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賣軟體竊聽、被地圖定位住址,我們還有哪些隱私正在崩潰?

2020-12-20 騰訊網

3月18日,美團和餓了麼這兩款常用的外賣軟體被曝竊聽用戶日常對話。

用戶被偷聽了?

對此,餓了麼和美團立刻回應:不存在「偷聽」!

美團方面稱,有關「根據麥克風收錄的語音關鍵詞為點外賣的用戶做推薦」的行為並不存在。餓了麼方面表示,所謂「監聽用戶日常對話並做信息分析」是一種無端猜測。

雖然兩家公司都立刻否認,但除了竊聽的技術和劉謙的魔術,似乎沒有第三種辦法能夠讓剛剛被提到的食物,馬上出現在軟體最顯著的推薦位置。

在《IT時報》記者的對話實驗裡,他們在1小時的聊天之前確認了首頁推薦裡原本的三家店鋪,並關掉屏幕,讓App在後臺運行。隨後在這場由用戶發起「釣魚執法」中,《IT時報》記者連續提到了日本料理、港式料理、茶餐廳等多種類目,而餓了麼的推薦「準確性」達到了80%的。

在這場測試中,雖然記者提前關閉了手機對餓了麼和美團的麥克風授權,但同一體系裡的天貓、微信卻都在開啟狀態。第二天,記者將天貓、微信的麥克風權限都取消,再次測試後,相關情況沒有出現。

但這次試驗結果,並不能作為App竊聽用戶的證據。

還有哪些隱私正在崩潰?

相比小時候被偷看日記所帶來的痛苦,被大數據窺私帶來的傷害要更加直接。

這難免讓人想起幾十年前反烏託邦作品裡描述的種種。那些書裡,要麼每家人的牆壁上都掛著一塊既可以被監看又可以被監聽的電幕,要麼每一個人從成為受精卵開始到入土,人生的每一分鐘都被高超的生物技術監管著。在那樣的環境裡人還能有隱私嗎?不好意思,不存在的。

現在距離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裡描寫的無隱私社會還有500年時間,但當你發現,自己在每一個網站上都用已經實名制的手機號註冊登錄,所有你瀏覽過的網頁、說過的話,都在被觀察、記錄著,你就大概能明白,現在距離《美麗新世界》裡的世界,其實根本不需要5個世紀之久。

如果你是iPhone用戶,那你打開系統自帶的地圖App,你會看到「住家」選項。雖然你可能從來沒有告訴過蘋果你的具體住址,但你的iPhone一樣可以通過定位找到你每天過夜的地方,並將此標記為住址。

再想想,在你的iPhone上還留有你的指紋甚至是面部信息……

不過,蘋果知道用戶們在擔心什麼。今年1月初,蘋果在CES(消費電子展覽會)的舉辦地拉斯維加斯掛出了這麼一塊廣告牌——「What happens on your iPhone, stays on your iPhone」(在iPhone上發生的,只保留在iPhone上)。除了給自身的安全性打了一次廣告,蘋果也暗暗地諷刺了包括Google、三星和亞馬遜在內的,曾經或者現在正陷入隱私問題漩渦的「友商」們。

回想到2018年的這個時候,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一次講話中提到,「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如果這是一家創業公司的CEO說的,事件的影響可能僅限於對這位高管個人的譴責和抨擊——但這句話來自於中國頂級技術公司百度的1號員工。

雖然李彥宏的這段話有前後語境,也補充說明了要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一家技術巨頭的CEO提出用隱私換便利,這個話題實在太抓眼球了。誰還會像分析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到底是確定還是不確定一樣去深究那些點綴在句子裡的「可以」「如果」「雖然」到底是想表達什麼作用呢。

除了過於「善解人意」的消費軟體,時不時「叛變」的搜尋引擎,你還要注意存在感不高、危險係數卻不低的輸入法。2015年,安全公司McAfee稱,其研究人員發現搜狗輸入法收集並上傳用戶設備信息,且利用明文HTTP傳輸用戶的個人信息和企業數據,這很容易導致信息被黑客截取。

