒而引發的危機是外因導致的,一旦在疫情逆轉,比如疫苗或者特效藥能夠被成功研製,經濟就會快速扭轉,重回正軌。在IMF與世界銀行對於2021年經濟的預測中可以看出,經濟學家對這一觀念深信不疑。

這樣的假設似乎合情合理,基於這樣的分析,這次美聯儲超常規的貨幣政策是可能「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本輪量寬的特點鮮明,一是下手狠,據統計,自2020年3月16日之後的13周時間裡,美聯儲總資產規模擴張了2.9萬億美元,相比第一輪量寬時,13周擴表1.3萬億美元;其次是精準,上輪因為次貸危機,輸送的流動性主要精準買入MBS,這次的對象是國債,美債的增量佔比達到7成。以上證明了量寬確實來的又快又狠,但會去也匆匆嗎?

上文筆者說了,外因導致經濟的下行會因為解決外部問題而讓經濟快速恢復,所以,可能讓第四輪量化寬鬆去也匆匆。但是,這次疫情有一個特點——疫情的傳染性與西方社會的觀念(比如:限制個人的自由)。

數據顯示,美國真正地相信疫苗安全性的人的數量還不夠高,不考慮疫苗的量產問題,如果可以全民接種,在很多國家,有多少人會選擇抵制接種疫苗呢?這就讓疫情很難在美國快速徹底地消除,為經濟埋下隱患。

圖片說明:各國對疫苗安全性的信任度

另一方面,美聯儲目前貨幣政策三大指標:1失業率;2 通脹目標(調整為容許2%以上的通脹);3金融系統穩定與健康度。三個問題都還有待觀察,而且對於通脹的調整也能體現出美聯儲的關注除了「量」還有「質」,如果經濟不是持續且健康地恢復,政策加持不會立馬退出。

第三是美聯儲獨立性最近一年一直受到挑戰,白宮對聯儲的影響力依舊很大,川普總統很難容許聯儲的「鷹派」政策轉變。

不考慮前文數據面釋放出的「縮表」的蛛絲馬跡,美聯儲實際上也並沒有主動縮表,資產購買仍在繼續,僅是節奏放緩。而在此前的公開市場委員會證詞中,美聯儲也強調其貨幣政策在未來的持續性。

