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天河體育中心都有許多前來鍛鍊健身的市民。圖為天河體育中心的跑道和指示牌(南方周末 史諒/圖)
2020年12月1日晚,一位市民在廣州市天河體育中心跑步時,突然倒地。據網友拍攝視頻顯示,彼時有數位市民對其進行心肺復甦按壓,但29分鐘後救護車趕來,已無力回天。在公共場合配置「急救神器」AED再度成為公眾熱議話題。
據公開信息統計,今年11月以來,廣州已發生三起在公共場合倒地猝死事件,其原因均為心源性猝死。面對此類猝死,目前院前急救領域的共識是及時進行心肺復甦和自動除顫,儘早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12月2日上午9點半,天河體育中心行政主管部門、廣州市體育局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天河體育中心尚未配備AED等急救設備,原因是「目前沒有相關規定要求天河體育中心必須配備AED」。
根據微信小程序「救命地圖」查詢發現,距離天河體育中心最近的AED設備位於天河體育中心外直線距離400米開外的廣東外經貿大廈3層的一所私營醫院內,而上述三起猝死事件的發生地均未顯示裝有AED。
近年來,在城市公眾區域,如公共運動場所、交通樞紐、大型商場配置相關AED的呼聲漸高。上海、深圳兩地均已在火車站、地鐵站、商場、高校等人流密集場所和公共領域裡配備了上千臺AED急救設備。北京市亦於10月27日宣布,年底前將在7條地鐵共105個站內全部配置AED,並於2022年底前實現重點公共場所AED設施全覆蓋。
但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發現,廣州的AED配置情況並不理想:數量少、管理機構並不明確、迄今未明確全面布局AED裝配時間。配置AED由誰來管,配置難點在哪裡?廣州市AED的配置進展需要進一步追問。
公共場地該不該負責?
實際上,這並非廣州天河體育中心發生的首起市民運動倒地猝死案例。
2019年3月16日傍晚,市民小陳來到天河體育中心籃球館打球。18時30分,小陳突發暈厥兩次後倒地。在小陳倒地期間,曾有數位球友和聞訊趕來的志願者對小陳進行徒手心肺復甦。其間,體育中心多名工作人員多次查看並詢問情況、並撥打120急救電話,18分鐘後,救護車趕到,小陳最終還是因心源性猝死離世。
之後,小陳家屬以天河體育中心未設置急救站、值班醫生,以及未提供急救設備AED或藥品為由,將天河體育中心、廣州市體育局告上法庭。
2020年8月7日,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判決,最終因「目前我國並無要求必須為室外籃球場館配置AED的明文規定」,不能直接認定天河體育中心存在過錯。但判決指出,天河體育中心發生的猝死並非首例,天河體育中心應該根據活動場地和消費群體的特點,更合理履行其安全保障的義務,最終判定,天河體育中心對小陳的死亡後果承擔10%的法律責任,並賠償小陳家屬9.6萬餘元。
針對該案件,廣州市體育局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為何目前還未在天河體育中心配置AED,「(如果需要布設AED)同時還需要配備多少醫護人員,相關的編制怎麼解決,都需要商討。」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東諾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雷建威在2020年廣州市「兩會」期間,曾與數位廣州市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希望廣州市提高公共場所AED設施的配置密度,同時大力推進心肺復甦急救知識普及。
雷建威對這一判罰,持有不同看法。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心源性猝死不可預知,要求天河體育中心承擔責任,目前的確找不到依據。但雷建威認為,個案可以推動社會進步,從尊重生命的角度出發,地方政府或立法機關應該填補當下缺失的依據和機制。「這一案件正好反映當下社會需求,就AED的配置進行立法不是為了便於追究誰來承擔民事責任,而是希望通過對普遍配置AED進行硬性規範,以便在需要幫助時真正發揮其作用。」
AED數量和服務有限
2017年,在廣州市紅十字會、廣州市旅遊局和廣州市應急協會共同推動下,一批AED在廣州市正佳廣場、北京路步行街、花城廣場、廣州塔、白雲機場等公共場所上線。
據多個平臺數據統計,廣州市可見的AED主要由社會團體投放、企業捐贈、單位採購三種形式。廣東省應急協會目前在廣州市243個應急站裡一共配備了83臺AED,是廣州市規模最大的AED設備投放方。
廣東省應急協會工作人員徐寧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批包含AED的應急站均由省應急協會自行投資建設。曾嘗試爭取政府資金支持,暫還未能落實。因AED需要一定資金,省應急協會目前只能優先保障已有站點的維護,組建了專門團隊在市內各個應急站點之間巡檢,確保站點設備可用。這批AED的位置信息均可通過「微應急」應用程式查詢。
