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

2020-12-20 求是網

  編者按

  歲末年初,您是否被各種「年度帳單」刷屏了?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光明智庫邀請專家為您解析。

  本期嘉賓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特聘院長、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 甘犁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經濟學教研部宏觀經濟教研室原主任 陳啟清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尹志超

  1.一套家庭記帳本,一部消費方式演變史

  光明智庫:家庭消費是觀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不論是國家經濟實力的整體提升,還是人們收入水平、消費觀念、消費結構、生活方式的悄然變化,都能透過家家戶戶的「小帳本」真切感受到。您對此有什麼認識?

  尹志超:「小帳本」記錄著大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老百姓「小帳本」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寫下的是一步步走進新生活、擁抱好日子的踏實和喜悅。不同年齡層的帳本,差別是明顯的:老一輩用一沓沓手寫帳本記錄著柴米油鹽,幾乎每筆開支都精打細算、用在實處;中年人的帳本裡名目越來越多,總少不了幾筆重大開支——住房購置、子女教育、醫療保健;年輕人已經不用帳本了,但他們有形形色色的網絡支付數據、記帳App。超前消費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甚至出現了「月光族」,寧願月月「吃土」也要享受當下。

  和「小帳本」的變化同步,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從前,大家的衣著單調雷同,今天則豐富多樣、彰顯個性;從前工作勞累、害怕挨餓,今天則提倡「管住嘴、多動腿」,嚴防「三高」;從前擠在綠皮火車裡緩慢出行,今天乘著高鐵飛馳大江南北……殷實富足的生活,對人們來說不再遙不可及。

  陳啟清: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百姓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拿家庭帳本來說,早先記錄的收入來源大多只有工資一項,每個月可能只需要記一筆;逐漸地,收入項目越來越多,有時恐怕一頁紙都記不下。這種變化告訴我們,人們的收入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並且來源結構上從單一走向多元。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錢袋子」很癟,萬元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現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接近3萬元。從收入來源看,改革開放初期,工資性收入幾乎是城鎮居民的唯一收入來源,一旦失業就沒有了任何收入。現在,工資性收入只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左右,經營性、財產性和轉移收入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都可以給老百姓帶來收入。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消除了單一來源的不可分散風險,保障了收入穩定。

  收入的變化必然帶來消費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小帳本」上的支出基本都花在食品、穿衣等基本生存需求上,後來越來越多地花在電視、洗衣機、空調、汽車等耐用消費品上,今天,教育、健康、文化、娛樂、社交等支出越來越多。從注重消費數量到更加注重消費質量,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到更多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從實物性消費到服務性消費,從線下消費到線上消費,從大眾消費到多樣化、個性化消費……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裕、自如。

  收入快速增長也帶動了儲蓄和投資,人們的資產配置發生了深刻變化。改革開放初期,百姓的資產以儲蓄存款居多,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金融體系的市場化、多元化,面對琳琅滿目的金融產品,老百姓可以按需配置甚至定製各種投資產品,實現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甘犁:2010年到2018年間,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團隊在全國走訪調查,深刻感受到中國家庭收支情況的持續變化。九年間,中國家庭在生活用品和服務、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變化顯著,生活用品和服務開支從2010年的2525元增長至2018年的6020元,在家庭支出中佔比從5.4%上升至8.7%。由此可見,居民對能提升生活品質,增強幸福感的家具、家電、裝飾、家政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交通出行的便利進一步拓展了家庭帳本的支出領域,家庭交通通信支出從2010年的8541元增長至2018年的15071元,累計增長76.5%;醫療保健支出從2010年的4644元增長至2018年的6536元,增長幅度為40.7%。

  總體上看,中國家庭消費水平、消費觀念的變化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家庭收入增加,消費升級加快,越來越注重品質消費;網購消費佔比上升,消費支付方式更加多元化。

  2.新政新規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光明智庫:改善民生始終是黨和國家孜孜以求的目標。為了老百姓的「錢袋子」,近年來,黨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

  陳啟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對提高居民收入提出了明確要求,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遵循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的要求,黨和政府做了很多實事。一是抓就業增收。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的就業。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保障每個家庭都有穩定收入。二是抓保障減支。實施全面參保計劃,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間接增加百姓收入。三是減稅降費。近年來,政府對企業和居民進行了大規模減稅,2018年中國減稅降費規模約1.3萬億元,2019年超過2萬億元。企業減稅,大量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受益明顯。個人所得稅減稅對百姓生活的貢獻更是直接,2019年前三季度,個人所得稅減稅4426億元。四是嚴格控制通脹水平,讓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實。

