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社會上早戀現象嚴重,因早戀引起的悲劇比比皆是,如離家出走,學習成績下降的,或是發生性行為懷孕墮胎,嚴重者自殺的也不少見,當然也有早戀者雙雙學習成績上升,共同考上好大學,成就一段佳話,但這畢竟是鳳毛麟角,所以還是不提倡早戀。
但自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早戀問題是愈演愈烈,防也防不住,所以在青春期戀愛的研究中,有這樣一種聲音,即不要把初高中學生的戀愛定義為早戀,認為這是人發育到一定階段正常的需求,合理引導即可,再者戀愛也是人成長的一種很重要的經歷體驗,這種經歷體驗可以為以後的婚姻伴侶選擇積累經驗,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好處,所以早戀也可以叫做「早練」。
對於這種觀點更不敢苟同,嚴防死守都防不住,認可了早戀,那青少年們更是肆無忌憚了。但無論反對還是贊同,不得不說,早戀是個非常棘手的社會問題,處理不好影響甚大,所以這裡筆者從專業性學的角度來談談早戀,究竟多大年齡談戀愛叫早戀,它有哪些危害?為什麼不提倡早戀?
由於現在生活條件好,營養豐富,小孩子發育普遍較早,十一二歲就有初潮遺精現象,當身體發育出現這種情況時,說明第二性徵也開始了發育,身體將走向成熟,並且初步具備生殖能力,這時人體內的性意識就會覺醒,有了一定的性慾,並開始關注異性,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其次,現在步入文明社會,青少年男女在學校共同學習,形成了一種男女間不受監督自由交往的狀態,給早戀提供了環境基礎,在封建社會就不存在這種現象,因為把女性都鎖在閨房,男女間見不上面,自然就不可能有戀愛現象了。以上是兩個最根本的原因,其它原因也兼而有之,如家庭教育缺失、對性的好奇、對成人的模仿、追求愉悅、內心空虛、叛逆心理、性教育的缺失、青少年互相攀比心理、社會文化或不健康的兩性信息影響等。
在自然界,所有的動植物一旦具備生殖能力,進入繁殖季節就立即參與繁殖,此時也認為其成熟了。但人類有所不同,人類的成熟有兩個標準,身體成熟和心理成熟。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現代女性在18歲左右卵巢才完全發育成熟,而男性一般也在17歲最晚19到20歲身體各器官完全發育成熟,平均18歲身體完全發育成熟。
而心理成熟的年齡恰巧也在18歲,這是許多社會學家和法學家論證過的,所以過了18歲,通常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權力,不再受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這個年齡對事情的好壞,有了基本的判斷能力,能獨立承擔行為帶來的後果。所以說人類發育到18歲才算成熟了。
談早戀或者自由戀愛,就不得不談性行為,否則就是掩耳盜鈴,早戀發生性行為是一個大概率事件。雖然進入青春期,身體便具有一定的生殖能力,產生了性慾,但在18歲之前,發生性行為危害很大。對於身體,容易傳染性疾病,發生懷孕墮胎會對女性傷害很大,且更容易得婦科疾病;而且此時發生性行為會影響身體的發育。
在心理上,此時正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時期,性行為不僅是身體的接觸,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它會直接影響到價值觀的建構,一旦因為性而形成不好的價值觀,如追求性由自、性快樂,放縱自我,性濫交等,對今後的人生和婚姻幸福影響很大。
當然早戀不等於過早發生性行為,通常早戀相對單純,不以發生性行為為目的。但談戀愛時,一般兩個人獨處並會做些親密舉動,這會引起雙方的性亢奮,這是性的自然規律,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此時需要強大的意志抵抗內心想發生性的衝動,這種情況在成年人中也是很常見的,何況兩個充滿好奇想法的青少年。多次的親密舉動和內心抵抗後,性本能會消磨一個人的意志,最終導致兩人擦槍走火,偷吃禁果。即使每一次都能成功抵制想法,但在事後也容易對當時的情境產生性幻想,從而導致自慰過度,影響身心健康。
其次,早戀其它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的想著對方,花出更多的精力和父母老師鬥智鬥勇,影響學習;被父母或老師批評容易生出一些不好的情緒,叛逆,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等。
從上述可以看出,18歲以前,人的身體心理均未完全發育成熟,屬行為限制。而戀愛是一種社會行為,也是一個人成長的正常需求,擁有一定的戀愛經歷有助於以後的婚姻幸福,而且也提倡自由戀愛。但18歲以前談戀愛,容易使身體亢奮發生性行為或是形成其它不好的習慣,嚴重者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
其次這種經歷會參與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建構,大概率會對今後人生產生負面影響。所以18歲前戀愛謂之早矣,稱為早戀。
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應該與其溝通,讓孩子形成底線思維。這種思維對人生在關鍵問題上的抉擇,起著很大的助力作用,如允許孩子出去調皮搗蛋,但底線是不能吸毒、不能18歲前談戀愛,不能賭博等等。當一個孩子形成這種底線思維後,他就知道哪些事不能做,碰到誘惑時就會做出合適的選擇,讓人生不至於走入歧途。
青少年在成長中也要有意識的形成三種能力。首先需要學會認識事物的對錯,早戀在微觀上,因其自身欲望驅使和異性純摯的友情,讓其難以罷手,但就宏觀上說,當一件事學校家長社會都反對時,可能真理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也並非舉世皆醉己獨醒,很有可能是自己錯了,要學會適當的否定自己,客觀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對事物複雜性的認知有限,學會否定自己則不會走向極端和偏執,更容易虛心學習,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走向成功。
其次要學會控制約束自己,這不只是青春期的事,而是人一生的必修課,成年人也經常面對各種誘惑,只有學會約束欲望和控制自己,才能讓今後的婚姻家庭幸福,事業順利。再次要學會遵守規則和底線,今後人生將會遇到各種規則,唯有遵守規則,才不至於犯錯,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人們不對反戀愛,但反對早戀,早戀和戀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就像《盜墓筆記》裡的彼岸花一樣,讓人產生美好的幻覺,但不知道將人生引向何方,從人漫長的一生來看,沒必要因為兩三年可有可無的戀愛,將往後幾十年美好人生都暴露在早戀心理陰影的危險中。
在社會引導和學校的管理中,也應該給學生樹立一個18歲前不能談戀愛的底線,這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也是依法治國,依法指導社會管理的一種實踐,因為18歲以後,青少年具有一切民事行為能力和公民權利,相對獨立,在法律上,已經不能限制其自主的合法行為,更多的只能是一種引導,而不是強制。
那18歲後是否就可以自由戀愛發生性行為呢?這個問題將會在後面關於性的社會治理文章中,給青少年、家長和社會一個滿意的答案,感興趣的關注一下,持續分享有價值的,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性科學知識,讓社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