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影響著女兒的一生,放開習慣性的擔心,讓孩子追尋想要的人生

2020-10-03 育兒萌喵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成功不再靠洪荒之力,而更多地表現為溝通、服務、協調……而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靈活等都成為了優勢。如何將女性這種「微軟」的力量,轉化為真正有實力的優勢,父親功不可沒。

很多家庭似乎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兒時對父母有著甜蜜的依戀,但是在慢慢進入青春期之後,卻出現了很多的衝突和冷戰。很多父母絞盡腦汁的都想不通,為什麼父母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對父母卻避如蛇蠍。

原本親密的關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爸爸是女兒》或許存在著答案。

《爸爸是女兒》改編自日本作家五十嵐貴久的演義風行《父女七日變》,影片重樞紐述了一閉於父女因不料調換了身材後,爆發的一段搞笑而溫暖的體驗。

雖然故事情節極其搞怪詼諧,但是其中卻有著最真實的親子關係,讓我們更加了解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和父母日漸冷漠,作為父母又要怎樣走進青春懵懂時期孩子的世界?

一、你的經歷是你自己的,永遠不會成為孩子的

女主度妍小時候曾說著嫁給爸爸,但隨著年齡逐漸的增長她和爸爸的關係好像越來越遠。即使兩個人都在家裡,說話也要靠媽媽來傳遞,即使兩個人上班和上學同路也能像沒看見一樣走過,明明坐的是同一輛地鐵兩個人卻要坐在不同的車廂......

這樣的父女關係讓作為爸爸的元相泰感到十分困惑和傷心,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哪裡做的不好,讓女兒這樣排斥他。

於是爸爸元相泰忍無可忍,在銀杏樹下質問女兒:爸爸滿足你一切要求,只希望你好好學習,這個難道就那麼難嗎?你只需要考上大學就行,到時候戀愛談個夠,你知道爸爸在外面有多辛苦嗎?

似乎很多家庭都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父母認為自己為兒女付出了所有,但是兒女卻絲毫不懂得珍惜,父母想要用自己的經歷替兒女規避一些不好的選擇(早戀、不好好學習),兒女卻絲毫不領情。所以不少父母都感到十分的痛心:你經歷的這些,曾經我都經歷過,你為什麼就是不聽我的勸告呢?

卻很少有父母真正的思考:我的經歷對孩子是否真的有用?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中間會依照自己的選擇,走向屬於自己的經歷,父母應當尊重且理解孩子的選擇,放手讓孩子經歷,讓孩子自我成長。

二、你認為對的經驗,不一定是有用的

爸爸嫌棄女兒學習不努力,看不到自己工作的辛苦;女兒埋怨爸爸不理解自己,只知道給自己施加壓力。

終於有一天父女倆的矛盾爆發了:如果你來過我的人生,你就不會說出這種話了!後面一場車禍,讓女兒成為了父親,父親變成了女兒,彼此體驗對調的人生。

女兒變成了化妝品庫存組的科長,發現爸爸在公司原來是被孤立的,被上司看不起,被手底下的員工議論,卻還要因為生活迎著笑臉去和人家應酬。

爸爸則變成了高中生,穿著害怕走光的短裙,以為考試是件容易的事,但真正自己開始學習的時候,才知道成績提高是多麼的困難。

即使自己通宵達旦的學習,最後還是讓女兒的成績從中等變成了倒數……這位父親終於體會到了孩子學習的壓力:孩子的學習並不簡單。

做父親時一直排斥女兒喜歡的男生,在成為女兒之後慢慢接觸發現原來女兒的早戀並沒有那麼可怕,孩子間懵懂又單純的愛戀其實也是青春期美好的存在。

不能太多早戀失敗的例子,導致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早戀問題上都極其的敏感,感謝這兩位影響了孩子的學業,影響了孩子的生活,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發展。

這就導致了很多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早戀的苗頭時,都想要將孩子的這一點情愫扼殺在搖籃裡。但父母卻忽略了,在青春期裡面產生情愫,原本就是青春的必經之路,父母一味的壓制孩子的情愫產生,對孩子來講還有可能是有害無益。

早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以自己認為對的經驗強加在孩子的人生之上,幹預孩子對於人生的選擇,導致孩子在選擇的道路上搖擺不定,最終駛離正確軌道。

三、放開習慣性的擔心,讓孩子追尋想要的人生

雖然《爸爸是女兒》主打輕鬆詼諧的畫風讓不少觀眾都感到十分好笑,但是細想整部影片內容也是異常戳中觀眾們內心深處的柔軟。

特別是影片當中,父女兩人經歷過身體的互換,達成和解,互相理解彼此的難處和不易時,女主的一段話也引起人們的深思:爸爸,你到底在擔心什麼?難道是因為你自己是爸爸所以習慣性的擔心嗎?