  甘犁:2018年個人所得稅法第七次修正,除提高免徵額、優化稅率結構外,還歷史性地推出了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允許子女教育、繼續教育、贍養老人、大病醫藥支出、住房貸款利息支出和房租支出作為專項附加進行稅前扣除。此次個稅改革減稅力度空前,減稅「紅包」可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國家還出臺政策鼓勵電子商務發展,積極推動電商扶貧。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發現,電子商務入駐農村後,帶來工作機會及相關收益,在家庭特徵類似的條件下,與無電商農村家庭相比,去年電商提高家庭平均收入2.05萬元,提高家庭財富21.3萬元。

  3.對照經濟「晴雨表」,過好安穩小日子

  光明智庫:在近年來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中國家庭收支情況有何變化,人們有什麼「妙招」過好小日子?

  尹志超:最近5年,我國居民人均收入顯著增長,消費水平穩步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9.2%,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8.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增長率10.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增長率7.1%。收入增長率和消費增長率仍然高於經濟增長率。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長率高於收入增長率,表明農村消費市場仍然具有很大潛力。

  根據2019年CHFS數據,27.47%的家庭表示2018年收入大於支出,42.61%的家庭表示2018年收支平衡。與2016年相比,45.72%的家庭表示2018年總收入增加,82.60%的家庭總收入沒有減少。93.79%的家庭表示,與2016年相比,2018年家庭總消費增加或不變。從2019年第一季度情況看,89.1%的家庭表示與上個季度相比,該季度家庭消費增加或不變。可見,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但居民基本生活仍較為穩定。

  甘犁: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配置還存在巨大的改進空間。要對其進行改善,就要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降低金融市場參與門檻,避免金融產品同質化。

  消費信貸也有較大發展空間。建議鼓勵合理適度的消費信貸,促進普惠型場景類消費信貸發展,推動消費下沉。通過金融市場評估後,應適當增加有資產能力家庭的消費信貸,以刺激消費。比如,可以增加對高學歷年輕群體的消費信貸,該群體在特定時段支付能力不強,但未來收入增加的前景可期,具有較強償還能力。

  4.創造持續增量,讓「小帳本」見證「大民生」

  光明智庫: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哪些與百姓「錢袋子」有關的信號?保障家庭收入穩步增長,讓民生帳本真正成為「安心帳本」,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請您對百姓消費、家庭金融給出建議。

  尹志超: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防範金融風險。這有利於營建更加健康的金融投資環境,降低家庭資產配置風險,推動家庭理性理財。

  政府應著力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縮小收入差距;降低中等收入家庭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降低高檔商品關稅稅率,讓中高收入群體把消費留在國內。同時,應注重穩定物價,保證人民基本生活,激發消費潛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生產供給;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保障廣大投資者權益。

  由於消費品市場競爭加劇、網絡購物興起,家庭消費市場的信息更加對稱,交易費用會顯著降低。百姓可根據個人情況,合理提高消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進入金融市場的家庭應注意分散投資,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學習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規避金融市場風險。

  甘犁:根據CHFS調研數據測算,在年綜合所得6萬元(納稅起徵點)以下的百姓中,約58.8%有相關家庭支出卻無法享受到專項附加扣除紅利。建議對這部分百姓在教育、醫療、住房和贍養老人等方面的家庭支出實施財政補貼,使其個人所得稅由「零」到「負」,切實保障低收入家庭收入穩步增長、提升百姓整體生活水平。

  隨著人口紅利、投資和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支撐日趨乏力,近年來消費增長對於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愈發重要。在當前背景下,低消費群體收入較低是制約我國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其原因在於:富裕家庭收入高但邊際消費傾向低,貧困家庭存在較大的消費意願卻缺乏消費能力。因此,提高低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促進消費的關鍵。

  陳啟清:對老百姓而言,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最強信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信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恆心。

  我對今年家庭金融有兩條提示。一是堅定信心,與中國經濟在一起。投資家巴菲特曾經說過,在過去240年的時間裡,看空美國一直是個錯誤。在過去40多年的時間裡,看空中國已經被證明是個錯誤,未來也是如此。雖然我國經濟當前面臨下行壓力,但是我國的效率潛力、市場潛力能夠確保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選擇與中國經濟在一起,將使無數個家庭安心、穩定、有收穫。二是與創新企業在一起。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政策著力點;創新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中國經濟能否成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從我國金融發展來看,資本市場的發展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這兩個方向結合在一起,意味著資本市場上的創新企業將是各種力量匯聚的焦點,與這些創新企業在一起,家庭金融財產持續增值就有了更大機遇。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美瑩、王斯敏、蔣新軍)