2013年11月,搜狗瀏覽器也曾被曝出洩露用戶隱私一事,並因此吃到官司,被判賠付30萬元。當時,央視等媒體曾曝光搜狗瀏覽器存在漏洞,導致部分用戶帳號密碼等隱私信息洩露,央視記者親自驗證了搜狗瀏覽器漏洞的整個過程。據悉,這一安全事故涉及公積金、各類電子郵箱、彩票、淘寶、蘋果攜程、人人、12306火車票訂票網站、一些政府部門網上管理系統,以及一些高校網站。

當時McAfee對於搜狗輸入法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表示不解,因為輸入法作為一款功能性應用,並不需要搜集此類用戶信息。而2016年,一位懂技術的網友發現,兩款最知名的輸入法會把用戶鍵入的所有內容,以明文(不加密)的方式上傳到伺服器。這意味著黑客可以知道該用戶都輸入過什麼內容,要做什麼事情。

所以,不要忽視任何一款軟體。哪怕是存在感不高的軟體也可能是洩露用戶隱私的一大源頭。

怎麼避免隱私洩露?

1、避免帳號共享:

共享帳號通常會給關係親近的人之間提供方便,但也有副作用。共享帳號輕則讓你的音樂軟體搞不清楚你的音樂品味,重則通過別人的渠道洩露你保護多年的信息。

2、掃一眼用戶協議:

2018年支付寶年度帳單曾引發爭議。支付寶曾用小字體和接近背景色的取巧方式,讓所有想打開自己年度帳單的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啟用螞蟻信用。當中還有一條,就是同意支付寶將你的信用評級交給第三方,並且同意第三方根據這份評分向用戶推薦產品。這也是用戶畫像「合理流出」的一條路徑。

3、學會使用無痕瀏覽

主流瀏覽器比如Chrome、Safari都有無痕瀏覽功能。在這種瀏覽模式下,瀏覽器採用的是一種閱後即焚的方式。它不會主動使用網絡鑰匙串,也不會提醒用戶保存登錄密碼,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網絡瀏覽方式。

4、關掉定位功能

買到新手機或者下載了一款新軟體,你的手機總是會提問你「要不要打開定位服務」,這時候就要三思了。如果你授權手機獲取你的位置,那就意味著你那兒每天都有類似的生活軌跡,會把你的住處、上班地點全部透露給收集信息的那家公司。或者更加直接一些,任何一個掌握數據的有心人,可以隨時隨地找到你。一個最真實的例子,你總是以為你發微博時,那些模糊的景區、小區定位只能告訴別人你大概在哪裡。但點進自己的定位詳情你就會發現,所有看到這條微博的人都可以知道你到底在哪兒,甚至是幾號樓的幾單元。

