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將過,疫情未走,各國唐人街都怎麼樣了?

2020-12-11 金臺資訊

一年將過,疫情未走,各國唐人街都怎麼樣了?

轉眼已是2020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猶在,多國遭遇第二波疫情,各種「封鎖令」、「居家令」再次下達,剛有些復甦跡象的各行各業又面臨新一輪挑戰。

各國唐人街也未能倖免。作為華人商家和中餐館集中的地段,唐人街在疫情中受到較大打擊,如何突破疫情陰霾、探索新的出路,成為每一個唐人街面臨的必答題。

美國唐人街:心懷希望 在生存中掙扎

截至當地時間12月7日,全美新冠確診病例數累計已超1500萬。疫情造成了美國社會經濟急劇萎縮,唐人街更是首當其衝直面壓力。遊人減少、商鋪陸續關門……過去熙來攘往的街區現已門可羅雀。

資料圖:當地時間9月6日,顧客在美國舊金山唐人街街頭用餐。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舊金山唐人街一家經營著中國工藝品的商鋪正準備歇業。從業已有54年的店老闆埃迪·歐解釋說,疫情不是他關店的唯一原因。他說,目前經濟不好,也不再有遊客,唐人街恐怕需要三四年才能恢復,他認為是時候關店退休了。

舊金山旅遊協會稱,與上年度相比,2020年的遊客數量減半,旅遊支出也下降了近七成。與此同時,唐人街商鋪的生意急劇下降,利潤微薄的餐館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

儘管如此,但人們願意相信,唐人街也曾有過在逆境中生存的歷史,這一次它也終將經受住考驗。正因為心懷希望,人們用自己的方式開始積極行動。

「唐人街小巷旅遊」就是舊金山華埠社區發展中心的一個創新性項目。這是一個由年輕人主導和設計的項目,內容是對唐人街街區和小巷展開歷史文化旅遊,最大的特色是從以往的線下實地遊轉變為未來線上的「虛擬遊」。

在紐約曼哈頓,百年老店「永安和」發起了「給唐人街的情書」計劃,向大眾徵求文章、詩詞、畫作等,希望以各種藝術形式表達對唐人街、對華埠的感情,帶給社會更多正能量,並向外界傳達堅定和信心。

紐約社區組織還舉辦在線活動「我們的唐人街地標:過去,現在,將來」,介紹華埠地標建築及歷史文化,希望讓社區再度活躍起來。

澳大利亞唐人街:商家焦慮 政府來幫忙

受疫情和國際邊境關閉的雙重影響,澳大利亞經濟一度陷入低迷。唐人街等旅遊區因中國遊客及留學生的減少,受到的影響尤為巨大。

資料圖:當地時間4月8日,雪梨空蕩蕩的唐人街「保持社交距離」的提示廣告格外醒目。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羅尼·勞在雪梨Haymarket唐人街開美髮沙龍已有多年,她說,她的顧客大多數來自中國,疫情期有人選擇了回國。羅尼·勞說:「我問他們什麼時候回來,他們說不知道。」她表示,疫情給生意造成重創,營業額減少了90%。而國際邊境預計到2021年才能完全開放,這讓她開始陷入焦慮。

同樣在唐人街經營的商戶老闆紛紛表示,他們的營業額也在大幅減少,希望政府能夠儘快取消旅行禁令。

為了提振當地餐飲業,墨爾本市議會近日出臺了新措施,開展唐人街戶外餐飲業務。

按照計劃,墨爾本唐人街區域的主要道路將在周末時禁止車輛通行,餐廳從而有更多的戶外空間;商戶的營業範圍也將擴大到人行道和路邊花園,可以為顧客提供更多美食。

據悉,墨爾本市議會和唐人街區域協會已經展開合作,致力於推動戶外餐飲發展。這也是維州政府價值1億澳元的墨爾本城市復甦基金的一部分。

新加坡牛車水:創新思路 打造新露天餐飲模式

在新加坡,唐人街又稱「牛車水」,因早年當地沒有自來水、街上牛車運水的情景非常普遍,因而得名。

12月1日,新加坡牛車水美食街在經歷了停業、重開等反覆後,最終整裝重發,再次熱鬧營業。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為應對疫情,推出了新露天餐飲模式。