相關焦點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1 星期五 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的調查人員走近新老記帳戶,看他們如何記帳、要記哪些收入和支出,對家庭小帳本裡「藏」著的民生大數據一探究竟。李女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手工填寫帳目。
  • 「小帳本」記錄40年中國家庭成長「大數據」
    桂玉英40年積攢下的部分「小帳本」。新華社南京12月14日電(記者劉宇軒 林凱)小到一毛錢的生薑、兩塊錢的雞蛋,大到幾千元的自建房、上萬元的出國遊,從1979年開始,家住南京浦口的桂玉英把生活收支的點滴記錄在冊,四十年來未曾間斷。
  • 家庭小帳本反映國家大變化——記四川省南充市記帳員王清玉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老花鏡,拿出帳本,將支出的錢,或者是收入的錢一筆一筆地記下來,還要在算盤上進行詳細計算,一位老南充市民用家庭小帳本反映了國家大帳本的變化。今年已經66歲的王清玉表示,她還要堅持記下去。
  • 一涉縣人的「小帳本」記錄了國家「大歷史」
    幾十年來家裡的收支情況翻開帳本就一目了然小帳本連著大社會帳本不僅是一部老百姓個人的家庭生活發展史更印證了一個時代發展的細節和脈絡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讓我們來看一看涉縣遼城鄉西遼城村王益清的那些老帳本厚厚的5本帳 生活的大變化遼城鄉西遼城村村民王益清,從1974年至今,一直保持著記錄家庭收支帳目的習慣。家裡買菜、買米、買面,甚至買一根冰棍,帳本上都記得清清楚楚。45年的堅持,5本帳本,清晰地反映了這個家庭生活的變化,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社會發展的大變遷。
  • 「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6日電 題:「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哈麗娜、侯顯峰密密麻麻的數字,是生活點滴的寫照。在家庭記帳本上,清楚地記錄著家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些記帳本是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村民楊德才的「傳家寶」。「父親從1980年開始家庭記帳,家裡帳本上收支兩條線,每一筆父親都記得一清二楚。」楊德才拿出幾頁泛黃的32開本信箋,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父親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敬佩。
  • 《帳本裡的中國》: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
    8月17日上午,《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在廣州舉行。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人民出版社等單位領導、嘉賓出席,專家代表、媒體代表及學生代表,近百人參加會議。中共廣東省委黨校許德友教授作主題發言、講述寫作歷程,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交流討論,主人公代表分享帳本故事。
  • 《帳本裡的中國》首發 記錄元角分釐下的大時代
    《帳本裡的中國》一書 供圖 廣東人民出版社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更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日前,《帳本裡的中國》在廣州舉行的南國書香節上召開新書發布會。該書編著者中共廣東省委黨校許德友教授作主題發言講述寫作歷程,多位專家學者出席討論,書中主人公代表到會分享帳本故事。  許德友教授在主題分享中提到,帳本記錄的多是百姓生活中的日常事務,要通過它們刻畫時代的變化,就要用數據講故事,讓數字變成文字,讓文字有溫度、有溫情、有血有肉。
  • 家庭小帳本 記錄時代大變遷
    泉州網6月18日訊(記者 許鈸鈸 王柏峰 文圖)每個家庭的記帳簿各有不同,但奏響的是記錄時代變遷壯麗的歌。晉江永和鎮內厝村94歲的退休老教師胡玉書和泉州市區仁鳳新村77歲的黃錦麗,他們的家庭記帳簿,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一筆一筆記錄著的家庭開支和收入。
  • 家庭記帳上了新聞!小帳本裡有大文章,看看到底記了啥?
    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奈林浩來村的席英,在18年的時間裡記下了四本家庭帳,那麼帳本都記錄了些什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席英:去了種子錢,去了油錢,剩四五萬元,一年的收入這個帳本是席英家的第四個帳本兒,2000年夫妻倆剛結婚時,記下了小家庭的第一筆帳,購買家庭用品開支135元,錢雖不多,卻是借來的。2009年通過承包土地,帳本上的收入第一次超過1萬元。
  • 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帳本裡的中國》新書首發