相關焦點

  • 外賣軟體被曝竊聽用戶日常對話
    3月18日,美團和餓了麼這兩款常用的外賣軟體被曝竊聽用戶日常對話。在《IT時報》記者長達3個月的測驗下,他們發現:不管是安卓還是蘋果手機,不管是美團還是餓了麼,只要你在對話中無意識地提到某款食品,這些最常用的外賣軟體總能即時地將對應的商家推送到你的首頁,出現相關推薦的概率高達60%-70%。那麼,是否有人在暗中偷聽我們的對話?用戶被偷聽了?
  • 原來,手機是這樣「竊聽」你的!
    「根據我們的實驗結果,在安靜環境中,我們的模型可以準確識別出語音信息中86%的數字。 第二種攻擊:語音敏感詞識別 威脅:能導致用戶個人隱私信息等被竊 攻擊者可以通過這種技術定位並識別用戶語音通話中的敏感信息,包括省份、城市、信用卡、身份證等等。
  • 原來,手機是這樣「竊聽」你的
    來源:瞭望智庫你的手機也許正在「偷聽」你!2019年3·15,《IT時報》拋出的這個終極質疑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和自省。捫心自問,我們每個人好像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剛剛和朋友討論了什麼,打開手機某App就蹦出了它的廣告推薦。
  • 手機定位洩露隱私 你的位置被追蹤了嗎?
    蘋果和谷歌都因為收集手機用戶的地理位置而陷入是非之中,如果地理位置數據洩露會給手機用戶帶來哪些威脅呢?還有哪些手機服務可能會洩露地理位置呢?  洩露地理位置帶來的後果  如果不小心,你的地理位置洩露,會帶來哪些潛在的威脅呢?
  • 約會軟體 Boompi 可讓女性邀閨蜜 「竊聽」 私信,侵犯隱私了嗎?
    (原標題:約會軟體 Boompi 可讓女性邀閨蜜 「竊聽」 私信,侵犯隱私了嗎?)
  • 【隱私】手機沒開定位,卻被人猜出你在哪兒!這個功能正在洩露你的隱私!
    保存好照片後,點開照片詳細信息,結果看到的簡直是一張移動地圖,完整地記錄了該網紅的坐標軌跡,住址、一天中去過哪裡遊玩,單位地址等等。 記者聯繫了蘋果400客服。一位姓周的客服介紹到:蘋果是在6S以後的機型中增加了「live」功能。
  • 加速度傳感器 語音密碼識別 原來手機是這樣「竊聽」的!
    第二種攻擊:語音敏感詞識別威脅:能導致用戶個人隱私信息等被竊攻擊者可以通過這種技術定位並識別用戶語音通話中的敏感信息,包括省份、城市、信用卡、身份證等等。例如,用戶A通過打電話的方式把自己的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告訴用戶B。
  • 手機可以通過手機號和微信定位麼?不要相信號稱能幫你定位的人
    總有人在網際網路的角落裡做牛皮癬廣告,和你說下載哪個app,去哪個頁面就可以通過手機號或者微信來提供定位,請拉黑他。手機的定位是如何實現的我們都知道手機是能夠定位自身的位置的,那麼是如何實現的?手機的定位目前大多通過GPS+基站來實現。我們日常出行的健康碼等都是基於此技術。
  • 監督官員與侵犯隱私的邊界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分析,對於偷拍官員後進行敲詐勒索的行為,全社會已經形成嚴厲打擊的共識;對於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偷拍官員的行為,法學界認為還需明確哪些情形屬於「嚴重後果」;而對於偷拍官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坊間和法學界出現了明顯的分歧,一方認為舉報屬於行使公民的監督權,另一方則認為侵犯了官員的個人隱私。
  • 智慧型手機APP可利用內置加速度傳感器實現語音竊聽!隱私如何保護?
    沒有人會想到電影《竊聽風雲》中的情節會在你我的身上上演現實版:智慧型手機APP可在用戶毫不知情時,利用手機內置的加速度傳感器實現對用戶語音的竊聽,且準確率達到90%。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還有沒有隱私可言?有沒有有效的防禦方式?
  • 【鎮檢轉播】監督官員與侵犯隱私的邊界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分析,對於偷拍官員後進行敲詐勒索的行為,全社會已經形成嚴厲打擊的共識;對於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偷拍官員的行為,法學界認為還需明確哪些情形屬於「嚴重後果」;而對於偷拍官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坊間和法學界出現了明顯的分歧,一方認為舉報屬於行使公民的監督權,另一方則認為侵犯了官員的個人隱私。
  • 定位監聽器網上熱賣:實時定位精確到米
