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帳本反映國家大變化——記四川省南充市記帳員王清玉

2020-12-20 國家統計局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老花鏡,拿出帳本,將支出的錢,或者是收入的錢一筆一筆地記下來,還要在算盤上進行詳細計算,一位老南充市民用家庭小帳本反映了國家大帳本的變化。今年已經66歲的王清玉表示,她還要堅持記下去。

 

  就在筆者到訪的那天上午9時,正遇到王清玉和老伴從農貿市場買菜回家。她喝了口開水,立即拿出帳本開始記帳。只見老人在一張表格的支出一欄仔細記下:買海椒麵:2兩,4元;豆腐:1斤,1元。因為買豆芽時是買的堆堆,只知道給了1元錢,不知道數量,為了真實反映物價情況,王清玉的老伴張家厚立即拿出秤一秤,數量是6兩。

 

  記完帳,老兩口才開始收拾屋子,張羅著準備午飯。

 

  記帳一定不能賺麻煩,就是一分錢的收支,也要入帳,才能完整地反映家庭的收支情況。王清玉說,如今,她每天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記帳,小到買一棵蔥,坐一次公交車,大到買家用電器、買藥,以及工資等各項收入,都要一分不少地記下來。因為擔心忘了,出門時,她總是要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本,將收支的情況先記在小本本上,回到家後,再記到記帳本上。兒女們給我們買一件衣服,或者是其他啥禮物,也要問清價格,因為這是實物收入。王清玉說,有時候問得兒女們都覺得不好意思。

 

  在記錄家庭收支時,有一段時間,兒子一家3口與他們生活在一起,按照慣例,兒子一家的收支也必須入帳,可是兒子卻不願意透露其隱私,拒絕記帳。為此,王清玉多次做兒子的工作,甚至動用親情力量,最終說服了兒子,使收支帳更加完整和準確。1987年,王清玉的愛人生病住院,住院期間她不僅要照顧丈夫,仍堅持天天記帳,醫院發生的所有明細費用也記錄得清清楚楚。

 

  1981年,因為國家統計部門要反映老百姓的收支情況,以及物價情況,就選擇了一些市民作為樣本,調查他們的家庭收支情況,在南充市一家服裝廠上班的王清玉被抽中記下家庭的收支帳,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養成了記帳的習慣,即使是不再給統計部門記帳,她也要堅持記下自己的家庭收支帳。

 

  說話間,王清玉和老伴從室內抱出兩個大紙箱子,只見裡面全部裝的是帳本,不少帳本因為時間太久,已經泛黃,但仍然被老人精心保管,這些帳本卷面整潔、記錄完整、分類規範、合計準確。

 

  這雖然是個家庭小帳本,但反映了國家大帳本的情況,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老伴張家厚說,1984年,他一家5口住9平方米的房子,家裡除了幾口木箱子,沒有任何電器,如今她老兩口就住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裡冰箱、彩電、微波爐等家電都有。

 

  國家統計局南充調查隊一名負責人則認為,老人記下來的帳本,內容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筆者看到,1984年時,王清玉一家5口中,有3人在上班,以當年12月份為例,她全家3人的工資收入,以及各項獎金、烤火費、衛生費、銀行存款利息等,一共是516.31元,而今年6月份,王清玉老兩口工資總收入,再加上在社區幫忙,社區發放的200元補貼,再加上處理舊家電,以及其他收入,家庭共收入5794.06元。如今我們兩個人的家庭收入,與1984年相比,足足翻了10倍。王清玉說。

 

  收入明顯增長,王清玉認為,主要是工資增長較快,以198411月為例,當月她的工資為47元,老伴的工資為69元,而今年6月,她的退休費為1285.79元,老伴的退休費為1778.27元。

 

  王清玉和老伴也明顯感覺到了家庭支出的明顯增長,如198411月,他們一家5口的支出僅416.46元,而今年6月,他們老兩口加上一個小孫孫的支出就達到了6165.80元,因為收不抵支,還取了300元的銀行存款。支出較多,主要是用於提高生活質量了。王清玉介紹說,其中一筆最大的支出是,換了一臺雙開門的新冰箱,花了3800元,又為孫孫請家教,花了200元,另外,就是老伴買保健品花了幾百元,其次就是買菜,交水電氣費,以及通訊費等支出。

 

  (作者 李志平 通訊員 孟憲超)