當然,一切還需要分析美聯儲對外釋放的種種信號。北京時間9月17日,美聯儲將公布利率決議,這將成為我們再次觀察美國長期政策調整的窗口。

相關焦點

  • 灼見丨美聯儲會「縮表」嗎?|貨幣政策|資產負債表|美聯儲|量化寬鬆
    不考慮前文數據面釋放出的「縮表」的蛛絲馬跡,美聯儲實際上也並沒有主動縮表,資產購買仍在繼續,僅是節奏放緩。而在此前的公開市場委員會證詞中,美聯儲也強調其貨幣政策在未來的持續性。一部分觀點將下跌的原因指向了經濟與股市的背離和科技股高估值的不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投資者開始擔憂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特別是對「美聯儲是否會開始縮表」問題提出擔憂。那麼,美聯儲真的「縮表」了嗎?又是什麼影響了其中長期政策調整呢?本文將分析最近聯儲一系列操作的意圖,並試圖判斷美聯儲貨幣政策與資產負債表變化的可能性。
  • 美聯儲縮表是什麼意思 美聯儲縮表對股市的影響
    ,繼續刷新紀錄收盤高位,此前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美聯儲)暗示,預計在年底前再次加息,並宣布10月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  一如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暫時維持利率不變,但在美聯儲暗示儘管近期通脹數據疲弱,仍將在年底前加息一次後,投資人對12月加息的預期改變。  正如預期的那樣,美聯儲還表示,將於10月開始縮減約4.2萬億美元的公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投資組合,最初將每月到期證券再投資規模減少至多100億美元。
  • 美聯儲縮表,耶倫說,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今年以來,美聯儲就一提再提縮表的事兒,因此這次確定10月開始縮表,大家並不覺得震驚。  縮表是個什麼意思呢?  這個「表」指的是國家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這個帳本上記著央行的資產和負債。可想而知,要是資產負債表擴大,就意味著政府部門累積了好多甚至是巨額債務,總槓桿率也一定居高不下。
  • 拆解美聯儲百億美元縮表的「魔鬼細節」
    北京時間9月21日凌晨,美聯儲議息會議正式宣布,被動式的縮表進程將於今年10月如期開啟。對於這一符合預期的結果,仍存在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儘管短期影響不大,但縮表的長期市場影響值得密切監測。在今年6月發布縮表的詳細方案後,美聯儲於7月隨即更新了SOMA帳戶(美聯儲系統公開市場操作帳戶)的預測報告,依據既定的縮表方案,以今年10月為起點提出了三種可能的縮表路徑。在「高負債」、「中負債」和「低負債」的不同情境下,美聯儲的證券持有規模需分別降至3.5萬億、2.9萬億和2.4萬億美元。
  • 功夫在降息之外:美聯儲政策框架的十字路口
    借入準備金為美聯儲的貼現貸款,非借入準備金主要來自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由於貼現貸款全部會存入法定準備金,因此美聯儲對貼現貸款帶來的準備金變動控制力較強,而公開市場操作帶來的非借入準備金變動則是央行被動的選擇,控制力較弱。
  • 美聯儲史上6次縮表:5次造成美股下跌,最近兩次伴隨加息
    例如,第二次石油危機後,美聯儲在1976年12月首次加息,一年後開始實施縮表操作;科技網絡泡沫形成後,美聯儲在1999年6月首次加息,2000年2月才開始縮表。在處理特殊危機後,美聯儲會先加息再縮表,並隨後以降息來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美聯儲縮表是什麼意思-美聯儲縮表時間表將在9月宣布 - 國際財經...
    至誠網(www.zhicheng.com)7月24日訊  北京時間24日彭博稱,有41位經濟學家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美聯儲將在9月宣布縮減資產負債表計劃的時間表,然後在12月再次上調利率。
  • 川普提名Goodfriend加入美聯儲 他會是一個「好朋友」嗎?
    摘要:川普最新提名的美聯儲理事Marvin Goodfriend擁有央行工作經驗,他高度支持負利率,公開批評美聯儲的QE政策。這樣一位待定理事對美聯儲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教授Marvin Goodfriend被川普提名為美聯儲理事。
  • 展望2019| 美聯儲由「鷹」變「鴿」,還能加息幾次?
    但市場波動也好,川普試圖政治幹預也罷,撇開這些「雜音」,僅僅出於對美聯儲雙重目標達成進程的預判,美聯儲在2019年的加息及縮表的路徑究竟會如何呢?又會對市場產生何種影響呢?加息2~3次仍是普遍共識伴隨美聯儲2018年12月的「鷹派」加息及「鴿派」展望,目前,2019年再加息2~3次成為市場分析師普遍的觀點。
  • 美聯儲否認但被分析師拆臺