    在央視爆出蘋果手機定位功能能記錄用戶行蹤、收集並分析位置信息的新聞後,有網友借著熱播的綜藝節目如此調侃。雖然蘋果聲明稱從未追蹤過用戶的定位,但個人隱私保護,由此再成熱點話題。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類似蘋果手機定位功能的各種追蹤定位器,在網上熱賣,這些打著「防盜」旗號售賣的「小玩意」,不僅能實時監控位置,還能監聽,有的甚至能視頻監控。
  • 你的「坐標」,正在被人「定位」嗎?
    那麼,你是否在意自己的「坐標」被人「定位」呢?「家人地圖」引發的熱議7月14日,高德地圖上線「家人地圖」功能。親人通過組建「家人地圖」後,即可隨時看到彼此的位置、互相間的距離,設置好對方手機後,還能看到對方的手機電量,一鍵打電話、一鍵導航等。此外,還有兩個備受關注的功能,一個是「提醒」功能,以某個地理位置為中心設置一個「提醒圈」,該「圈」的半徑範圍從150米到2公裡。
  • 亞馬遜智能語音助手Alexa偷取隱私:1分鐘鎖定用戶住址
    gTaednc但據彭博社報導,在Alexa帶來便利的同時,你的隱私正在被亞馬遜收集並存儲起來。我們收集用戶對Alexa的指令,是為了更好地訓練語言識別系統和自然語言處理系統,以便於改善用戶體驗。目前,亞馬遜已有嚴格的技術和措施來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即便是公司的員工也無權訪問。
  • 隨時知道你行蹤 微信定位是賣了隱私?
    圖/視覺中國  微信連結已出賣了你的隱私  根據媒體報導,在淘寶、微信公眾號及百度貼吧上存在不少「精準定位找人」商家,他們聲稱,只要一個簡單的連結  振宇表示,幾乎所有的地圖軟體都開放了API接口,這就給類似連結獲取定位提供了可能。
  • 加速度傳感器如何偷偷地威脅我們的隱私
    打開APP 加速度傳感器如何偷偷地威脅我們的隱私 佚名 發表於 2020-03-25 08:43:54 但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任奎帶領團隊研究了發現「加速度計竊聽」。這是一種基於深度學習加速度傳感器信號的新型「側信道」智慧型手機竊聽攻擊方法。 智慧型手機App可在用戶不知情、無需系統授權的情況下,利用手機內置加速度傳感器採集手機揚聲器所發出聲音的震動信號,實現對用戶語音的竊聽。這一攻擊不僅隱蔽,而且並不違法。
  • 蘋果手機iPhone怎樣實現虛擬定位-隱私保護工具黑鷹位移
    為什麼要進行手機的虛擬定位?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急速發展,以智慧型手機為載體的新科技正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極其方便和快捷,但是手機App竊取個人隱私和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現象卻早已不是新的問題,人們現在對智慧型手機的深度依賴已經讓它成為了隨身不可缺少的物品。無論何時都將手機帶在自己的身上。而這樣的行為也使得手機的隱私洩露會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甚至還會帶來嚴重的精神傷害和心理折磨。
  • 現在市面上用的反竊聽工具,大家知道哪些是比較靠譜的麼?
    在我從事媒體工作生涯裡,遇到好多次被竊聽,被定位跟蹤的事情,後來習慣了,就不在意了。我只說一下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的樣子。恕我冒昧,不能公開工作的單位和我的身份。某一年,我和同事被單位派去東部沿海某市一個鎮上,這個鎮上的一家納稅大戶,剛剛發生了一起生產事故。單位要求我們必須在到達之後4小時內就把相關的報導發送回去。不得已,我們連夜趕往當地。
  • 竊聽類木馬狂襲安卓手機
    「竊聽醜聞」引發軒然大波,幾乎人手一部的智慧型手機更接連爆出竊聽漏洞,我們的隱私幾秒內便蕩然無存!隱私洩露已不再是名人專屬或者什麼電影橋段,而是早已「融入生活」。人們常常講「隔牆有耳」,在信息技術的包裹與武裝下,催生出了一堵堵無形的牆和一雙雙無形的耳朵,它們正通過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手機,「聆聽」著我們。
  • 《高德地圖》我的位置定位方法
    使用高德地圖進行導航的時候,用戶的位置信息是會顯示出來的,但是有的小夥伴發現,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不會顯示。那麼高德地圖怎麼定位我的位置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高德地圖我的位置定位方法。 高德地圖怎麼定位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