美食街經營方主管黃偉詩透露,牛車水美食街在整修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重新構思美食街的大方向,以吸引本地顧客。她欣喜地說,試營運期間,食客都覺得在牛車水美食街戶外用餐、吃火鍋和燒烤是很特別的體驗,還表示喜歡裝修後的布置裝潢。「目前來看,一切進行得不錯。」

資料圖:2020年,新加坡牛車水少了中秋市集,一些店面也收檔不做生意,逛街的人稀稀疏疏,少了佳節前的熱鬧。(新加坡《聯合早報》陳來福 攝)

35歲的呂珏葳是牛車水美食街一家攤位的老闆,他說,選擇這個時候進駐牛車水,一方面是為了傳承家族生意,同時更是希望能打造出自身品牌。他說:「很多早期的華人攤販都在牛車水起家,入駐牛車水美食街就像歸根一樣。」

對於在後疫情時代經營美食攤位,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經營理念。他認為,除了要遵循傳統做法,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以外,提升食物品質、加強員工培訓等也很重要。而且,疫情時期,店鋪選址不僅要考慮人流,也要考慮整體地理位置以及送餐服務的能力。

英國唐人街:生意難做 中餐業主積極自救

12月2日,在剛結束為期四周的封城之後,英國政府正式實施「加強版」應對新冠肺炎防疫限制三級體系。

政府防疫措施嚴格,遊客減少,「唐人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英國湖南同鄉會秘書長方剛不無感慨地說。

倫敦某中餐館經理姚迪也說,唐人街餐飲業普遍面臨店鋪租金高昂、防疫管控嚴格、人流量不足等諸多難題,不少餐館迫於經營壓力,已遺憾關門。

與此同時,也有中餐業主積極自救,不僅開闢了生鮮配送、小程序點餐等服務,更是發展了中餐團購等新業務,求生欲更加強烈。

位於唐人街的川菜館「峨嵋一派」開業已有10年,今年迫於形勢壓力,第一次開展團購業務。店主Yoki坦言,作為中餐團購的「萌新」,剛開始也充滿了波折。送餐、菜品保鮮等都是團購業務面臨的新難題。

