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成功不再靠洪荒之力,而更多地表現為溝通、服務、協調……而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靈活等都成為了優勢。如何將女性這種「微軟」的力量,轉化為真正有實力的優勢,父親功不可沒。
很多家庭似乎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兒時對父母有著甜蜜的依戀,但是在慢慢進入青春期之後,卻出現了很多的衝突和冷戰。很多父母絞盡腦汁的都想不通,為什麼父母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對父母卻避如蛇蠍。
原本親密的關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爸爸是女兒》或許存在著答案。
《爸爸是女兒》改編自日本作家五十嵐貴久的演義風行《父女七日變》,影片重樞紐述了一閉於父女因不料調換了身材後,爆發的一段搞笑而溫暖的體驗。
雖然故事情節極其搞怪詼諧,但是其中卻有著最真實的親子關係,讓我們更加了解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和父母日漸冷漠,作為父母又要怎樣走進青春懵懂時期孩子的世界?
女主度妍小時候曾說著嫁給爸爸,但隨著年齡逐漸的增長她和爸爸的關係好像越來越遠。即使兩個人都在家裡,說話也要靠媽媽來傳遞,即使兩個人上班和上學同路也能像沒看見一樣走過,明明坐的是同一輛地鐵兩個人卻要坐在不同的車廂......
這樣的父女關係讓作為爸爸的元相泰感到十分困惑和傷心,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哪裡做的不好,讓女兒這樣排斥他。
於是爸爸元相泰忍無可忍,在銀杏樹下質問女兒:爸爸滿足你一切要求,只希望你好好學習,這個難道就那麼難嗎?你只需要考上大學就行,到時候戀愛談個夠,你知道爸爸在外面有多辛苦嗎?
似乎很多家庭都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父母認為自己為兒女付出了所有,但是兒女卻絲毫不懂得珍惜,父母想要用自己的經歷替兒女規避一些不好的選擇(早戀、不好好學習),兒女卻絲毫不領情。所以不少父母都感到十分的痛心:你經歷的這些,曾經我都經歷過,你為什麼就是不聽我的勸告呢?
卻很少有父母真正的思考:我的經歷對孩子是否真的有用?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中間會依照自己的選擇,走向屬於自己的經歷,父母應當尊重且理解孩子的選擇,放手讓孩子經歷,讓孩子自我成長。
爸爸嫌棄女兒學習不努力,看不到自己工作的辛苦;女兒埋怨爸爸不理解自己,只知道給自己施加壓力。
終於有一天父女倆的矛盾爆發了:如果你來過我的人生,你就不會說出這種話了!後面一場車禍,讓女兒成為了父親,父親變成了女兒,彼此體驗對調的人生。
女兒變成了化妝品庫存組的科長,發現爸爸在公司原來是被孤立的,被上司看不起,被手底下的員工議論,卻還要因為生活迎著笑臉去和人家應酬。
爸爸則變成了高中生,穿著害怕走光的短裙,以為考試是件容易的事,但真正自己開始學習的時候,才知道成績提高是多麼的困難。
即使自己通宵達旦的學習,最後還是讓女兒的成績從中等變成了倒數……這位父親終於體會到了孩子學習的壓力:孩子的學習並不簡單。
做父親時一直排斥女兒喜歡的男生,在成為女兒之後慢慢接觸發現原來女兒的早戀並沒有那麼可怕,孩子間懵懂又單純的愛戀其實也是青春期美好的存在。
不能太多早戀失敗的例子,導致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早戀問題上都極其的敏感,感謝這兩位影響了孩子的學業,影響了孩子的生活,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發展。
這就導致了很多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早戀的苗頭時,都想要將孩子的這一點情愫扼殺在搖籃裡。但父母卻忽略了,在青春期裡面產生情愫,原本就是青春的必經之路,父母一味的壓制孩子的情愫產生,對孩子來講還有可能是有害無益。
早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以自己認為對的經驗強加在孩子的人生之上,幹預孩子對於人生的選擇,導致孩子在選擇的道路上搖擺不定,最終駛離正確軌道。
雖然《爸爸是女兒》主打輕鬆詼諧的畫風讓不少觀眾都感到十分好笑,但是細想整部影片內容也是異常戳中觀眾們內心深處的柔軟。
特別是影片當中,父女兩人經歷過身體的互換,達成和解,互相理解彼此的難處和不易時,女主的一段話也引起人們的深思:爸爸,你到底在擔心什麼?難道是因為你自己是爸爸所以習慣性的擔心嗎?
一語中的戳中了父親的心:原來很多時候自己都是在以自己的經歷而習慣性的認為,孩子也會在選擇過程中因為做錯而受到傷害,因此總是無法避免的為女兒擔心……
父親的思想也成功傳到給觀看影片的觀眾:自己是否真的因為太多莫須有的擔心而影響了孩子本身的發展?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因為對孩子過多的擔心,而選擇幫助孩子規避一些風險,讓孩子成長的更好,但事實上在絕大部分的問題當中,父母所謂的經驗對孩子一點用都沒有,一味的說教和擺道理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想要遠離父母。
而真正愛孩子就應當給孩子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讓孩子能夠追求自己想要的一生,這才是父母對於孩子最有力的養育。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他們也終將學會正常地成長,而父母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孩子習慣性的擔心,讓孩子追尋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