相關焦點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1 星期五 近日,我市剛剛完成新一輪住戶調查記帳戶的樣本輪換工作。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的調查人員走近新老記帳戶,看他們如何記帳、要記哪些收入和支出,對家庭小帳本裡「藏」著的民生大數據一探究竟。李女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手工填寫帳目。
  • 一涉縣人的「小帳本」記錄了國家「大歷史」
    幾十年來家裡的收支情況翻開帳本就一目了然小帳本連著大社會帳本不僅是一部老百姓個人的家庭生活發展史更印證了一個時代發展的細節和脈絡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讓我們來看一看涉縣遼城鄉西遼城村王益清的那些老帳本厚厚的5本帳 生活的大變化遼城鄉西遼城村村民王益清,從1974年至今,一直保持著記錄家庭收支帳目的習慣。家裡買菜、買米、買面,甚至買一根冰棍,帳本上都記得清清楚楚。45年的堅持,5本帳本,清晰地反映了這個家庭生活的變化,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社會發展的大變遷。
  • 記帳員王壁峰:用家庭帳本記錄生活變遷
    今年74歲的王壁峰向記者展示著他2013年的帳本,泛黃的帳本記錄著的不僅是王壁峰家庭的收支流水,也見證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見證了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冬瓜2元、鮮箔殼18元、葡萄10元……每購買一樣食物,王壁峰都會留心記下公斤數和價格。晚飯過後,王壁峰總會習慣性坐下來,取出帳本記錄下一天的收支。
  • 「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6日電 題:「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哈麗娜、侯顯峰密密麻麻的數字,是生活點滴的寫照。在家庭記帳本上,清楚地記錄著家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些記帳本是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勃圖村村民楊德才的「傳家寶」。「父親從1980年開始家庭記帳,家裡帳本上收支兩條線,每一筆父親都記得一清二楚。」楊德才拿出幾頁泛黃的32開本信箋,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父親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敬佩。
  •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2014-10-04 10:46:15小本子的封面上,整齊地寫著「2014年家庭現金收支日記」等。  「本來帳本上都是寫老董和我的名字的。但他去年底因車禍過世了,我就接下來繼續記。」張春暉緩緩地說,「今天早上買的菜多,怕忘記,就先拿了張廢紙記下。」  「老董」叫董萬春,張春暉的老伴。兩人分別於1951年、1952年從老家麗水和浦江調到縉雲,參與縉雲供銷社籌建工作。兩人於1953年結為夫婦。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小帳本」記錄40年中國家庭成長「大數據」
    桂玉英40年積攢下的部分「小帳本」。新華社南京12月14日電(記者劉宇軒 林凱)小到一毛錢的生薑、兩塊錢的雞蛋,大到幾千元的自建房、上萬元的出國遊,從1979年開始,家住南京浦口的桂玉英把生活收支的點滴記錄在冊,四十年來未曾間斷。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 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翻開帳本曹吉林仿佛看到了從前的自己曹吉林的第一本帳本和最新的帳本在平涼市涇川縣豐臺鎮豐臺村,一位38年間,他詳細記錄了每一筆帳務與事務,從最初的月收入27元到年收入超10萬元,不僅記錄了生活的變化,更見證了社會的不斷發展。1 厚厚的5本帳生活的大變化1978年,曹吉林剛剛結婚,當時是父親當家,全家共有14口人,人口較多,收入較少,為了不拖累曹吉林小兩口,父親便分了家。
  • ...物價也有大變化丨10本家庭帳本記錄了近個半世紀的生活收支明細
    在哈爾濱有一位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堅持記錄家庭收支明細的老人。她就是今年已經78歲的孫玉芝大娘,她的10本家庭收支帳本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當時給孩子買一件衣服是大兒子先穿,小了給二兒子穿,二兒子穿小了再給小姑娘穿。」孫玉芝拿出大小10本家庭帳本,指著最後一本說:「如今我每月退休金4500多元,比起當年的41.5元漲了100多倍。」
  • 《帳本裡的中國》:用小帳本記錄大時代