她透露,在經歷一系列挫折後,送餐方式、團購價格等都做出了調整,消費者現在既可以享受優惠又不用去太遠的地方取餐了。

米齊臨合伙人熊鵬則是另闢蹊徑,在生鮮派送業務之外,推出了小程序平臺「米齊臨美食匯」。他介紹,這個程序可以更好地實現唐人街聯合點餐的功能。

他說,目前在倫敦註冊的商戶大概有近30家,不僅僅局限於唐人街周邊,而是遍布全倫敦,商家在平臺註冊並上傳菜單,就能實現相應的訂餐和點餐服務了,非常方便。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雖然形勢艱難,但眾多唐人街的經營者依然抱有希望,在努力堅守。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堅守的不只是生意,更是一份精神寄託,「唐人街是華僑華人的第二個家」,即使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來源:中國僑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唐人街探案》帶紅了各國的唐人街,世界八大著名唐人街都在哪?
    一部《唐人街探案》收穫了口碑和票房,同時很多國內的小夥伴也對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充滿了興趣。一說「唐人街」很多人都知道是用中國的朝代「唐」來命名的,因為唐朝在世界影響較大,所以「唐人街」成了「China town」的代表。
  • 多國唐人街開始甦醒了
    新的生機悄然出現 再苦再難也要堅持  多國唐人街開始甦醒了(僑界關注)  唐人街(或名「中國城」)曾是華僑華人在海外聚居的地區。歷經歲月變遷,不少唐人街逐漸演變為以華人經營者為主的商業街區。  近來,隨著海外疫情趨緩,多國陸續「解封」,唐人街也陸續復工。然而,各國唐人街面臨的情況各不相同。
  • 國人都在說去泰國太危險,那住在曼谷唐人街的華僑是怎麼樣生活?
    他們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帶到這裡,在飲食方面,泰國菜受到中國的烹煮方法影響很大,與潮州菜相近。泰語中也滲入了一些潮州語。唐人街的好幾條街道滿是中餐廳、中式貨商店一家挨著一家,紅底黃字的中文招牌隔得幾百米就能看見,老舊的中式建築、路邊滿口中文的商販和住戶都讓人置身在中國沿海小城的錯覺。
  • 加拿大人突然集體湧進多倫多唐人街!華人超市爆滿,還有人這樣說…
    多倫多市民自發上街支持華人社區隨著疫情的擴散,恐慌的情緒也在世界蔓延。不少歧視現象發生,華人社區「受冷落」,華人商家的生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昨天下午,多倫多市民JayPitter自發組織,號召大家一起在唐人街」走街」並光顧華人商鋪!一起支持華人社區,消除歧視,為中國加油!結果獲得了超多市民支持和響應!
  • 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唐人街,能否在疫情下倖存?
    近日,多家外媒將鏡頭聚焦美國唐人街,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這些曾經門庭若市的街區如今門可羅雀,當地商鋪和居民們正在為生存而掙扎。生機不再位於舊金山市的唐人街是美國最大、最古老的唐人街,也是移民的燈塔和「美國夢」的起點。
  • 《唐人街探案3》「誰是Q」最新預告,定檔大年初一,能否破40億?
    從預告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電影定在2021年春節檔,將於2021年大年初一上映。《唐人街探案2》講述了秦風想到紐約參加世界名偵探大賽,唐仁「假結婚邀請他過來參加自己的婚禮」欺騙秦風到美國紐約,等到秦風到了以後,才發現所謂的結婚只是一場騙局。而是叔叔為了那些巨額獎金才將自己騙過來的,最終秦風運用他機智的大腦成功破案。
  • 多國遭遇第二波疫情,封城令再次下達!新加坡等國唐人街掙扎著
    轉眼已是2020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猶在,多國遭遇第二波疫情,各種「封鎖令」、「居家令」再次下達,剛有些復甦跡象的各行各業又面臨新一輪挑戰。 各國唐人街也未能倖免。
  • 溫哥華唐人街或將消失!華人老闆痛哭關店!店家們都撐不住了
    加拿大新冠疫情疫情持續至今,不少小型企業再也撐不住了,溫哥華唐人街上不少經營商店的商家就在最近遇上了困難。李女士(Jin Li,音譯)在唐人街上經營著一家名叫Chinese Art Crafts的商店,出售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商品。
  • 實拍泰國首都曼谷的「唐人街」,你看看跟現在的中國差距多少年?
    所謂「唐人街」,是中國人聚集在海外的地區,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都有規模不同的唐人街,但要說亞洲地區規模比較大的幾個唐人街,不得不提到其中位於泰國首都曼谷的「唐人街」。曼谷的「唐人街」位於曼谷市內西部,是曼谷市全體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其規模和熱鬧在東南亞各國的「唐人街」都可以說是一、二。曼谷「唐人街」的商業非常發達,雖說各種商場的店鋪鱗次櫛比,人氣也非常高,但曼谷的「唐人街」有200多年的歷史,這裡的大部分房屋陳舊,充滿懷念的氣氛。因為是「唐人街」,所以在這裡做生意的幾乎都是中國人,到處都能看到中文招牌。
  • 深度:只收現金、不願花錢上外賣平臺,疫情中美國唐人街苦苦掙扎...
