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罷朝之後,李世民怒氣衝衝地回來,對長孫皇后說:「我要殺了那個鄉巴佬!魏徵欺人太甚,總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聽完後,一聲不吭地換上正式的禮服,站在一旁說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李世民一愣,忙問夫人:「夫人這是何意?為何在家裡穿得這么正式,朕有何喜可賀?
長孫皇后解釋道:「我聽說只有開明的君主,才會產生正直的大臣,如今魏正越正直,越能證明陛下開明,所以臣妾才會恭喜陛下,因此得了一位正直的大臣。」
李世民聽了老婆一席話,覺得她說得有幾分道理,於是轉怒為喜,也不打算殺魏徵那個鄉巴佬了。
這是記載於《資治通鑑》裡的一則小故事,讀來十分有趣。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明君,開創貞觀盛世,建立不朽功業,離不開長孫皇后這位賢內助背後的默默支持。
長孫氏是中國歷史上最賢惠的皇后之一,她到底有多賢惠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故事就可以看出。
一、調和矛盾。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他跟高祖李淵及妃嬪關係都不太好,為了儘量緩和矛盾,長孫皇后在盡心侍奉皇帝公爹的同時,有意識地搞好與妃嬪們的關係。
《資治通鑑》記載:【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說明長孫皇后的外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二、平易近人。長孫皇后對身邊的人很和氣,堪稱一個善良的國母。長孫皇后管理後宮妃嬪,從來不拿她們當情敵,而以姐妹關係相處。
《資治通鑑》記載:【妃嬪以下有疾,後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她這樣的為人,難怪後宮人人愛戴。
三、不參與政治。中國歷史上皇后掌權,外戚幹政,權傾朝野,但大多數都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在長孫氏當紅的日子裡,她始終頭腦清醒,自己遠離政治。同時,她還嚴格約束家人,防止出現外戚幹政的局面。
當李世民在後宮主動向她詢問處理朝政的方法和她對朝政的看法時,她總「妾以夫人,豈敢願聞政事」為由保持沉默。
四、夫妻恩愛。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感情好得令人羨慕。李世民患有氣疾,經常發作,皇后每次都細心照料,《資治通鑑》中記載:【晝夜不離側】。
最讓人驚訝的是,皇后「常系毒藥於衣帶」。她隨身攜帶毒藥並不是去害人,而是為自己準備的。她曾對李世民說:「若有不諱,義不獨生」。意思是說,老公若去世了,她也不願獨活。
一心為國家和他人著想是長孫皇后身上最耀眼的閃光點。在她生病後,經多名御醫診治,病情仍然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太子李承乾建議天下大赦,為母后祈福。
哪知,長孫皇后卻說:「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為。」拒絕了兒子的提議。在死神即將來臨時,長孫皇后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若為善有福,則吾不為惡;如其不然,妄求何益!」
長孫皇后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一切從簡的安排。彌留之際,她留下三條臨終遺言,《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
【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兒女輩不必令來,見其悲哀,徒亂人意;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止遊畋。】
長孫皇后說,如果皇上能做到這三點,自己「雖沒於九泉,誠無所恨」。
這樣的皇后太令人感動了,可以說,哪怕再過一千年,這樣的遺言依然會熠熠生輝!
貞觀十年十月,長孫皇后駕崩,年僅三十五歲。長孫皇后的病因和李世民相同,她也是死於風疾,她的死,對於李世民和大唐來說,是一個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
如果長孫皇后多活二十年,李世民的身體也許不會垮得那麼快,她的兒子們也不會為了儲位之爭鬥得你死我活,身為先帝才人的武則天也不會和李治攪到一起……
長孫皇后是唐朝三百年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皇后,這樣賢良的皇后,終唐一世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個。而在她之後的武則天,則將大唐攪得天翻地覆。
沒有更好,只有最好——將這句話送給可敬可愛的長孫皇后。
這是一則依據《資治通鑑》整理而成的小故事,讀來十分有趣。《資治通鑑》已是我案頭的必備之書,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我都習慣性地翻上幾頁,每次都有些許收穫。
我之所以愛讀《資治通鑑》,是因為他敘述故事情節文筆流暢、精彩紛呈;刻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動活潑;記錄人物言行發人深省、啟迪智慧。
俗話說,讀史可以明智,在我看來,讀史的意義絕不止於此。讀《資治通鑑》不僅可以增加我們的閱歷,開拓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性情,它還可以拉長我們生命的維度,使我們在有限人生歷程裡得以閱覽了一千三百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若能與這樣一部優秀的史書為伴,那將是何等快意的人生。
有人說,《資治通鑑》是全文言文,不方便閱讀,我這裡隆重推薦一部文白對照版套裝,掃除了您的閱讀障礙。厚厚的四大本,帶給您的不光是閱讀的愉悅,還有厚重的歷史。心動不如行動,趕緊點擊下方連結即可擁有。#翹楚讀書會#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