    《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央廣網廣州8月17日消息(記者鄭澍)17日上午,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廣東省委宣傳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選題《帳本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在南國書香節琶洲展館舉行。
  •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 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翻開帳本曹吉林仿佛看到了從前的自己曹吉林的第一本帳本和最新的帳本在平涼市涇川縣豐臺鎮豐臺村,一位38年間,他詳細記錄了每一筆帳務與事務,從最初的月收入27元到年收入超10萬元,不僅記錄了生活的變化,更見證了社會的不斷發展。1 厚厚的5本帳生活的大變化1978年,曹吉林剛剛結婚,當時是父親當家,全家共有14口人,人口較多,收入較少,為了不拖累曹吉林小兩口,父親便分了家。
  • 家庭帳本管理技巧
    在快要結束的時候,獨自一人坐在飯桌前,翻開家庭帳本,把一個個數字填入帳本中—我想大家腦海裡浮現出的應該是這樣的畫面。如果發現錢糧所剩無幾了,可能還會一邊謄寫一邊發出一聲微不可聞的輕嘆:「唉,這個月又花多了」。這簡直是家庭劇中的典型場景。從會計的角度來看,這種家庭帳本其實就相當於利潤表(P/L)。
  • 「家庭帳本」見證70年偉大成就
    積攢至今,5本厚厚的「家庭帳本」,記錄著全家人的收支。1978年,他們「光花在吃上面的錢,就佔了六成。」如今,用於食品的支出佔比下降到5%,其他的支出項目卻越來越豐富。(9月10日 新華網)經濟學上的一個名詞叫「恩格爾係數」,即食品佔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這一係數越低,往往意味著生活水平越高。
  • 居民堅持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近日,在各大網站推出的兩會熱點調查中,社會保障、居民收入等話題居於排行榜前列。在上高街道有一位居民,1994年開始,她堅持家庭開支每日記帳,而一個家庭的油、鹽、醬、醋、茶的日常開銷,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 ...物價也有大變化丨10本家庭帳本記錄了近個半世紀的生活收支明細
    在哈爾濱有一位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堅持記錄家庭收支明細的老人。她就是今年已經78歲的孫玉芝大娘,她的10本家庭收支帳本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當時給孩子買一件衣服是大兒子先穿,小了給二兒子穿,二兒子穿小了再給小姑娘穿。」孫玉芝拿出大小10本家庭帳本,指著最後一本說:「如今我每月退休金4500多元,比起當年的41.5元漲了100多倍。」
  • 記帳員王壁峰:用家庭帳本記錄生活變遷
    王壁峰正在向記者展示其2013年的帳本。 本報記者 鄭新培 攝「你看,當時我買了27塊錢的竹筍和8塊錢的豬肉,當天肯定是跟老伴一起包餃子吃。」今年74歲的王壁峰向記者展示著他2013年的帳本,泛黃的帳本記錄著的不僅是王壁峰家庭的收支流水,也見證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見證了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冬瓜2元、鮮箔殼18元、葡萄10元……每購買一樣食物,王壁峰都會留心記下公斤數和價格。晚飯過後,王壁峰總會習慣性坐下來,取出帳本記錄下一天的收支。
  • 從紙質帳本到電子記帳 個人小帳本關係著民生大事
    李燕鳳手中的家庭小帳本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記者 宋延康 攝每天買菜回家,家庭主婦李燕鳳的第一件事情是點開手機,將菜品和菜價輸入記帳軟體。自從成為國家統計局南寧調查隊抽中的調查樣本記帳戶,李燕鳳便配合進行家庭現金和實物收支日記帳。從2013年開始,南寧市住戶調查逐漸從傳統的手工紙質記帳升級為電子記帳,發生了質的飛躍。而李燕鳳不僅經歷了住戶調查方式的變遷,她手中的家庭小帳本更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
  • 十多個帳本記錄了家庭支出 也見證了30年時代變遷
    鞏文海表示,為了做到心中有數,他開始做記錄,小到買菠菜、蘿蔔,大到孩子結婚、買房子等,每筆開銷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錢數等都記得清清楚楚。  鞏文海的老本行是會計,多年的工作讓他養成了精打細算、做事條理清晰的習慣。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鞏文海的老伴會將家裡大的開支和大的事情在自製小本上做一些簡單記錄,但多數零零散散的,並不系統。
  • 20多年一筆筆記錄的家庭帳本,見證了流動時代的變與不變
    前不久,浙江杭州胡叔叔在回老房子收拾東西的時候,翻出了兩個家庭帳本。工資、獎金,人情往來,定期存款,小到買棉毛衫褲,大到購買家電家具、置辦房產,又或者是紀念日下過的館子……從1978年結婚到2005年左右退休,這兩個記錄了二十多年的帳本,由胡叔叔夫妻兩人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