    來源:金融界網站停止「每月500億美元」的縮表,然後開始每月600億美元的擴表。美聯儲迅速從每個月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約500億美元,轉為目前每月擴大600億美元,既顯示出美聯儲在多變政治環境下面臨的困難,也表明嘗試去實時調整那些對市場敏感的系統所蘊含的風險。
  • 美聯儲將繼續保持漸進加息節奏
    耶倫稱,美聯儲上個月已公布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計劃細節,如果美國經濟表現大體符合美聯儲預期,她傾向於相對較快執行「縮表」計劃,將通過逐步減少對持有的到期證券本金進行再投資,以縮減目前約4.5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
  • 周曄:美聯儲這一次加息有什麼不同?
    ——論FED調整IOER的原因和動機某國有大行交易員周曄在6月的美聯儲會議上,美聯儲(FED)除了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區間上調至1.75%-2%之外,美聯儲還將用於控制聯邦基金利率的超額準備金利率(IOER)提高了20個基點至1.95%,而不是常規的25個基點。
  • 對話美聯儲前副主席費希爾:12月仍會加息,無需過度擔憂美國衰退
    針對加息路徑、美聯儲獨立性、如何應對未來的衰退等問題表達了獨到的見解。他稱:「分析師預計,美聯儲在12月20日加息的概率為70%,但全球經濟、美國經濟前景都有所弱化,美股昨天又大跌500點,美聯儲是否會進行今年第四次加息,還是等到明年再看,成了關鍵的問題。」但費希爾也表示,他相信美聯儲會傾向於對當前美國經濟增速展現信心,並對近期下降的通脹率表示關注,仍會選擇在12月加息。
  • 一隻眼睛看降準,另一隻眼睛看聯儲縮表放緩
    關於這次央行全面降準的影響菠菜已經寫在小號「菠菜的星空」(ID:bojinlicai)裡,降準對房價的影響分析我們團隊小白菜周末的文章全面降準來了,房價會漲嗎?剛需上車時機在哪?也討論了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單說說美聯儲這個周末的態度: 超預期的非農指數(31.2萬人,預期18.2萬),給美國經濟強勁反彈做了背書,也是給美聯儲加息創造了一個客觀條件。
  • 說好的加息不加了,美聯儲為何變卦?
    美聯儲變卦了。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部分核心成員在2018年12月時曾預計2019年美聯儲將有兩次加息。北京時間11日凌晨,美聯儲公布的3月會議紀要則顯示,大部分美聯儲官員預計今年加息次數將降至零次,此外,還計劃今年9月末將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
  • 如果你是美聯儲 會在12月會議上耍什麼花招?
    美聯儲若停止資產淨購買,資產負債表將會下降。若拋售所持資產,即主動縮表,收緊貨幣政策。若新增資產購買與到期資產規模相抵消,或僅延續到期的資產購買規模,而不新增資產購買,則資產負債表規模維持不變。只有維持資產淨購買,或在再投資到期資產的基礎上增加資產購買,資產負債表才會增加。
  • WeTrade FX眾匯:美聯儲年內加息或已無望 美元急跌黃金躥升
    據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美聯儲7月利率決議聲明發布後,今年9月加息25個bp的概率從7.7%下滑至3%。美元暴跌再次觸及13個月新低,黃金盤中暴漲近10美元。由於FED聲明偏鴿,市場加息預期不足,據ING的分析師預測,黃金價格未來有可能升至1280美元。
  • KAPLAN:預計工資壓力在未來數月將升高; KAPLAN:美聯儲主席需要...
    KAPLAN:預計工資壓力在未來數月將升高;KAPLAN:美聯儲主席需要能夠自行進行經濟分析;KAPLAN:美聯儲縮表將對市場影響有限;KAPLAN:美聯儲非常接近實現充分就業使命 更多黃金外匯原油行情分析交流合作添加微信
  • 美聯儲大規模印鈔,為何近期人民幣兌美元不升反跌?
    二、美國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截止5月27日,美聯儲總體資產負債表規模達到7.15萬億美元,而2019年8月份美聯儲在結束次貸危機縮表時,美聯儲負債表總規模為3.59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裡,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張了3.56萬億美元,幾乎翻了一倍。
  • 一文縱覽今晚美聯儲決議操盤指南!
    【美聯儲決議日前瞻:今晚哪些看點不容錯過?】鑑於美聯儲出臺寬鬆政策看起來已板上釘釘,經濟學家們將關注焦點投向未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與其同僚會如何傳達他們的計劃?他們會立場強硬地暗示這是「一次性」降息嗎?他們會開啟秋季再次降息的的大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