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積木育兒 ,作者黃翡
積木育兒
積木育兒是微視文化傳媒(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科學育兒服務平臺。
作者:黃翡
來源:積木育兒(ID: jingguanyuer)
前兩天,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忘記電視上這樣的一幕: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當他以穩健的步伐走向領獎臺時,很多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南山風骨,國士無雙。鍾南山當之無愧!
中國人民都不會忘記,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發生,84歲的鐘南山院士掛帥出徵。
他告訴全國人民「不要去武漢」,自己卻買了一張無座車票(坐餐車),逆行前往武漢疫情第一線。由於防控準確且及時,這次疫情讓中國至少減少感染70萬人!
還有17年前(2003年),非典肺炎爆發,當時67歲的鐘南山臨危受命,衝在一線,「把重病患者都送我這裡來」,聲若洪鐘,言猶在耳。當時在他手中的非典重症病人存活率是96.2%,為全世界最高。
在獲獎後的採訪中,鍾南山談到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這位老人依然激動不已,紅了眼眶,他說:「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就是中國人,什麼都壓不倒!」
鍾南山的家國情懷、無私奉獻,我們所有中國人都看在眼裡。
他更是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專業——呼吸系統研究。
然而,就在他獲獎的當晚,網上一段關於鍾南山家庭的視頻流傳開來。
這是一部由美國探索頻道出品的紀錄片,片中緩緩講述了鍾南山老先生一家人的溫馨日常。
紀錄片中,鍾南山的夫人、一雙兒女、洋女婿和混血小外孫等人都有出鏡,一家人聚在一起畫面和諧又幸福。
可漸漸地,我卻被評論區一些網友的留言噁心到了。
有人陰陽怪氣地說,這一家所謂的精英其實都是外國人。
有人聽不慣鍾南山的女兒講英文,惡狠狠地讓她講中文!
有人嘲諷他女兒嫁了個外國人,「找中國人當老公不好嗎?」
說真的,我被這些網友無理取鬧的謾罵和不分青紅皂白就扣帽子的言語給刺痛了!
要知道,這是國外媒體出品的一部紀錄片,人家接受的也是外媒採訪。
況且,婚姻是自由的,鍾南山的女兒還不能愉快地選擇自己的老公了?
實際上這樣的聲音一直存在,但鍾南山卻從來不生氣,更不想去解釋什麼,因為他問心無愧。他從來不會去幹涉兒女的私人問題,還讓兒女們也不要過多在意外界的流言蜚語。
在對自己後代的教育方面,鍾南山踐行他記了一輩子的家訓:
1、要永遠有執著的追求;
2、辦事要嚴謹、要實在,不搞一點浮誇的東西。
在這樣的家風影響下,鍾南山的一雙兒女都十分優秀:
鍾南山的兒子鍾帷德,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才。獲得中國泌尿外科最高榮譽「吳階平泌尿外科獎」,為醫學界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曾被評為「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
鍾南山的女兒鍾幃月曾是中國優秀的遊泳運動員,獲得過世界短池遊泳錦標賽百米蝶泳冠軍。在1994年還打破了短池蝶泳世界紀錄。退役後,還在南加州大學就讀會計專業,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
不僅兒女出色,我們翻開鍾南山的家庭相冊會發現,這個大家庭真的是人才輩出。
父親鍾世藩,曾是著名的兒科專家,也是著名的病毒學專家。
母親廖月琴,曾擔任現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還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舅舅廖永廉,是廈門醫學界的翹楚,1957年,首先在廈門發現福建省第一例鉤端螺旋體病。
外曾祖父一系的鼓浪嶼廖家,更是滿門精英。
在鍾南山的童年時代裡,家庭對他的影響是極大的。
父母都是醫生,並且都是行業的佼佼者,他的從醫之路,可以說就是深受家庭氛圍的影響。
他曾經回憶起自己的父母,是這樣說的。
父親是嚴肅寡言,為人正派,小時候家裡總有病人上門求醫,但父親從來不拒絕,總是耐心診治,不會開太貴的藥,還會由衷地為痊癒的病人感到高興。
母親則溫柔隨和,常常陪著兄妹倆玩耍,給他們講醫院裡感人的、有趣的故事,希望孩子們能夠從中體會到人生百味。
家庭氛圍的薰陶讓鍾南山從小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他說:「我感覺當醫生還是挺受人尊重的,而且真的幫人解決問題。那個感受讓我覺得爸爸很開心,我的家庭也很開心。」
果然,多年之後,巍巍南山,成了國之柱石。
在現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鍾南山」這三個字就代表著科學和權威。
從他口中說出來的每一句話,大家都信,百姓都聽。
鍾南山這種在學術研究上實事求是、嚴謹細緻的品質,得益於父親鍾世藩的言傳身教。
