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家庭的帳本:每筆開支都進入國家統計系統,北京有一萬戶

2020-12-20 澎湃新聞
10月20日 世界統計日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聯合國家統計局豐臺調查隊,走訪了五個平凡又不普通的家庭。這些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記帳。每冊帳本裡記錄了每一天每一筆「流水帳」,這些「流水帳」記錄了光陰的故事更記錄了生活的溫度……

兒子結婚錢是我從股市裡賺來的

姜萊,1948年出生,某客車廠退休員工

心大樂觀局氣的老太太

1988年4月,我們帶著12歲的兒子和公公婆婆分家過了,搬家借了幾百元。我管錢還愛玩牌,家裡人怕我把錢輸光了,我心眼兒多,就記起了帳。

開始記帳是為了還債。1989年5月28那天,趙文震(姜萊的丈夫)提溜個書包回來,吃碗麵條睡覺了。第二天廠長來慰問,給了100元慰問金,我才知道他獻血的事兒。這錢還沒捂熱乎呢,就買了4塊錢的襪子、7塊的布鞋、15塊的書包、18塊的上衣,再加上我爸給的錢,買了臺200塊的電風扇。我爸說,「你們這天天吹著風,就是吹血呢!」

那時候是真窮,光是1989年,我們就管親戚朋友借了3500。掙那麼點錢,我還挺大方,養活我姑媽,給親戚孩子買衣服,洋洋、毛毛、萌萌……你看帳本上每個月都有。家裡沒錢,但我不怕花錢;月月虧空,直到1993年,帳本上紅色的赤字才消失。

現在記帳,不是為了少吃一口好的,而是清楚知道錢花哪裡了。過去一到冬天,鮮筍、黃瓜很少,現在什麼都有;從當年借錢搬家,到現在我這樣70多歲老太太也能出國玩了。這個十月我和老姐妹去匈牙利、捷克轉一圈。總有人說這那都漲錢了,可再漲也沒我工資漲得多。2004年我退休時一月拿1000多元,現在我拿4000多。

其實我玩牌真沒輸錢,那麼多年一共贏了3000多元,帳本裡記得清楚著呢,事實擺在這裡。

我2000年開始炒股,起先一直贏,後來賠了8萬,我就把賺的錢拿出來,用利潤炒,今年掙了42611元,還幫我兒子掙了2萬塊,嗨,他的結婚錢就是我從股市裡賺來的。

↑姜萊正在展示帳本,記錄了1988年搬家欠款明細和1989年獻血款消費明細。

當年高攀不起,如今我對巧克力愛搭不理

劉寶蘭,1952年出生,某機械局軸承廠退休員工

愛吃水果愛生活的美阿姨

20多年前我開始記帳。那時候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和愛人花錢AA制,我買菜、去趟副食店都記下來。你看我這帳本,基本都是吃的用的。1995年年國慶節,買了36塊錢的排骨;1997年的六一節,花24塊買了三袋酸棗糕。

原來我一年燙頭兩次,國慶一次,春節一次。從幾十塊錢已經漲到了現在,最便宜也得168元。但是今年我工資漲了253元。雖說企業退休員工和事業單位比還差點兒,但咱自己跟自己比,挺知足的。現在坐公交老年卡不花錢了,逛公園也是,65歲以上還能免費體檢。

年輕的時候我就捨得花,買拉鎖夾克、的確良襯衫,但巧克力,真心嫌貴捨不得。現在好了,一盒巧克力27.9元買得起,反倒嫌熱量高了。有個好身體,不給孩子找麻煩;天天記著記帳,過日子心裡有數。

↑劉寶蘭的帳本裡,記錄最多的就是好吃的。20多年的帳本前後一對比就發現,日常消費的品類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1999年10月2日,劉寶蘭上家附近超市買了10件商品,花了81.4元。整個10月,劉寶蘭吃喝穿用花費了202.15元,當月工資不足1000元。

我對自己摳,對孫子可不摳

崔士琦,1938年出生,某醫院退休醫生

精神頭足足的當家人

我是軍人,以前在海軍醫院工作。倆兒子結婚的時候,我宣布家訓:來去自由、生活自理、獨立核算。過得好是你成才,過不好是你敗家。

2000年,我開始記帳,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富日子得按窮日子過,窮日子不僅要儉還要勤,三代人才能把家業搞好。