目前,一臺AED設備大致需要2萬-3萬元,兩三年需要更換一次電池,正常的AED使用一次,就需要更換電極貼片,此外還有檢修和維護成本,由於投入和維護都需要成本和人工,使得AED設施的配置存在一定難度,誰來出資、怎樣維護、誰來使用都是目前很現實的問題。
12月5日,南方周末記者來到上述投放站點之一的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投入此站點的AED,安裝三年多來曾被打開使用過,平日裡有人定期檢查、維護設備,但只有每天10:00-21:00的服務時間,才能取到相關設備。
除此之外,廣州市AED位置信息還能通過微信小程序「救命地圖」查詢,除放置在公共場所的AED外,還有相當部分AED放置於行政機關、寫字樓內部,總體來看,目前廣州市在公共場所的 AED 設施數量較少,在地鐵站等人流密集處,也未現AED的蹤影。南方周末記者隨機撥打兩處AED設備的聯繫電話,均無人接聽。
雷建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今年的廣州市兩會建議中,他們總結廣州AED布設存在四方面問題,包括設施使用率較低,公眾對AED使用知識缺乏了解,公共場所配置數量少、地鐵站、公交站等人流密集處尚未安裝,缺乏有效途徑獲取AED配置準確數據。
廣東省應急協會安置在海珠區江海大道的應急站,AED放置在右上方,掃碼可開啟(南方周末記者 汪徐秋林/圖)
誰來牽頭AED落地?
2020年11月20日,廣州市地鐵站內,一位乘客在車廂內倒地,雖有同車的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徒手施救,但這名乘客還是不幸離世。
事後,廣州地鐵集團表示,按照廣州市衛健部門的統一部署,廣州地鐵正在做安裝AED設備的準備工作。但問到地鐵裝配AED具體進展,廣州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還在積極推進,雖然設備安裝在地鐵,但過程中會涉及很多不同部門,「年底前會把相關的事落實下來」。
由於缺乏統一政策指引,此前AED在不同一線城市裡推進的模式並不相同。
2016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鼓勵有條件的場所和單位配備AED,同時鼓勵具備急救技能的市民對急危重患者實施緊急現場救護,經過培訓的場地工作人員,可使用AED等急救器械進行緊急現場救護。截至2020年3月,上海在公共場所共配置AED1400餘臺。
2017年,深圳市啟動「公眾電除顫計劃」,由政府財政出資購置AED,安裝在機場、地鐵站、高校、體育館等公共場所,由深圳急救中心管理。截至2020年8月底,深圳市政府採購的3500臺AED已經全部安裝完畢,成功挽救近20人的生命。
繼宣布了全市重點場所AED覆蓋的時間表後,2020年11月27日,北京市衛健委還宣布同時將加大對地鐵員工的培訓力度,2021年底將培訓8000人,到2022年,80%的地鐵員工都將具備使用AED的能力。
而廣州市在AED的配備過程中具體涉及多少部門,是否會有牽頭單位,南方周末記者先後詢問了數個行政部門。廣州市委宣傳部新聞處工作人員表示,AED的推動由廣州市衛健部門牽頭,廣州市急救醫療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市民進行AED使用和相關急救知識的培訓,由廣州市紅十字會推進。截至發稿前,廣州市衛健部門和廣州市紅十字會的電話無人接聽。
2020年6月,在廣州「兩會」上,雷建威針對AED的鋪設提出建議,他認為不僅要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標準,還需制定政府規章、規範性文件,使AED的配置管理規範起來。此外,還提出建議發布統一的「AED地圖」、開展全民急救知識倡導和普及、將AED的購置配備納入2021年廣州市政府民生實事。
提出建議後,雷建威收到了來自廣州市紅十字會、廣州市衛健委的回覆。回復件指出,廣州市衛健委已擬好AED配置安裝的規範性文件,並正在就此文件公開向市民徵詢意見,並已經將購置配備AED放入有關部門的重大工作中。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到今年8月,廣州市衛健委曾就《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健康廣州行動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提到「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社會應急救護能力」,但未提及AED安裝配置的具體日程。
雷建威認為政府的態度「總體來說是積極的」,但依然期待廣州市能夠儘快在公共場所全面配置AED。
(應受訪者要求,徐寧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汪徐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