    因此,當新冠病毒大流行,所有餐廳關閉時,幾乎沒有人能夠享受到他們的食物,迫使他們要面對現實,考慮如何將餐廳現代化,而這可能會重塑整個街區歷史悠久的服務風格。唐人街從19世紀70年代左右開始成型,一直設法保留了服務於移民勞工階層的特點,即使財富和時間改變了周圍幾乎所有的社區。可是,唐人街紮根於歷史的一些傳統,卻使它成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街區之一。
  • 《唐人街》是如何煉成的:UCLA社會學教授周敏的學術之路
    唐人街你印象中的唐人街是怎麼樣的?如果你問一個美國人這個問題,他腦海裡面可能會浮現出髒亂的街道、擁擠的人群、破舊的樓房,充斥著站街女、小賭檔甚至鴉片館。經過好萊塢和美國主流媒體從19世紀以來對華裔社區或明或暗的形象塑造,唐人街變成了一個光怪陸離異域風情的犯罪淵藪。
  • 電影插曲唐人街探案2 掀翻全宇宙的《Happy扭腰》
    大年初一的這部唐人街探案2應該說是搭建起了這一系列電影的一個基本框架。以「世界偵探大賽」匯集全球各地的有名偵探,拉開偵探世界的格局。這部電影中引入了世界各國的名偵探的人設,除了中國的神探還有來自日本、美國、印度、阿根廷等國的名偵探。並且為他們進行了排名。
  • 澄清不實之詞,各國政要、主流媒體和華人社團紛紛發聲力挺中餐
    來源標題:澄清不實之詞,各國政要、主流媒體和華人社團紛紛發聲力挺中餐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海外的中餐館生意受到重創,各國政要、主流媒體和當地華人社團紛紛發聲,力挺中餐。「英國的中餐館生意跌了一半以上,唐人街的中餐館受影響最大。」
  • 電影《唐人街探案3》最早將於暑期檔上映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伍碧怡)3月9日,據《天津日報》,電影《唐人街探案3》導演陳思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唐人街探案3》受到疫情的影響確實很大,目前要看電影市場的恢復情況擇期再映,最早也要到暑期檔,也可能選擇明年的春節檔。
  • 當聖誕碰上疫情,各國人民聖誕怎麼過?
    在廣大基督教國家,聖誕節無疑是它們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對於這些國家來說,聖誕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還是一個從12月25日到1月1日的假期。這個假期類似中國的春節,一家人可以團聚在一起,走親訪友、互送禮物,共同慶祝。很多國家普遍都會把聖誕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寫在法律裡,比如美國的U.S. Code. 6103。不少還會明確規定在聖誕期間可以領到一個月的工資——也就是年終獎。
  • 德國無唐人街 新生代移民歷史不長(組圖)
    但在漢堡這個最早發現「中國角」的地方,如今居住著的一萬多華人卻未能重現「小中國」的輝煌,甚至在整個德國都未再建立唐人街?  「德國沒有移民國家的歷史根基,缺乏形成華人聚居區的基礎。」漢堡中國協會副會長陳求義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目前在德的華人大多為最近二三十年移民過去的,不像荷蘭、英國、法國那樣擁有悠久的移民歷史。
  • 在「唐人街」過中國年,餃子炒麵老乾媽,管夠~
    因為每座城市都有一條「唐人街」,長長短短的街區小飯館裡,承載的是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和華夏骨風。 檳城唐人街 元素最豐富的唐人街 檳城是鄭和下西洋時就曾擁有的地名,如今幾百年過去,不少中國移民都在馬來西亞的檳城留下了足跡。比如策劃「黃岡起義」的孫中山先生,文人畫家徐悲鴻鬱達夫亦在這裡呆過。
  • 人間亦自有銀河,帶你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泰國
    《唐人街探案》大家應該都有看過吧,對這部電影裡的唐人街想必印象深刻。唐人街這個詞的意思是不是說中國人在外居住的地方,其實不然,如今世界各國的唐人街,正在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讓世界各國人民體會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
  • 各國春節發紅包都有什麼習俗匯總 紅包應該給多少合適
    ­  各國的華僑華人雖然身在海外,但是只要過中國新年,發紅包這個習俗是不會缺少的。­  「發紅包」寓意祈禱新一年裡幸福、平安、健康,互道恭喜發財也是一種良好祝願,是所有人不可或缺的一種儀式。年夜飯後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傳說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 歐洲各國疫情怎麼樣?數據一路攀升,多國「二次疫情」恐坐實
    於此歐洲疫情發展撲朔迷離、各國抗疫措施莫衷一是、對再度「封城」「投鼠忌器」的關鍵時刻,在本報繼續即時推出歐洲疫情最新數字播報外,我們媒體集團巴黎、倫敦、法蘭克福、維也納、羅馬、馬德裡六地採編人員聯動,特別推出這個「歐洲大國疫情綜合報導」,力求對疫情最新發展、數字、各國專家解讀、各國最新抗疫措施等進行比較、未來趨勢走向等,進行全景聚焦,更好地服務在抗疫中的旅歐華僑華人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