1989年我退休,退休金236元;2004年4月15號,填表移交地方,退休金1000多元;2010年後國家幾次調整退休金標準,每次都漲不少。現在我不需要買那麼貴的東西,溜達尾貨市場。兒媳婦問:這衣服多少錢?我說10塊。我覺得挺美,對生活一定要充滿信心。

你看我這帳本兒,都是老頭子自己釘的,我兒子給我拿來好本子,我不用。2007和2008年,我連做了兩年統計局的記帳戶,替統計局記帳和自己記帳啥區別?沒有,什麼事兒都當自個兒的事兒,幹什麼都得持之以恆!我看著這幾年的大數據特別高興,等我再老一些,我要分門別類做一個生活今昔對比。

我對自己摳,過壽買件衣服還心疼得不行,住院還申請和老伴一間房省個護工錢。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捨得。現在,大孫子在紐約大學,小孫子也要申請學校了。我說完全不要考慮學費,奶奶支援!一年我有15萬都用在他們的教育上。

↓2009年國慶節,崔士琦買建國60周年紀念郵票花了160元,十月家庭支出4705.4元。


過去我為別人活,現在想對自己也捨得

張超琴,1961年出生,北京豐臺區某小區居民

幹練熱心腸的大姐

我從1986年開始記帳,因為老愛惦記別人:同學結婚什麼的人情往來,得接輕還重。比如,一個科室攢個50元,或者我個人給20元人情。

1995年以後,我們單位的工資慢慢漲了上來,從幾百塊長到了1000多,但花錢也多,基本每個月沒結餘。孩子的教育佔了家裡支出的大頭。孩子上小學交了1萬5贊助費,中學又交了5千,住校一個月花1千塊,我們不借錢就算好了。

2015年,孩子畢業工作,我一下子感到特別輕鬆,沒了壓力。現在孩子也記帳,最大的支出依舊是孩子的教育。昌平天通苑的房子賣了278萬元,添錢給外孫在海澱買了個430萬元的學區房。

養娃花錢啊,去個遊樂場,辦卡300元8次,一晚上就用了3次。買個玩具車1000元,很快就小了坐不下了,打算在網上賣了。

兩年半前我開始幫統計局記帳,從填報表到用上手機軟體,我願意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這人一直為別人活,以前錢給孩子花,現在給孩子的孩子花。退休前總想給她攢點,現在看到小倆口不瞎花錢,每月有預算,算讓我省心,我也捨得給自己買了。原來我穿上特湊合,也想買好的,但囊中羞澀。現在幾百塊錢的鞋子捨得了,人家買三雙我買一雙唄,少而精,再不湊合了。

↑調查隊工作人員正向張超琴展示如何在軟體上查看支出統計,上面顯示今年的最大支出是教育文化娛樂,10月最大支出則是食品。

從3000到兩萬,你也可以!

徐凱,1978年出生,某醫藥科技公司移植風險評估師

踏實向上、進擊中的年輕人

這是我記帳的第2024天。記帳這個習慣,能意識到一些不該花的錢。

比如說,我騎車上下班會聽課件,覺得耳機掛線,就買個藍牙的吧,不舒服,再買個小點的,不知不覺就買了一堆。下單的時候一兩百塊錢也就下了,一看帳單,這塊支出就上千了。

現在好多年輕人不願記帳,我有一段時間也斷了,沒堅持下來,但如果堅持仔細記,真的能省錢還會很有指導意義。所以當時居委會打電話問我願不願當統計局記帳戶時,我就同意了。

現在,家庭所有人的收入和每天每一筆支出,都需要記下來。琵琶腿、棒棒糖、礦泉水……每條都記,細分品牌類別,計量單位明晰。

你看這個月,教育文化娛樂明顯上漲了,因為老二上幼兒園了;這個月醫療支出大了,因為補牙花了一萬,都體現得特別直接。

以前掙得少,媳婦兒在家帶老大,就我一個人上班,家庭收入3000多元。月光不說,奶粉錢還需要老人支援。現在我倆一個月掙2萬塊,能養得起兩個孩子,支撐起每月一萬多的花銷,還能給老人贍養費,生活好了嘛,意思一下。

