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老花鏡,拿出帳本,將支出的錢,或者是收入的錢一筆一筆地記下來,還要在算盤上進行詳細計算,一位老南充市民用家庭小帳本反映了國家大帳本的變化。今年已經66歲的王清玉表示,她還要堅持記下去。
就在筆者到訪的那天上午9時,正遇到王清玉和老伴從農貿市場買菜回家。她喝了口開水,立即拿出帳本開始記帳。只見老人在一張表格的支出一欄仔細記下:買海椒麵:2兩,4元;豆腐:1斤,1元。因為買豆芽時是買的堆堆,只知道給了1元錢,不知道數量,為了真實反映物價情況,王清玉的老伴張家厚立即拿出秤一秤,數量是6兩。
記完帳,老兩口才開始收拾屋子,張羅著準備午飯。
「記帳一定不能賺麻煩,就是一分錢的收支,也要入帳,才能完整地反映家庭的收支情況。」王清玉說,如今,她每天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記帳,小到買一棵蔥,坐一次公交車,大到買家用電器、買藥,以及工資等各項收入,都要一分不少地記下來。因為擔心忘了,出門時,她總是要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本,將收支的情況先記在小本本上,回到家後,再記到記帳本上。「兒女們給我們買一件衣服,或者是其他啥禮物,也要問清價格,因為這是實物收入。」王清玉說,有時候問得兒女們都覺得不好意思。
在記錄家庭收支時,有一段時間,兒子一家3口與他們生活在一起,按照慣例,兒子一家的收支也必須入帳,可是兒子卻不願意透露其隱私,拒絕記帳。為此,王清玉多次做兒子的工作,甚至動用親情力量,最終說服了兒子,使收支帳更加完整和準確。1987年,王清玉的愛人生病住院,住院期間她不僅要照顧丈夫,仍堅持天天記帳,醫院發生的所有明細費用也記錄得清清楚楚。
1981年,因為國家統計部門要反映老百姓的收支情況,以及物價情況,就選擇了一些市民作為樣本,調查他們的家庭收支情況,在南充市一家服裝廠上班的王清玉被抽中記下家庭的收支帳,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養成了記帳的習慣,即使是不再給統計部門記帳,她也要堅持記下自己的家庭收支帳。
說話間,王清玉和老伴從室內抱出兩個大紙箱子,只見裡面全部裝的是帳本,不少帳本因為時間太久,已經泛黃,但仍然被老人精心保管,這些帳本卷面整潔、記錄完整、分類規範、合計準確。
「這雖然是個家庭小帳本,但反映了國家大帳本的情況,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老伴張家厚說,1984年,他一家5口住9平方米的房子,家裡除了幾口木箱子,沒有任何電器,如今她老兩口就住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裡冰箱、彩電、微波爐等家電都有。
國家統計局南充調查隊一名負責人則認為,老人記下來的帳本,內容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筆者看到,1984年時,王清玉一家5口中,有3人在上班,以當年12月份為例,她全家3人的工資收入,以及各項獎金、烤火費、衛生費、銀行存款利息等,一共是516.31元,而今年6月份,王清玉老兩口工資總收入,再加上在社區幫忙,社區發放的200元補貼,再加上處理舊家電,以及其他收入,家庭共收入5794.06元。「如今我們兩個人的家庭收入,與1984年相比,足足翻了10倍。」王清玉說。
收入明顯增長,王清玉認為,主要是工資增長較快,以1984年11月為例,當月她的工資為47元,老伴的工資為69元,而今年6月,她的退休費為1285.79元,老伴的退休費為1778.27元。
王清玉和老伴也明顯感覺到了家庭支出的明顯增長,如1984年11月,他們一家5口的支出僅416.46元,而今年6月,他們老兩口加上一個小孫孫的支出就達到了6165.80元,因為收不抵支,還取了300元的銀行存款。「支出較多,主要是用於提高生活質量了。」王清玉介紹說,其中一筆最大的支出是,換了一臺雙開門的新冰箱,花了3800元,又為孫孫請家教,花了200元,另外,就是老伴買保健品花了幾百元,其次就是買菜,交水電氣費,以及通訊費等支出。
(作者 李志平 通訊員 孟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