    《帳本裡的中國》入選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廣東省委宣傳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點選題。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帳本故事串聯成書,以小帳本記錄新中國70年大變革大發展,講述新中國70年來的帳本經濟史:從柴米油鹽的票據、元角分釐的計算;到衣食住行用、休閒玩樂的開支,再到工作收入、買房看病、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帳本裡各種的大小事,以及背後的國家發展、改革邏輯、政策軌跡。
  • 家庭記帳上了新聞!小帳本裡有大文章,看看到底記了啥?
    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奈林浩來村的席英,在18年的時間裡記下了四本家庭帳,那麼帳本都記錄了些什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席英:去了種子錢,去了油錢,剩四五萬元,一年的收入這個帳本是席英家的第四個帳本兒,2000年夫妻倆剛結婚時,記下了小家庭的第一筆帳,購買家庭用品開支135元,錢雖不多,卻是借來的。2009年通過承包土地,帳本上的收入第一次超過1萬元。
  • 從紙質帳本到電子記帳 個人小帳本關係著民生大事
    李燕鳳手中的家庭小帳本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記者 宋延康 攝每天買菜回家,家庭主婦李燕鳳的第一件事情是點開手機,將菜品和菜價輸入記帳軟體。自從成為國家統計局南寧調查隊抽中的調查樣本記帳戶,李燕鳳便配合進行家庭現金和實物收支日記帳。從2013年開始,南寧市住戶調查逐漸從傳統的手工紙質記帳升級為電子記帳,發生了質的飛躍。而李燕鳳不僅經歷了住戶調查方式的變遷,她手中的家庭小帳本更與南寧市民生大數據密不可分。
  • 奈曼旗農民記錄柴米油鹽的小帳本,竟然上新華網了!
    一篇反映奈曼旗希勃圖村鄉風文明建設,助力精神扶貧的「家庭記帳」模式的文章於4月16日在新華網首頁「深度報導」欄目刊發。小編想說:好日子就是這樣過起來的!「小帳本」帶來的大變化哈麗娜、侯顯峰密密麻麻的數字,是生活點滴的寫照。「收入:2001年8月27日,賣豆角70斤,21元;支出:9月30日,三輪車零件10元,鍋蓋18元。」
  • 每天晚上十點後的「工作」——記浙江省杭州市城鎮住戶調查記帳員...
    在了解了常規調查戶是通過大樣本調查取得的資料按收入排序後採用隨機原則進行科學抽選出來的,每一個調查戶代表多少個家庭記帳,換戶會對樣本代表性帶來一系列影響,記帳數據匯總後不僅能反映當地居民收支情況、滿足國民經濟核算需要,還能為收入分配、消費結構、貧困狀況等研究提供必要的數據,特別是這些研究將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等一系列情況後,徐娟妹欣然接受了這份記帳「
  • 成都簡陽50戶農戶為國記帳35年 帳本見證農村經濟發展
    從半月打一次牙祭,到如今哪天想吃就割上幾斤肉;從靠種地維持生計,到如今領上社保……成都簡陽市平泉街道龍泉社區是全國371個農村固定觀察點之一,50戶農戶從1986年開始每日記帳,把家庭的每一筆收入支出都記錄在帳本中,真實反映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發展歷程,同時一份份詳細有序的統計數據,一筆筆真實詳細的農家帳單,為黨中央、國務院決策提供重要參考,至今已有
  • 家庭帳本管理技巧
    在快要結束的時候,獨自一人坐在飯桌前,翻開家庭帳本,把一個個數字填入帳本中—我想大家腦海裡浮現出的應該是這樣的畫面。如果發現錢糧所剩無幾了,可能還會一邊謄寫一邊發出一聲微不可聞的輕嘆:「唉,這個月又花多了」。這簡直是家庭劇中的典型場景。從會計的角度來看,這種家庭帳本其實就相當於利潤表(P/L)。
  • 五個家庭的帳本:每筆開支都進入國家統計系統,北京有一萬戶
    有個好身體,不給孩子找麻煩;天天記著記帳,過日子心裡有數。↑劉寶蘭的帳本裡,記錄最多的就是好吃的。20多年的帳本前後一對比就發現,日常消費的品類已發生了很大變化。↑1999年10月2日,劉寶蘭上家附近超市買了10件商品,花了81.4元。整個10月,劉寶蘭吃喝穿用花費了202.15元,當月工資不足1000元。
  • 北京帳本故事 賈德健家的生活帳目精確到「元角分」
    接下來,總計1萬家如賈德健般的記帳戶提交的帳本,經統計調查部門一系列科學操作,將化為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這兩個極為重要的數字。居民家中的「小帳本」怎麼就成了能反映市民經濟狀況的「大帳本」?事實上,「記帳」的每一個環節,都承載著統計調查工作者和記帳戶持久的付出。從最開始記帳戶的確定,就頗費一番周折。
  • 記帳老人小帳本:織繪民生大數據 咱老百姓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日常個人支出隨手記、每晚輸入家庭成員開銷、月底總覽覆核……自從2017年底被選中成為北京市記帳戶之一,張玉霞的生活便與「帳本」形影不離。一晃記帳近兩年,74歲的她克服帳目繁雜、電子化操作等困難,將一家5口的小帳本記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