從我們手裡花的一分錢都記下來,丈母娘和我們一起生活,她也記,給娃買奶粉什麼的,都記在家裡的老式日曆上。

現在我倆經常一看帳單說,哎呀我中午吃飯才十幾塊錢,你怎麼花了20多塊,我們知道錢花哪兒去了。現在,我們的計劃就是給小孩攢點錢,多報幾個補習班。

↑徐凱向記者展示他的「手機帳本」。

↑徐凱一家今年國慶節當天的消費。

這些家庭都曾經或現在是統計記帳戶,他們的每一筆開支都進入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系統,納入了國家的大帳本,成為構成國計民生發展大帳本的最基礎數據。這樣的記帳戶,在北京有1萬戶,在全國還有更多。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流水帳卻為我們留下了光陰的故事。你家有什麼記帳故事嗎?在留言裡說說吧!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

記者:張益勇、陳瑩瑩

策劃、文案:陳瑩瑩

原標題:《記了幾十年流水帳,秘密和故事都在裡面了》

相關焦點

  • 北京帳本故事 賈德健家的生活帳目精確到「元角分」
    具體到這10戶,又得經過幾輪的排序與抽籤:某個居委會若被抽中,便要將其轄區所有住宅都標上號,隨機抽出100戶,按家庭經濟狀況排序。然後從中抽出兩組各10戶,他們便是未來五年的記帳家庭。第一組記3年,第二組接著再記兩年。記帳是「追宅不追人」,是不是京籍、是不是房主都不影響,只要抽到這所房子,便由裡面的住戶來記。所以「好不容易」選出了目標戶,還得讓住在裡面的人願意記帳才行。
  • 十多個帳本記錄了家庭支出 也見證了30年時代變遷
    鞏文海表示,為了做到心中有數,他開始做記錄,小到買菠菜、蘿蔔,大到孩子結婚、買房子等,每筆開銷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錢數等都記得清清楚楚。  鞏文海的老本行是會計,多年的工作讓他養成了精打細算、做事條理清晰的習慣。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鞏文海的老伴會將家裡大的開支和大的事情在自製小本上做一些簡單記錄,但多數零零散散的,並不系統。
  • 市民統計局裡「曬」帳本 記帳記出十萬元戶
    3.2斤香蕉花了4.8元;1斤空心菜1元,2.9斤的西紅柿4.4元,2.5斤的大蔥,3.8元……一份簡單的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情況調查表,列出了一個家庭8月29日當天的購物清單。淡綠色的表格中,菜花、扁豆、速凍餃子,藥費、煤氣費、停車費都進入了家庭收支的條目。翻看著這一份份一目了然的調查表,參觀者劉焱感嘆,「跟我們家的帳本有點像,但規範多了。
  • 家庭小帳本「藏」著民生大數據
    記者跟隨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的調查人員走近新老記帳戶,看他們如何記帳、要記哪些收入和支出,對家庭小帳本裡「藏」著的民生大數據一探究竟。李女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手工填寫帳目。比如,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最低工資標準、法律賠償標準、扶貧補助標準等時,都要參考住戶調查的相關數據。    據了解,全青島市一共有1350戶記帳戶。那麼,這1350戶記帳戶是如何產生的呢?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住戶調查處副處長付增梁介紹,國家統計局以每五年為一個周期,利用人口普查的資料採用科學的抽樣調查方法,在全國隨機抽取16萬戶作為全國4億多家庭的代表,構建起居民收支情況數據的樣本框。
  • 記帳老人小帳本:織繪民生大數據 咱老百姓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APP中,每個月的日常消費被歸為食品、交通、醫療等8個類別,並自動生成餅圖,不記帳的時候,她也常會打開軟體回顧一番。「想知道家庭支出哪方面佔得比重比較大,做到心裡有數。」張玉霞表示,從帳本裡她發現,全家人的月收入總共約兩萬元,開銷至少要到一萬一二。其中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孫女教育支出比較多,「之前上學前班,現在下課了學圍棋、畫畫、英語,一報名一萬多元就出去,以前不記帳沒注意這些。」
  • 11個普通家庭的帳本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
  • 盤點11個普通家庭生活帳本:房子是長久的痛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家庭記帳上了新聞!小帳本裡有大文章,看看到底記了啥?
    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奈林浩來村的席英,在18年的時間裡記下了四本家庭帳,那麼帳本都記錄了些什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席英:今年咱家苞米比去年多賣一萬多斤,一斤賣八毛一,(十一萬斤總共)賣了八萬多元。席英丈夫:一畝地一千五百多斤唄。
