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隊伍是孔子學院建設發展的根本,而職業化教師隊伍又是其中的關鍵。實踐證明,職業化骨幹教師因為熟悉和了解所在國的教育文化和法律法規,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對於強化孔子學院的教育屬性,促進漢語教學有效融入當地國民教育體系,推動漢語教學本土化,從而促進孔子學院實現提質增效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作為18所孔子學院的中方合作院校,北京語言大學一直高度重視孔子學院骨幹師資建設工作。一方面,通過建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碩、博的培養體系,為世界各國和全球孔子學院培養高素質師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孔子學院專職教師待遇等政策措施,來保障孔子學院師資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在新時期,如何培養更多優秀的職業化骨幹教師,是國家主辦部門和國內外高校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建設教師教育平臺。在培養體系上,建立精細化的漢語教師培養體系。根據當前第二語言教學新理念和孔子學院辦學的新需求,著力培養三類教師,即面向高等教育(傳統的高校漢語教育)、面向基礎教育(中小學漢語教育)、面向學前教育(幼兒漢語教育)的漢語教師。根據不同的培養需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在培養方式上,加大中外高校聯合培養力度,使學生在學習期間能夠擁有兩年左右的國外學習和教學實踐經歷。在培養對象上,要著力培養複合型人才、本土漢語人才和非通用語人才,以適應不同國家孔子學院的需要。在培養層次上,加大專業碩士、專業博士的培養力度,著力提高質量,滿足不同類別教育對象和不同崗位對師資的需求。
第二,加強職業化骨幹教師的選拔培養。一是立足各高校現有的漢語國際教育師資隊伍,對新入職的對外漢語教師,全部安排海外教學任務。二是以現有孔子學院專職教師為基礎,把其中的優秀者選拔培養成為專業化的骨幹教師。三是繼續擴大孔子學院專職教師隊伍,在通過科學嚴格的培訓後,派出工作2到4年,回國後推薦工作。四是實行多崗位鍛鍊。專職教師應當首先在孔子學院積累一定的教學管理工作經驗,然後派到比較小的孔子學院擔任較高的職務,並在不同的國家和崗位上積累工作經驗。五是依託國外高校和孔子學院,在目的國本土選擇合適人選,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考核通過後上崗。
第三,研發教師評價標準和考核體系。加強理論研究,構建與漢語教師培養體系相適應的教師標準,明確不同類型的教師應當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如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思想心理素質等。建構不同的能力指標體系和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指標體系,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依據。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師資格認證和考核評價。
第四,提高教師崗位吸引力。出臺符合骨幹漢語教師特點的教師職務(職稱)評聘、科研項目申請、攻讀學位和在職進修、積分落戶和子女入學等方面的管理辦法,在解決教師生活問題基礎上,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提高勞動報酬,增加必要的福利待遇,特別是保障女性教師生育期的待遇。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優秀教師,應籤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與在編、在職教師同工同酬,以增強骨幹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留住高質量人才。
第五,建立職前培養與崗前崗中培訓貫通的教師培養體系。不管是國內培養的骨幹教師,還是海外當地的本土漢語教師,都應該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得到更多的培訓和學習機會。因此要加強終身學習支持系統建設,定期給骨幹教師安排進修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分享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最新發展動向和前沿成果,及時了解國家和高校的有關最新政策,幫助他們不斷提高業務素質。
培養好、發展好骨幹教師,打造一支有信念、有真知、有情懷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師隊伍,對於孔子學院在戰略發展機遇期實現更大的作為具有決定性影響。作為中國唯一以漢語國際教育為特殊使命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對孔子學院的教師培養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校將在國家漢辦和孔院總部的領導下,進一步發揮學科優勢,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成為高素質漢語國際教育師資的培養基地和骨幹教師儲備基地,成為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和服務國家決策的政策諮詢基地,為新時代的孔子學院建設和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者劉利系北京語言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