父親曾經告誡他:醫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反覆實驗得出的數據和結論,才能用於臨床實踐。為此,父親還自掏腰包,買了三四百隻小白鼠養在家中,只為做病毒實驗。
父親問診時,會把每位病人的病例記錄得清清楚楚。一方面為病人留下詳細病程,以便日後其他醫生查閱;一方面也是保存較為詳細的病案資料,如果病人不幸病亡,還能拿來做進一步的研究學習。
父親75歲那年,患了嚴重的眼疾,在身體極其虛弱,雙眼模糊不清的情況下,還堅持趴在桌面上,撰寫出長達40萬字的《兒科疾病鑑別診斷》,為後人積累學術資料。
除此之外,父親還曾在上世紀50年代,創辦了我國最早的臨床病毒實驗室之一的中山醫學院兒科病毒實驗室。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身體有病、行動不便的情況下,他仍堅持將病毒實驗搬到家中觀察。
在臨去世的前一天,他還給兒子講解,試圖用電磁場來切割培養病毒的液體。面對死亡,他從容不迫,鎮定地吩咐兒子:「找人弄來電磁鐵,準備做下一步的實驗。讓病毒產生一些變化,看一看這樣會不會對病毒有殺滅的作用。」
在《鍾南山傳》中,鍾南山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我一到他面前,就覺得很恭敬,覺得自己的層次提高了一個臺階。」
父親可以說是鍾南山的標杆和學習榜樣。
鍾南山也不負眾望,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和精神,在學術研究上一絲不苟,刻苦求真,他所領導的研究所對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診斷成功率達85%,重症監護室搶救成功率達91%。
如今的他,更是成為中國呼吸病學裡的權威專家。
鍾南山說:「治學嚴謹上,我受的是父親的影響,但我對人的同情心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我到現在還記得媽媽是怎麼對待其他有困難的人的。」
母親廖月琴對鍾南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在鍾南山的記憶中,母親不僅對自己耐心溫柔,還同情弱者、樂於助人,這些善良品格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裡。
鍾南山上小學時,經常逃學,學習成績很差,還留過兩次級。
但他卻永遠記得在五年級一次考試中偶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母親知道後,十分高興地說:「南山,你還是很不錯的啊!」
那時,鍾南山覺得母親一下子發現了他的一個亮點,讓他有了自尊心,從此,鍾南山開始發奮讀書了。
1955年,鍾南山考上了北京醫學院。
他一個同學考上了北大,因為家境貧困,向好友鍾南山開口借錢。
鍾南山求助了母親,廖月琴沉默了,自己家同樣不富裕,為了供鍾南山讀書,已經掏空了家裡所有的錢。
廖月琴很為難地說:「南山,你不知道,我們準備你的學費都很困難了,實在沒有辦法借錢給你同學了。」
令人沒想到的是,幾天後,廖月琴把皺巴巴的20元錢給了鍾南山,叮囑他一定要交給那個貧困的同學。
那個年代,20元錢相當於鍾家兩個月的生活費。然而,廖月琴卻將來之不易的20元錢給了貧困學生。
這一刻,觸動了鍾南山的心,在母親的身上,鍾南山又繼承了一顆同情心。
他對學生說:「我們重點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鍾南山會在查房時,彎下腰安慰躺在床上的病患「我們討論一下,你不要著急」「你還年輕,不要緊,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幫你」。
他在飛機上聽到空乘的緊急呼叫後,伸以援手,為一位9歲突發過敏的男孩仔細檢查,在確認男孩沒有危險後才離開。
鍾南山還會抽出時間來組織義診,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在免費的義診活動中受惠、受益。
烏克蘭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母親做到了春風化雨般的耐心和溫柔,鍾南山也感受到了潤物細無聲般的滋養。
這是一個母親送給孩子一生最美好的祝福。
家,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家風的好壞決定了土壤的品質。
一個家庭的人生態度和精神風貌,會在潛移默化中代代相傳。良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鍾南山一生敢言敢醫,敢承擔,對醫患更是充滿仁心仁愛。
無論是鍾南山的父母傳承給他的那些優秀的品質、堅韌的性格,還是他對自己子女家訓的傳承,我們都能明白:只有父母自身立德立言、言傳身教,後輩才能從我們這塊肥沃的土壤裡汲取飼料和養分,長成參天大樹。
鍾南山把父母傳給他做人的原則、處事的道理,都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下一代。
因為家風,只有一代代傳承下去,才是一個大家族最寶貴的財富。
THE END
本文轉載於積木育兒(ID: jingguanyuer),最貼心的科學早教公眾號,轉載已獲授權。
本文屬於政務公益宣傳,對於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繫刪除!
原標題:《鍾南山獲頒「共和國勳章」後,他的兒女卻上了熱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