一語中的戳中了父親的心:原來很多時候自己都是在以自己的經歷而習慣性的認為,孩子也會在選擇過程中因為做錯而受到傷害,因此總是無法避免的為女兒擔心……

父親的思想也成功傳到給觀看影片的觀眾:自己是否真的因為太多莫須有的擔心而影響了孩子本身的發展?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因為對孩子過多的擔心,而選擇幫助孩子規避一些風險,讓孩子成長的更好,但事實上在絕大部分的問題當中,父母所謂的經驗對孩子一點用都沒有,一味的說教和擺道理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想要遠離父母。

而真正愛孩子就應當給孩子一個理想的生長環境,讓孩子能夠追求自己想要的一生,這才是父母對於孩子最有力的養育。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他們也終將學會正常地成長,而父母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孩子習慣性的擔心,讓孩子追尋想要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父女再親密,這3件事父親也別當著女兒的面做,會影響孩子一生
    都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更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家中增添新的成員,不少父母化身為寵女狂魔,其中父親更甚。不少父親日常生活中張口閉口都是"我女兒...",不難看出父親對於孩子的降生是非常高興的,而且女兒往往更喜歡粘著她們的父親。爸爸們看到自己可愛的女兒總是忍不住要炫耀一番,但別忘記了,男女之間是存在差異的。
  • 誰是女兒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父親!父親!父親
    以下是研究人員通過大量數據得出的結論:父親對於年幼女兒的影響☆ 與父親關係密切的初學走路的小女孩更善於解決問題。☆ 與父親一起生活的6歲小女孩在大腦發育測試中得分更高。☆ 與父親一起生活的6歲小女孩更能適應學習的壓力。
  • 夜分享丨好父親,是女兒一生的底氣
    「我絕對不要嫁給像我爸那樣的男人」父親,是女孩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也是對女孩最有影響力的男人,尤其是可能影響到她未來的親密關係。英國達勒姆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親如何對待女兒,會影響女兒未來如何選擇人生伴侶。
  • 「看到拿著離婚協議書的女兒,父親不禁握緊了拳頭」
    雖然離婚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但當本應該美好的婚姻走到離婚這一步,無疑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而離婚這件事也一定會給當事人帶來很多的影響。但是離婚所帶來的影響,卻不僅僅限於我們自己,同樣會因為孩子離婚而受到打擊的,還有我們的親人和朋友,他們同樣十分關心我們,會因為我們的痛苦而感到悲傷,也會因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而失落。
  • 父親缺席的家庭教育,影響兒子、女兒一生的事業,乃至家庭幸福
    心理學上講,父母親在孩子年幼時的陪伴對孩子未來的工作、情感、生活會有很深遠的影響,父親的缺席,對兒子的事業、女兒的情感影響更大。父親缺席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特徵?父親缺席,女兒將來容易遇上渣男,兒子可能一生平庸這樣的說法可能大家覺得會很扯
  • 心理學分析:童年受過的傷,怎樣影響孩子的一生
    02不被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心理學有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從小越缺乏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越容易變得偏執。但凡長大後擁有這個東西時,就會竭盡全力的去想要更多。丈夫賴弘國想要搭上她的肩,她立馬神經緊張,試圖走開;兩人外出散步時,阿嬌也習慣性的與賴弘國保持了一點距離;當賴弘國說「我會每天讚美老婆五次以上」,阿嬌聽到這句話,立馬黑了臉,還翻了一個白眼。
  • 父親,這兩個字對於孩子的一生意味著什麼?
    研究發現,人生早期中爸爸對於寶寶的照料,對孩子認知和行為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如果能夠在童年時得到父親較大程度的照顧。都更有可能會擁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學業成績和更少的行為問題。心理學家丹尼爾·帕克特認為,在所有的遊戲形式中,「打鬧遊戲」能夠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責任心、自信心和競爭力。尤其是在父親和兒子的關係中。與女兒相比,在遊戲過程中,父親往往會給兒子設置更困難的情境,玩輸了付出更大的代價。
  • 這種父母「最可怕」,他們正在毀掉孩子一生
    從小到大,要做什麼,該做什麼都得接受父親的安排,考什麼大學,和什麼人結婚,多少歲生孩子這些都要聽父親的安排和要求。他從小就生活在「父親沉重的愛」和「害怕讓父親失望的壓力」的恐懼感中,自己的人生一直都是在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
  • 女兒20歲了還跟父親一起睡覺,沒有界限的愛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小時候,女兒很容易生病,晚上又愛蹬被子,李先生為了好好照顧孩子,就一直和孩子在一起睡。後來女兒大了點,李先生就開始分房,然而女兒經常做惡夢哭鬧,半夜又跑回李先生的房間裡,說是想要媽媽。李先生一時心軟就縱容了孩子,直到青春期的時候,女兒還常常跑來他的床上。
  • 母親的素養,影響孩子的一生
    廠房很熱,每個人都戴著厚厚的口罩,所有母親戴的口罩上都沾滿了紅色的棉絮,頭髮上、臉上、眼睫毛上都是,很難辨認哪位是我母親。後來母親的同事幫我找到了她,見到母親,本來找她要錢的我,一時竟說不出話來。母親說:「什麼事說吧,我還要幹活。」「我要錢。」「你要錢做什麼呀。」「我要買書。」