  • 家庭帳本管理技巧
    一般來說,工資的金額變化不會太大,開源無望的情況下,家庭理財的重中之重便是如何節流了。記錄錢到底是怎麼花出去的,其目的是減少支出,這也是家庭帳本的意義所在。好!那從就開始記帳! —這種建議有理至極,無可厚非。每買一次東西就記上一筆,房租、夥食費、置裝費等,把各個項目花出去的錢都計算一下,得出個總數。
  • 居民堅持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在上高街道有一位居民,1994年開始,她堅持家庭開支每日記帳,而一個家庭的油、鹽、醬、醋、茶的日常開銷,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從平房搬到樓房,記錄了生活變化的帳本被伏靜收藏在老家,但她依然能清楚的記得每筆開銷。伏靜說,1997年,她在公司上班,一個月工資在300元左右,那個時候一年總支出在1700元左右,「以前不怎麼花錢,孩子跟著奶奶生活,我們自己的小家開銷特別少,還能有結餘。」
  •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小本子的封面上,整齊地寫著「2014年家庭現金收支日記」等。  「本來帳本上都是寫老董和我的名字的。但他去年底因車禍過世了,我就接下來繼續記。」張春暉緩緩地說,「今天早上買的菜多,怕忘記,就先拿了張廢紙記下。」  「老董」叫董萬春,張春暉的老伴。兩人分別於1951年、1952年從老家麗水和浦江調到縉雲,參與縉雲供銷社籌建工作。兩人於1953年結為夫婦。
  • 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的跨境支付系統應用
    分布式帳本系統基於區塊鏈技術,主要用於構建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的應用或商業邏輯,代表性系統包括比特幣、以太坊等。當前,無鏈貨幣成為區塊鏈研究的前沿。基於有向無環圖(DAG)技術的無鏈分布式帳本的記帳模式將同步記帳提升為異步記帳,交易模式由一個入度和出度的鏈式結構轉變為多個入度和出度的樹狀結構,有效解決了傳統區塊鏈結構阻礙並發性提高的瓶頸問題。圖1展示了DAG結構存儲單元。
  • 小帳本折射生活大變化 涇川農民曹吉林堅持38年記錄家庭收支帳
    2007年,當年種植的蘋果樹已經進入豐產期,收入更是增加到30290元,開支則是19556.50元,結餘有1萬多元,從這年開始,曹吉林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帳本的記錄裡,曹吉林收入最高的年份是在2014年,當年蘋果價格很好,光是賣蘋果就有7.7萬元的收入,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開支6.63萬元,主要用於果樹種植和改善住房。
  • 家庭帳本的40年 記錄改革開放民生巨變
    「有了這個記帳本,每到月底時,我就能夠清楚地看到,這個月收入了多少、開支了多少,若開支變了,是變在哪一項上。」  張心俠1949年考入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軍隊、地方醫院、計生系統任職。  之所以想到要記帳,他說,主要是因為當時日子過得緊巴,為了避免浪費和不必要的開銷,從1977年2月開始將每天的收支都記到本子上。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手寫帳本已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網絡支付帳單等卻悄然記錄著當下生活的點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
  • 南京兩千多「記帳家庭」每天記收支流水帳
    徐兢 攝  現在人們都很重視隱私,收入更是隱私中的隱私,那麼城鄉居民收入和支出是怎麼得出來的?調查CPI的採價員是如何走進菜場詢問到真實價格的?昨天,南京市統計局舉辦「統計開放日」活動,揭秘了統計數據背後的人和故事。  採價員盯上菜場112種菜價  民以食為天,CPI中市民最關心的就是菜價了,你知道嗎,南京專門有一群人負責走進菜場、超市,詢問菜價。
  • 三亞羅蓬村建檔立卡戶吉文:椰子「甜」起來的幸福帳本
    楊洋 攝脫貧:賣椰子「邁」出幸福路脫貧前的吉文一邊供三個孩子上學,一邊要照顧生病的妻子,一家五口住在破舊的瓦房裡,靠耕種家裡幾塊薄田勉強過日子。「以前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別說遊客來了,農民出山都是問題,咋致富?」
  • 姚前:分布式帳本與傳統帳本的異同及其現實意義
    複式記帳法是指以資產與權益平衡關係作為記帳基礎,對於每一項經濟業務,都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帳戶中相互聯繫進行登記,系統地反映資金運動變化結果的一種記帳方法,即「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以資金為例,借方是資金的去處,貸方是資金的來源,有借必有貸是指一筆資金髮生支出,必然有相應的來源,借貸必相等則是指資金的支出數額和來源數額必須相等。