  • 中國家庭的「父親缺席」:女兒將來遇渣男,兒子一生沒出息
    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只有存在父愛缺失的前提,他們的成長總是難以一帆風順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若父親不曾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是女兒則可能遇見渣男,是兒子則會一生沒出息,很難找到真正的幸福。至於原因,一起來看下吧。
  • 家中有女孩的要注意:這些話千萬不能對孩子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家中有女孩的要注意:這些話千萬不能對孩子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爸爸的小情人」,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夠這樣認為。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裡,男孩比女孩重要,比女孩有出息,「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國人的腦中幾千年。
  • 父親再對女兒好,也不要觸碰這三個"雷區",會影響孩子一生
    生活中,大多數父親都很疼愛自己的女兒,但是疼愛歸疼愛,但是不代表女兒以後就會跟你親。曾經有段視頻受到網友熱議:有位爸爸對女兒言行過於親密而受到網友的譴責,比如爸爸摸自己的女兒或者是親女兒的嘴巴都是大眾所不能忍受的。
  • 清明家書寄哀思:女兒上戰場,戎馬一生的父親春節寫信發動員令
    △郭濟民寫給女兒的家屬△郭濟民都說父親的愛是山、是水,是博大、剛強而嚴肅的。今天,時值清明前夕,重溫1979年1月28日春節團圓之夜,一位戎馬一生的老父親、老革命軍人與女兒的家書,這樣的愛更是燃情紙上。家書的作者叫郭濟民,是一位老共產黨員。
  • 孩子在生活中會習慣性說:「我媽說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在教育孩子守信的時候,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如果家長一方面嚴格要求孩子,另一方面自己卻做不到, 只會增強孩子教育工作的難度。在日常生活中, 家長一定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 讓正確的人生觀深入孩子的心。卡爾·威勒歐普是百事可樂公司的總裁。這一天是女兒的生日,此前他就安排好了一切,答應女兒空出時間來陪她過生日。快下班的時候,他接到了市長的電話,邀請他去參加晚宴。
  • 日本文壇「父親的女兒」
    日後,她回憶起童年的處境時,提及父親和哥哥的死亡都是「不能對外人道的醜聞,所以必須沉默不語」,並表示自己「雖然不是罪犯的孩子,但其實就是那樣一種感覺」。因此,日本研究者三浦雅士認為,寫作對津島來說,其實是一種贖罪,因為除此之外,津島找不到其他解脫的方法。    為了贖罪,津島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走上了與父親同樣的文學道路。
  • 好的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好的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美國人赫伯特說過:「一位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教師。」事實正是如此,著名美籍華人趙小蘭在談到她為什麼能成功時說:我身後有一位成功的男人,我的父親趙錫成。
  • 「媽媽,為什麼咱家窮」,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
    01兩位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媽媽,為什麼咱家窮?"小趙習慣性在孩子面前抱怨式地"裝窮",沒想到這樣的教育方式逐漸破壞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也變得越來越看重金錢了。可怕的不是孩子不懂得進取,而是父母用自身貧窮的思維限制孩子成長的步伐。一段19歲女孩子隨父賣韭菜的視頻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視頻中的女孩子才剛剛高中畢業,本來有大好前途,父親卻認為讀書浪費錢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就讓孩子跟自己一起賣餅。
  • 養女兒的家庭,這四件事上下功夫,長大後才會幸福一生
    家有女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有女孩的家庭也意識到養育女孩跟男孩是有差別的,相比男孩更讓父母操心,擔心的事也越多,其實養育女兒要在這四件事上下功夫,孩子長大才會避免遇到渣男,幸福一生。不要錯誤的「富養」有的家庭秉性「養女富養」的狹隘富養,對女兒卻百依百順,每一個要求都滿足,理由是對女兒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長大了才不會被男生一點小恩小惠就騙走了。
  • 一個有幽默感的父親,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01最近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再次被錢鍾書先生與女兒錢媛之間親密的互動所感染。書的開篇就講了錢鍾書父女的嬉笑日常生活。也就是說,錢媛的一生都是被一個極具幽默感的父親所寵愛,這種愛讓錢媛倍感幸福。她在六十歲重病之際,想提筆留下一些文字記錄與父母的多年生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寫「爸爸逗我玩」。文中這樣寫道:爸爸不僅用墨筆在我臉上畫鬍子,還在肚子上畫鬼臉。他的拿手是編順口溜,起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